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声”要理性

日期:2014.08.11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作者】 鲁兰洲

【关键词】 绍兴日报 

【地址】 地址1

【来源】 绍兴日报

【入库时间】2015.02.11

【全文】

自媒体时代,信息海量喷涌,鱼龙混杂,泥沙俱下。郭美美只用黑色的三天,就险些毁掉了红十字会的一百年。

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谣言在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上的传播速度之快令人咋舌,许多人来不及分辨事情的真伪,便忙不迭地将信息第一时间传递给他人。

郭美美事件提醒人们,保持理智与清醒、坚持独立思考至关重要。互联网上的每一个人,都应当自觉遵守新闻准则,远离这些恶俗的炒作。我们不能做谣言的制造者,也不该是谣言的传递者。

在新兴媒体中,由于缺乏必要的规范,出现了一些“贴标签”式的“领袖”。咄咄逼人的多,洗耳恭听的少;“理直气壮”的多,深思熟虑的少;围观指点的多,知错能改的少。有些传统的媒体人在这样的舆论生态面前,也慢慢地接受了这样的思考和表达方式。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与社会信息资源掌握不对称、沟通渠道不畅有一定的关系,另一方面也与某些媒体人的责任意识不强的浮躁心态有关。

媒体不同于企业,它的产品不能只关注商品属性,而更要关注它的社会属性。媒体人不能只追求报道的时效性和轰动性,更要看重报道所传达的时代精神和价值取向。不随波逐流,不颠倒是非,不恶意伤人,不见利忘义,这些都是媒体和媒体人应该恪守的最基本的准则和道德底线。

现在,越来越多的新闻单位强调全媒体时代媒体人的多功能性。能不能快速更新微博,能不能熟练掌握发稿所需的数字设备等,已成为评价记者素质的重要标准。

然而,无论技术如何提升竞争力,真实、准确、全面、客观地传播信息,做时代和社会的忠实记录者,仍是现代媒体人的职业追求。在众声喧哗中,我们需要的是真实的新闻报道、深度的解读分析、理性的评价讨论和可行的解题之道。面对这个很高却又必需的要求,现代媒体人尚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缺乏足够的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在物质条件上,现代传媒被越来越先进的设施设备所武装,而在思想理论上,却常常显得幼稚浅薄,在新闻报道中时常出现人云亦云的毛病,新闻人最需要的独立思考精神,被湮没在大量的毫无主见的流水账式的报道中。

比如,当年面对社会上流传的所谓“2013年是无春年不宜嫁娶”的说法,许多媒体都“客观”地传导了这个观念,并以赞许的口吻报道了婚姻登记机构如何延长工作时间、放弃双休,为一对对急着赶在2012年底前结婚的新人服务的行为,也传递了2013年各大酒店婚宴订单稀少的信息。而在那么多报道中,居然看不到一则引导众人破除迷信的言论。

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封建迷信和愚昧意识为什么还如此深厚?深究起来,媒体起了不小的坏作用。本来,关于“无春年”的说法,仅是少数无知者的传言而已,而经报纸一登、电视一播,似乎凝固成了真理。在人类历史上,立春在春节前的年份不知有过多少个,你从哪里证明这是一个结婚的“不祥之年”?我们的大众媒体忘记了自己肩上“传播科学”的重任,以讹传讹,随波逐流,放大了这种反科学的负面效应。

不仅如此,媒体对大众中日益盛行的算命靠瞎子、吉利图数字等迷信行为,几乎也不作科学、正确的引导,浑浑噩噩,模糊了是非标准。

不作引导,便是误导。新闻想真正成为历史的初稿,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讲真话,二是有思想。一直以来,很多人对于新闻实践总有一种刻板成见,认为它只是“术”的运用与延展,缺少“学”的深邃与高度。“新闻无学”论调一度甚嚣尘上,将理性思考拒之于新闻实践的大门之外。事实上理性清醒的新闻人,都能够自觉坚持职业理念,遵守新闻传播的内在规定性,注重情绪的控制与调节。

新闻应当回到零度边界,恪守客观、中立、公正的原则。有的同仁对舆论监督中的细节不够重视,容易招来麻烦,也不利于保护自己。我以为舆论监督有必要“纠缠细节”。有时候我们的报道尽管主体事实都准确无误,但由于细节部分表述和叙述存在误差,就会使自己陷入尴尬境地。在新闻报道中一定要牢记“平衡报道”的原则:在突出报道一种主要因素时,还要顾及其他因素,特别是相反的因素;在突出一种主要意见时,还要注意其他意见,特别是相反的意见。这样才能远离偏颇,坚持媒体的公信力。

媒体是一个需要时刻保持激情的职业,但任何时候都不能以激情代替理性。媒体的理性不仅仅关乎媒体本身的生存和品位,它还在社会理性思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如普利策所说:“倘若国家是一条航行在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

如果我们始终拥有将读者、将普通民众放在心里的职业情怀,我们的文字就会有温度、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新闻人的人文关怀不仅仅是对整个社会前途、家国命运的宏大叙事,更应该是对于每一个微小个体的关注与尊重。

灯下漫笔

3 0
相关文章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