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俩曾创作最大和最小兰亭序

日期:2013.06.20 点击数:6

【类型】报纸

【关键词】 兰亭序 

【地址】 地址1

【来源】 济南时报

【入库时间】2015.02.11

【全文】

张端坤与济阳书法爱好者交流心得 记者王闯 摄┬本报记者 王闯

王羲之所书《兰亭序》难觅其右,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是众多书法爱好者临摹的首选。对于其落笔运笔,生在济阳、现居青岛的张端坤、张浩父子也早已了然于胸。只不过,洋洋洒洒 324字的《兰亭序》,父亲张端坤把他写成长250米、宽1.5米的榜书长卷,儿子张浩则把它写在1角硬币大小的纸头上,二人的作品一大一小,同时被收录世界纪录。6月17日,张端坤回到济阳老家,与众多济阳书法爱好者欢聚一堂,以笔会友。

父亲写了两个月,儿子用了一上午

普通人很难与世界纪录挂上钩,张端坤家中却一下收藏了两本“世界纪录证书”。其中一本获奖词写道:“张端坤于2012年4月~6月创作的《兰亭序》书法长卷长250米、高1.5米,创世界纪录协会最长的《兰亭序》书法长卷世界纪录”;另外一本上则写道:“张浩于2012年5月份创作的《兰亭序》微书法作品,全长324字,单字字径0.8毫米,总面积4.5平方厘米,创世界纪录协会最小的《兰亭序》微书法世界纪录”。

提起去年年末获得的此项殊荣,张端坤表现得非常低调。他说,创作字径超过一尺的榜书或小于两毫米的微书,对有一定功底的书法爱好者来说并非难事。原先的《兰亭序》世界纪录,榜书为200余平方米,微书为7.5平方厘米。精于榜书的他和擅长微书的儿子商量,想要试试能否一起打破这两项世界纪录。

然而张端坤口中的“并非难事”,却让济阳的几位颇具名气的书法爱好者顶礼膜拜。“书法创作不仅要注重单个字的间架结构,还要考虑整体的美感,相比一般大小的字,榜书和微书创作尤其有难度。”一位济阳书法爱好者说,张老师父子二人的创作不仅灵感难能可贵,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书法功底。换做其他人,即使有这样创作的想法,也很难完成,这也正是原先的世界纪录迟迟没有被打破的原因。

张端坤创作巨幅榜书,足足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据他统计,每瓶1斤重的墨汁,他用掉了40瓶。因为该创作的面积过大,整张的纸不仅无处买到,即使有的话,他在家中也没有足够空间铺开。张端坤想到一个办法,将作品分开创作,一张纸只写一个字,最后再将其拼在一起。但这样一来,字与字之间的均衡美感很难把握,无疑又为创作增添了难度。他完成创作后将作品过称,重量足足有200斤。

创作完成后,装裱成了又一大难题。张端坤向装裱厂家询价,装裱这样一幅作品需要9万元钱。儿子张浩接过了重担,他购买了一台装裱机,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终于将作品装裱完成。

“创作加上装裱,这幅作品花了我和儿子三个月的时间,而他的微书作品,一上午就完成了。”提起儿子的作品,张端坤不无得意地说。

世代研习书法,家中有御赐牌匾

56岁的张端坤现任青岛市残疾人联合会康复部处长,是土生土长的济阳人,家住济阳县垛石镇。每次回老家前,家中亲戚总要叮嘱他带些作品回来,因为“谁谁谁又来咱家求字了”。张端坤名声很响,县城的装裱大家虽然未曾与其谋面,却因装裱过许多他的作品对他印象深刻。

张端坤一家称得上书香门第,他的曾高祖张大瀛80岁时高中进士,是清朝咸丰年间翰林院编修。由于科举考试成绩出类拔萃,咸丰皇帝赠予其一面牌匾。这面御赐牌匾至今仍悬挂在老家垛石家中正堂。张端坤自幼受父亲影响练习书法,起初跟随附近的老先生学习,字写得漂亮是十里八村出了名的。

张端坤参军后,一个偶然的机会结识了一位书法大家,方才意识到字写得好看与具有艺术价值相去甚远。起初,一些著名的书法作品他还看不太懂。跟随北京的老师,他开始临摹苏东坡、郑板桥等人的字帖,体味其书法内涵。他曾参加过部队军、师、团组织的书法比赛,获奖颇丰。其作品还曾参加中日书法交流展,也被黄河碑林、神墨碑林收藏刻石。

30岁一次出差时,张端坤被一份榜书作品的磅礴大气深深吸引,从此开始练习榜书。他在部队时,闲暇时间经常以毛笔蘸水在地板上写榜书,写过最大的单个字有2平方米。

随着年龄的增长,擅长榜书的张端坤又对微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由于“性子急,干不了这个活”,他只能寄希望于子承父业的张浩。张浩练微书,还要从一张“小抄”开始说起。张端坤不仅酷爱书法,还喜欢收藏古代的书法作品手抄本。

一个偶然的机会,张端坤收集到一本道光前的手抄本夹带,也就是古代科举考生作弊的小抄。张浩对夹带上面的蝇头小楷很感兴趣,自此经常练习微书,至今已创作了几百幅作品。每次儿子创作完成,张端坤都会建议“干脆再小一点儿”。目前,张浩写过最小的单个字为0.4平方毫米。

张端坤说,微书更多的是用心在写。近视400度的张浩就是很好的佐证。视力正常的人用肉眼很难看清微书,更别提张浩了。儿子凭感觉写出的微书,放在放大镜下工整美观。当被问及自己与儿子的书法造诣谁更高时,张端坤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他了!”

以书会友,计划用书法描绘济阳

长居青岛的张端坤平日里很少回家,此次回家,是为了母亲的八十大寿。到家正赶上收割麦子,一脸书气年近六旬的他也干起了农活。他十分注意保护好自己的右手,因为割完麦子,他还要赶去县城参加一场书法交流会。

听说著名书法家张端坤回到家乡,济阳众多造诣颇深的书法爱好者组织了书法交流会,与其切磋交流。张端坤告诉记者,他们的水平都很高,自己很高兴能有这样的机会参与进来,大家共同进步。

最近,张端坤得到一本珍贵的手抄本小册,其中记录了百余首赞美崂山的古诗。这些诗作都是被埋藏已久的,将对挖掘崂山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具有重大贡献。

更让他不能忘怀的,还是济阳这片故土。等到退休之后,他准备告老还乡,挖掘济阳秀美的风景和历史古迹,以书法的形式将它们表现出来,对家乡的文化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3 0
相关文章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