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苍翠——大型现代越剧《马寅初》创作手记

日期:2012.02.04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关键词】 越剧 

【地址】 地址1

【来源】 鹰潭日报

【入库时间】2015.02.11

【全文】

姜朝皋

马寅初先生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人口学家,学界泰斗,一个赤诚的爱国者。他的百年人生经历了三个朝代,始终与民族命运紧紧相连。他坚持真理、不屈不挠;心系群众、胸怀天下;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为后人树立了一座精神丰碑。

我创作大型现代越剧《百年苍翠》(马寅初)却是被动的,甚至是“被迫”的。几个月前,马寅初先生的故乡——浙江嵊州市文化部门邀我参加该选题论证会时,我就直言力陈该题材不适宜用舞台剧形式表现的理由,多数与会专家也和我一样对此投“否决”票。而嵊州的同志们却说,现在请各位专家来,不讨论这件事做不做的问题,而是研究如何做好的问题。

事过不久,嵊州市越剧团的谢团长抱病给我来电,说诚邀我担任《马寅初》的编剧,并要专程登门商谈。这大出乎我的意料之外,邀我这个“否决派”来担任编剧,太使我为难了。然而碍于我与郑团长及嵊州市越剧团多年的情谊,又不好断然回绝,只好说见面再商议。接着嵊州市文化局和越剧团的领导先后两次到金华和武汉对我“跟踪追击”,并带上一大摞有关马寅初的文字音像资料,再三表达市领导和他们要创排《马寅初》的决心以及对我的期待。我被他们一片诚心所感动,面对如此执着的朋友,我除了硬着头皮接下来之外已别无选择。于是我放下了手头的其它工作,开始认真研读素材。

马寅初这位学术伟人,原先我对其所知甚少,比较突出的印象是其因“新人口”论而遭到错误批判,并因此卸职“归隐”20年,以致后来有“错批一个人,多增几亿人”之说,仅此而已。待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之后,才了解其百年人生,是一条披荆斩棘、令人荡气回肠的沧桑之路。他总是走在时代的前沿,以卓越超群的见识胆略发出警醒世人的声音,站在国家、民族根本利益、长远利益的立场上立论立言。无论是在反动统治下不顾生死安危,痛斥四大家族,还是后来坚持“新人口论”而拒不检讨,无不体现其为追求光明、维护科学真理而献身的大无畏精神,体现中华民族一代知识分子的风骨劲节。

如果将马寅初坎坷孤独而光辉壮美的百年人生一一铺陈,一出两个来小时的舞台剧显然无能为力。他的每一个生活片断就是一颗闪光的珍珠,如何把这些散金碎玉联缀起来,一种是无所取舍的再现,二种是大胆选择后的再现,三种是专心致力于情感后的再现,我遵循的是第三种。所以,我没有按通常的戏剧要求去追求外部矛盾的尖锐,制造对立双方冲突的激烈以及戏剧悬念的紧张,而是着力于寻找人物的情感点,选取其情感最丰富、内心活动最活跃、最强烈的事件来组织戏剧情节,用舞台剧所要求的集中典型的表现方法来体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和品格光华。因此,我选取了他在重庆痛斥蒋家王朝,不受高官厚禄;被囚禁上饶集中营,心系民族危亡;登上天安门参加开国大典,张开双臂拥抱新中国;身任北大校长,爱党爱国,光明磊落,为人师表,然后就是为民族昌盛而耿耿诤言发表“新人口论”,为捍卫科学真理宁折不弯,以此构成全剧的主线。至于其它生活中的许多故事,因受舞台艺术的局限,不能像文学影视作品那样散点式娓娓道来,无法组织到剧情中而舍弃了。

马寅初身上体现了许多中华民族的美德,然而最突出的却是坚守学术良知,维护科学真理而宁折不弯勇于献身的浩然之气。当他的“新人口论”遭到铺天盖地的批判,处于泰山压顶之势时,他不但坚决拒绝检讨,而且发表了正气凛然的声明:“我虽年近八旬,明知寡不敌众,自当单身匹马,出来应战,直至战死为止,决不向专以压服而不以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们投降!”真是字字惊雷,声震屋瓦,显示出一个铁骨铮铮大丈夫的伟岸形象。我以为这是全剧的核心所在,其中闪耀出科学家的远见卓识,爱国者的忠贞不渝,教育家的一代师表和道德家的不朽光辉!

其次,剧中一条重要的副线是着力渲染马寅初与周恩来的深厚情谊,从第一次他与周恩来会晤到最后向其遗体告别,全剧两人交往的描写达八次之多,有的是浓墨重彩,有的是画龙点睛。1939年马寅初在重庆会晤周恩来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大转折,从此他认识了共产党,并且终身追随共产党,矢志不移。描写他们双方相识相知到成为莫逆知交,既是体现马寅初对共产党的坚贞不渝,也是体现共产党对爱国知识分子的关爱情深。后来,剧中写到马寅初成为众矢之的时,周恩来出于对马寅初的关爱和保护,亲自会见并与之进行了一次艰难的谈话,希望他能写几句检讨了事。为此,马寅初回家彻夜不眠,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他确认“学术无良知,是灵魂的毁灭!”(剧中人物语),于是提笔写下“碎身粉骨不必怕,只留青白在人间”两句掷地有声的话,当他的夫人说他这样太伤总理的心时,他回答说:“吾爱吾友,吾更爱真理,唯以此耿耿丹心为报。”这种坦荡襟怀、君子之交,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何等难能可贵!而周总理并没有因此而怪罪,相反,对马老一往情深,在文革中专门指示对马家予以保护,后来在自己病重期间,还派身边的医护人员去为马老治病,鉴于这种纯洁高尚的情谊,故我在剧中设置了周总理逝世的噩耗传到马寅初家中时,马老撕心裂肺痛哭英灵,并以病残之躯,坐着轮椅,冒着漫天风雪去向遗体告别的一场戏,两位伟人的心灵之光,由此得以闪现,并永远照耀后人。

另外,戏剧不同于传记,人物、事件、时间、地点不可能完全照历史实录,而需要在史实上有所提炼,有所升华,在不违背大的时代背景和人物轨迹的前提下,根据艺术的需要进行调整、虚构、创造,本剧情节和细节中不乏其例。如重庆大学师生为马寅初祝寿时,马寅初是囚禁在息烽集中营而不是后来的上饶集中营,陈凤超也是息烽集中营的看守。剧中我将上述人和事设置在马寅初后来羁押的上饶集中营,是为了能将主人公的遭际与皖南事变联系起来,将此作为推动人物性格发展的动力,促使其从一个民主斗士转变为共产党的坚决拥护者和坚强的革命者,从而喊出“原先我主张改良这个政府(指当时的国民政府),现在我主张推翻这个政府!中华民族只要跟着共产党,就一定能走向光明,走向胜利!”这样振聋发聩的呼声。同时将他题写《临江仙》词赠送给另一友人的事也转移到陈凤超身上,以表现其对陈弃暗投明举动的赞赏。

再有就是上面提及的艺术虚构,剧中大多是真人真事,也有的是真人假事,有的是假人真事,如龙智敏这一人物就是虚构的。写他一是为了带出马寅初诚恳主动地检讨认错,因为要写他的坚决不认错而先写他的认错,因为要写他的坚决不检讨而先写他的检讨,从而体现其誓死捍卫真理又随时修正错误的那一颗纯洁透明的心;二是以龙智敏这种人性的扭曲,精神在时势压力下的蜕变,揭示出社会上不少人一遇时势有变便纷纷改变做人的准则,丢弃人格、失去做人根基,以此来反衬马寅初刚直不阿的浩然正气和高尚情操。

现在看来,现代越剧《马寅初》的创作过程实际上是我对马寅初先生由陌生到了解的过程,也是对其内心世界逐步深入探究挖掘的过程,由此而产生出无比的景仰和崇敬之情,使我由被动到主动,由“要我写”到我要写。因此我力争不负重托,希望能在戏曲舞台上塑造出一个栩栩如生的马寅初的艺术形象,而且力求传其神而略其形,以此剧传递出一代宗师的精神气息,包含其风骨、气节、品质、人格等诸多为人的质量指标,供今人学习弘扬。在形式上,则没有采用传统的分场结构,而是设计由一个讲解员叙述的方式来串连全剧,使之无断续之痕,二度表现时也较为自如灵动。

回眸本次不平凡创作,不光使我内心受到深深的教育和启迪,更由此生岀许多社会人生的感悟。如果当初能听取马寅初先生的警世良言适当控制人口,或许我们不必经历长达30年的一胎制,不会出现今天421的家庭模式而使社会进入老龄化。时过境迁,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在中国维持30年后,中国人口问题已经走到一个新的十字路口,人口态势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一些学者根据自己的调研和判断,逆流发声,建议调整现行生育政策,这决不意味着是跟马寅初人口理论的对立,相反应该说是马寅初精神的延续。不同的历史境遇下,他们和马寅初一样,同样面临被误解、被忽视、被指责的命运。所幸的是,在人口问题上因言获罪的历史已一去不复返了。现在当我们面临新的陌生问题的时候,社会已经有了足够开放包容的心态鼓励各种学术讨论和争鸣。这就是时代的进步;嵊州市领导决心要创作马寅初的舞台剧,并坦言不必回避他的“新人口论”问题,这同样是时代的进步;而现在中央提出并得到全社会一致认同的“坚持科学发展观”,正是马老终身所坚守维护的科学精神得到广泛肯定和弘扬的体现,这更是时代的进步!

马寅初,国士典范,民族楷模。您并不孤独,无数后人将沿着您前行的脚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勇往直前!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