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远韵

日期:2008.06.10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关键词】 兰亭 

【地址】 地址1

【来源】 揭阳日报

【入库时间】2015.02.11

【全文】

黄少青

我国的山川或古时的楼榭亭台,因与文人骚客的诗文发生了联系而成为令人神往的名迹胜地的,比比皆是。但是,以书法家的一件作品而成为艺术圣地的,恐怕只有兰亭。自从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文稿传世以来,兰亭便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朝圣之客,前来感悟那千年远韵和生命的华彩。去年,友人邀约,我也有幸到了兰亭一游。

兰亭在绍兴市西南十多公里处,进入风景区,夹道迎迓的是茂密的竹林,时见闪亮的清流,风拂过,沙沙竹林混和着泉声淙淙,合奏出美妙的天籁;远近冈峦起伏,耸翠叠绿,竞呈秀色,宛如展开的画卷。今之兰亭已经不完全是最初的兰亭,但眼前的景色,还是让人觉得与《兰亭序》中“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的描述颇相符合,一样地使人有“游目骋怀”的欣悦。

踯躅流连在风景区内,一边寻着景物。一个方径石柱的亭子出现在视线中,亭内立着一块二米多高的大碑,镌刻“兰亭”二字,乃康熙御书,简直就是艺术圣地递给游客的一张名片了。移步间,又看见一泓清池,群鹅嬉戏其中,添了情趣。史载,王羲之“性好鹅”,有过“写《道德经》”与道士作交换,“笼鹅而归”的故事。后人喜欢王羲之的性情,在艺术圣地凿了这么一个养鹅的池子,王羲之的在天之灵时闻“曲颈向天歌”,定会颔首微笑吧。

我意欲拜谒的是《兰亭序》文稿诞生的地方。随后我来到曲水流觞处。一千六百多年前,一个暮春的“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日子,王羲之“修禊事”,雅集名流于兰亭,列坐曲水两岸,引流行觞,饮酒赋诗。王羲之乘着微醉,振翰为众诗写序。不意文稿落定,竟创造了书法史上的一座珠穆朗玛峰,为后世所景仰和惊叹,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我徜徉于岸石犬牙交错的曲水边上,从前多次玩赏过的《兰亭序》文稿的印刷本,此时也“若千丈文锦”(宋高宗),浮涌脑际,令我遐思缤纷。

艺术的发展像一道长流,有时候,它漫过某段平滩或者穿越峡谷,就会借助天才的产生,激荡出新的境界,展现出新的气象和美质。我国古代的书法,经由秦篆汉隶而到了人的个性觉醒的魏晋时代,行书在王羲之的手上,焕发了前所未有的独特的异彩,刷亮了人们的眼睛,使人怦然心动,就是这样的一种现象。稍后于王羲之的南朝宋泰始年间的虞和认为,这是人情“爱妍而薄质”的结果,实则不如王羲之自己提到的“意”,更入腠理。我毫不怀疑,正是魏晋这个特定时代的某一天或者某个瞬间,神光突然照亮了王羲之的灵性世界,使他顿悟,艺术最不可或缺又最需要充分显示的,乃是人的主体意识和自然的情感。这才使王羲之对别人的“点画之间皆有意”的书法发出了赞赏,他自己则被导引上了如唐代张怀瓘所说的“登峰造极”的创造。《兰亭序》文稿也因此获得了完整意义上的美,耀映于古今书法史。可惜《兰亭序》文稿因唐太宗生前极端喜爱,死后把它带进了坟墓,后世再也无缘目睹真迹。现在流传的,都是唐代冯承素最忠实于真迹的摹本的印刷品了。

我另有所感的是,《兰亭序》文稿的书法,虽则如明代董其昌的评说,“其字皆映带而过,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是独发奇姿的天葩;但是,若以文章论,则其文采情思,在魏晋同时代的大量慨叹人生短暂、对生命又不无欢欣感受的诗文中,也是光焰夺目的出群之作。即使到了今天,其中的不少辞语嘉句,还存在着很大的活性,能供我们遣用,可知其文学上的经典含量,是同样地不应该受到忽视的。

在东晋,王羲之不仅书艺文采享盛名,政治上的“才器”也颇受重,朝廷曾经“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后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最终还是“称病去郡”,甚至于到父母墓前发誓不再“贪冒苟进”。辞官后,身心俱得自由的王羲之,“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说出了一句著名的话:“我卒当以乐死。”王羲之在青年时代,太尉郗鉴派人到他们家观察择婿,他则与其他兄弟的“咸自矜持”不同,“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其超尘拔俗、洒落不羁的本性如在眼前。我国自古就习惯于把艺术家的人格魅力作为评判其艺术境界高下的特殊尺度。王羲之的高洁的情志,正好与他的艺术高境交相辉映,从而在书法史上,矗立起了他的为世世代代所尊崇的“书圣”的丰碑。

离开了兰亭,我有时会想起二百五十多年前乾隆游兰亭时写下的一首七言律诗:“向慕山阴镜里行,清游得胜惬平生。风华自昔称佳地,觞咏于今纪盛名。竹重春烟偏澹荡,花迟禊日尚敷荣。临池留得龙跳法,聚讼千秋不易评。”诗意道出了古往今来多少游客对于艺术圣地的共仰之情,我则祈愿兰亭将赐予我以更多的笔耕的灵感!图文无关 香尘摄

3 0
相关文章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