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名师两次问鼎兰亭奖

日期:2013.12.30 点击数:0

【类型】报纸

【副篇名】宝安第一外国语学校李汉宁专著填补书法教学空白

【作者】 吴镇山

【关键词】 兰亭 

【地址】 地址1

【来源】 宝安日报

【入库时间】2015.02.11

【全文】

李汉宁近照。

宝安教育系统有一位书法名家,他是宝安教育系统惟一的一位书法副教授,他的弟子遍布国内外,所撰写的新著《中小学书法教学法》是我国基础教育史上第一本书法教学法专著,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中小学书法教育在教学法领域研究的空白。他就是宝安第一外国语学校老师李汉宁。

探索 大学教师教小学书法

在全国中小学书法教育界,李汉宁早已小有名气。他曾在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接受过严格的书法训练,得到章祖安、陈振濂、王冬龄、白砥等名师的指点。他专职从事大学、中小学、老年大学、外国留学生等多个层次的书法教学工作25年,是教育部考试中心硬笔书法等级考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2006年,他以高等师范书法教学成果荣获中国书法最高奖——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教育奖获奖提名。

2007年,李汉宁被请到宝安区石岩公学主持全校书法教学工作。刚开始,他被安排到小学部,上完小学第一节书法课后,他感到万般吃力。因为在大学里,老师只管讲,学生会自觉地听或练习。但在小学里,老师不仅要讲,还要管理和引导,把枯燥的书法理论讲得生动。否则,学生就会乱成一团。于是,他开始追求教学的趣味性,希望让学生学有所获,又学有所乐。

有了这样的认识之后,课堂上的李汉宁常常妙语连珠。有一次,他看到学生的字写得歪歪扭扭,就跟学生说,“你的字写得好啊,看了对老师的身体有好处”。学生表示不解。他笑着说,这位同学的字有大有小,有高有低,东倒西歪,老师看的时候,正好可以前后、左右、上下转动脖子,对颈椎病有治疗作用。同学们都笑了。

石岩公学有小学、初中、高中、国际留学等多层次的学生,不同的学生心理不同,书写基础不同,接受能力不同,老师的讲法也应不同。但国内相关的书籍很少。从那时起,李汉宁就开始注意各种教学方法的尝试,并在每节课后写教学反思。作为学校书画院院长,他带领其他书法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创建中小学书法教育模式,把书法普及教育工作做得红红火火。2009年,石岩公学以突出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成果荣获中国书法最高奖——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教育奖集体获奖提名,该校成为全国第一所,也是至今惟一一所获得该奖的中小学。

成果 新著填补教学法空白

今年9月,《中小学书法教学法》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李汉宁说,很多人不理解,作为副教授的他为何放弃高校,转向中小学教育。这本书的出版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从2007年广东省要求中小学开书法课到2011年教育部建议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至今,大家感到中小学书法教育难以推行,主要原因是教师、教材及教法、场地等问题,其中,小学书法教学法是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但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目前几乎是一片空白。

《中小学书法教学法》针对当前中小学书法教学面临的困惑设置内容,全书37万余字,内含808张包括笔画、字例、作品及实物图片,具体分为中小学书法教学法概论和中小学书法教案纲要两个部分。这些内容全方位涉及中小学书法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通过实例、图片来阐明教学中的各种工作、技法问题,使得各种书法教学问题更生动直观,化繁为简。

新著出版后,立即引起书法界的高度关注。我国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书法教育家、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书法博士生导师陈振濂教授对这本书给予大力的支持,并题写了书名。

愿望 让汉字之美薪火相传

李汉宁说,书斋岁月不知时。目前,他在宝安第一外国语学校任教。写书的两年半,他几乎每天都要忙到凌晨一两点,人也瘦了很多。凭着前期教学丰富的资料积累,他原计划一年可以成书,但著书过程中,他不断提高要求,书成之时已经过去了两年。

这是一本倾注了作者心血的专著。李汉宁白天上课,晚上,他翻阅资料,著书立说。书中的书法范例,很多都是他自己的作品。每一幅作品,他都反复书写,选择最好的一幅。写书时,为了说明对称之美,他曾在雨中跑到公园挑选一片树叶回来拍照,足足选了一个多小时。

2013年2月7日,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书法教育将很快在全国广泛有力地推行。《中小学书法教学法》的出版恰逢其时。

为了更好地开展书法教育,李汉宁巧用新媒体,在2008年创建了全国首家“中小学书法教育”网,该网站曾获广东省“十一五”教育技术研究与教育信息化优秀成果奖。

2013年11月,他应邀到马来西亚讲学,他的中小学书法教学法得到当地教师的高度赞誉,受到学生和家长的追捧。讲学期间,李汉宁应邀题字达30幅。

汉字历史悠久,字体优美、典雅。如何让中小学生在性格成长阶段就能感受汉字书法之美?李汉宁期望通过对中小学生书法教育的研究和推广,让汉字之美薪火相传,并保持创新的活力。

本报记者 吴镇山(受访者供图)

3 0
相关文章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