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兰亭

日期:2008.04.22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关键词】 兰亭 

【地址】 地址1

【来源】 黄石日报

【入库时间】2015.02.11

【全文】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黄石日报)凌之走进四月的兰亭如同走进绿色的诗意世界,草木繁茂,修竹冉冉,溪水淙淙,青山环抱。一千六百多年前,也是这样的一个春暖花开的时节,王羲之和当时名士孙绰、谢安、释支遁等四十一人,在此地饮酒赋诗,结成一集,王羲之挥毫泼墨,酣畅淋漓地写下名传千古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从此,这块风景秀美的山陬之地就成为书坛的珠穆朗玛山峰,成为书法爱好者的朝圣之地。我虽不晓书,但也练过《兰亭集序》的摹本,也算是王羲之的编外“粉丝”, 对兰亭早已是心向往之。

从绍兴城出发,不过半个小时的车程,就来到了兰亭。步入兰亭,映入眼帘的是一方鹅池,池水清碧,数只白鹅正立于水池边曲项向天歌呢,池的左旁是一座三角形鹅池碑亭。亭子中间立一镌有“鹅池”的石碑,“鹅池”二字为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手笔。传说王羲之刚写完“鹅”字,欲书“池”字时,忽闻圣旨到,于是搁笔迎旨。从父师书法的王献之,趁父亲离开之际,提笔补上“池”字,一碑二字,一肥一瘦,父子合璧,世称“父子碑”。据《世说新语》介绍:王羲之最爱的宠物是鹅,一位山阴道士想王羲之给他写一卷《道德经》。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轻易替人抄写经书的,就特地养了一批品种好的鹅,来个“曲线救国”。果然,王羲之听说道士家有好鹅,就跑到道士养鹅的池边观看,竟舍不得离开,派人去找道士,请求道士把这群鹅卖给他。那道士正中下怀,笑逐颜开地说:王公既然如此喜爱这群鹅,我就全部送您好了。不过我有一个条件,就是请您替我写一卷《道德经》。王羲之爱鹅心切,毫不犹豫就答应了。这位道士先生真得给白鹅烧一炷高香了,几只白鹅竟然换得了书圣的真迹,直令后人羡煞。

跨过鹅池,来到了“曲水流觞”亭。 亭前有一泓弯弯曲曲的小溪,水在小溪里缓缓地流过,这就是有名的曲水。即当年王羲之一群人漂酒杯之所在,至今此地每年三月三仍然在这儿举行修禊活动,很多游人来到这里,饶有兴致地效法古人,用塑料杯子盛上饮料,放在曲水里“流觞”,体味当年曲水邀欢的情趣。只是我辈浮躁的现代人徒有流觞的形式,既无诗情更无画意,只不过博取浮薄的呵呵一乐而已。

“曲水流觞”的前面就是“太”字碑和墨缸。据说当年王羲之看到年幼的儿子王献之写了个“大”字,没说什么,就在底下加了一点成“太”字。王献之拿着给母亲看时,母亲说:吾儿写尽三缸水,只有一点像羲之。后来王献之勤学苦练终成一代书法大家,与父亲一起被史称为“二王”。

在“太”字碑边不远是御碑亭,御碑亭正面是康熙手书的《兰亭集序》全文。据导游介绍,文革时期红卫兵想砸掉御碑亭,当地群众在碑面抹上石灰,然后写上“毛主席万岁”,机智巧妙地保护了这一历史文物(而同为康熙所写的“兰亭”则没有这么幸运,它在文革中遭到损坏,至今裂痕宛在)。碑背面是乾隆的《兰亭即事》诗文,这位喜欢附庸风雅的帝王书法倒也不错,只是在书圣面前弄笔,正好起到了左拉笔下“陪衬人”的作用——更加凸现书圣书法的俊逸超群、非凡卓绝。

乾隆《兰亭即事》说:“向慕山阴镜里行,清游得胜惬平生。风华自昔称佳地,觞咏于今纪胜名。”诗虽不怎么样,但也道出了实情。柳宗元说:“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兰亭美则美矣,如果不遇王羲之,至今只怕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吧。一篇《兰亭集序》既成就了王羲之,也成就了兰亭,至今膏泽着兰亭,甚至是世世代代的华夏读书人。

因为一位帝王的喜爱,《兰亭集序》的真迹成为殉葬品,引来无数英雄竞折腰,演绎了许多色彩斑斓、扑朔迷离的故事。世事白云变苍狗,城头变幻大王旗,多少帝王将相,达官贵人生前何等不可一世,至今人们记得几个呢。王羲之却真可谓是“纤笔一枝谁得似,三千毛瑟精兵”(毛泽东《赠丁玲》语),凭着手中的一枝狼毫,纵横驰骋,成为书坛的永恒的无冕之王。王羲之的帝王是谁我不知道,也许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它早就被雨打风吹去,但是人们记住了王羲之,记住了兰亭。

从兰亭出来时,春雨淅淅沥沥下了起来,朦朦胧胧的兰亭与它背后蜿蜒起伏的会稽山渐渐融为一体,成为一块碧绿无瑕的翡翠,放射出永恒的光芒。

3 0
相关文章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