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 (1)
按栏目分组
绍兴文化 (1)
按年份分组
2014 (1)
按来源分组
中国石油报 (1)
相关搜索词
[1图]越剧原考
作者: 浅水   来源:中国石油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越剧 
描述: 20世纪上半叶,在江浙沪一带涌现了多个地方剧种,其中影响最广的应该是越剧。越剧有第二国剧之称,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有观点认为是“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 南宋光宗年间,在温州地区产生了中国最早的戏曲形式——南戏以来,由地方民间小调为主的声腔经过发展,产
全文:

20世纪上半叶,在江浙沪一带涌现了多个地方剧种,其中影响最广的应该是越剧。越剧有第二国剧之称,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有观点认为是“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

南宋光宗年间,在温州地区产生了中国最早的戏曲形式——南戏以来,由地方民间小调为主的声腔经过发展,产生出多个戏曲剧种。这也是包括越剧在内的诸多江南戏曲的形成过程。回顾这段历史,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戏曲何以会有这么多的地方剧种,它们又何以会有这么大的差异。

清代中叶以后,昆曲由盛转衰:在北京,京剧取代了它的地位,在江南则滩簧继起。滩簧的早期阶段,沿用昆曲声腔,继而出现以民歌小调演唱、取材于民间花鼓小戏、以滑稽风趣见长的曲目。

江南各地的滩簧,曲调大多吸收当地小流行的曲,且用当地方言演唱,如上海的紫竹调、宁波的马灯调之类,民间音乐色彩更浓,故事题材富有地方色彩,甚至用当地发生的真人真事编词演唱,更接近生活,因此很受民众欢迎,赢得大批听众。

江南滩簧虽然在总的形式及风格方面相类似,但具体曲调、伴奏、过门、唱法等都各有不同。江南滩簧流行区域的语言尽管都属于吴语,但相互还有不少差异,即使是紧邻的苏州、无锡,词句也有所变化。所以各地滩簧多加以地方称谓,如浦东滩簧、无锡滩簧、苏州滩簧、湖州滩簧、宁波滩簧等等。

滩簧曲调丰富,曲体结构可长可短,唱腔舒展与繁促相间,演唱风格柔婉,音韵中和,接近口语,通俗易懂,乡土气息浓郁。最初采坐唱形式,即许多艺人坐在舞台上,以各自乐器演绎各自角色。至清末民初,各地的滩簧也相继仿效戏曲形式,改为化装登台演出。

戏曲和滩簧不同,戏曲要有剧本,要有凭借戏曲形式集文艺表演和编撰剧本为一体的专业演出团体,要有以说唱、宾白、曲牌演唱和做舞并用的成熟的戏曲形式。根据现有的文字记载,滩簧向越剧转化最早发生在绍兴嵊县(今嵊州市),不过那种曲艺不叫嵊县滩簧,而叫“落地唱书”,时间在19世纪中叶。当时称“小歌班”,以和当地原有的绍兴大班区别,演员都是男性;因为所用乐器发出笃笃的声响,也叫“的笃班”。

“的笃班”的演出范围后来从嵊县扩大到杭甬绍,进入上海后开始有女班。1925年9月17日,上海“大世界”游乐场的“的笃班”演出在《申报》广告中首次用了“越剧”的名称。19世纪30年代男班销声匿迹,越剧成为只有女演员的剧种,并在上海站稳脚跟,赢得观众。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