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流花溪》的启示

日期:2004.04.01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作者】 于烈

【关键词】 越剧 

【地址】 地址1

【来源】 文艺报

【入库时间】2015.02.11

【全文】

人杰地灵是我们中华民族对祖国山川大河、 优秀人才发自内心的称颂,但又有哪一代人不为 人杰地灵续写新篇而忘我工作呢?浙江是越剧的 发源地,杭州自然成了越剧的中心,这个被称为 “天堂”的地方一代又一代的越剧人为浙江、为杭 州书写着人杰地灵的辉煌。可是自上世纪80年代 以来,伴随中国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的大变革、 多元娱乐方式的涌现,越剧也和其它剧种一样陷 入困境。不少戏剧院团解散,由此引发了2003年 “当代戏剧之命运”的大讨论,“戏剧是大众文化还 是小众文化”、“戏剧该进博物馆吗?”“戏剧该由国 家养起来吗?”等问题被广泛争议。$$ 几个月来,杭州越剧院的新编民间传奇剧《流 花溪》演出已逾50场,从5个小时的连台本戏演出 受到观众与专家的高度好评,到浓缩后的3个小时 20分钟依然叫座的“《流花溪》现象”中,是否可以 得到某些启示呢?分析“杭越”10余年的探索历程, 是否可以验证我们的理论探讨呢?$$ 作为一个大剧种,仅杭州市就有省越剧团、省 小百花越剧团等许多竞争对手,“杭越”院长侯军 上世纪90年代从杭州市曲艺团到任伊始便立下三 不:不让“杭越”在我手中垮掉;不让“越剧”在我手 中成为“文物”;不让员工丢掉饭碗。她说,我的心 中还有三爱:爱事业、爱员工、爱竞争。全院的奋斗 目标是出戏出人出效益,让“杭越”成为杭州的名 片。多年来“杭越”一班人始终注重对娱乐市场的 分析,和对越剧观众的培养,他们坚信栽好梧桐 树,凤凰自然来。“杭越”的一系列探索 都得到杭州市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戏 剧走到今天究竟是大众文化还是小众 文化?越剧真要进博物馆?剧目的演出 是人保戏还是戏保人?“杭越”把问题引 进剧院,引导员工坚持以辨证的方法来 认识,号召全院以自己的实践回答人们 疑虑。经过班子讨论,本院编剧包朝赞、 叶文之的《流花溪》具有原创开发的可 能,这个在我国观众非常熟悉的清末民 初的封建家庭背景下,四个女人的婚 嫁、生育、荣辱、抗争的故事,会产生较 强的社会效益和市场运作的可能,讨论 中一朵越剧的新花、一出哀婉的传奇剧 幻化而出。紧接着音乐、唱腔、服装、道 具、灯光、舞美有机运营,他们说那时的 剧团就像一个大工厂,大家分门别类加 紧生产,期待组装的那一天,赶紧上台。 当长达5个小时的连台本戏《流花溪》在 杭州首演获得连“杭越”人自己都想不 到的好评时,有的人流下了眼泪。观众 说,不仅戏好,中场休息还为我们准备 夜宵,散场后有免费班车送我们回家, 意外接着意外,“杭越”真把观众当“上帝”。而媒体 和各方面观众也对《流花溪》给以高度好评。称赞 “杭越”在市场经济下创编了一台同时关注知识层 观众、百姓观众、专业层观众的好戏。有人说《流花 溪》的首演是新打的钢刀,初试锋芒便闪闪发光。 但是操刀人并未对此忘乎所以,他们随即召开研 讨会广泛征集各方意见,为更好地进入市场降低 成本,同时为观众节省时间,将该戏从5个小时压 缩到3小时,大的改动多达6 次,而针对不同地区的观众要 求,可以演出全本或压缩本。 为进一步将《流花溪》打造成 精品,他们决定晋京演出,接 受更加严酷的市场考验。$$ 去年末《流花溪》在北京 长安大戏院掀起波澜,跌宕起 伏的情节编织、层出不穷的悬 念迭加,细致如微的人物刻画 赢得了首都观众的好评,有报 道说中场休息时剧院同志问 前来看戏的李岚清同志这个 戏有三个半小时,现在才看了 一半,会不会累?他兴致颇高 地说,不累。这个戏有悬念,我 很想看看究竟是什么样的结 局。如果说《流花溪》是一幅精 美的工笔画,那么情景的设置 便是该戏艺术框架牢固支撑 的勾线,而使其光彩照人的着 色便是优秀的舞美灯光和画 中人的精彩表演。梅花奖演员 等不同奖项的获奖演员谢群 英、陈晓红分别饰演秋花和冬 花,中国戏剧节、全国折子戏 大赛、浙江省戏剧节、中国小 百花节、浙江省十佳演员等不 同奖项的获奖演员陈雪萍、荆 芳、徐琴、杨秀文、徐迪、沈建 宏、吴玲珠、徐铭、周妤俊等构 成的强大阵容,具有极大的票 房号召力。评论家高义龙认 为,历史上凡是传世的剧目, 生命力都源于塑造了活 生生的人物。《流花溪》没 有满足于仅仅讲一个富 有传奇色彩的故事,而是 把着眼点放在塑造个性 独特,有血有肉的冬花、秋花、春花、三太婆四个主 要人物的性格刻画上。该戏表达的人文精神,对传 统文化的反思和历史纵深感的再现,使之成为近 年来少见的有厚度和美学价值的好戏。$$ 在晋京演出听取京沪各方专家意见后经过第 8次修改,今年2月再次邀请专家赴杭州审看,剧院 编、导、演全班人员认真听取意见,侯军代表剧院 表示:好评不标志完美,精品必须经过打磨的过 程,任何满足和疏忽都会使作品留下遗憾,这种 遗憾就是过失,就是错误,因此我们决不留遗 憾。而每次改动,导演杨小春、展敏都像每天打 扮自家女儿上学一样精心,使得《流花溪》每改 有新姿,每改更动人。尽管 《流花溪》在2003年已获得了浙 江省戏剧节新剧目大奖和19项 优秀奖,杭州市五个一工程奖 和观众最喜爱的剧目奖,他们依 然不停地推敲修改。他们的创作 态度正如剧作家魏明伦先生倡 导的对创作要做到戏不抓人死 不休、情不感人死不休、理不服 人死不休。“杭越”的精品意识令 人感动。$$ “杭越”面对市场的挑战,始 终把出人出戏放在并重的位置 狠抓不放,10余年来不断完善演 员阵容,完善流派结构,采用派 出学习,引进教学等育人手段, 该团现有5人荣获浙江省第二届 小百花奖,6人获杭州市优秀青 年演员奖,陈晓红获省小百花十 佳“金艺奖”,韩梅春获省艺术明 星称号;94年中国小百花越剧节 上,谢群英摘取金奖桂冠,5人获 银奖,3人获铜奖,获奖比例名列 前茅;97年,第五届中国戏剧节 上,一出《梨花情》夺得11项大 奖;98年又荣获文华新剧目奖及 4个单项奖,该团主演谢群英荣获了第15届梅奖 花。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杭越”还把一个共识化 为动力:剧院不能靠短期行为维持生计,以质量 求生存,以品种求发展的企业理念可以借鉴,戏 剧好比梅林,越剧是其中一棵,梅花奖演员多么 光彩照人也会走向幕后,越剧再美也要不断更 新,因此我们把全部精力用在抓演员培养和剧本 创作上,这就是市场经济下我们要培育的铁打的 营盘流水的兵,我们都会老去,而“杭越”永远鲜 活。这就是他们提倡的“杭越”精神。$$ 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说,《流花溪》不 仅有望成为浙江的保留剧目,更能成为越剧的保 留剧目。$$ 为表彰杭州越剧院在改革上的成功探索,实 现总收入连年翻番、尖子演员收入翻番和良好的 社会效益,杭州市政府投资8000万元,为“杭越”盖 了团部大院和一座容纳千人的一流剧院。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