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文理辩证

日期:2003.10.03 点击数:42

【类型】报纸

【作者】 刘启林广东

【关键词】 兰亭序 

【地址】 地址1

【来源】 中国艺术报

【入库时间】2015.02.11

【全文】

《兰亭》之文所谓“若合一契”者,是“昔人”对宇宙人生的 感悟与其以前的“昔人”很相类似。(故后文说“后之视之亦由 今之视昔”。此语出《世说·箴规》。王羲之活用之,由国家治乱 变成了人生的感慨)。“向之所欣,以为陈迹”是人生感慨,“修 短随化”,“死生亦大矣”是人生观,前者偏于感性,后者偏于理 性,自然不能“若合一契”。“昔人兴感之由”仅是说人无千年 寿,好景不常,故当及时行乐,这是偏重于人生经验的情感抒发, 与理性认识的人生观有联系,但本质不同,决不能统归入“人生 观”。$$ 退一步说,即便“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属庄子思想(其实 更倾向老子,见后文),也不能说庄、孔不相关。从学术流派渊源 上说,许多学者指出道家之学出于儒家(韩愈谓出田子方之门, 郭沫若先生谓出颜回)。杨向奎先生说:“《庄子》内、外、杂篇内 始终谈到孔子,有菲薄的地方,有辱骂的地方……有称赞的地 方,有借以说道的地方,因为他们有相通的地方,同时庄子学派 也援引儒家和孔子以自重,……和庄子学派最相近的还是子思 孟子的学说。”至于郭沫若则阐述得更为详明:“韩愈疑庄子本 是儒家,出于田子方之门……这是武断。我怀疑他本是‘颜氏之 儒’……《庄子》书中虽然很多地方在菲薄儒家……但那些都 是后学者的呵佛骂祖的游戏文字,而认真称赞儒或孔子的地方, 则非常严肃。”“《田子方》篇里面又有一段寓言,说庄子见鲁哀 公,哀公说:‘鲁多儒士,少为先生方者’。”这是说庄周也是儒 士,然而方法不同。郭沫若先生特别说到《庄子》书中“征引颜 回与孔子的对话很多,而且差不多都是很关紧要的话,以前的人 大抵把它们当成‘寓言’,便忽略过去了。”所以单从学术上说 庄与孔绝对不能“若合一契”是不能成立的。至于孔子是否说过 “死生亦大矣 !”这句话,对于《兰亭》的主题并无大碍,因为王 羲之也不过是引来借题发挥而已。但重 视人生的价值是合乎孔子思想,这又与 庄子思想有霄壤之别。$$ 最后一个问题:施老认为《兰亭》中 否定“一死生”“齐彭殇”的观点与前文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相矛盾(如果确 “自相矛盾”,倒是迷乱了主题),笔者以 为要批《兰亭》必须搞清王羲之的思想,前文已说到王羲之的思 想是矛盾的,首先是在“入世”与“出世”间矛盾。史籍中说王羲 之有廊庙之器。《世说新语》中写王羲之批评当时清谈家“虚谈 废务,浮文妨要”(《世说·言语》)体现着他的务实态度。洪迈 甚至称他“为艺名所累”(《容斋随笔》),但是官场的黑暗,政 务的繁劳以及对人生的困惑与求仙的沉迷,终于撰了《誓墓文》 而辞官归隐。如果把王羲之的思想单纯地归入“崇尚老庄”一 派,是不准确的。王氏所崇信者仅为老子,而非老庄并崇。《誓墓 文》中说得很明白:“每仰老氏,周任之诫,常恐死亡元日,忧及 宗祀……”因此对“修短随化”一句的解释与其说近庄,不如说 崇老。因为这无非是“道法自然”思想的诠释。从王羲之辞官之 前看其思想倾向是道与儒的融合,“老氏”是道,“周任”为古之 良史,属于儒。主张为政要赏罚出于公。而老子一书主“清静无 为”、“以柔克刚”等都是以出世之态为入世之事,许多言论还 直接为当权者献计献策,如“小国寡民”,“国之利器不可以示 人”,“治大国如烹小鲜”等等。至于庄子则极少言政事,他是彻 底的“出世派”,也许这是使得王羲之及东晋许多士大夫更崇拜 老子,贬抑庄子的原因之一。因此王羲之将老氏、周任并提,而不 言庄子,体现着他还有着对国家的责任感。王羲之思想的另一矛 盾是既崇道术(道教),追求渺茫的长生久视的目标,又由于出 身王室贵胃不能放弃对物质享乐的追求。因此他的辞官想来也 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王羲之的否定庄子,一是就庄子哲学而 言,本身充满着虚无主义,相对论乃至诡辩。老子说“美言不辨, 辨言不美”,《庄子》是“美言”、“辨言”,过多的华丽言辞掩盖 了其哲学上的缺陷。如对人生,他以为生死寿夭无所区别,生亦 无所谓,死亦无所谓。甚而否定人生价值,视生命如赘疣,如痈 疽,如大梦。“死”既无所谓,何必又崇神仙?崇“神人”、“真 人”,等于说否定对死的顺应。如何又能齐生死、富贫、宠辱为 一?(庄子此类见解见《逍遥游》、《齐物论》等篇)因此他追求 的“安常处顺,超乎生死”,表面上看是脱离外物乃至自然规律 的束缚,但实质还是求长生,这样便显露了其哲学的矛盾性。不 然,他饿得没饭吃,何不就“安常处顺”地死去?为何要贷米于河 监候而求生?但庄子崇神仙,王羲之是崇道术欲成仙,王羲之何 以不崇庄子?在王羲之看来,求长生之术以庄子虚幻之法甚难, 在庄子看来,求长生致神人只是个短期修养功夫,如《大宗师》 云:“……吾犹而守之,三日而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 之,七日而后有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能外生,已外 生矣,而后期朝彻……无古今后而能入于不死不生。”这种短期 “速成”式的修道纯乎是欺人之谈。故王羲之必以为“虚诞”。且 修五斗米道的东晋人士热衷于服食丹药(五石散),在他们看 来,人体重浊,要升仙必须借助物质力量使重浊变轻盈,而“兵 解”、“尸解”之法乃残酷不可取,于是采用长期服药石之法求 得飞升,庄子把修道而成神人真人说得过于简单,类乎儿戏,飞 开要有具体方法与技术,而庄子全属玄虚之谈,故王羲之等东晋 士人不取也。关于东晋世风,鲁迅于《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 之关系》一文论之甚详,而于《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六朝时之 志怪与志人》中也有简略之概述:“我们知道从汉末到六朝时 代,四海骚然,人多抱厌世主义,加之佛道二教盛行一时,皆讲超 脱现实,晋人先受其影响,于是有一派人去修仙,想飞升,所以喜 服药,有一派人欲永游醉乡,不问世事,所以好饮酒。”而喜服药 的“多被药所误”,王羲之深受其害且不悟,子孙继踵,乐此不 疲。至于成仙的途径技术,闻一多先生《神仙考》论之甚详。虽东 晋人尚“玄谈”,以老庄两派相互较量为内容,但那些崇信“五 斗米道”的则必服药,这是道教,而不是老庄的道家派。因为道 家为一学派是由庄子而成,且其当时亦不名之为道家,只是后人 的命名而已。至于崇老的则将“黄老”并称,并不将老庄并称。王 羲之的《兰亭序》歌颂自然山水之美,写到人与自然的融合,这 种“放浪形骸之外”是倾向于老子思想,故否定庄子,亦在当时 的清谈家中打出了鲜明的崇老抑庄的旗帜,至于道教和修炼行 径,是源于原始道教的,是打了老子旗号而又行的炼丹术,与老 庄关系不大,因而行“五斗米道”的信徒要崇老。$$ 在《兰亭》论辨中涉及王羲之思想倾向的文章中,独有周绍 良先生的《从老庄思想论〈兰亭序〉的真伪》最具卓见与说服 力。这是一篇不点名的反驳郭沫若先生的文章。文章中提出一个 引人注意的论点就是东晋时代并非老庄并重,而是具有崇老抑 庄的倾向。周文云:“魏晋时代,老、庄是截然不同的思想流派, 黄帝、老子为一系,《周易》、庄子为一系,两派各不相让,相互藐 视,两家都以‘无为’作为最高宗旨,但两家的人生观、世界观完 全不一样。老子是把无为作为手段,目的在‘无不为’,这是一种 用世的态度。庄子虽然也以无为作为手段,正好相反,它是消极 的出世态度……而不涉及不死不生问题。庄子则有不生不死之 说。”周文举出一些有力的证据以说明老、庄于晋的不同命运, 如:西晋阮籍过去被认为是老庄之徒,但其实其为老子的忠实信 徒。而同时亦为反庄之斗士。如其《咏怀》诗云:“视彼庄周子, 荣枯何足赖。捐身弃中野,鸟鸢作患害。岂若雄杰士,功名从此 大。”$$ 又,至王羲之之东晋,被称为“王氏三少”的王坦之,在其 《废庄论》中极力主张兴老废庄,不留情面地批判了庄子,把庄 子看成是篡改老子学术的人物,王羲之为王坦之前辈,亦持同样 主张。$$ 又,王羲之崇老反庄,见于《晋书·郄愔传》:“愔自(元)昙 卒,益无处世意,在郡优游,与娣夫王羲之、高士许询俱栖心绝 谷,修黄、老之术。”此处明白写出“修黄、老之术”可见不是老、 庄之术。$$ (待续)

3 0
相关文章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