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柯岩

日期:2013.12.12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关键词】 柯岩 

【地址】 地址1

【来源】 新疆日报

【入库时间】2015.02.11

【全文】

赵君哲

中国当代著名诗人、作家柯岩老师离开我们整整两周年了!昨日的悲痛慢慢地变成了今日的怀念,她的音容笑貌犹在,只是不见一丝声响。越是无声越思念,越是思念越无声。这种煎熬有种窒息感,撞击着我的心扉。

柯岩老师的作品我从小就读,长大了更是喜爱,工作之后还参加了几次她作品的研讨会。她所发表的作品涉猎广泛,数量巨大,有诗歌、散文、儿童文学、报告文学、戏剧、影视剧本以及小说等等,并在多个文学艺术门类中都有名篇佳作。有的还被选入小、 大学语文课本或辅助教材,《周总理,中、 如你在哪里?》《寻找回来的世界》《相亲记》《帽子的秘密》等,有些还被译成了英、 俄、 日、法、 德、 西班牙、朝鲜、越南语等出版。 《周总理,诗歌 你在哪里?》发表在纪念周总理逝世一周年之际,充分表达了人民心中的呼喊,抒发了人民对总理深深的怀念之情,感动了亿万群众,成为新时期以来最具轰动效应的代表作之一。

我一辈子都敬重柯岩老师,主要是因为读了她的作品,对我产生了重大影响。可惜的是,我之前没有机会见到柯岩老师,亲耳聆听她的教诲。直到后来才有幸见了她三次面,而且只有这三次。

初识柯岩是在2004年的秋季。当时,我去北京公干,通过老朋友高瑛女士(诗人艾青先生的夫人)和著名歌唱艺术家王昆老师的引荐,我终于认识了仰慕已久的柯岩老师。她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样高不可攀,而是平易近人、谦虚开朗,有着慈母般的爱,对人很热情。我们谈得很开心,似乎都是些平常话语,但又紧紧地围绕着文学这个中心。

第二次见面是在2010年年底,地点就在北京三里河南沙沟她的家中。那时候,为了迎接建党九十周年,要重新排演歌剧《白毛女》,王昆老师任导演。我们都知道,《白毛女》的编剧是柯岩的丈夫贺敬之先生。当时,要研究这个剧本怎样修改,当然就离不开贺敬之先生的参与。受王昆老师邀请,我随她来到了柯岩的家中。这一次,除了听他们谈剧本外,我和柯岩老师还谈起了文学和她的一些作品。

第三次见面是在2011年年初,在北京协和医院里。柯岩因身患癌症住院治疗,我去看望她。和我一起去的还有高瑛女士和我爱人王少琼。出乎我意料的是,她的精神很好,很乐观,思维敏捷,思路清晰,不像个重病缠身的人。我们谈人生、谈体会、谈感想,海阔天空。她很有兴趣,我们也很有兴致。虽然我们彼此都意犹未尽,鉴于对她身体健康状况的考虑,我们不敢多谈就告辞了。临别,她答应赠送我一些她自己的专著和全套文集(十本),离京不久,我就收到了。

2011年年底,传来不幸消息:当代著名诗人和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原书记柯岩同志,因病于2011年12月11日13时3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斯人已逝,留下的足

迹却依然闪闪发光。

柯岩原籍广东

南海,1929年7月

14日出生于河

南郑州。原名

冯成保,曾

用名冯恺,

满族。她自

幼随做铁

路工程师

的父亲颠

沛于郑州、北平、湘潭、保山等地。她从小就热爱文学,在中学时期就阅读了大量的中外名著,尤其是进步读物,激发了她投身革命的强烈愿望。1945年,在昆明担任昆明华师罢课委员会主席的柯岩参加了轰轰烈烈的“一二·一”学生爱国民主运动。

1949年6月,柯岩参加了革命队伍,到北平在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从事剧本创作工作。她先后参加了北京改造妓女工作;随铁道部“文化列车”南下,为工人、铁道兵演出;1953年参加第三届赴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团,创作了话剧《中朝人民血肉相连》,曾连续演出数百场,获得好评。

1956年3月,她在北京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创作室工作,创作的《相亲记》在全国各地长期上演,经久不衰,并由前苏联翻译,更名为《可爱的心》。另外,还创作出版了诗集《“小兵”的故事》《“小迷糊”阿姨》和儿童剧《双双和姥姥》。老诗人臧克家和儿童文学评论家束沛德当时就柯岩的儿童诗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柯岩一生创作了大量的精品佳作,获得了许多奖项。如《寻找回来的世界》获得电视飞天奖、金鹰奖、国家教委特别奖、宋庆龄基金会首届电视文学剧本奖、中国作协首届儿童长篇小说奖;长篇电视系列剧《红蜻蜓》,“五个一”获 工程奖和人口文化奖; 《他乡明月》获1995年全小说国优秀图书奖;长篇小说《CA俱乐部》获文化部等七部委“人口文化长篇小说”一等奖。她许多反映时代风貌的报告文学,曾多次荣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

图为本文作者与柯岩的合影。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