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需要“无用”之识

日期:2014.04.16 点击数:6

【类型】报纸

【作者】 鲁兰洲

【关键词】 绍兴日报 

【地址】 地址1

【来源】 绍兴日报

【入库时间】2015.02.11

【全文】

据说,目前全国各类新闻院校和综合大学中的新闻系毕业生每年超过四万人,比浙江省新闻从业人员总量还多。而另一个相反的状态是,大多数新闻从业人员并非毕业于新闻专业。

不是说办报纸搞新闻不需要专业知识,相反,平心静气地读几年新闻书肯定大有益处。问题在于,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世态和多元的文化观念,单凭新闻专业知识就能武装一个新闻记者吗?记者需要的到底是什么知识?

莫言在其简短的诺贝尔奖晚宴致辞中,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但是文学的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

莫言说的是文学与科学的关系,推而广之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这对我们认识记者的专业知识与其他人文知识的关系,也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

在实用工具理性统治的现代社会,在追求效率和实施技术的过程中,文学因为它的“无用”性,已经被人们逐渐冷落,无功利性被等同于无用性。于是,有人只好以这些年艺术市场和“艺考”的持续火爆、电视台诸多鉴宝节目助推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繁荣等例子,来说明文学和艺术的有用之处。比如,倪妮的一夜走红,激发了很多艺术考生一举成名的梦想。在一些家长看来,学习艺术不是为了熏陶孩子的情感,而是实现梦想的有效途径。殊不知,这种繁荣和梦想,恰恰使人们远离了艺术的真精神。

艺术和科学,作为人类文化的支柱,就像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艺术与科学互补,有用与无用合一。爱因斯坦、海森堡等物理学大师都认为,物理世界的“真”和“美”是统一的,科学的最高境界,也是一种美的境界。钱学森生前也提议,教育要把科技和文艺结合起来。科学研究需要创新,创新需要灵感,而艺术常常是灵感的源泉。人类为什么需要艺术?因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来自对美的欣赏,而艺术是美的最高形式。艺术为什么能让人快乐,因为艺术是自由的、创造的、现实的、圆满的。艺术可以提高人的修养,完善人的人格,陶冶人的情操,颐养人的生命,使人成为一个活得有意思的人、一个有活力的人、一个充满创造性的人、一个人性得到和谐发展的人。

文学和艺术的精神,本可以对现代人偏激秉戾的心灵作一种极好的救赎。作为现代文明传播者的记者,可以借用文学和艺术,在对人类生命有密切关联的自然的思考方面有更多的作为,真正懂得“平淡天然”、“客观公正”的中国文学和新闻准则,不是装腔作势、怪僻虚假,而是平实清新、朴素淡雅。唯此,才可以接近至真至纯。这正是医疗扰攘纷乱的现代社会的良药,是防治纠结心理的镇魂剂,甚至借此可以突破很多精神的屏障和克制情绪的起伏。

这是一个业内谁都明白的事理:我们有些记者所缺少的,不是新闻专业知识,而是文学素养和人文情怀。比较优秀的新闻报道,无一不是植根基层、贴近民生的结果,无一不是教化心灵、向上向善的作品。同样不可否认的是,有些报道粗糙失实、偏面缺理,大都是制作者善意不足、情绪急躁、阅历欠缺所致,而与文凭高低没什么关系。道理很简单,一个心中缺少人文素养、不懂得关怀他人的人,是不会用满腔的热情和敏锐的眼光去捕捉新闻的。除了挣工分糊口养家,他就没有什么期待和追求了。

今天的新闻专业教育,很多就是以写作技巧为目的,重“技”轻“道”,忽视了支撑技艺、熏陶情操的那颗“心”的培养,导致学生过多地以技巧为对象来加以考察和体认,这样就逐渐偏离了“诗言志、歌咏言”这种人文情趣根植人心的传统。

在现代化的今天,为了使记者具有健全的人格和高贵的精神,我们或许可以重新去认识古典文化和艺术,把我们的灵魂从单一的物质和技术的“有用性”中解脱出来,更多地去触摸人类历史中曾经达到的有深度、有厚度的永恒的智慧资源,从而淡化那种纯功利的、“有用”的生存状态,追求一种艺术的、自由的、“无用”的价值观念。

善良的情怀,高尚的趣味,勤劳的思考,丰富的阅历,是记者最重要的基本功。新闻的真精神是自由和解放,而这种自由和解放,恰恰来源于由“无用”所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当记者沉浸到纯净的精神境界之中时,他的生命是整全的、和谐的,甚至浑然一切皆忘,自然也会忘记现实事功的“有用”性,“无用”自然成为新闻创作中必须具备的观念,正如庄子说的“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

世人皆知用之为用,其所谓“用”,系由社会观念所决定的社会价值。人要得到这种价值,就必须受到社会的束缚,成为凡夫俗子。而“无用”于社会,就是不为社会价值所束缚,不为油盐柴米所困扰。“无用”之所以为新闻之大用,就是“无用”为精神的自由解放创造了条件。

自然科学回答了“是什么”,人文学科则要回答“应该是什么”。科学缔造了“有用”的现代文明,人文素养却营构了“无用”的精神世界。这种素养或许没有经世之用,却有生命之用。新闻是一门需要由生命之悟和心力之功去从事的学问,记者就应该有更多的“无用”之识。

灯下漫笔

3 0
相关文章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