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饮水工程

日期:2014.06.04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关键词】 绍兴日报 

【地址】 地址1

【来源】 绍兴日报

【入库时间】2015.02.11

【全文】

有道是,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而当水成为第八件事时,这日子一定不是常态了,那就是真正的苦与难了。

夏季已临,天气又热起来了,也唤起了人们去年罕见高温酷暑的梦魇记忆。那些“无水村”还好吗?如果今年再旱了怎么办?

近年来不断推进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无疑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根本之道,也成为不少农民的渴望。

重访“最渴村”

记者 童波 文/摄

重访“最渴村”

5月29日中午时分,新昌县小将镇结局山村。

弯曲的山路两边是苍翠的林木,村庄四周的庄稼地,充满了绿色的生机。山里20多摄氏度的气温,让人感觉神清气爽。

从山下仰望,这个海拔500多米的山村,就像嵌在大山的脊梁上,满眼翠绿。四面群山,村里的房子依地势走向而建,秩序井然。

车子驶入深山,慢慢地爬行于颠簸而又曲折的山路中。路面崎岖不平,只好止步村口。

在一个坡度较陡的大坡脚下,记者举步维艰地向前走。

村民王孝钱热情地招呼记者:“这个缺水的村子正处于半山腰,这么高的地势能不缺水吗?这里树木的叶子相对于其他地方黄得都比较早。”

经过十几分钟的步行,我们进入了村落。

在62岁的王孝钱家中,他打开水龙头,清清泉水汩汩流出,尝一口甘甜爽口。

王孝钱窝起双手接在水龙头下方,向脸上一甩,泉水瞬间滋润了他的脸。

结局山村一向以缺水闻名,吃水问题一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

王孝钱听村里的长辈说,相传建村时,村里没有水库和山塘,水源地离村子有段距离,村民们砍了100多根毛竹做成竹筒连接起来,在山涧引水,所以当时村名叫“接竹山村”,后改为结局山村。

结局山村全村200多户人家,500多人,年轻人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还有200多人,大多是老人。

如今,几个小山塘成了村里数百人的生命之源。通过自来水管的连接,山泉流入村民家中。

去年夏天,新昌县的气温达到44.1摄氏度,破浙江历史最高纪录,创全国同日之最。坐落在半山腰上的结局山村由于地理因素和自然条件限制,成了该县最渴的山村之一。

去年,从7月初起,全村便出现水荒,8月份开始,村民饮用水就已主要靠政府的抗旱运水车从10多公里外的水库运水。

高温持续,旱情告急。

“我们都靠这些山塘和水库活着,去年干旱特别严重,山塘的水特别少,曾有一段日子出现过抢水的局面。每家都准备了多口缸,大家伙纷纷抢着来挑水,之后储备起来。”王孝钱的神情有些无奈。

村民们的收入来源主要是黄瓜,村里30多亩黄瓜正当成长、采摘期,因为缺水,很多都枯死了。村民们欲哭无泪。

沿着狭窄的山路,王孝钱带着记者来到一片竹园。背靠竹园的山路旁,建着一个几米见方的水泥蓄水池。

记者弯下腰,看了看蓄水池里的泉水,比较清爽,但稍有浑浊。

“这水能做什么?”

“这蓄水池是去年下半年新建的,万一遇上旱情,可以直接用水泵打到过滤池,供村民使用。”

一路上,记者看到村民们家中都备有水桶和水缸,一些用过的脏水也收集在那里。从村民们用水小心翼翼的样子,不难看出水对于他们的重要性。

王孝钱说,用水紧张时,村民们用洗脸水洗脚,洗完脚的水再灌溉农作物,或者将淘米水收集起来,给家里养的猪、鸭等牲畜喝。

“缺水村”生存

济渡村位于嵊州市金庭镇东边的半山腰。

村子上方有一条溪涧,叫做“溪里坑”,被当地人称为“生命水塘”,住在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都靠这条溪涧解决人畜饮水问题。 

下午3点,太阳依然热辣,乡间小路上飘来的热浪,让人闷热不堪。

52岁的村民张正伟骑着电动车在前面带路,车轮划过的地方灰尘四起,沿途植被“憔悴”不堪。

在一处树荫下,张正伟把电动车停好,将记者带到路边的农田里。

盛夏马上就要来临,他种植的200枝桃形李不知能否挺过这个夏天。

去年夏天,村里遭遇旱情,农田里的情景,让他心疼不已。一株株桃形李树被太阳烤焦枯死,满地的李子或已腐烂,或已晒干,即使是挂在树上的果子,大部分也被晒得软绵绵的。

村里有500多户人家,多数靠种桃形李和花木为生。

遇上旱情,庄稼遭了秧,连村民的饮水问题也出现困难。

来自溪里坑的自来水断水多天,村民们不得不启用早已封存的水井,可是不少水井也已干涸,村民只得排着队去还有水的几口井打水,村委主任张惠东家门前的那口水井每天要供应附近近40户村民的饮用水。

每到下午4点,距离日落尚有3个小时,忙于活计的张正伟和妻子就会放下了手中的劳动工具,准时出现在家门口。

15分钟后,两人抄起扁担和水桶,一前一后走出家门。在步行几百米后,来到别家的水井边,那里挤满了手提各式水桶的村民。

每年,自旱情发生后,他们就开始了这种取水方式。村民们说,济渡村原本家家通自来水,然而去年夏天,天气异常炎热,这里一直少有降水,最终,溪里坑也干涸了,全村上千人也就失去了水源。

张正伟在济渡村的房子还算气派,宽敞的院子,两层的小楼。

推门进院,只见几个大小不一的塑料盆顺着屋檐下方一字排开,里面都盛满了水,盆底厚厚的一层沉淀物清晰可见。

院子左侧墙角处,放着一个大水缸,里面蓄满了水。比起刚刚从门前小溪拉回来的水,这些水相对要清澈一些。

“这是我前几天用电动三轮车从别处拉回来的。天气热起来了,用水的地方多。”张正伟抱怨说,水盆、水桶、水缸占据了大半个院子,原本很大的院子因此显得局促起来,拉回来的水只好连同电动三轮车一起停放在院子的角落里。

“一到傍晚,自来水管里的水开始变缓,屋顶上的太阳能热水器只出热水,让人难以忍受。”让张正伟担心的是,夏天来了,溪里坑的水还能否源源不断地流来。

农村饮水工程

无水,给人们带来的是什么?

提及这个沉重的话题,一些老人不禁满含热泪。王孝钱说:“缺水的日子里,为了节水,夏天再热,也不洗澡。即使干完农活,出了一身的臭汗,也只是用水把毛巾蘸湿,擦擦而已。”

遇上旱季,他每天洗脸的时候,只能舀一小瓢,洗完脸,再洗脚,或者把水积攒下来,喂牲畜。有时候,用洗菜剩下的水洗脸。

在结局山村的一个农家院里,记者看到,院子里有4个水桶,这家的妇女小心地把刚刚洗过菜的水倒进一个水桶里,之后,一个七八岁的男孩跑了过来,不小心把水桶碰倒了。这时候,这个妇女上前一顿痛骂,“吃点水多不易呀,你还给弄洒了……”她一边骂,一边弯下腰来扶起了水桶,而这个男孩哇哇直哭。

绍兴的缺水村,似乎不只是结局山村,也不只是济渡村。

水,正成为远山的呼唤,不少乡村的渴望。

这让人想起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据了解,去年以来提出的“五水共治”、“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战略,无疑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它的提速提供了新的动力。

近年来,我市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截至2013年底,全市累计投入资金逾16.47亿元,解决了近21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绍兴市水利局有关人士表示,相比于其他许多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紧贴农民生活,点点滴滴都在百姓心中。因此,这项工程必须抓紧抓实,从一个村一个村抓起,覆盖到每一个村,从每个细节抓起。

随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向纵深推进,那些处于偏远山区的农村,由于自然条件相对恶劣、地貌地形相对复杂、水资源严重匮乏,“治水”面临更大挑战。

据了解,目前,我市农村供水主要有三种模式。

——城乡连片集中供水模式。在城市周边地区,扩大城市供水规模,向农村辐射延伸城市管网,实行自来水公司统一管理,逐步建成城乡联片集中供水体系。现全市309万城乡居民实现供水一体化。其中,通过实施小舜江二期工程,一举解决虞绍平原150万人饮水问题。

——乡镇分片集中供水模式。对城市供水无法到达的丘陵山区、偏远中心集镇地区,打破镇、村行政区划界限,统一调配供水水源,推进集镇中心水厂和水源工程建设,构建一镇或多镇(村)分片集中供水体系。目前,此模式供水人口为36.89万。

——山区分散型供水模式。针对山区农村建设饮水工程条件较差的特点,建设一批小型水源工程,实行高位蓄水池供水,提高山村供水安全率。目前,全市由单村工程及分散型工程供水的人口达94.11万。

今年,我市将推进城镇供水管网一体化或经营一体化。完成新建供水管网铺设594公里,完成老旧供水管网改造建设110公里,开工建设平水江水厂及配套管线、小舜江供水环线工程,扩建诸暨市城南水厂,改善农村饮用水人口3万人。

3 0
相关文章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