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岩著书:寻找癌症患者的生命世界

日期:2004.11.18 点击数:6

【类型】报纸

【作者】 聿闳

【关键词】 柯岩 

【地址】 地址1

【来源】 科学时报

【入库时间】2015.02.11

【全文】

11月16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AM74.7频道的《文艺之声》的直播间里。几位嘉宾正在回答读者用短信形式发来的问题。直播间外,节目的编导和同事们一直在唏嘘。该节目的编导叶咏梅说,在每天中午播出这部小说的时候,都有不少读者打电话或者发短信过来,诉说他们的感动和建议。有时候,播音员在播出时也会“哭得稀里哗啦的”。 $$这部书是一部长篇科普小说——《CA俱乐部》,它的作者是曾经以《周总理,你在哪里》和《寻找回来的世界》而让读者熟知的名作家柯岩。在酝酿了近20年之后,她的这部小说自今年一推出就感动了当下挑剔的读者。 $$曾经首先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柯岩《寻找回来的世界》的责任编辑、编审叶咏梅又在今年10月播出柯岩的这部大作,在读者中引发了巨大反响,因此特别请到柯岩以及出版社社长座客电台现场,回答听众的问题。 $$作者自白: $$ 现在就靠精神活着了 $$直播间里,读者的短信不断刷新着屏幕。很多人都在关心:我们的诗人怎么写起癌症来了? $$75岁的柯岩老人声音宽厚且温暖,就像她在书中描写的主人公那样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原来,在1984年,柯岩就曾写过关于抗癌明星高文斌、于大元等向死神挑战的故事。不过当时采用了报告文学的形式,也第一次在国内提出了“癌症≠死亡”的口号。当时,这部作品曾经为无数癌症患者“点燃了生命的火把”。近些年来,这部报告文学所引发的读者的反馈一直不断,柯岩也了解了更多更丰富的治疗故事。而且,她也在这些年中接受了新的医学理念。“所以我想重新编织这些故事,加入新的情节,能够让更多的人接受它。通过他们的经历感受到精神的力量和生命的美好。” $$柯岩老人在谈自己的写作初衷时,声音平稳有力。但叶咏梅在外面轻声告诉记者,柯老在周五又要住院了,今天是抱病来做节目的。 $$难道在书中所写的抗癌经历里也有柯老自己的体验么? $$读者也在同样关注着这个问题。果然,随后主持人就问到了书中人物原型的问题。 $$柯岩说,在以前的报告文学中人物和事件都必须是真实的,包括这个俱乐部。但是小说就要有典型化的过程。本书的主人公基本上都是癌症患者。他们的病情和治疗方法都是确有其事,但实际上人物的经历却是综合了好几个人的故事。这样写不仅因为故事情节的需要,还因为要表现中国人身上具有的精神气质:“中国人特别有韧性,而且重亲情和友情。特别是他们这些患过癌症、在西医那里已经被判‘死刑’的人。他们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对抗病魔、延长了生命的人,他们把自己称做‘二世为人’。他们更感觉到要用自己的生命为其他病友做些什么。同时,他们更有乐观主义精神。对生命的信念、对美好人生的爱恋表现得更为强烈。” $$说到这里,柯老举了书中一个细节。书中的“老癌”们见面会问“几岁了?”有的说5岁,有的1岁。这个岁数就是他们的一种共识:从医生告诉他们生命可能终止在某个时间的时候开始计时,每多活一年就是一岁,五岁就是已经比医生的‘宣判’多活了五年。“这种计时法就充分表达了他们对新生命的赞美。这种乐观的态度里面蕴涵着巨大的精神力量,能感染很多人,也感染着我。现在我自己也全身都是病:一个肾摘除了,胃也不好,心脏还不好,也有糖尿病。真是就靠精神活着了。” 柯岩老人声如洪钟,充满了笑意。 $$出版社披露:因为写到了气功 $$这本书押了5年没能出版 $$说到书中帮助重症癌症患者们抗击死神的方法,话题有些敏感了。因为这些患者们使用的“群体抗癌综合疗法”中结合了气功的方法。在伪科学和气功鱼龙混杂的时候,很多出版社对此都采取小心谨慎的态度。他们建议柯岩换个说法,只要删去“气功”二字,印数和版税都会增加,比现在高出很多。但都被柯岩拒绝了。因为她不愿意告诉读者一个模糊的概念。 $$一个偶然的机会,她见到了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的袁钟社长。袁社长非常看好这部书,而且该出版社也属于国家批准的可以出版气功内容的几家单位之列。“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中的理念是很新的,也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传达科普知识的一种方式。书中写到的气功是很科学的。它从传统医学中吸收了五禽戏、太极功等锻炼方法的精华,这些都是医学界公认的。书里写的是中西医综合协作,把治疗从单一的生物模式加上心理治疗、饮食疗法、体育疗法。没有那些吸收神秘气体、或者为了和神鬼沟通这些东西,就是可以的。”袁钟社长还告诉记者,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一直以来出版的都是专业图书、科普图书,这部作品还是该社的第一部小说。 $$该书责编读过后,也感到“身心都在感动状态下煎熬着”。就这样,在成稿5年之后,《CA俱乐部》一书终于出版,前后编辑时间不过一个月。 $$专家反思:这部作品为医患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 $$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CA俱乐部》一书提供了一群强者抗击癌症的故事,提供了一种精神力量。但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原副院长姜常胜看来,却为医患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 $$姜常胜自己曾经是一名有着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他现在站在一个医学管理者的角度在看过书之后,感到,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这本书都具有指导意义。 $$他说:“这部书告诉我们两点:一个是医生如何关爱病人,特别是‘人’;另一个是患者如何对待疾病。现在我们的行医过程还是生物学模式,而忽视了已经提倡了几十年的生物社会心理学模式。当前的医患关系是比较紧张的。以何种态度行医需要引导。因为每个病人都是社会的人,治疗如果忽视了家庭、医务工作者的影响是不对的。俗话说‘三分治,七分养’。癌症俱乐部的人更多的是在养。从科学角度来说不能不治。但有时候,同一个疾病对不同的病人有不同的结果,因为每个人的心态、家庭、经济条件不同,导致治疗条件都不同。心理的暗示和提升都非常重要。而这本书恰恰在这个意义上具有了指导意义。它能够通过这些影响,让患者对待疾病具有一种正面现实、乐观豁达、坚定信心、自救互助、永不言败、综合治疗的态度。这是非常积极的。”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