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柯岩:诗情世界的另一面
作者: 吴志菲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柯岩 
描述:柯岩:诗情世界的另一面
[5图]柯岩:诗情世界的另一面
作者: 吴志菲  来源:中国民族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柯岩 
描述: 柯岩在一生中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资料图片 柯岩在一生中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资料图片 柯岩在一生中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资料图片 柯岩在一生中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资料图片 柯岩是一团火/情感源于人民母亲的怀抱/创作来自
全文:

柯岩在一生中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资料图片

柯岩在一生中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资料图片

柯岩在一生中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资料图片

柯岩在一生中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资料图片

柯岩是一团火/情感源于人民母亲的怀抱/创作来自群众火热的生活/和百姓一起哭、一起笑、一起唱/和祖国共忧患、同荣辱、同苦乐。

12月11日,我国著名诗人、作家柯岩逝世,享年82岁。

柯岩,满族,原名冯恺,1929年7月14日出生于河南郑州。1949年开始专业创作,出书50多部。主要作品有诗集《“小迷糊”阿姨》、《周总理,你在哪里?》,报告文学《船长》、《最美的画册》、《癌症≠死亡》,长篇小说及同名电视剧《寻找回来的世界》等。

在60余年的文学生涯里,柯岩常常“越界”,穿行在儿童文学、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小说、影视评论等不同领域。无论在哪个领域,柯岩都“打造”了响当当的品牌。她总是说,希望自己的作品就像岩石上的小树一样,根扎大地,终生奋力地攀登,为人民贡献一份氧气,给生活投下一片绿荫。

“冯家冰心”的文学启蒙

再远的旅程,总会有个出发的地点。著名诗人、作家柯岩的文学之舟是从哪儿起航的?是什么人引领着她走向文学之路的?她在自己的文学生涯中最难忘的事情又是什么呢?对此,柯岩说:“我从小喜欢文学,崇尚才能,尊重知识,追求精神生活,这些,同我的家庭是分不开的。”

柯岩的祖父和外祖父都曾当过晚清的小官吏。父亲是长期在铁路上任职的工程师,为人正直,酷爱文学,虽说家庭并不富裕,可父亲总是省吃俭用去买些文学书籍。父亲年轻时还写过不少短篇小说,并翻译过法国风靡一时的樊德摩斯侦探小说。在柯岩的记忆里,父亲崇尚知识,更尊崇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她忘不了父亲常说的一句话:“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柯岩的母亲小时候读过几年书,与柯岩的父亲自由恋爱而结合,是个渴望知识的旧时代女性。柯岩的表姑则是鲁迅的夫人许广平。

柯岩所接受的最早的文学启蒙,应该说来自母亲为她讲述的那些民间故事。《木兰从军》、《白蛇传》、《路遥知马力》这些故事,母亲讲了一遍又一遍,柯岩却百听不厌,总是缠着母亲讲。后来,父亲就找来《少年文库》,让母亲读给柯岩听。

进入小学后,刚学会识字的柯岩更是贪婪地“啃”书。她阅读所有能找到的书籍,有些字不认识,她就跳过去读;有些书内容深奥或文字晦涩,看不懂,她就囫囵吞枣,生“吞”进去。日子一长,柯岩运用文字的能力迅速提高。

由于工作的关系,父亲常年在外,柯岩和姊妹们便会给父亲写信。如果谁的信写得好,父亲就会在信上划上圈寄回来,并说明为什么好,以及什么地方写得不好,为什么不好,给孩子们以鼓励与帮助。

柯岩记得,父亲经常提起冰心,说她写过《寄小读者》,鼓励女儿们将来要像冰心那样有出息。10岁那年,柯岩给父亲写了一封颇具文学色彩的信。父亲看完信,激动地说:“我们家要出冰心了!”

1946年,柯岩在武汉希理达中学读高中时,开始文学写作的尝试。次年,她在校刊上发表了散文《我的同窗》,在《湖北日报》发表了《夜》和《孤独》。1948年,柯岩考入苏州社会教育学院戏剧系,毕业后进入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工作。从1950年在报刊上发表小诗时起,她就决定改个寓意倔强的笔名。查过《辞海》后,“柯岩”诞生了。 

与贺敬之携手文坛人生

与柯岩对话时,她嘴里常会蹦出“老贺”这个称呼。“老贺”,就是贺敬之,中国家喻户晓的著名诗人、剧作家。贺敬之与柯岩相濡以沫半个多世纪,在中国文坛上,堪称是一对志趣相投、患难与共、成绩卓越的模范夫妻。

事实上,这两位诗人的婚姻大事是突然间做出的决定,颇具浪漫色彩。1953年,柯岩报名参加赴朝慰问团,贺敬之到宿舍来看她。那时,他们谈恋爱已经有一两年了,朋友们就一齐起哄:“你们还泡什么?结婚吧!”一向腼腆的贺敬之这才向柯岩说:“我们登记吧!”柯岩却说:“还没跟组织报告。”不料,热心的朋友说:“我们去给你报告。”柯岩和贺敬之还在那儿坐着说话呢,去报告的人就回来了,说:“成了,组织上同意,你们赶快结吧。”柯岩与贺敬之一下子面面相觑——这婚说结就结啊?什么东西也没有啊!有人给他俩出主意:“你们买两床被面就行了。”就在这样的仓促与兴奋之间,柯岩欣然同意了做贺敬之的新娘。

那时已是晚上,柯岩与贺敬之高高兴兴地上街,铺子都关门了,他们硬是敲开店门置办了点儿自己喜欢的东西。领了结婚证后,两人把东西搬到贺敬之的宿舍——北京南城龙须沟旁一间很小的房子,就算是正式走进了婚姻殿堂。结婚后的第7天,柯岩就去了朝鲜。

柯岩与贺敬之是两个个性截然不同的人,他们的写作方式及创作道路也大不相同。贺敬之的情感波澜往往深埋在内心,表面却冷静许多,创作一部作品之前需要酝酿较长时间。而柯岩却是个心灵通透的人,才情横溢,创作风格多样,不仅写诗,还写报告文学、剧本、影视评论等等。如此迥异的两位诗人在一起交流诗歌,自然会有不少争论。

贺敬之曾说起过他们结婚初期的那些“争吵”生活:“两个人生活中不可能没有争吵,年轻气盛时更多一些。比如对某些问题看法不同,有时就会争得脸红脖子粗的。”

与柯岩结婚时,贺敬之已是很有影响的作家了,那时的柯岩尽管也写了不少东西,但还只是一个青年创作人员。“那时真不像现在,我写的好几个戏已演了几百场了,还没谁管我叫作家。”柯岩说。

年轻气盛的柯岩总觉得人家承认贺敬之,不承认自己,就是不服气。有一次,《人民文学》同时刊登了贺敬之和柯岩写的几首诗,柯岩的诗被登在前面,并且是黑体字;而贺敬之的诗则排在了后面。这次,让柯岩觉得“扬眉吐气”。过去的日子就因为这些“插曲”而变得热闹温馨。或者说,正是柯岩率真开朗的个性,给贺敬之带来了更多的活力和创作的热情。贺敬之总是说,他的不少作品曾受过柯岩的启发,有的甚至是在柯岩的直接鼓励下发表的,比如他的代表作《雷锋之歌》和《西去列车的窗口》。

相比贺敬之经典的传世佳作,柯岩的成就毫不逊色。她的作品激情洋溢,充满了强烈的时代精神和生活气息,堪称中国文坛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多年来,柯岩共发表了约300首诗。柯岩的诗细腻而深沉,善于捕捉人们心中最朴素的感情、最普遍的事物,然后运用巧妙的艺术构思,将语言的珍珠结构成完善的诗篇。 

柯岩涉足儿童诗歌的创作其实是个偶然。1954年,中国作家协会发动作家为孩子们写东西,繁荣儿童文学。贺敬之以前也曾写过像《瓜地》、《牛》等比较不错的儿童诗,所以1955年有人向他约稿时,他欣然接受了这个任务。一天晚上,贺敬之挑灯加班想为孩子们写点儿什么,可是面对稿纸,他冥思苦想,一边写一边撕,就是写不出自己满意的作品。到了后半夜,柯岩睡了一觉醒来,看到贺敬之还坐在桌前挑灯苦战,便惊奇地问:“你怎么啦?写什么这么难?”贺敬之说:“没想到给孩子们写点儿东西这么难。”柯岩说:“这有什么难?你快去睡,我来。”她一下子就写了9首诗。

第二天,贺敬之起床后,听柯岩说写了9首诗,很不以为然,说:“你一写就这么一大堆,那能行吗?”仔细阅读之后,却发现这9首儿童诗还真不错,贺敬之觉得不可思议:“嘿,真奇怪,还可以嘛!你什么时候积累的这些生活?”他挑了6首寄给《人民文学》,寄的时候特意说明:“这是一个青年作者写的几首诗,给我看了。我对儿童文学没有把握,你们是有经验的,请你们审定是否能用?”那时“柯岩”的笔名才刚用,人们也不知道这个“柯岩”就是贺敬之的夫人。

1955年12月号的《人民文学》发表了柯岩的《儿童诗三首》,其反响之强烈,不仅柯岩没想到,就连贺敬之也没想到。从此,柯岩的名字在诗坛上为人所知,她还因此于1956年被调到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创作组,开始了专门为儿童写作的生活。以后,当人们谈起柯岩在儿童诗歌创作方面的成就时,总不免提及“贺敬之写儿童诗的尴尬”。每每这时,贺敬之就会亲切又不无揶揄地笑着对柯岩说:“你看看,又是扬柯贬贺!”柯岩明白,老伴儿是在诙谐地表扬自己。

对于柯岩在儿童诗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贺敬之表示:“我个人认为,她的儿童诗不仅比我写得好,而且在中国诗坛上也是独特而有魅力的。她是用儿童的语言表现出对我们祖国、我们党、我们生活的爱。”

真情成就感天动地的诗篇

说起柯岩的诗歌,就不能不提那首感天动地的短诗《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曾经叩响神州大地亿万人民的心扉,成为那个时代的一个醒目印记。

对于周恩来这位世纪伟人,柯岩深深怀念。“中国的一大批知识分子,包括贺敬之和我,在‘文革’时期,都得到了周总理的保护,所以,大家对总理的感情特别深。”柯岩说,贺敬之在“文革”初期不断地在机关大会上被批斗,到1969年4月,周总理过问:“写《雷锋之歌》的贺敬之怎么样了?像这样的人为什么还不解放出来?”贺敬之才被宣布“解放”,暂时平安了一段日子。后来,柯岩又被打成“黑帮分子”,整天被造反派挂牌揪斗。这时,周总理又对知识分子的批判问题指示:不能叫他们再散漫下去,把他们集中到部队,好好“管起来”。此后,柯岩等一批受批判的知识分子在部队的“管理”下,处境好转起来。因此,柯岩说,她对周总理的感激,是无法用言语表述的。

1976年,人们传说周总理病重,柯岩倍感焦虑;每逢听到哀乐,她的心都要打颤。有一天,柯岩突然从广播里听到了周总理逝世的消息,她的眼泪像开了闸似的哗哗滚落。她一溜儿小跑赶到单位,可是单位没有给周总理设灵堂。无奈,脚步踉跄的柯岩只好回家,难过得整天整夜地在家里哭。后来,柯岩听说大家都在天安门广场悼念周总理,她也赶去那里——昔日雄伟的天安门广场,已成了一片悲伤的海洋,一身戎装的老将军,白发苍苍的老大爷、老大娘,一脸哀容的小伙子、小姑娘,个个胸前佩戴着白花,涕泪交流,哭喊着:“总理你不能走呀,你走了,我们怎么办呀!”列队维持秩序的解放军战士也是一样的哀伤,一样的泪流满面。柯岩在大悲大痛中忽然大悟:总理没有走,他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群众心里。这一刻,柯岩下定决心:“我一定要写一首哀悼他老人家的诗,表达和寄托人民群众的哀思。”

回到家中,柯岩拿起了笔,一边哭一边写,笔随心移,急促,悲哀。然而,薄薄的稿纸怎能承载千言万语!柯岩写写撕撕,总不得成。突然,她的思绪峰回路转——抛开铺写而主写哀思,表现手法则以大写意来大概括。选择什么形象呢?柯岩的脑海里浮现的是老大妈手挽装着祭品的竹篮,成群结队或由儿孙搀扶着来到天安门广场的景象。她们不断地用手拍着人民英雄纪念碑,哀哀哭着,念念叨叨地反复向总理哭诉——那种场景强烈地震撼着诗人的灵魂。柯岩犹如找到了开启宝库的钥匙,她要用中国民间传统的哭灵方式和语言,直抒胸臆,表达人民对周总理的深切怀念——

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 

你在哪里呵,你在哪里?

你可知道,我们想念你,

——你的人民想念你!

我们对着高山喊:

周总理——

山谷回音:

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

《周总理,你在哪里?》一经发表,便激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共鸣。在学校里,老师在课堂上念诵这首诗,孩子们哭成了一片;在工厂里,工友们传诵这首诗,个个眼眶发红;在乡村,在部队,到处都响着吟诵声:“周总理,你在哪里……”

这首诗深受人民喜爱,柯岩非常欣慰,但她却又表示:“不是我写得好,是人民群众对总理的感情太真挚、太深沉了。这使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反映人民群众心声的文学作品,是有生命力的。”她还说:“《周总理,你在哪里?》的成功,只不过是作者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也就是说,这首诗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因为总理的伟大,成就了这首诗。” 

2006年7月,柯岩与诗人邹荻帆、向明一起荣获了国际诗人笔会颁发的“中国当代诗魂金奖”。这是一个全球华语诗人民间组织颁发的奖项,也是全球华语诗歌界的最高奖。柯岩是获此殊荣的首位女诗人,而她的爱人贺敬之也曾获此奖项。

柯岩走了,天堂从此多了一位女诗人
作者: 吴志菲  来源:时代邮刊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专业写作道路后,渐渐体会到写作其实并不是简单之事,在发表了几首小诗后,她决定为自己取一个“倔强一点”的笔名,翻阅辞海后才定下了“柯岩”。在60余年的从文生涯里,柯岩常常“越界”,穿行在儿童文学、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小说、影视评论等不同领域。无论在哪个领域,柯岩都打造了响当当的品牌。在她所走过的路上,每一个脚印无不深深地留在大地。 柯岩总是说,希望自己的作品就像岩石上的小树一样,根扎大地,终生奋力地攀登,为人民贡献一份氧气,给生活投下一片绿阴。 “冯家冰心”的文学启蒙 再远的旅程总会有个出发的地点,柯岩说:“我从小喜欢文学,崇拜才能,尊重知识,追求精神生活,这些,同我的家庭影响是分不开的。” 柯岩的祖父和外祖父都曾当过晚清的小官吏,在柯岩的记忆里,父亲是个崇拜知识的人,更尊崇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她忘不了父亲常说的一句话“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0图]笔杆子 解码中国好作家
作者: 余玮 吴志菲  来源:北京:团结出版社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中天、于丹……走近中国文坛骄子的真实生活,感知文人作家的赤子情怀;用诗意抒写平凡人生,用情怀点亮万家灯火。本书记录了这些中国文坛巨匠的真实生活和情感,讲述了他们人生历程中最动人的生命故事,倾听他们对人生的深切感悟,感知他们在人生困境中的坚强毅力,破译他们人生成功的密码。你知道的,你不知道的,你想知道的;你想到的,你没想到的……在雕塑了中国记忆的文豪人生中一一展现。传递中国好文章,捕获成功正能量,最最真实和诚恳的名家励志传记,他们不仅是中华好儿女,更是中华最文胆,从无名到有名,从普通到不凡,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成功的秘密,感动每个读者的成功励志读物。
[0图]中国作家访谈
作者: 余玮 吴志菲  来源: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期发展与繁荣的轨迹,很有可读性、史料价值与激励意义。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