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兰亭序》体会

日期:2001.12.07 点击数:9

【类型】报纸

【作者】 廖超

【关键词】 兰亭序 

【地址】 地址1

【来源】 中国艺术报

【入库时间】2015.02.11

【全文】

《兰亭序》被后人称之为 “天下第一行书”,是行书之宗。 王之行书“糅合诸体,变幻无 穷”。$$ 临摹碑帖必先要读帖。黄 庭坚说:“古人学书不尽临摹, 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 则下笔时随人意。”他又说,取 古人书细看,“用心不杂,乃 是入神要路”。这说明读帖的重 要。过去我临帖前,很少认真 读帖,往往是拿起笔来,照着 帖看一笔写一笔,临出的字常 散架,不凝聚,不呼应,不连 贯,甚至当临不像时,用笔在 纸上乱戳而休。究其因,就是 读帖心不专一,帖未细析,没 有将帖字的点、画,结体的形 态,默记心中,故临帖时心手 不相应。怎样才能达到“观之 入神”呢?以《兰亭序》为例, 我是这样进行的:首先对本帖 从头到尾看,有个总的印象, 认识其风格,为具体分析打下 基础。然后分别从用笔、结体、 章法和墨法等方面过细分析, 找出其特点来。$$ 用笔特点:一是有中有侧。 《兰亭》字除中锋用笔外,起笔 处多是运用侧锋。偶而也有偏 锋,如第15行“然”字的一、二画 都是偏锋,但紧接着以中锋相 承。二是有藏有露。字的起笔基 本用露锋,而且带尖细的搭锋。 藏锋较少,如第1行“在”字的长 撇,第16行“无”字的长横,起收 都是露锋。三是有折有转。《兰亭》字的折画 大多用转笔,如第7行“觞”字,左右两边的横 折竖钩;“泳”字右边的横折竖钩;第18行 “犹”字右下边的横折竖,都以转代折。也有 用提笔方折、翻折的,如第8行的“日”、 “惠”、“风”等字的横竖折处,均为方折。四 是有呼有应。《兰亭》字笔画的笔意联系紧 密,除以点钩出锋,笔断意连外,横、竖、撇、 捺,一般以钩的形式与下一笔画相呼应,或者 通过引带(牵丝)直接连写。引带细、点画粗。$$ 结体特点:一是正侧离合。《兰亭》字的 结体以正、合为主,但侧势也不少,偶而有相 离而不散,相背而能合。如第1行“暮春”二 字,左低右高,欹侧而呈俯仰之 势。第5行“引以”二字,似离仍 合,合中有离。$$ 二是匀豁参差。《兰亭》字布 白均匀,但匀中有豁,以算3行 “贤”字、第5行“觞”字、第26行 “时”字;亦有让中有侵,如第22 行“惮”字、第26行“叙”字;左右 错落,以第2行“稽”字、第6行 “虽”字;还有上下参差,如第3行 “群”字,第24行“齐”字。$$ 章法特点:在章法上,《兰亭 序》整篇的布局是竖有行,横无 列,行距不均,上齐下不齐。在一 行之中,有大小长短之变化,以第 9行“观”字大,“宙”字小,“察” 字长,“大”字短。有重轻疏密的 节奏,为第10行“足、视”字重, “以、之”字则轻;“遊目骋怀”字 距紧密,“极视听之”则疏朗。还 有上下字间参差错位,如第10行 每个字的重心点不在一条直线 上,而是曲线式排列。$$ 在行与行之间,有相避、相 让、相呼、相应的变化,但都自然 和谐。$$ 墨法特点:至于墨法,《兰 亭》字似乎是浓墨均匀,墨色变 化不大。因真迹失传,我们现在看 到的《兰亭序》大部分为钩摹本, 故尚难辨认。$$ 我在读兰亭冯摹本的同时, 参读了定武本和褚、虞临本。几个 本子比较,笔风似有差异。冯摹本 字的起笔露搭锋较多,且过于关 细,而临本无此状。冯摹本的某些 字,如第4行“茂”字,左下方套一个圈;第5行 “水”字末二笔交叉处也套一个圈;第6行 “虽”字下扁口中多一横;第7行“畅”字左旁 竖起笔拐出右弯头;第8行“和”字口中多一 横;第13行“浪”字的三点水写成“言”旁状。 临本中没有这些现象。何去何从,我以为应从 笔顺,点画的呼应,字与字的连贯,以及整篇的 气韵来考虑。$$ 读帖是临帖的关键,对帖字“观之入神”, 琢磨分析越细越深,将点、画、结体的形态,章 法、墨法,乃至笔顺笔意、风韵,都印入脑中,临 帖就能心手相应,自然徜徉于似与不似之间, 貌形取神,才能步入艺术天地。

3 0
相关文章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