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 (1)
按栏目分组
地方文献 (1)
按年份分组
2014 (1)
按来源分组
绍兴日报 (1)
相关搜索词
[1图]连仲愚治娥江
作者: 应志铨  来源:绍兴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绍兴日报 
描述: 道光三十年(1850)八月,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肆虐上虞北部平原。连宵达旦的暴雨山洪,沿着曹娥江奔泻;钱塘江的八月望汛,又逆向直扑曹娥江两岸。怪水狂潮吼奔而至,形同万马奔驰,声若电掣雷鸣,天地为之改观,人心为之震荡。一刹时,狂风与骤雨呼应,江水共海潮怒激。大水漫过塘堤,一
全文:

道光三十年(1850)八月,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肆虐上虞北部平原。连宵达旦的暴雨山洪,沿着曹娥江奔泻;钱塘江的八月望汛,又逆向直扑曹娥江两岸。怪水狂潮吼奔而至,形同万马奔驰,声若电掣雷鸣,天地为之改观,人心为之震荡。一刹时,狂风与骤雨呼应,江水共海潮怒激。大水漫过塘堤,一下子把曹娥江堤坝撕裂了十七个大口子。虞北平原成了一片汪洋……

浙江布政使汪本铨到塘上察看灾情。当时正是鸦片战争以后,国家元气大伤,国库空虚,哪有钱来救灾?没办法,汪本铨借了三千两库银,交给上虞县知县张致高。张知县面对这三千两银子犯了难,有谁能用这些钱来救这样的大灾?

这时,有一个人站了出来。他就是在上虞颇有声望的授三品封职、候选训导连仲愚。

连仲愚(1805~1874),字乐川,上虞崧厦镇上湖头村人。“自少为县学生有声,然不屑为科举之学”(李慈铭语)。连仲愚曾两赴乡试而不中,之后抱定“男儿自有真事业,大则康济天下,否亦泽及一方”的志向,于道光十年(1830),辞去上海县训导之职,回故乡创办“协和酱园”。他把商场中拼搏所积累的资金,都用在了家乡的抗险救灾及慈善事业上。

临危受命,连仲愚深知肩上的担子。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他在塘堤上“钉”了下来,吃饭、睡觉都在工地上,他邀集民夫,四处兴修,终于把十七处缺口修筑完固。

从此,连仲愚与上虞的海塘、江塘结下了不解之缘。

咸丰三年(1853)六月,曹娥江上游大雨倾盆,下游风潮竞发,江塘被冲决三处。又是连仲愚受命于危难之际,用了两年多时间,把一万一千多丈危堤,通修一遍,并且比原定的加高三尺,加阔六尺。施工中创造了“塘台”做法,使塘堤更为结实。

咸丰七年(1857)七月十六日至二十三日,飓风大作,骤雨经旬,水发似箭,涛怒如雷,江流迅奔,海潮逆上。连仲愚率众防堵最险孙家渡段塘堤,而命其儿子修筑其它险段,终于使塘堤转危为安。连仲愚认为,“善治病者,必治病之所自来。善用兵者,必不使敌临城下。”于是他又创造性地在塘外修筑三千六百余丈的临江大墙,使内土塘更多了一重保障。

咸丰十一年(1861)八月初,连日大雨,山水旺发,海潮奔激,江水漫过塘面。地处后郭段塘外,有枯树枝穿通塘底,江水涌入塘内,形势十分危急。连仲愚率众用麻袋盛土填筑漏洞,但水势已旺,屡填屡冲。正危急间,塘堤上有客人存放的大米数十袋,用了七袋大米堵塞漏洞,终于保住了大堤。

一年又一年,连仲愚为修筑江塘、海塘,耗尽了心力家财。晚年为护塘堤之久远计,设立“管塘会”,捐田数百亩为管塘会经费。又置敬睦堂义田五百亩,接济本村贫户。他还嘱咐儿子要把塘堤继续管好。

“公在工二十余年,殚思竭虑,眠筹梦策于一万一千余丈之间。远闻风涛,辄竟夜彷徨,风霜寒暑疾病之不顾,惟以生民为念”(汪曰桢语)。

连仲愚还将数十年护塘救险的经历及经验写成《上虞塘工纪略》四卷,为后人修筑江海塘留下了宝贵的资料。晚清重臣张之洞称其为“瘁身将事,洒沈澹灾。涛浪齧而益前,风雨横而愈出。”给连氏以极高的评价。

现在,虞北平原有曹娥江大闸的保障,曹娥江成了长湖。连仲愚是一位难得的乡贤,在绍兴水利史上,应该有着重要的地位。这真是:

栉风沐雨廿余年,

江海塘堤独任肩。

大闸巍巍标伟业,

娥江滚滚忆先贤。

治水故事

绍兴历史上的

治水故事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