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癸丑”之谜如何解? 千百年来书家学者各有猜测,绍兴书法家喻革良提一家之言

日期:2011.04.19 点击数:6

【类型】报纸

【作者】 周能兵

【关键词】 兰亭序 

【地址】 地址1

【来源】 新民晚报

【入库时间】2015.02.11

【全文】

特约记者 周能兵 

一千六百多年前王羲之书写的《兰亭序》,因唐太宗将其陪葬昭陵而显得扑朔迷离。历史太久远,许多谜至今难解。

在流传下来的《兰亭序》各种版本中,至今看得见摸得着的神龙本《兰亭序》尤其复杂,谜团重重,其中涂涂改改、误笔、错漏的地方特别多。千百年来,书家、学者们对此各有各的说法与猜测。如“癸丑”二字,至今没有一致的看法。

绍兴市兰亭书法博物馆馆长、书法家喻革良对此潜心研究,提出了自己的一家之言。

不会“临文遗忘”

《兰亭序》中“癸丑”二字是个大问题,至今没有十分令人信服的说法。一种认为是临文遗忘,这个观点曾遭到郭沫若的否定。

当时一般的解释都认为,王羲之书《兰亭序》时忘了当时的干支“癸丑”。对此,郭沫若提出疑问:“王羲之写文章,岂有连本年的干支都还记不得,而要留空待填的道理?”郭老的否定是有道理的,这里,显然不是作者临文遗忘年号了,但郭沫若也没有提出更加合理的解释。

喻革良也不认同“临文遗忘”这样的解释,这是因为,“在”字与“暮”字之间,仅留下一个字的空间,要补写两个字,不可能留下一个字的空间;“癸”与“丑”两字,笔法也是不一致的,不是顺势写下去的,如果是补写两字,应该两字笔法一致。喻革良认为,“癸”字是后加上去的,“丑”字是笔误后改动过的字,是先写“丑”后补“癸”的。

并非干支误写

著名学者周汝昌在他的《红楼无限清——周汝昌自传》中,认为这事情“一不复杂,二不离奇”,就是因为王羲之将本年的干支“癸丑”误写成了去年的干支“壬子”的“壬”字,马上发觉,“壬”字就改成了“丑”字,又在上面添加一压扁的“癸”字。这么办了之后,留下的痕迹就是:一是“丑”的中横画特别长,这本不是丑字的形状,乃“壬”的“遗骸”是也。二是那小“癸”又细又扁——不然“字空儿”里是容不下的。

喻革良认为,周先生的说法似乎很有道理,但是仔细想想,周先生的说法也是站不住脚的。一是正月初一以后就应该写新年的干支了。已经是三月了,应该已经对新年的干支习惯了,不会再出错的。二是,如果去掉“癸”字,这个“壬”字改成的“丑”字,与上面的字距或通篇的字距相比,大得十分出奇了,这是不可能的。

实乃“春”字改写

喻革良认为,“丑”字是由“春”字改写而成。王羲之在书写“永和九年岁在”后,马上想到这个季节,就准备写一个“春”字,一落笔以后发觉应该写明干支,于是将已经落笔写成的“春”字三横改写成了“丑”字,再在上面补书了“癸”字,形成了目前的格局。如果“丑”字是“春”字的话,它们的字头还要往上面伸一点,“在”字与“丑”字之间的距离就不会大得难以理解。在《兰亭序》中王羲之多次出现笔误,因为当时兰亭雅集时,人多事杂,他又是东道主,又是酒后书写,难免就出现了比较多的笔误。所以,这里在写干支季节的时候,王羲之先忘了写“癸丑”,直接写“春”,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喻革良还对神龙本《兰亭序》中的“群”字的分叉问题、“视”字的“示”旁粗笔问题、“畅”字一竖的入笔问题、两个“和”字的疑惑等问题一一进行了分析。喻革良潜心研究成一家之言,将为千年《兰亭序》之谜提出新的破解方式。

3 0
相关文章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