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威涛和她对越剧的坚守

日期:2009.10.23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关键词】 越剧 

【地址】 地址1

【来源】 燕赵老年报

【入库时间】2015.02.11

【全文】

茅威涛在《陆游与唐婉》中的扮相

茅威涛拍电影了。在她越剧生涯30周年的时候,把她艺术生涯中最具里程碑意义的三部经典作品《西厢记》、《陆游与唐婉》、《梁山伯与祝英台》搬上大银幕。

“我算过一笔账,就算我在舞台上再演十年,能亲眼到现场看到我表演的观众最多100万,但我将我的越剧拍成电影,我的观众群将远不止这100万。”茅威涛的目的是让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年看到越剧。

不怕被观众骂

从学习昆曲身段气质的《西厢记》,到大胆剃光头的《孔乙己》,直至引起不小争议的新版《梁祝》,每一部作品中,她总是尝试不同的艺术风格。

“我最早在上海演出时,是一直被观众骂的,他们甚至要把我骂出上海的舞台。”茅威涛回忆,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上海观众判断一个演员的好坏,往往是以流派唱腔学得像不像来衡量的,“我知道我学不像,因为我的音色不可能跟老师一样。演出结束那一天我们把道具装箱,我亲耳听见一些上海观众在叫:不要来了,不要来了……团里一位老师赶紧把我拉开不让我听,我却说没关系。当时我只有一个信念:只要有一个观众喜欢我,我就要这样唱下去。”

“当年,太老师尹桂芳为了塑造屈原,大胆突破了越剧女小生原有的程式,也曾遭受过诸如‘不像尹派’的质疑。但太老师却坚持道:我尹桂芳唱的,就是尹派!我非常感动于这句话,太老师的创新精神是我前进的动力。”

让越剧“都市化”

1999年,茅威涛当上了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团长,她不得不面对越剧观众大量流失的严酷现实。在深思熟虑后,茅威涛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其中有一条让当时的很多人完全不能理解——她想让越剧“都市化”。“百年前,越剧如同一位穿着蓝花布衣服的村姑来到大上海,在新文化的熏陶下,一跃成为标致漂亮的淑女。到了我们这一代人,越剧已经在都市成为一门艺术,结果却又要被迫回到民间去,那么前人的所有努力,岂不是都付诸东流了?我不甘心!”

有一次,茅威涛在大剧院观看话剧《暗恋桃花源》,身边的年轻女大学生认出了她,并自称是她的戏迷。当茅威涛问起“你为什么不来看我们的《梁祝》”时,女大学生不好意思地说道:“我把票给我妈妈了。”当时,茅威涛的心情可谓五味杂陈。从此,她改革越剧,让越剧“年轻化、都市化”从而赢得年轻观众的信念越发坚定。

“戏霸”?没这个荣幸

成立于1984年的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曾经拥有茅威涛、何赛飞、何英、董柯娣、方雪雯等“五朵金花”,她们在那时创作了《五女拜寿》、《西厢记》等优秀作品。到了今天,“五朵金花”只剩下茅威涛与董柯娣坚守在舞台上。于是,“茅威涛挤走三朵金花”、“十足的戏霸”等批评声此起彼伏。

“称我为‘戏霸’,我有这个荣幸吗?”茅威涛对于尖锐的批评,显得颇为轻松,“我觉得每个人自己可以去选择自己的追求。要说是因为我的突出才把别人挤走了,我茅威涛可没有那么大的本事。我们戏班子过去有一句话叫有戏吃戏饭,没戏吃气饭。我不知道能不能解释这种现象。为了离开的人而去责备坚守舞台的人,这样公平吗?”

2004年,在浙江小百花20周年团庆时,人们意外地发现,当年的“五朵金花”居然一个不少地出现在了庆祝酒会上。或许,这次重聚已经能够回答关于“戏霸”的一切质疑。

“这些年来,我一直在越剧领域中坚守着,我太喜欢舞台上的感觉。祖师爷能赏给我越剧这碗饭吃,我很享受。”茅威涛这样说。 王悦阳/文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