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洪月前后看绍兴
作者: 周尚全  来源: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洪水期  食贝猿人  葫芦图腾  大海侵  迁移  内烧法  外烧法  绍兴  地方名  会稽山  农业  陶器  民族  苗山 
描述: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国外人类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即证明了人类进化史上有过一个“水生”的阶段。漫长的旧石器时代是“敲贝而食”的时代。由此推断,世界四大古代文明都发源于大河流域的滨海之地,中国也不例外,华夏文明不可能发源于西北内陆高原,而发源于东海之滨的会稽山下,即以现在的绍兴为中心的北到山东半岛南到台湾海峡的滨海之地。文章第二部分标题为“中华各民族同根共祖”。这里阐述了人类祖先们学会火的使用后,由“敲贝而食”过渡到“煮贝而食”的阶段。但在陶器产生之前,胡芦器皿成为主要的社会生活用器。河姆渡出土的7000多年前的园种葫芦籽,证明会稽山下的先民在更早的时候已在利用野生葫芦生活用器了。这为过去有人提出的“中国最早的图腾为葫芦崇拜”的观点提供了有力证据:作为中华各族的“人祖”的做羲、女娲,实为葫芦之转音;以及现在尚有三十多个民族还保留着葫芦崇拜的传说和民俗,可以推断,中华各民族其实出于一源,都是长期使用葫芦器皿的以葫芦为原始图腾的会稽山下“九黎”、“三苗”之后裔。文章第三部分标题为“三次大海侵与民族大迁移”。大体说来,伴随10万年前的第一次民族大迁移的是“盘古开天地”的故事,现在的绍兴会稽山,最初称茅山,在那期间就变成了苗山;当时的先民部落由九黎而成三苗。伴随4万多年前的第二次民族大迁移的是“女娲补天”的故事。这时先期内迁的先民已分化成为戎、狄、氐、羌及散居西南的三苗、百越等。这样,随第二次大迁移而来的先民与这众多内地民族之间,既有各种形式的联合、融合等等,也有剧烈的矛盾冲突。所以留了炎黄大战,黄帝战尤等历史故事。发生在4-5千年前的第三次民族大迁移与前二次又有很大的不同,这时已有陶器的发展和原始农业。这些掌握了先进技术的移民在原找到了他们的生存发展空间,成为新兴的农业民族。伴随这段历史的是大禹治水的故事。而大禹治水也由过去的消极的抵抗水患,转变为以兴修水利为主。大禹治水到会稽,毕功于了溪,并在这里大会诸侯,会稽治国之道,标志着远古时代的结束和华夏文明的形成。从此苗山改名为会稽山,历史从这里翻开新的一页。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