“酒吧越剧”是毁还是救?

日期:2006.04.12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关键词】 越剧 

【地址】 地址1

【来源】 文化艺术报

【入库时间】2015.02.11

【全文】

$F新闻背景$E $T酒吧越剧 3月23日,作为在越剧百年诞辰之际对越尉新生 存方式的尝试,越剧在杭州首次进入了酒吧,成为探寻 越剧是否为年轻人所接受、愿意掏钱消费的一次大胆 实验。 疯狂越剧 3月28日晚,与R&B、RAP等 时尚音乐元素相结合的“疯狂越剧” 在杭州登台。 从民间小调发展成仅次于京剧的中国 第二大剧种,起源于浙江嵊州的越剧近日 迎来了她100周岁的诞辰。明星汇集,镁光 灯频闪,在鲜花簇拥的锦绣庆典外,越剧界 却不得不直面困惑:观众群老化、剧团艰难 度日……这些烦恼同样困扰着中国其他传 统戏曲。在多元文化形式的冲击下,消亡, 是否是越剧等中国传统戏曲的历史“宿 命”?要怎样落笔,才能重拾青春与魅力?$E 百年越剧面临三大困惑 100年来,越剧界星光灿烂、明星辈出。无 论是当年红遍上海滩的袁雪芬、徐玉兰等“越 剧十姐妹”,还是赵志刚、茅威涛、何赛飞等当 红小生、花旦,在上海、浙江、北京等主要省市 甚至东南亚国家和地区,都拥有大批的戏迷。 然而好景不长,越剧市场日渐萎缩已是不争的 事实。要在新的时代找到新的定位,它所面临 的困惑又岂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的。 固守老观众还是培养新人群? 据资料显示,越剧的观众群日趋老龄化, 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上人群,而其中尤以中老 年人居多。而年轻一代中,越剧则少有人问津。 近年来,上海、浙江等地的文化人士和越 剧名团为争取年轻观众,开展了“越剧进高校” 活动,在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等高等学府举行越 剧演出和越剧知识介绍。虽说温婉优美的越剧 让青年学子眼前一亮,但结果并没有像一些人 预测的那般乐观。剧团坦言“去一次亏一次,不 可能有经济效益”,讲课人感慨“多数学生只是 好奇,看热闹的心理和一次两次的授课培养不 了时越剧的兴趣。” 坚持传统还是迎合潮流? 近年来,“青春”、“时尚”成了传统戏曲的一 个亮点,为年轻人量身定做的青春版越剧登台 亮相。痞子蔡的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被 搬上越剧舞台,不少年轻人叫好,老年人却大摇 其头。很多上了年纪的观众表示,越剧就应该是 他们习惯了的那种表达方式和模样儿,他们不 会去酒吧听越剧,也不太接受青春版的越剧。一 些老艺术家也表示,对于传统戏曲,目前最要紧 的是抢救,尽快让其回归到传统的模样,如果连 自己的本来面目还没有弄清楚,就急着创新、改 良,就会把传统戏曲搞成“四不像”。 定位城市还是重返农村? 越剧诞生于农村,可没有上海这个大城市 的大舞台却难以走向全国。然而百年之后,这一 切却恰恰颠倒了个个儿。越剧在城市门庭冷落, 在农村却异常火爆。与城市观众的口味不同的 是,农村老百姓的欣赏口味也有很大的差距。一 些在城市人群中口碑不错的戏,到了农村常常 没了市场。新戏未必受欢迎,《王老虎抢亲》、《五 女拜寿》之类的传统戏目却常常赢得满堂彩。 在市场经济的杠杆下,为谋生计,许多省市 专业剧团也不得不放下架子,将农村市场作为大 部分的收入来源。据绍兴小百花越剧团陈团长 介绍,现在剧团80%的收入来自农村市场。 改革是救还是毁? “创新是剧种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和永葆 生机的源泉。”在越剧界开改革风气之先的袁雪 芬如是说。她刚满20岁时就开始琢磨打破传 统,吸取话剧、电影等现实主义表演手法的成功 经验,如演戏要有剧本,排戏要有导演。1943 年,她与琴师周宝才一起创造了“尺调腔”;1946 年,她又把鲁迅的小说《祝福》改编成越剧《祥林 嫂》,被称为“新越剧的里程碑”。正是这一次次 的尝试和改变,让越剧发展之路越走越宽。而在 现今传统戏曲普遍遭遇“寒流”的情势下,“越剧 第一女小生”茅威涛成了中国当代越剧创新进 程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她所带领的浙江 小百花越剧团锐意改革,希望能借此从“田歌” 中走出越剧的清新高雅之路来。 作为对越剧百年华诞的献礼之一,浙江小 百花越剧团的最新作品《春琴传》在杭州上演。 这部新剧改编自日本著名作家谷崎润一郎的 同名小说,这也是越剧第一次采用日本故事作 为蓝本。他国的故事使中国传统越剧多了些“异 域风情”,该剧的创新获得了观众一致的赞美。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可越剧该走高雅路 线的想法。浙江省文化厅厅长杨建新就直言不 讳地说,越剧作为带有群明地域特色的戏剧品 种,有其特有的表现形式和擅长的表达方式, 《春琴传》的题材和内容未必就适合越剧。他认 为,作为探索可以尝试,但未必就是将来的主 流发展方向。 在《春琴传》之前,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也曾 排演过《孔乙己》、《藏书之家》等。然而这些本 意“让越剧在今日社会有更多的文化承载”的 剧目,遭到的质疑却不在少数。不少观众对《西 厢记》、《红楼梦》等才子佳人戏津津乐道,在观 看《孔乙己》、《藏书之家》后,却感慨“看不懂”。 更有业内人士认为,高雅路线将使越剧“曲高 和寡”,最终丧失固有的民间市场。 面临改革窘境的并非只有越剧,中国的许 多传统戏曲同样在潮流文化的冲击下加速消 亡。文化名人余秋雨认为,传统艺术是时代的 产物,她符合了当时的时代审美和情趣,时代 变化了,被取而代之是历史的必然。人们无权 也不可能要求一种传统文化永远占据潮流的 先锋。“正如只存在了75年的元曲,尽管时间 短暂,却并不影响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不过更多的人并不希望它们消亡。如为了挽救 有“百戏之祖”美誉的昆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甚至将其列入了首批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加以抢救和保护。政府也相继拨出资金,或出 台政策,对这些艺术奇葩予以扶持。 不管迎合和接轨潮流元素的改革尝试结 果会如何,人们仍然希望,越剧能借百年诞辰 举国庆贺之际,重获青春与魅力。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