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钩铁画追兰亭

日期:2010.12.24 点击数:0

【类型】报纸

【关键词】 兰亭 

【地址】 地址1

【来源】 京九晚报

【入库时间】2015.02.11

【全文】

宁亚林近照

宁亚林作品

阅读提示

朴素、随和、忠厚、儒雅,这是宁亚林留给记者的印象,很深刻。

宁亚林,笔名冷客,斋号寥知堂,1975年出生在宁陵县阳驿乡潘集村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现为中国书协会员、河南省书协隶书专业委员会委员、商丘市书协常务理事、宁陵县书协主席。凭借一幅隶书作品流畅的笔法与扎实的功底,入选了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展,作品被收入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作品集。那一年宁亚林32岁。这对于当时的他来说,是为艺术甘愿付出的一种肯定,更是一种让他继续在书法道路上前进的莫大动力。

宁亚林认为,书法作为艺术,其本质就在于抒发性情,传达思想,成为一种自然的呈现。恰恰是这种认知,这种呈现,使他能够全身心致力于书法艺术的创作,使他的人格与书艺境界均超越了功名利禄。

秉笔濡墨 物我两忘

宁亚林告诉记者,他最初深深迷恋的并非书法,而是画画。从他记事的时候起,他就喜欢画画,一直到上高中,很多奖状是画画得来的。后来,在画画的过程中,他发现自己不怎么会写毛笔字,画上的题款、落款怎么看怎么不让人“舒服”,这才给自己提出忠告:“把字练一练。”

不料,这看似不经意的一点“忠告”,让宁亚林突然发现,书法的魅力要远远大于画画。从此,他甘心把画丢了,一心踏上对他来说“充满了坎坷”的书法之路。

“其实还另有一个原因。”宁亚林坦言,“画画投资大,家里经济不允许。”所以,有近两年的时间,宁亚林练字用的是废报纸,一杆笔用秃了也不舍得丢,自然也舍不得买墨水。他倒是发明了一种“墨水”,就是用坑塘里挖上来的胶泥块儿,加水稀释,成了胶泥水。“这种胶泥水有黏度,接近墨水,在报纸上写字,感觉跟用墨水差不多,还很出效果。”宁亚林说。

1992年,宁亚林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八小时之外”拜王长治更深入些学习书法。年轻人为了干好工作,此外,也是成了家有了孩子,忙工作、忙生活的他,唯独顾不得忙书法了。从1990年至1999年,近十年的时间,宁亚林说他在书法上理当长进、出成绩的十年,却是一路荒芜。

直到1999年商丘一次书展,宁亚林获得了铜奖。与这块奖牌一同获得的,还有莫大的激励、希望,和“非写出个名堂来”的信心、信念。“2000年之后,每天要写几个小时,双休日一天要写十多个小时。最长的一次是上午九点钟开始写,一直写到凌晨三点。写到精神疲乏,腿麻得站不住,可心里还想写。”

在书法追求的道路上,宁亚林是个特别勤奋的人。他四处拜访书家名师,借名人字帖苦心临摹,练字的纸写了一摞又一摞,一度他的家成了收废纸的人经常光顾的地方。一次深夜,宁亚林依然伏案练字。他妻子为他烧了一碗热汤,他只顾聚精会神地挥毫泼墨,不觉竟将笔头蘸进了汤碗里。十几年来,宁亚林为练字不知用坏了多少支毛笔,他右手拇指上凸起的厚茧便是明证。

艺术或许就要人能守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2006年之前,宁亚林还与父母五口人同挤在三间房内,工资低,生活清贫。最难熬的,是他一个人挣工资养活一家三口。日子怎样清苦,不难想象。后来连老母亲也忍不住抱怨起来:“别写了,也写不出来,还要花家里的钱。还不如找个单位去打工。”况且那时还总有“某某同学进步很快,已在政府担任要职;某某同学近几年投身商海已成大款”的消息传来。但无论怎样,宁亚林不为所动。“别人能写好,我就不信我写不好。”“犟”劲上来了,他就这样不断激励自己。

天道酬勤 耕耘有报

宁亚林的书法从唐楷入手,勤于临摹前人名帖名碑,初学颜真卿、欧阳询,后涉猎多种书体,真草隶篆,苦练不辍。空暇时间他还经常观摩名师大家的作品,进行对比,找出不足,受启发于他们的笔法技巧,再结合自己对人生的思想感悟,悉心钻研。在艺术上,宁亚林追求清闲豪放,于传统之中彰显个性。正是这种长期不改其志的执著、坚守与探索,宁亚林的书法创作终于显现出“气候”来:楷书雄浑大气,隶书典雅劲秀,篆书隽永细腻,草书笔走龙蛇。

2004年,宁亚林心怀忐忑地将作品投给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碰碰运气”,不想就入展了。听到谢国启电话里说“你入展了”时,宁亚林激动得好长时间无语。就是那次,宁亚林加入了中国书协。宁陵县第一次有书法作品入选国展,第一次有了中国书协会员。

“当时去西安看这次国展,晚上去,天明到,没顾得休息。等在展厅找到自己的作品,站在自己的作品前,就忍不住流泪了。我给家人打电话,只一句‘我找到自己的作品了’,再说不出话来。”回忆让宁亚林如同瞬间回到了过去,眼睛潮红,言语哽咽。

天道酬勤,耕耘有报。此后,宁亚林不断参加专业赛事、权威展览,作品也不断入展,不断获奖。书法作品入展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五届楹联展、全国第四届正书展、全国第五届新人书法篆刻展、全国首届行书大展、全国首届“小榄杯”书法展、“三晋杯”全国公务员书法大赛、“冼夫人杯”全国书法展、“高恒杯”全国书法展、“走进青海”全国书法展,特邀参加全国迎奥运“千龙书展”、“千福书展”等。作品荣获央视第二届CCTV全国电视书法大赛隶书组金奖、“中华情”全国美术书法作品巡展最高奖、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展、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创作提名奖等。书法作品被张海艺术馆、中国军博馆等多家博物馆、艺术馆收藏。2007年河南电视台《华豫之门》栏目曾作专题报道。商丘电视台多次为其录制专题。作品曾刊登于《书法报》《中国书法杂志》《书法导报》等。

“用作品说话”,宁亚林一直很认可这句话。所以他对他以往拿到的那些大奖很“看重”,因为它们代表了他在书法艺术之路上所能达到的高度,同时也见证着十几年来他跋涉在这条路上的得与失。但现在,他对“它们”看得又很轻、很淡。“一时的作品被肯定并不说明自己的水平能一直延续下去。”因此,他始终告诫自己: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点横撇捺”书人生

生活中的宁亚林是个极为细心的人,乐于细微地观察生活,乐于享受自然带给他的新奇。这些良好的习惯让他把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体会,更好地糅进了书法艺术之中。

在练草书时,宁亚林就创意性地把人体美在书法艺术中展现出来。练字时把“点”当做人的眼睛,力求小巧灵动传神;把“横”当做人平举的双手,写出力可担山之势;把“竖”当做直立之人,力求用挺拔展示对命运的抗争;把“撇”和“捺”当做人活动的手足,力求飘逸沉稳……用笔画的巧妙组合搭配,达到字体的匀称和谐。

“艺术无涯,追求无境。但一个人走到了哪一步,终究要能自己认清自己才好。我现在能感觉到自己的作品在进步。眼光高了,要求高了,不足也能看出来了,下一步就是如何更好地去完善、充实。”为了让自己的艺术之路走得更稳、更远,宁亚林说他以后要多将各种艺术融会贯通。“但无论如何‘基本功’不能丢,就是临帖。临帖是一辈子的事。书法要继承传统,就务必临帖;要自成风格,也务必要临帖。艺术传统就好比一个框框,临帖就是将自己放进框框里。而一个有了成就的人,必然是已经打破框框自成一家的人。”

记者最后问宁亚林,当初为了把画上的题款、落款写好看,结果拾起书法,丢了绘画。如今把字写得那么“好看”了,有没有打算重拾画笔?宁亚林笑称,已经有打算了,只是还没开始。

如今工作有了变动,宁亚林说他本职工作干好后,将能挤出更多的时间“为艺术而艺术了”。现在有不少家长将孩子托付给他。他说他明白,好多家长的意思是想让孩子学习之外还能有个专长。“当时很多前辈给予我不少生活和书法方面的指导。和书法艺术需要传承一样,我也想将一些好的东西传下去。”

把字写好,把事干好。这一直是宁亚林用来自勉的话,现在拿来一同共勉。

3 0
相关文章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