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 (30)
按栏目分组
经济发展 (25)
社会生活 (3)
地方文献 (2)
按年份分组
2014 (2)
2013 (1)
2012 (2)
2011 (8)
2009 (3)
2007 (7)
2006 (5)
2005 (2)
按来源分组
绍兴日报 (29)
江南游报 (1)
相关搜索词
民营企业:从边缘杀入主流
作者: 许程丽  来源:绍兴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绍兴日报 
描述:30年前,年富力强的柯桥州山乡青年吴培生,带领20多个乡人,在两间简陋厂房里,创办了一家橡胶作坊。 沧桑岁月,染白了吴培生两鬓的头发,也锤炼了这家橡胶作坊。这家“乡”字号企业,经过半个甲子的奋斗,一跃成为全国行业龙头企业。 “我们这些幸运儿,正好享受了改革开放的成果,赶上了市场经济的潮头。”坐在
全文:乡镇企业到专业市场,从传统产业到高新产业,从“低小散”到“上市公司”的不朽传奇。 今天,绍兴的个私民营经济成功从边缘杀入主流。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8月,全市在册企业总数达11.28万户;全市各类市场主体总量36.36万户。民营经济已占绍兴经济总量95%,成为绍兴经济充满活力和生命力的源泉。
王佃阁:在接管绍兴的岁月里
作者: 许程丽  来源:绍兴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绍兴日报 
描述:解放初期,一批干部随解放大军南下,解放并接管绍兴。 老革命干部王佃阁,是绍兴南下干部群体的缩影。 在市区延安路一处干净整洁的公寓里,94岁的王佃阁老人坐在沙发上,精神矍铄,腰背笔直。 虽然扎根绍兴65年,但一口浓重的北方乡音丝毫未改,谈及往事,思路敏捷。 老人出生于1921年,和党同龄,是河
全文:

解放初期,一批干部随解放大军南下,解放并接管绍兴。

老革命干部王佃阁,是绍兴南下干部群体的缩影。

在市区延安路一处干净整洁的公寓里,94岁的王佃阁老人坐在沙发上,精神矍铄,腰背笔直。

虽然扎根绍兴65年,但一口浓重的北方乡音丝毫未改,谈及往事,思路敏捷。

老人出生于1921年,和党同龄,是河北东光县人,他和绍兴的故事,源于绍兴解放的那个初夏。

1949年,部队抽调大批青年干部,准备南下。29岁的王佃阁跟着解放军第三野战军21军61师先遣部队来到绍兴。

“1949年5月7日,绍兴解放。5月10日,我们随部队南下接管绍兴。我和我们队长、我夫人加上两名通讯员,被分到嵊县,开展地方工作,我担任嵊县宣传部副部长。”

“当时,我们主要工作是剿匪、反霸、征粮。这里的匪包括部分国民党残余势力、当地地主武装和土匪。我们住在原来国民党县政府二楼,人生地不熟,经常有土匪在楼下打枪。几个月后,有另外一支解放军队伍来到嵊县,我们的日子才算稳定下来。”

回忆60多年前初到绍兴的时光,王老也仿佛回到了年轻时代,神采奕奕,脸上不时浮现笑容。

1951年初,王佃阁调回绍兴,担任绍兴市税务局局长。当时,绍兴虽然被称为市,但实际上是个小县城,城市规模很小,而且到处是小街小巷。绍兴两大经济支柱,一是老酒,二是锡箔,走在路上,随处可闻“叮叮咚咚”敲锡箔的声音。

“1954年上半年,我当选为绍兴市副市长,主管财政。这个时候,大环境较好,城市和经济建设开始恢复,我当时的工作目标是为绍兴守好钱袋子。”

1955年起,王佃阁担任绍兴市市长。在随后几年里,绍兴城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浙江钢铁厂绍兴分厂(绍钢)在五云门动工兴建,平水江水库也开始动工兴建。

“那个时候的人们,物质生活贫乏,但内心却非常单纯。每逢国庆节,我们和市民一起在解放路上敲锣打鼓庆祝,大街小巷张灯结彩,感觉非常充实幸福。”

一切恍如昨日,却不想如今新中国已成立65周年。王老说,想想以前,看看现在,总感觉今天的生活有些梦幻。

“我是从战争中走过来的人,这么多年和绍兴城同呼吸、共命运,真心希望这座城市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生活更富裕,希望我们国家更强盛。”在国庆前夕,王老如此许下心愿。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