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 (68098)
期刊 (20039)
图书 (9922)
抓取新闻 (236)
学位论文 (232)
会议论文 (206)
人物 (55)
按栏目分组
地方文献 (40021)
绍兴文化 (26102)
经济发展 (14348)
社会生活 (9522)
绍兴动态 (4702)
绍兴名仕 (4093)
按年份分组
2022 (81)
2021 (110)
2020 (45)
2019 (37)
2017 (436)
2016 (1465)
2015 (3853)
2014 (46053)
2013 (3819)
2012 (4073)
2011 (4269)
2010 (3728)
2009 (3317)
2008 (2715)
2007 (2360)
2006 (2271)
2005 (1377)
2004 (1221)
2003 (1033)
2002 (871)
2001 (819)
2000 (845)
1999 (792)
1998 (687)
1997 (606)
1996 (687)
1995 (568)
1994 (525)
1993 (430)
1992 (327)
1991 (369)
1990 (323)
1989 (311)
1988 (380)
1987 (308)
1986 (359)
1985 (331)
1984 (313)
1983 (376)
1982 (356)
1981 (370)
1980 (261)
1979 (247)
1978 (114)
1977 (126)
1976 (151)
1975 (53)
1974 (65)
1973 (97)
1972 (95)
1971 (18)
1970 (6)
1969 (2)
1968 (12)
1967 (22)
1966 (84)
1965 (78)
1964 (102)
1963 (189)
1962 (358)
1961 (360)
1960 (981)
1959 (874)
1958 (262)
1957 (146)
1956 (83)
1955 (36)
1954 (27)
1953 (15)
1952 (22)
1951 (75)
1950 (40)
1949 (21)
1948 (34)
1947 (54)
1946 (61)
1945 (4)
1944 (19)
1943 (19)
1942 (4)
1941 (19)
1940 (11)
1939 (11)
1938 (16)
1937 (21)
1936 (36)
1935 (21)
1934 (26)
1933 (18)
1932 (9)
1931 (9)
1930 (14)
1929 (12)
1928 (11)
1927 (5)
1926 (5)
1925 (4)
1924 (3)
1923 (6)
1922 (3)
1921 (3)
1920 (15)
1919 (6)
1918 (3)
1917 (3)
1916 (2)
1915 (1)
1914 (1)
1911 (18)
1902 (1)
1898 (40)
1896 (1)
1887 (1)
按来源分组
其它 (5130)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5)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35)
北京:中华书局 (105)
文物出版社 (100)
中央文献出版社 (97)
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 (91)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79)
陕西人民出版社 (77)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74)
天津人民出版社 (71)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68)
人民出版社 (67)
浙江人民出版社 (54)
上海文艺出版社 (52)
上海人民出版社 (50)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49)
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49)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8)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47)
北京:作家出版社 (47)
北京:中国书店 (46)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45)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45)
北京大学出版社 (44)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44)
青岛:青岛出版社 (43)
中华书局 (42)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42)
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 (42)
中国青年出版社 (41)
吉林人民出版社 (41)
北京:文物出版社 (39)
越剧 (39)
湖南人民出版社 (38)
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 (38)
中共党史出版社 (36)
东海文艺出版社 (36)
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36)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36)
人民美术出版社 (35)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35)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35)
宁波:宁波出版社 (34)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34)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34)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34)
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34)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33)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33)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33)
山东人民出版社 (32)
重庆出版社 (32)
荣宝斋 (31)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31)
浙江文艺出版社 (30)
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 (30)
北京:华夏出版社 (30)
北京:北京出版社 (30)
四川人民出版社 (29)
上海:学林出版社 (29)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29)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9)
福建教育出版社 (28)
河北教育出版社 (28)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8)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8)
辽宁人民出版社 (27)
上海书店 (27)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5)
鲁迅全集出版社 (25)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5)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5)
中国华侨出版社 (24)
华文出版社 (24)
浙江大学 (24)
上海书店出版社 (24)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4)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4)
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24)
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4)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4)
河南人民出版社 (23)
贵州人民出版社 (23)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3)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3)
北京:人民出版社 (22)
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2)
河北人民出版社 (21)
商务印书馆 (21)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1)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1)
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21)
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 (21)
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1)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1)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1)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0)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
北京:方志出版社 (20)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
重庆:重庆出版社 (20)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
巴蜀书社 (19)
花城出版社 (19)
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 (19)
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 (19)
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 (19)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19)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
北京:金盾出版社 (19)
吴越 +文化 (19)
百花文艺出版社 (18)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8)
合肥:黄山书社 (18)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8)
长沙:岳麓书社 (18)
南京:凤凰出版社 (18)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8)
福建人民出版社 (17)
北京出版社 (17)
红旗出版社 (17)
东方出版社 (17)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7)
线装书局 (17)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7)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7)
广州:花城出版社 (17)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7)
兰亭 (17)
安徽人民出版社 (16)
山西人民出版社 (16)
江苏教育出版社 (16)
天一出版社 (16)
华夏出版社 (16)
杭州:杭州出版社 (16)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6)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16)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6)
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 (16)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6)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16)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6)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16)
上海书画出版社 (15)
人民日报出版社 (15)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15)
新文艺出版社 (15)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5)
北京:学苑出版社 (15)
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 (15)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5)
北京:新华出版社 (15)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15)
广州:广州出版社 (15)
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 (15)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5)
北京:科学出版社 (15)
上海:百家出版社 (15)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5)
山东文艺出版社 (14)
山东大学出版社 (14)
江苏文艺出版社 (14)
南开大学出版社 (14)
益民书局 (14)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4)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4)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14)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14)
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14)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14)
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14)
湖南文艺出版社 (13)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3)
中国文史出版社 (13)
岳麓书社 (13)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13)
外文出版社 (13)
宁夏人民出版社 (13)
远方出版社 (13)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3)
沈阳:辽海出版社 (13)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13)
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 (13)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3)
北京:京华出版社 (13)
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 (13)
北京:台海出版社 (13)
绍兴 +经济 (13)
广西人民出版社 (12)
长江文艺出版社 (12)
河南大学出版社 (12)
文化艺术出版社 (12)
山东教育出版社 (12)
东方出版中心 (12)
吉林文史出版社 (12)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2)
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 (12)
苏州:古吴轩出版社 (12)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2)
沈阳:沈阳出版社 (12)
武汉:武汉出版社 (12)
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 (12)
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 (12)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2)
北京:商务印书馆 (12)
北京:线装书局 (12)
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12)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2)
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 (12)
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12)
绍兴 +旅游 (12)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1)
辽海出版社 (11)
解放军出版社 (11)
齐鲁书社 (11)
中国电影出版社 (11)
山东画报出版社 (11)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1)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1)
北京:荣宝斋出版社 (11)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11)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1)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1)
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 (11)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11)
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1)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1)
北京:东方出版社 (11)
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 (11)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1)
北京:团结出版社 (11)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11)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11)
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 (11)
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 (11)
北京:海洋出版社 (11)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1)
上海文化出版社 (10)
文汇出版社 (10)
太白文艺出版社 (10)
四川文艺出版社 (10)
学林出版社 (10)
中国戏剧出版社 (10)
漓江出版社 (10)
江西美术出版社 (10)
春风文艺出版社 (10)
辽宁大学出版社 (10)
团结出版社 (10)
江西人民出版社 (10)
光明日报出版社 (10)
浙江教育出版社 (10)
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 (10)
济南:齐鲁书社 (10)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0)
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 (10)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0)
北京:群众出版社 (10)
济南:明天出版社 (10)
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 (10)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0)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0)
西安:三秦出版社 (10)
开明书店 (10)
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10)
科学出版社 (9)
作家出版社 (9)
世界知识出版社 (9)
新蕾出版社 (9)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9)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9)
天津古籍出版社 (9)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9)
安徽教育出版社 (9)
中国戏剧家协会浙江分会绍兴县绍剧搜集小组 (9)
上海古籍书店 (9)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9)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9)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9)
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9)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9)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9)
深圳:海天出版社 (9)
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9)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9)
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 (9)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9)
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9)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9)
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9)
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9)
上海:文汇出版社 (9)
绍兴 +桥 (9)
绍兴 +黄酒 (9)
中国画报出版社 (8)
辽宁教育出版社 (8)
甘肃人民出版社 (8)
广西教育出版社 (8)
吉林大学出版社 (8)
花山文艺出版社 (8)
安徽大学出版社 (8)
云南人民出版社 (8)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8)
湖南教育出版社 (8)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8)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8)
中州古籍出版社 (8)
四川大学出版社 (8)
泥土社 (8)
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 (8)
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 (8)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8)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8)
成都:巴蜀书社 (8)
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 (8)
济南:济南出版社 (8)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8)
北京:现代出版社 (8)
北京:九州出版社 (8)
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 (8)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8)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8)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8)
北京:外文出版社 (8)
郑州:文心出版社 (8)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8)
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 (8)
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 (8)
北京:知识出版社 (8)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8)
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8)
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7)
海南出版社 (7)
中国工人出版社 (7)
上海辞书出版社 (7)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7)
新疆大学出版社 (7)
荣宝斋出版社 (7)
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7)
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 (7)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7)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7)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7)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7)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7)
北京:红旗出版社 (7)
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7)
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7)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7)
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7)
北京:华文出版社 (7)
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 (7)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7)
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7)
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 (7)
北京:同心出版社 (7)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7)
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 (7)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7)
北京:朝华出版社 (7)
王羲之 (7)
新疆人民出版社 (6)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
浙江古籍出版社 (6)
江苏美术出版社 (6)
南京大学出版社 (6)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6)
河南文艺出版社 (6)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6)
武汉大学出版社 (6)
人民教育出版社 (6)
青海人民出版社 (6)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6)
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 (6)
浙江大学出版社 (6)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6)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6)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6)
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6)
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 (6)
长春:长春出版社 (6)
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6)
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6)
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 (6)
北京:金城出版社 (6)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6)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6)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6)
济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 (6)
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6)
厦门:鹭江出版社 (6)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6)
桂林:漓江出版社 (6)
北京:西苑出版社 (6)
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6)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6)
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6)
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 (6)
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6)
文字改革出版社 (6)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6)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6)
武汉: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6)
北京:华龄出版社 (6)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6)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6)
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 (6)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6)
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 (6)
绍兴 +产业 (6)
中原书局 (5)
武汉出版社 (5)
书目文献出版社 (5)
少年儿童出版社 (5)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5)
人民中国出版社 (5)
宁波出版社 (5)
大象出版社 (5)
时代文艺出版社 (5)
作家书屋 (5)
中山大学出版社 (5)
西苑出版社 (5)
黄河文艺出版社 (5)
宝文堂书店 (5)
北京:中国ISBN中心 (5)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5)
上海:华东人民出版社 (5)
武汉:崇文书局 (5)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5)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5)
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 (5)
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5)
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5)
北京:研究出版社 (5)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5)
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 (5)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5)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5)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5)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5)
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5)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5)
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 (5)
太原:希望出版社 (5)
北京:蓝天出版社 (5)
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5)
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 (5)
长春:吉林音像出版社;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5)
北京:农业出版社 (5)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5)
北京:长征出版社 (5)
大连:大连出版社 (5)
北京:测绘出版社 (5)
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5)
轻工业出版社 (5)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5)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5)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5)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5)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5)
绍兴 +农业 (5)
西泠印社出版社 (4)
绍兴鲁迅研究学会 (4)
云南教育出版社 (4)
华龄出版社 (4)
海峡文艺出版社 (4)
百家出版社 (4)
广东鲁迅研究小组 (4)
中国文联出版社 (4)
贵州教育出版社 (4)
上海市中小学教材编写组 (4)
教育科学出版社 (4)
凤凰出版社 (4)
上海大学出版社 (4)
中国书店 (4)
重庆大学出版社 (4)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4)
当代中国出版社 (4)
崇文书局 (4)
四川教育出版社 (4)
南京出版社 (4)
西北大学出版社 (4)
杭州出版社 (4)
北新书局 (4)
上海百家出版社 (4)
天马出版有限公司 (4)
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4)
万里书店 (4)
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 (4)
北京:长城出版社 (4)
正中书局 (4)
天津市古籍书店 (4)
西安:未来出版社 (4)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4)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4)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4)
北京:学习出版社 (4)
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4)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4)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4)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4)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4)
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4)
哈尔滨:哈尔滨地图出版社 (4)
海口:海南出版社 (4)
沈阳: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 (4)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4)
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4)
北京:长江出版社 (4)
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4)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4)
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 (4)
南京:南京出版社 (4)
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4)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4)
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 (4)
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4)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4)
北京:华艺出版社 (4)
扬州:广陵书社 (4)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4)
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4)
绍兴师范专科学校 (4)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4)
绍剧 (4)
上海译文出版社 (3)
近代中国出版社 (3)
中国书籍出版社 (3)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3)
中国言实出版社 (3)
古典文学出版社 (3)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3)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3)
文史哲出版社 (3)
中国商业出版社 (3)
今日中国出版社 (3)
京华出版社 (3)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3)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3)
党建读物出版社 (3)
群言出版社 (3)
广东经济出版社 (3)
江苏古籍出版社 (3)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 (3)
吉林美术出版社 (3)
广西美术出版社 (3)
四联出版社 (3)
新星出版社 (3)
传记文学出版社 (3)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3)
石油工业出版社 (3)
中州书画社 (3)
现代出版社 (3)
广东旅游出版社 (3)
中央编译出版社 (3)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3)
河北美术出版社 (3)
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 (3)
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3)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3)
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3)
郑州:大象出版社 (3)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3)
音乐出版社 (3)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3)
新华书店华东总分店 (3)
名望出版社 (3)
北京:新时代出版社 (3)
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 (3)
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 (3)
二玄社 (3)
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3)
北京/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3)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3)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3)
济南:黄河出版社 (3)
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 (3)
北京:学苑音像出版社 (3)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3)
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3)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3)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3)
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 (3)
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3)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3)
武汉:长江出版社 (3)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3)
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3)
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 (3)
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 (3)
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 (3)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
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3)
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 (3)
珠海:珠海出版社 (3)
北京:地震出版社 (3)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3)
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3)
北京:新星出版社 (3)
北京:民族出版社 (3)
福州: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3)
广州:新世纪出版社 (3)
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3)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3)
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 (3)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3)
沈阳:白山出版社 (3)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3)
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 (3)
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3)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3)
西安:西安出版社 (3)
北京:群言出版社 (3)
上海书籍出版社 (3)
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3)
北京:龙门书局 (3)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3)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3)
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 (3)
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3)
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3)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3)
越瓷 (3)
蔡元培故居 (3)
兰亭序 (3)
石油化学工业出版社 (2)
中国致公出版社 (2)
苏州大学出版社 (2)
大众文艺出版社 (2)
安徽文艺出版社 (2)
中西书局 (2)
通俗读物出版社 (2)
国际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2)
哈尔滨出版社 (2)
文津出版社 (2)
杭州大学出版社 (2)
长征出版社 (2)
上海鲁迅纪念馆 (2)
成都出版社 (2)
全球书店 (2)
峨嵋出版社 (2)
台湾学生书局 (2)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2)
山西教育出版社 (2)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出版社 (2)
知识产权出版社 (2)
气象出版社 (2)
吉林书店 (2)
中国档案出版社 (2)
上海全球书店 (2)
广陵书社 (2)
山西师范学院中文系 (2)
台湾商务印书馆 (2)
金盾出版社 (2)
中国纺织出版社 (2)
大中书局 (2)
东南大学出版社 (2)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
江西教育出版社 (2)
宗教文化出版社 (2)
兰州大学出版社 (2)
沈阳出版社 (2)
香港万源图书公司 (2)
平明出版社 (2)
金城出版社 (2)
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2)
河南师范大学函授部 (2)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
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 (2)
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 (2)
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2)
新华书店 (2)
通辽: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 (2)
北京:劳动出版社 (2)
世界图书广东出版公司 (2)
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 (2)
中国美术学院社 (2)
北京:气象出版社 (2)
中国轻工业年鉴社 (2)
广州:羊城晚报出版社 (2)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2)
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
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 (2)
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2)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
济南:泰山出版社 (2)
北京:语文出版社 (2)
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2)
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 (2)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2)
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2)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
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
中国出版社 (2)
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2)
北京:档案出版社 (2)
北京:星球地图出版社 (2)
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
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2)
北京:凤凰出版集团;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
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2)
合肥: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 (2)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2)
福州: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 (2)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
北京:中华地图学社 (2)
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2)
香港:银河出版社 (2)
柯岩 (2)
绍兴 +商业 (2)
绍兴 +书法 (2)
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1)
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1)
中正书局 (1)
中国卓越出版公司 (1)
古吴轩出版社 (1)
辽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室 (1)
大连出版社 (1)
淮阴县文教局教研室 (1)
巴盟教师进修学校 (1)
邳县文教局教学资料编写组 (1)
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 (1)
北平文化学社 (1)
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组 (1)
白山出版社 (1)
?众图书公司 (1)
山西出版集团 (1)
平顶山市图书馆 (1)
华欣文化事业中心 (1)
抗战出版部 (1)
汕头大学出版社 (1)
文通书局出版社 (1)
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1)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1)
曲阜师范学院图书馆 (1)
济南出版社 (1)
中国民航出版社 (1)
柯文出版社 (1)
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
武汉大学经济系七二级工农兵学员 (1)
复文图书出版社 (1)
各埠中华书局 (1)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1)
中原农民出版社 (1)
波文书局 (1)
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1)
陕西旅游出版社 (1)
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 (1)
铁岭市艺术研究所 (1)
专利文献出版社 (1)
广东师范中文系函授教材编写组 (1)
西南民族学院语文系 (1)
东北书店 (1)
珠海出版社 (1)
中亚书店 (1)
大中华书局 (1)
延安新华书店 (1)
台湾文化协进会刊 (1)
文光书局 (1)
新象书店 (1)
安徽工农大学中文系 (1)
人物出版社 (1)
生活导报社 (1)
陕西师范大学革委会政宣部 (1)
生活书店 (1)
山西省《运城地区报》拼音版编辑部 (1)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
光华出版社 (1)
泰山出版社 (1)
开封师范学院革命委员会 (1)
云南大学出版社 (1)
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处 (1)
湖北省图书馆 (1)
辽宁大学中文系评论组 (1)
山西师范学院 (1)
甘肃师范大学科学研究科 (1)
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 (1)
通辽师范学院出版 (1)
江苏师范学院 (1)
郑州大学图书馆 (1)
重庆人民出版社 (1)
清华大学出版社 (1)
民馨书店 (1)
启智书局 (1)
新时代书局出版 (1)
生物出版社 (1)
离骚出版社 (1)
青光书局 (1)
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
江西省广昌县印刷厂印 (1)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
兵器工业出版社 (1)
安徽美术出版社 (1)
党建读物出版 (1)
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1)
江苏文史资料编辑室出版社 (1)
东北戏曲新报社 (1)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
棠棣出版社 (1)
星洲出版社 (1)
云南民族出版社 (1)
旅游教育出版社 (1)
上海北新书局出版 (1)
万卷出版公司 (1)
光明书局 (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1)
上海仿古书店 (1)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
中国农业出版社 (1)
上海北新书局 (1)
北京大学中文系 (1)
学海出版社 (1)
南充师范学院鲁迅作品浅析编写小组 (1)
苏州市第四十二中学 (1)
天津市南开区文教局教育教学研究组 (1)
吉林图书馆 (1)
华艺出版社 (1)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
天天出版社 (1)
云南美术出版社 (1)
辽宁民族出版社 (1)
石油化工工业出版社 (1)
北京师范学院 (1)
丹东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1)
阿坝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1)
汶川县旅游局 (1)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
大光出版社有限公司 (1)
长安出版社 (1)
河南省文联筹委会 (1)
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民间文学教学组 (1)
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 (1)
北京:中国曲艺出版社 (1)
绍兴县文化广播电视局 (1)
北京:专利文献出版社 (1)
浙江省艺术研究社 (1)
上海:新美术出版社 (1)
新知识出版社 (1)
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 (1)
福州:海风出版社 (1)
北京:时事出版社 (1)
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
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1)
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1)
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 (1)
中国儿童书店 (1)
《戏剧界》杂志社编辑出版 (1)
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1)
苏南人民出版社 (1)
艺术出版社 (1)
天下书报社 (1)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
上海天下书报社出版 (1)
中国出版集团;北京/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1)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1)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 (1)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1)
上海:世界图书上海出版公司 (1)
潮锋出版社 (1)
厦门越剧团 (1)
厦门越剧团翻印 (1)
杂志公司 (1)
汇文书店 (1)
中央文化部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印发 (1)
世界书报出版社 (1)
上杂出版社 (1)
上海:上海火星出版社 (1)
上海倡明书局出版 (1)
上海文艺出版(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1)
长春:吉林音像出版社 (1)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文艺音像出版社 (1)
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 (1)
国际村文库书店有限公司 (1)
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1)
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 (1)
世界图书北京出版公司 (1)
海鸥出版公司 (1)
成都古籍书店 (1)
益群书店 (1)
有正书局 (1)
武汉古籍书店 (1)
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出版 (1)
北京:北京书籍出版社 (1)
武汉市古籍书店 (1)
香港:名人出版社 (1)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1)
郑州:海燕出版社 (1)
延吉:延边教育出版社 (1)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1)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1)
香港昆鹏有限公司 (1)
济南:山东电子音像出版社 (1)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
北京:工商出版社 (1)
中国轻工业年临鉴社 (1)
浙江年鉴社 (1)
北京:中国工商出版社 (1)
新业书局 (1)
中国文化艺术出版社 (1)
商务出版社 (1)
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 (1)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1)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1)
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1)
黄山出版社 (1)
历史教学社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图书资料室 (1)
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 (1)
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
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
东南亚研究所 (1)
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1)
慈溪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 (1)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1)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1)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1)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1)
江苏研究社 (1)
南京:译林出版社 (1)
上海:上海书店 (1)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北京:商务印书馆 (1)
香港金陵书社出版公司 (1)
辽东文学社 (1)
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 (1)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
非正式出版物 (1)
郑州教育学院学报编辑部 (1)
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1)
杭州大学历史系资料室 (1)
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 (1)
亚洲文化艺术出版公司 (1)
北京:中国线装书局 (1)
翰墨轩出版有限公司 (1)
浙江省文物考古所 (1)
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 (1)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
北京:北京出版社;北京: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1)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
芒:德宏民族出版社 (1)
浙江省高等师范院校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教学研究会 (1)
湘潭大学教材科 (1)
北京:地质出版社 (1)
水利水电出版社 (1)
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
喀会师范学院中文系资料室 (1)
水利出版社 (1)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
北京:昆仑出版社 (1)
广州:广东省出版集团;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
江汉石油报社 (1)
华乐出版社 (1)
重庆:重庆人民出版社 (1)
广西民族学院中文系现文学教研组 (1)
黑龙江省函授广播学院 (1)
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
中国人民文化出版社 (1)
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1)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
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 (1)
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1)
石家庄: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1)
北京: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1)
天津:新蕾出版社 (1)
人文出版社 (1)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
江苏年鉴杂志社 (1)
汉文正楷印书局 (1)
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北京: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1)
人民画报社 (1)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 (1)
台湾:台视出版社 (1)
大冶市诗词楹联学会;西塞山诗社 (1)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
《西湖》文艺编辑部 (1)
中华国际出版社 (1)
香港南苑书屋 (1)
石笕茶 (1)
鲁迅故里 (1)
大禹陵 (1)
沈园 (1)
绍兴 +工业 (1)
绍兴 +水乡 (1)
绍兴 +戏曲 (1)
相关搜索词
《兰亭序》原本真意
作者: 钱今凡  来源:文艺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兰亭序 
描述:《兰亭序》在封建时代的正统 “标准”解释,说成是超越世俗矛盾 的高情逸致抒发,以定武本为原来真 实面貌,这是从唐太宗到清高宗历代 统治者编造的意识形态。$$ 我以为,《兰亭序》真正的本来 面貌是神龙本,可以看出是细心准确 地摹拓原作,保存了创作时复杂的情 感变化,每几个或一个字就是一种矛 盾内涵和心
全文:

《兰亭序》在封建时代的正统 “标准”解释,说成是超越世俗矛盾 的高情逸致抒发,以定武本为原来真 实面貌,这是从唐太宗到清高宗历代 统治者编造的意识形态。$$ 我以为,《兰亭序》真正的本来 面貌是神龙本,可以看出是细心准确 地摹拓原作,保存了创作时复杂的情 感变化,每几个或一个字就是一种矛 盾内涵和心理反映,证实下面所分析 的思想活动。所谓虞模、褚模,都是 不理解创作背景和矛盾内容,故欲传 真实而不得。定武本则是按照预定目 的把原作改造成无矛盾冲突的(合乎 宋儒所谓“喜怒哀乐未发之前”状 况)统治意识形态。《兰亭序》真正 思想情感内容是什么,从创作时间背 景就可以知道。上一年永和八年,殷 浩统军北伐燕国,大军未发,前锋已 经失败。王羲之看准了殷浩必定失败 危及国家,上书执政的会稽王司马 昱,指出军费征调使百姓负担沉重, 生活困苦,国力空虚,殷浩无军事才 能,必然失败,国防力量崩溃,内忧 外患并起,有亡国的危险。司马昱不 听,照样支持殷浩出师。永和九年一 月,上距去年九月殷浩出兵半年,下 距本年九月殷浩溃败半年,正是两军 对峙,局势严峻之际。王羲之早忧时 事国运,这时能有雅 兴、逸兴、幽兴作乐 吗?序文有悲观情 绪,正是忧虑国事前 途,及对执政者任用 无能的空谈家,拒绝自己远见的愤 慨。$$ 《兰亭序》是书法史上第一次反 映复杂激烈思想冲突而表露为字迹的 多样性,这种矛盾冲突在唐以后的封 建社会后期有普遍性典型意义,其书 法艺术亦为封建后期普遍出现的形 式。特点是自我强迫抑制坚持争执的 态度,安于顺适环境势力。但《兰亭 序》这样做的时候,把内心冲突痛苦 无掩饰地表露出来,仍未符合统治者 需要,所以才把造成无冲突的平静无 矛盾的定武本作为标准规范。$$ 只要认真把《兰亭序》几种本子 比对分析,寻求究竟,上述真相是明 摆的。近年流行的松散行书,《兰亭 序》中段十四行实为“始祖”,不过 《兰亭序》出于痛苦,不欲 “丑”而不得不丑,现在的 人却并无内心真痛苦而故 意玩世。

和谐感言?和兰亭序之韵
作者:暂无 来源:文艺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兰亭序 
描述: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值此重大历史时刻,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贺恭以和谐为题,和兰亭序之韵,从理论到实践的不同层面阐释了“和谐社会”的内涵与期许。文中表现了八万名华电员工在实施公司发展战略过程中努力建设和谐企业所作的努力和贡献。
全文: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值此重大历史时刻,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贺恭以和谐为题,和兰亭序之韵,从理论到实践的不同层面阐释了“和谐社会”的内涵与期许。文中表现了八万名华电员工在实施公司发展战略过程中努力建设和谐企业所作的努力和贡献。现将贺恭创作的书法作品刊登如下。 ――编 者

功成水电 艺归诗书

□钟明善

如果把书法与“治国平天下”比,它的确是“小道”。大丈夫“以天下为己任”,书法也只能是书写应用文字的“小道”而已。因此之故,漫长的中华民族千年文明史上几乎找不到几个独立的职业书法家。我们今天所称道的历代书法家,除清代邓石如之外,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入仕从政的。东晋右将军王羲之,梁武帝萧衍评价他的书法:“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风阁。”所书《兰亭序》“遒媚劲健,绝代所无”,彪炳书史,人以“书圣”称之。唐代颜真卿,举进士,登甲科,为平原太守,可谓国之重臣,曾与其兄颜杲卿联合抗击安禄山叛乱,他的书法雄强茂密,浑厚刚劲,有盛唐气象,形成了继王羲之之后中国书法史上第二座高峰。宋代苏轼,曾任礼部尚书、翰林大学士,知密、徐、湖、杭、颍、定等州,修苏堤、筑东湖,一生宦游,颇好诗翰,开创豪放词派,一曲“大江东去”成为千古绝唱,几百年来被传唱不已,黄庭坚评曰“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明代董其昌,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却以书画名重海内,其画清隽雅逸,平淡天真,其书“圆劲苍秀”,“名闻海外,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政治上叱咤风云,影响、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毛泽东诗书时,不禁会被他雄视寰宇,抽宝剑、缚苍龙的豪气所征服。在政务的暇隙中研习诗书,将政治家与诗人、书法家集于一身,这是中国文化史、书法史上的一大特色。

我所认识的贺恭是身居要职而能于工余潜研诗书成就卓然、十分优秀的一位。贺恭,另署子敬,生于内蒙古乌盟,从十八岁到二十三岁之间,他分别在内蒙古工学院动力系和武汉工学院动力系动力工程专业学习,从此便与水电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走上工作岗位后,他赴澜沧,战漫湾,奔中堡岛,卧西陵峡,奔忙于江河峰岭之间,献身祖国水电事业,由于业绩突出,他曾先后担任过云南省电力局副局长,中国三峡总公司副总经理,国家电力公司副总经理、中国华电集团公司总经理。四十年来,他凭借自己过硬的专业技术和领导管理才能,为祖国的水电事业作出了宝贵的贡献。原湖北政协副主席杨斌庆先生称赞他是“现代大禹,情系江河,南征北战,历尽甘苦,适逢盛世,奉功三峡,利及当代,造福千秋。”

如果说随着工程转战东西南北成就了一位光辉卓著的水电人,而在这转战途中的大好河山却滋养了一位激情豪荡的诗人。“诗言志,歌咏言”。贺恭把对祖国水电建设的满腔热情与一件件成功胜利的喜悦,把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凝情笔端,读来让人荡气回肠。面对长江三峡,先贤曾发出过多少浩叹:“巫山高不极,沓沓状奇新。暗谷疑风雨,幽岩若鬼神。月明三峡曙,潮满二江春。为问阳台夕,应知入梦人。”(唐?张循之)“巫峡见巴东,迢迢半出空。云藏神女馆,雨到楚王宫。朝暮泉声落,寒暄树色同。清猿不可听,偏在九秋中。”(皇甫冉)或赞山河之壮,或发幽思之奇。而今,“铁马震山河,四翼伸江中。长江绕右道,围堰锁蛟龙。”气象之大令人叹为观止,这只有担任三峡工程大江截流前线副总指挥的贺恭才能够有这般“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真力弥满,万象在旁”的气象,直令古人钦羡。而《沁园春?蒙西冬日行》:“冬日西行,塞北沃野,银色覆盖。望蒙西大地,白雪茫茫,九曲黄河,冰层叠翠。乌海变白,难掩煤金,鹿城雄姿青城帅。虽寒冷,恰老友相逢,暖情如海。河山壮丽多彩,更资源丰饶待掘采。看乌达开拓,华光初现;东华双喜,不胜乐哉。河西卓资,蓄势待发,煤电联姻搭舞台。再努力,盼华电同仁,时不我待。”则将蒙西冬景描写得淋漓尽致,而又为这片沃野绘出了美好的蓝图,还充满了对华电同仁的期盼与勉励,情发于中故形于声,既是对祖国山河的热情讴歌,也是对自己工作的诗化描述,真可谓“行神如空,行气如虹。饮真茹强,蓄素守中,喻彼行健,是谓存雄。”《花甲抒怀》短短一百四十字,尽将一生道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立千秋志,成万世功,高山流水,海阔天空,虽娓娓道来而激扬澎湃气象万千。

就在这种转战江河充满动感的工作环境中,贺恭仍能潜心翰墨,将书法和工作结合起来,写自己的诗,抒万丈豪情,以此涤荡胸怀,砥砺同仁。他的书法受自家学,幼年时即在父辈的指点下临习古代楷书法帖,从基础入手走正规的学书之路。步入中年,与云南的书法家们交往颇多,相互切磋,促使艺事更进。在他研习书法的漫长过程中,在寻找自己独具个性的书法表现形式的过程中能不断研习传统,从古代书法瑰宝中汲取养分,努力寻找并完善自己的“心线”。对王羲之、苏轼和毛泽东、郭沫若的书法特别钟爱,也用功尤勤,并从中汲取营养,“集古为立家,酿蜜不留花”,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以及生活所处的壮美河山和移山填海的工作为他带来无比的壮志豪情,他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书法语言。楷书《千字文》洋洋洒洒千余字,写得一丝不苟,显示出他对书法传统的认真研讨与继承和进行书法创作时坚毅沉静的心志力量。大幅行草书李白《将进酒》、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毛泽东《沁园春?雪》则写得酣畅淋漓,“以气盛得之”,令人激动,令人感奋。而他的自书诗,则化百炼钢为绕指柔,将万丈豪情雍容处之,可谓静水流深。“书者,抒也”,贺先生的书法就是对人生、对事业、对祖国大好山河的讴歌赞美。

当代一大批身居要职的政治家寄兴诗歌、衷情书法、热爱绘画,政事之暇着意翰墨,蔚然成风。这是只有在盛世才能产生的好的世风、文风、学风和艺术风气。像贺恭这样寄兴诗翰,以书法修身,以书法砥砺同仁,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儒雅之事,也是对中国吏治史的优秀传统的继承与弘扬。

“引曙光于世,播佳种在田”。我衷心希望为中国水电事业立下了功劳的贺恭在进入书法创作旺盛期时不断向传统回归,不断寻找书法中的自我,不断创新,不断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谱写现代文化艺术建设的华彩乐章,奉献给我们的祖国和人民,奉献给这个多彩的、多元的世界。

(作者系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

盛世书坛荡清风

□邵秉仁

贺恭先生长期从事经济,任职于国有大型企业。虽公务繁忙却醉心翰墨,工作之余笔耕不辍,以其勤奋和对艺术的感悟,多有成效。观其作品《墨缘书情》可见,其书酣畅淋漓,其字规范合度,其诗情由衷出,实为难得。“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此乃历代文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贺恭先生于此名副其实也。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乃中华民族文化之精粹。当今社会文化多元,然传统文化之魂不能丢弃。继承传统,吸纳先进,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增长学识,何乐不为?愿更多企业家、学者、政坛精英与贺恭先生一道,孜孜以求,此乃国之大幸,民族之大幸。

吾与贺恭先生君子之交,志趣相投。承蒙信任,为之作序,敢谒鄙诚,恭疏短引,遂赋四韵,以谢知遇:盛世书坛荡清风,笔端波澜心底声。不与诸家争高下,只作朱墨照汗青。

(作者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贺恭简介

贺恭,字子敬,1943年6月生于内蒙古丰镇县,20世纪60年代大学毕业后长期从事水电、电力事业,曾在云南省电力工业局、漫湾水电站管理局、中国长江三峡工程总公司、国家电力公司任领导职务,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于2005年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

贺恭于2004年出版《圆梦――子敬诗书集》,2006年出版《墨缘书情――子敬诗书续集》。

和谐感言?和兰亭序之韵

千禧六年,岁在丙戌,金秋时节,会于燕山麓下之京城,议和谐也。政要汇聚,精英云集。此时恰满山红叶,硕果累累,又逢两节盛事,群情振奋,众呼唤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虽居庙堂之高决策,一言一行,亦足以广映江湖。秋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纵观华夏之史,横察时代之征,所以登高望远,足见构和谐社会之必须也。夫以人为本,和衷共济,或报效国家,以尽匹夫之责,或放眼世界,以树民族之林。虽个性万殊,能力各异,当其欣然尽心,聚众合力,快然自足,则和谐之将至。然和谐之不易,全民共建,须倍努力也。而之所欣,半个世纪,辉煌业绩,实令国人为之豪迈。虽常遇波涛,终达彼岸。古人云:“皇天不负人”岂不乐乎!所喜中央集思广益,形成决定,使全民有所遵循,共为和谐感怀。固知个人事乃小事,国家事为大事,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壮哉!故赞美和谐,为之出力,虽事殊世异,鞠躬尽瘁,其可成也。后之继者,亦将续和谐大业。

吾以和谐为主题,和兰亭集序之韵,适转其意境,承继其文风,意使千古之神圣作品之韵在当代放射出新的光彩,并祝愿和谐大业永续。

丙戌仲秋贺恭撰并书

《书圣王羲之》即将开机
作者:暂无 来源:文艺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王羲之 
描述:由北京右军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四川省蓬溪县人民政府等单位联合摄制的40集电视连续剧《书圣王羲之》已进入筹备阶段。该剧主旨在于全面、立体地展示王羲之成为书圣的过程,通过曲折的故事和复杂环境背景的设置,展现书法与人物、情感、社会、历史的关联,从深层展示书法与国人息息相关的情结。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是东晋时
全文:

由北京右军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四川省蓬溪县人民政府等单位联合摄制的40集电视连续剧《书圣王羲之》已进入筹备阶段。该剧主旨在于全面、立体地展示王羲之成为书圣的过程,通过曲折的故事和复杂环境背景的设置,展现书法与人物、情感、社会、历史的关联,从深层展示书法与国人息息相关的情结。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是东晋时期,这在影视屏幕上也是首创。

该剧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沈鹏担任艺术指导兼总顾问,书法家曾来德任总指导。同时,当代百名书法家将作为该剧艺术指导委员会和学术指导委员会的成员。该剧编剧由电影《阮玲玉》《胭脂扣》的编剧邱刚健和对东晋政治文化有深厚研究的李廷华担任。曾执导《青花》《走出蓝水河》等剧的平江锁金担任该剧导演。该剧在筹备过程中,重点关注的是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和精神关怀。据悉,剧中所使用的笔墨纸砚,是严格按照史料记载,依古法还原制作的;流传至今的王羲之的所有名帖,将在剧中以代笔的方式出现,代笔人的遴选工作将在全国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中展开。

越剧向何处去
作者: 谢云挺卢晶  来源:文艺报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越剧 
描述:发源于浙江嵊县的我国第二大剧种──越 剧,如今看的人是越来越少,业内人士对此忧 心忡忡。$$ 据浙江省政协委员凌兆桢介绍,越剧市场 的危机主要表现在:一是越剧剧团全面萎缩, 现除上海、江苏、福建和浙江,其它各省市几 乎没有专业越剧团。就浙江来说,与80年代相 比,目前也只有三分之一的剧团在断断续续支
全文:

发源于浙江嵊县的我国第二大剧种──越 剧,如今看的人是越来越少,业内人士对此忧 心忡忡。$$ 据浙江省政协委员凌兆桢介绍,越剧市场 的危机主要表现在:一是越剧剧团全面萎缩, 现除上海、江苏、福建和浙江,其它各省市几 乎没有专业越剧团。就浙江来说,与80年代相 比,目前也只有三分之一的剧团在断断续续支 撑着,其余的仅保留团名和编制,或者已经解 散。二是社会氛围趋淡,演出市场不旺。越剧 作为全国性的一大剧种,近年来很少在全国性 的晚会上和浙江的各类艺术节、文艺汇演中亮 相。越剧观众大多是45岁以上的中老年群体, 年轻一代很少有人问津。$$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造成浙江越剧市场 衰落的原因,有其自身剧目老、节奏慢,缺乏 改革和创新等,不能适应人们对艺术新的要 求。比如,剧目大多停留在《红楼梦》《西厢 记》等传统剧目,脱不出“才子佳人”、“男 欢女爱”和“私定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 元”的俗套。剧作者改行离散,优秀新剧目凤 毛麟角。在外界,人们对越剧的认识停留在单 一的地方戏这一层面上,政府投入不多,社会 和企业投入很少。$$ 针对越剧现状,在浙江有两种观点:一种 认为政府要重视振兴越剧,越剧作为传统剧 种,其功能不仅仅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她在 经济建设、对外交往、寓教于戏、弘扬文化上 有其积极的作用,要像国家抓京剧一样抓越 剧。把繁荣越剧作为建设文化大省的重要标志 之一,使之成为浙江走向全国的著名品牌。而 另一种则认为,在社会转型时期,越剧衰落是 必然的结果,振兴越剧只能是“自作多情”。

观越剧新作《李清照》
作者: 丹晨  来源:文艺报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越剧 
描述:五月的北京戏剧舞 台,真个是一派姹紫嫣红、 争奇斗妍的盛景。南京市 越剧团演出的新编传奇剧 《李清照》,就是其中一个 夺目耀眼的新剧目。新的 戏曲创作本就难得,一个 历来以演才子佳人为主的 剧种,创作出这个反映乱 世下的知识分子的苦难命 运和他们的思想变化和升 华,这就更加不易,更加可 贵,更加值得
全文:

五月的北京戏剧舞 台,真个是一派姹紫嫣红、 争奇斗妍的盛景。南京市 越剧团演出的新编传奇剧 《李清照》,就是其中一个 夺目耀眼的新剧目。新的 戏曲创作本就难得,一个 历来以演才子佳人为主的 剧种,创作出这个反映乱 世下的知识分子的苦难命 运和他们的思想变化和升 华,这就更加不易,更加可 贵,更加值得我们重视了。$$ 李清照的一生,大致 上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 期。她的青年时期,基本上 是在“寒素贫俭”、诗词唱 和、“相对展玩咀嚼”文物、 夫妇情深的书斋中度过 的。这中间,有许多富有欢 乐情趣的故事,也有夫妇 离别的伤感和哀怨。但是,他们是诗人,生活在书画词乐的艺术氛 围之中;他们是金石文物学家,痴学于收集、考订、研究、收藏古代 各种金石器皿碑刻书画文物。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也曾进入仕途, 但他的兴趣在于文物研究。他把俸禄所得几乎尽数用于收藏文物。 哪怕典衣质物,过着节衣缩食的生活,也在所不惜,乐此不疲。越剧 《李清照》将李清照这个时期的词作翻成新曲,编成故事,着重表现 这两位诗人学者沉醉于学术文化生活的美好追求中,显示了他们 不同于世俗的情操、情趣和品格。这些看似平淡而无波澜的生活和 心理,如今用戏曲表演得有声有色,使人耳目一新。$$ 李清照42岁时,金人入侵,徽钦二帝被掳,北方大片土地沦陷 于敌人铁蹄之下,从此李清照就过着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不久赵 明诚病故,李清照遭受了感情上最致命的打击。他们前半生费尽心 血、铢积寸累所得的千万件稀世珍贵的金石书画文物,或为敌人所 焚毁为灰烬,或在逃亡途中散失弃为云烟。这对视文化艺术为生 命、却又孤苦无援的李清照,不啻是毁灭性的灾难。再加流言诬陷赵明诚曾将玉壶给了 金人有通敌之嫌,使李清照多了一个要为亡夫雪冤的任务。女诗人的后半生就是背负着 这重重苦难度过的。越剧《李清照》不仅用沉重的笔触细密地描绘了李清照的悲惨命运, 而且比较深刻且层次分明地演出了李、赵两个人物的思想变化和不同性格特点。赵明诚 临死时,得悉自己被诬陷,对于身处乱世的读书人的不幸困境,发出了悲愤的呼喊,但对 朝廷还抱有幻想。李清照则开始对不断败退逃亡的南宋小朝廷产生了怀疑,她不想按赵 明诚遗言嘱咐,将剩余的文物珍宝献给朝廷。她对社会有了一定的批判。尽管她处境困 厄,仍然热切地关注着国事的变化和兴亡。这时她的思想和性格比起过去,比起赵明诚 有发展,要更升华和深沉。这是这个创作最出色的一笔。$$ 越剧《李清照》对李清照的性格描写,是有历史依据的。李清照的诗词文章在剧 中被使用得很充分,也为全剧增添了光彩和韵味。他们的金石书画的毁失,在剧中处 理为被赵明诚的同僚所骗,也无不可。李清照后期改嫁一事,历来聚讼纷纭,越剧完 全避开此事,是明智的。这样,全剧把笔墨相当集中地写出国破家亡下读书人的悲惨 苦难命运,写出了乱世中知识分子的形象和精神品格。这对一部戏曲剧目来说,是难 能可贵的。《李清照》的结尾,描写李清照在潦倒消沉的环境中,为民众唤醒鼓励而 又振作起来。作者的用意是很好的。但李清照作为封建社会官宦人家的女子,是大不 可能到市井买醉解愁的。她有太多的沉重的悲痛,但从她的诗词可以看出,她在晚景 凄凉感伤的同时,仍然还是清醒的,坚强的:“子孙南渡今几年?飘零遂与流人伍。 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青州一抔土。”至少还不会沉沦到要丫鬟琴心来求她“你醒醒 吧!”拙见不知是否有理,仅供编者参考。$$ 越剧《李清照》在第七届中国戏剧节上演过,还曾获得曹禺戏剧奖中六项大奖。 整个演出确实精彩,可谓名至实归。并且对于现在流行的电视剧中的古装剧而言,说 是吹进了一股清新的风也不为过。对那 些宣扬封建奴才思想、低级庸俗趣味的 戏曲、电视剧剧目,实在是一个明显的 对比。这是我在视剧以后,忍不住写下 这段文字的原因。

越剧新艳《玉卿嫂》
作者: 朱栋霖  来源:文艺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越剧 
描述:怀着惊喜与赞叹观看了新编越剧《玉卿嫂》(曹路生编剧、徐俊导演)。玉卿嫂原是白先勇同名小说中一个寡妇,她真情错爱比自己小10多岁的庆生,最后情杀恋人。新编越剧中的玉卿嫂显然已不是传统越剧中那些善良温情的女性,但是她的悲剧同样令人洒下同情之泪。编导体会与尊重了白先勇小说原著精神,也充分挖掘了小说叙述中潜
全文:

怀着惊喜与赞叹观看了新编越剧《玉卿嫂》(曹路生编剧、徐俊导演)。玉卿嫂原是白先勇同名小说中一个寡妇,她真情错爱比自己小10多岁的庆生,最后情杀恋人。新编越剧中的玉卿嫂显然已不是传统越剧中那些善良温情的女性,但是她的悲剧同样令人洒下同情之泪。编导体会与尊重了白先勇小说原著精神,也充分挖掘了小说叙述中潜藏的人物内涵与人物关系的种种可能性,设计了新的情节与场面。它按照越剧美学规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玉卿嫂,与观众一起分享了对悲剧女主人公的理解与沟通。$$故事被移置在江南,舞美设计白墙黛瓦的民居,剧情时间只标以“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除夕”的推移,编导暗示玉卿嫂的故事有着婉约撩人的南方风情。一帘纱布后是孱弱的庆生坐在床边,方亚芬扮演的玉卿嫂轻声细语地演唱,对他娓娓倾诉、细细叮咛。朴素的口语恰好表达了玉卿嫂对庆生的一腔真心深情,絮絮叨叨、琐琐碎碎的倾诉叮咛乃是玉卿嫂作为一个女人怀有对庆生疼爱之情的自然流露,那是母亲般的关心护育、妻子般的体贴叮咛、情人间灵肉占有的融合兼有之情。这些提炼了原小说语言的唱词,朴素无华,同样有感人的诗意。方亚芬运用正宗袁派的唱腔将玉卿嫂全身心投入地爱庆生的一腔真心、满腹柔情,演唱得优雅细腻、声声感人。$$但是,玉卿嫂是如何与庆生相爱的?庆生后来为何又要与她分手、叛离?他们两人经历了怎样的最后的冲突?玉卿嫂为何要采取极端手段“杀死你,再爱你”?这些对于越剧塑造玉卿嫂形象都是至关重要的。白先勇的原小说运用蓉哥儿的叙述视角略去了两人关系的许多过程与交代,留给读者许多种想像、揣测、讨论的空间。但是戏剧必须正面展开剧中人的行动,编导必须新创一系列戏剧动作,来丰富、发展人物的戏剧空间。于是有了玉卿嫂拒绝满叔的重要唱段,有了庆生观《拾玉镯》、与金燕飞一见倾心的戏,有了庆生与金燕飞河边幽会的戏,更有玉卿嫂劝留庆生、遭庆生拒绝的重场戏,玉卿嫂痛不欲生、自悲身世的长篇抒情唱段。在这些丰富的戏剧性行动与戏剧冲突中,编导注入了对剧中人行为与心理动机的解释,玉卿嫂的女性悲剧形象被塑造得相当丰满感人,她获得了观众深深的同情。$$最后三场戏紧锣密鼓、跌宕起伏,浓墨重彩、奇情悲壮,迅速把全剧推向高潮。“万念俱灰心枯槁义绝情渺”这段长达130句的重头唱,是玉卿嫂悲痛欲绝、自悲身世的心灵自剖自抒。这段唱说清了玉卿嫂与庆生是如何相遇相恋,这不伦之恋是如何产生的,表述了玉卿嫂的情感世界。她“孤苦伶仃无盼无望”之中视庆生为自己生命中的惟一、心灵的惟一寄托,“我就是死也要死在你怀抱”,为玉卿嫂情杀庆生的极端行为寻找了可供理解与同情的心理动机,从而使这个情杀恋人的酷烈女性成为值得同情的悲剧人物。“万念俱灰心枯槁义绝情渺”这段重头唱在张(云霞)派唱腔基础上予以新的设计,风格凝重华美悲壮跌宕、旋律凝重优美、节奏沉着、层次分明,全套唱腔格局舒展大气、酣畅淋漓、不落俗套,方亚芬的演唱将袁派的醇厚韵味、张派的激荡韵律相融合,沉稳大气、韵味醇厚,行腔转腔圆转自如,她以情托声,将玉卿嫂的哀痛、绝望之情抒唱得淋漓尽致、声情并茂、韵味十足。$$扮演玉卿嫂的袁派传人方亚芬深刻地体验剧中人的内心世界,她的表演激情充沛又细腻传神、层次分明。当庆生最后说出:“求求你,饶了我吧,你不要再像鬼一样到处缠牢我了!”这句对玉卿嫂具有毁灭性的话时,方亚芬心灵突颤、身体猛然停顿,随后是浑身刹那间瘫痪下去。随后庆生欲走,突然方亚芬又似从心灵深处迸发出一声生命的厉声嘶喊:“庆生!”庆生行李掉地,方亚芬缓缓说道:“庆生,你要走了,也许一生一世再也看不见了,你就最后抱我一下吧……”方亚芬突然跃身上来,两腿紧紧扣住他的腰,一只手搂定他的脖子……方亚芬将剧中人的心理体验与戏曲的表现艺术结合起来,将玉卿嫂绝望中哀怜乞求、歇斯底里,然后又心灵突转的内心世界刻画得丝丝入扣、深刻透底、激情迸发、动人心魂。她在这场戏中将体验与表现水乳融合、声情并茂的一流表演,毫不逊色于历来舞台上(包括话剧)那些以成功扮演繁漪著称的演员的表演艺术,因而在剧场中激起观众强烈的感动。$$白先勇小说结束于玉卿嫂与庆生最后一次做爱后杀死了庆生,“玉卿嫂伏在庆生的身上,胸口插着一把短刀,鲜血还不住的一滴一滴流到庆生的胸前”,越剧《玉卿嫂》的导演将小说的高潮情节转化为一个具象的、简练的舞台场面设计。玉卿嫂确知将永远失去庆生,“突然跃身上来,两腿紧紧扣住他的腰,一只手搂定他的脖子”。这时舞台转黑,白色天幕上映出两人缠绵纠揉的身影在慢慢圆转。随后,玉卿嫂另一只手从头上拔出了发簪,只听庆生大叫一声,缓缓地、痛苦地,两个人的身影重合着卧倒在舞台中央……这当然是吸收了上世纪80年代中国探索话剧的舞台艺术,但是运用得灵活自如、恰到好处,用一个舞台具象再现了小说高潮的丰富内蕴,手法简练、含蓄,舞台形象优美、富有诗意。

越剧《流花溪》的启示
作者: 于烈  来源:文艺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越剧 
描述:人杰地灵是我们中华民族对祖国山川大河、 优秀人才发自内心的称颂,但又有哪一代人不为 人杰地灵续写新篇而忘我工作呢?浙江是越剧的 发源地,杭州自然成了越剧的中心,这个被称为 “天堂”的地方一代又一代的越剧人为浙江、为杭 州书写着人杰地灵的辉煌。可是自上世纪80年代 以来,伴随中国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的
全文:

人杰地灵是我们中华民族对祖国山川大河、 优秀人才发自内心的称颂,但又有哪一代人不为 人杰地灵续写新篇而忘我工作呢?浙江是越剧的 发源地,杭州自然成了越剧的中心,这个被称为 “天堂”的地方一代又一代的越剧人为浙江、为杭 州书写着人杰地灵的辉煌。可是自上世纪80年代 以来,伴随中国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的大变革、 多元娱乐方式的涌现,越剧也和其它剧种一样陷 入困境。不少戏剧院团解散,由此引发了2003年 “当代戏剧之命运”的大讨论,“戏剧是大众文化还 是小众文化”、“戏剧该进博物馆吗?”“戏剧该由国 家养起来吗?”等问题被广泛争议。$$ 几个月来,杭州越剧院的新编民间传奇剧《流 花溪》演出已逾50场,从5个小时的连台本戏演出 受到观众与专家的高度好评,到浓缩后的3个小时 20分钟依然叫座的“《流花溪》现象”中,是否可以 得到某些启示呢?分析“杭越”10余年的探索历程, 是否可以验证我们的理论探讨呢?$$ 作为一个大剧种,仅杭州市就有省越剧团、省 小百花越剧团等许多竞争对手,“杭越”院长侯军 上世纪90年代从杭州市曲艺团到任伊始便立下三 不:不让“杭越”在我手中垮掉;不让“越剧”在我手 中成为“文物”;不让员工丢掉饭碗。她说,我的心 中还有三爱:爱事业、爱员工、爱竞争。全院的奋斗 目标是出戏出人出效益,让“杭越”成为杭州的名 片。多年来“杭越”一班人始终注重对娱乐市场的 分析,和对越剧观众的培养,他们坚信栽好梧桐 树,凤凰自然来。“杭越”的一系列探索 都得到杭州市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戏 剧走到今天究竟是大众文化还是小众 文化?越剧真要进博物馆?剧目的演出 是人保戏还是戏保人?“杭越”把问题引 进剧院,引导员工坚持以辨证的方法来 认识,号召全院以自己的实践回答人们 疑虑。经过班子讨论,本院编剧包朝赞、 叶文之的《流花溪》具有原创开发的可 能,这个在我国观众非常熟悉的清末民 初的封建家庭背景下,四个女人的婚 嫁、生育、荣辱、抗争的故事,会产生较 强的社会效益和市场运作的可能,讨论 中一朵越剧的新花、一出哀婉的传奇剧 幻化而出。紧接着音乐、唱腔、服装、道 具、灯光、舞美有机运营,他们说那时的 剧团就像一个大工厂,大家分门别类加 紧生产,期待组装的那一天,赶紧上台。 当长达5个小时的连台本戏《流花溪》在 杭州首演获得连“杭越”人自己都想不 到的好评时,有的人流下了眼泪。观众 说,不仅戏好,中场休息还为我们准备 夜宵,散场后有免费班车送我们回家, 意外接着意外,“杭越”真把观众当“上帝”。而媒体 和各方面观众也对《流花溪》给以高度好评。称赞 “杭越”在市场经济下创编了一台同时关注知识层 观众、百姓观众、专业层观众的好戏。有人说《流花 溪》的首演是新打的钢刀,初试锋芒便闪闪发光。 但是操刀人并未对此忘乎所以,他们随即召开研 讨会广泛征集各方意见,为更好地进入市场降低 成本,同时为观众节省时间,将该戏从5个小时压 缩到3小时,大的改动多达6 次,而针对不同地区的观众要 求,可以演出全本或压缩本。 为进一步将《流花溪》打造成 精品,他们决定晋京演出,接 受更加严酷的市场考验。$$ 去年末《流花溪》在北京 长安大戏院掀起波澜,跌宕起 伏的情节编织、层出不穷的悬 念迭加,细致如微的人物刻画 赢得了首都观众的好评,有报 道说中场休息时剧院同志问 前来看戏的李岚清同志这个 戏有三个半小时,现在才看了 一半,会不会累?他兴致颇高 地说,不累。这个戏有悬念,我 很想看看究竟是什么样的结 局。如果说《流花溪》是一幅精 美的工笔画,那么情景的设置 便是该戏艺术框架牢固支撑 的勾线,而使其光彩照人的着 色便是优秀的舞美灯光和画 中人的精彩表演。梅花奖演员 等不同奖项的获奖演员谢群 英、陈晓红分别饰演秋花和冬 花,中国戏剧节、全国折子戏 大赛、浙江省戏剧节、中国小 百花节、浙江省十佳演员等不 同奖项的获奖演员陈雪萍、荆 芳、徐琴、杨秀文、徐迪、沈建 宏、吴玲珠、徐铭、周妤俊等构 成的强大阵容,具有极大的票 房号召力。评论家高义龙认 为,历史上凡是传世的剧目, 生命力都源于塑造了活 生生的人物。《流花溪》没 有满足于仅仅讲一个富 有传奇色彩的故事,而是 把着眼点放在塑造个性 独特,有血有肉的冬花、秋花、春花、三太婆四个主 要人物的性格刻画上。该戏表达的人文精神,对传 统文化的反思和历史纵深感的再现,使之成为近 年来少见的有厚度和美学价值的好戏。$$ 在晋京演出听取京沪各方专家意见后经过第 8次修改,今年2月再次邀请专家赴杭州审看,剧院 编、导、演全班人员认真听取意见,侯军代表剧院 表示:好评不标志完美,精品必须经过打磨的过 程,任何满足和疏忽都会使作品留下遗憾,这种 遗憾就是过失,就是错误,因此我们决不留遗 憾。而每次改动,导演杨小春、展敏都像每天打 扮自家女儿上学一样精心,使得《流花溪》每改 有新姿,每改更动人。尽管 《流花溪》在2003年已获得了浙 江省戏剧节新剧目大奖和19项 优秀奖,杭州市五个一工程奖 和观众最喜爱的剧目奖,他们依 然不停地推敲修改。他们的创作 态度正如剧作家魏明伦先生倡 导的对创作要做到戏不抓人死 不休、情不感人死不休、理不服 人死不休。“杭越”的精品意识令 人感动。$$ “杭越”面对市场的挑战,始 终把出人出戏放在并重的位置 狠抓不放,10余年来不断完善演 员阵容,完善流派结构,采用派 出学习,引进教学等育人手段, 该团现有5人荣获浙江省第二届 小百花奖,6人获杭州市优秀青 年演员奖,陈晓红获省小百花十 佳“金艺奖”,韩梅春获省艺术明 星称号;94年中国小百花越剧节 上,谢群英摘取金奖桂冠,5人获 银奖,3人获铜奖,获奖比例名列 前茅;97年,第五届中国戏剧节 上,一出《梨花情》夺得11项大 奖;98年又荣获文华新剧目奖及 4个单项奖,该团主演谢群英荣获了第15届梅奖 花。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杭越”还把一个共识化 为动力:剧院不能靠短期行为维持生计,以质量 求生存,以品种求发展的企业理念可以借鉴,戏 剧好比梅林,越剧是其中一棵,梅花奖演员多么 光彩照人也会走向幕后,越剧再美也要不断更 新,因此我们把全部精力用在抓演员培养和剧本 创作上,这就是市场经济下我们要培育的铁打的 营盘流水的兵,我们都会老去,而“杭越”永远鲜 活。这就是他们提倡的“杭越”精神。$$ 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说,《流花溪》不 仅有望成为浙江的保留剧目,更能成为越剧的保 留剧目。$$ 为表彰杭州越剧院在改革上的成功探索,实 现总收入连年翻番、尖子演员收入翻番和良好的 社会效益,杭州市政府投资8000万元,为“杭越”盖 了团部大院和一座容纳千人的一流剧院。

百场演出纪念越剧百年
作者:暂无 来源:文艺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越剧 
描述:为纪念中国越剧百年诞辰,越剧发祥地上海年内将在逸夫舞台安排100场越剧演出,并在3月排定演出计划。除百场纪念演出外,还将举办异地电视联播、国际票友电视选秀、百年越剧百人谈等电视、舞台、会展、图书出版等多种媒体平台的活动。 目前主题为“走进当代的越剧百年”纪念活动已正式启动。预计整个纪念活动贯穿一年
全文:

为纪念中国越剧百年诞辰,越剧发祥地上海年内将在逸夫舞台安排100场越剧演出,并在3月排定演出计划。除百场纪念演出外,还将举办异地电视联播、国际票友电视选秀、百年越剧百人谈等电视、舞台、会展、图书出版等多种媒体平台的活动。

目前主题为“走进当代的越剧百年”纪念活动已正式启动。预计整个纪念活动贯穿一年,舞台演出和电视播出联动,并涉及会展和出版行业,以多媒体平台展示上海越剧作为中国越剧第一品牌的主体地位。

3月底,作为越剧的发源地和发祥地,浙江嵊州和上海,将携手举办一台纪念越剧百年的电视直播。直播将选择越剧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的场景,包括越剧诞生地嵊县东王村、女子越剧诞生地施家岙等。同时,钱惠丽、赵志刚、方亚芬、单仰萍、章瑞虹等上海越剧代表性人物,将参加“当代越剧艺术家系列展演”。

“中国宝冢”与“日本越剧”面对面
作者: 黎继德  来源:文艺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越剧 
描述:有人曾把中国越剧比作“中国的宝冢”,把日 本宝冢歌舞剧比作“日本的越剧”,究其原因,大约 有四,一是两个剧种都是清一色的女演员(指传统 越剧演法),二是两个剧种都擅长描写才子佳人、 男欢女爱,三是两个剧种都载歌载舞,四是两个剧 种都优雅、清丽、婉约、柔美。尽管这种类比仅停留 在印象的层面,有些简单和
全文:

有人曾把中国越剧比作“中国的宝冢”,把日 本宝冢歌舞剧比作“日本的越剧”,究其原因,大约 有四,一是两个剧种都是清一色的女演员(指传统 越剧演法),二是两个剧种都擅长描写才子佳人、 男欢女爱,三是两个剧种都载歌载舞,四是两个剧 种都优雅、清丽、婉约、柔美。尽管这种类比仅停留 在印象的层面,有些简单和粗疏,但有一点可以肯 定,就是这两个剧种都老少咸宜,在各自的国度拥 有大量的“粉丝”。可惜的是,这样两个被人相提并 论、相互比较的剧种,尽管都互访演出过,却没有 相互切磋过,这不能不说是两国戏剧交流的缺失 和遗憾。$$ 去年夏季,日本关西中国女性史研究会、日本 神户学院大学、日中性别比较研究会举办《越剧与 宝冢──其理论和实践》研讨活动,邀请中国著名 戏曲导演杨小青,杭州越剧院青年演员陈雪萍和 周好俊、灯光师李舟,杭州歌舞团化装师胡亚莉和 我参加。研讨活动除了请中国艺术家现场展示越 剧的表演和服装外,还请她们辅导日本朋友学习 戏曲的基本动作和化妆造型,排练戏曲片段。还安 排中国艺术家和宝冢歌舞剧团的导演、演员同台 演示各自的艺术,成为历史上越剧和宝冢的首次 面对面。$$ 演示的题目是《像男人·像女人的做法》,换句 话说,就是展示、比较越剧和宝冢歌舞剧扮演男人 和女人的方法。因为这两个剧种最突出的特点,就 是演员都是女性,她们怎样在舞台上扮演男性,既 是理论研究的热点,又是表演实践的难点,当然也 是众人关注的焦点。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两个 剧种的最大价值之所在。即便是女性扮演女性,由 于她们面对的是男角演员,其感觉和表演与面对 男性演员也是不完全一样的。此外,用研讨活动负 责人、日本神户学院大学中山文教授的话说,演示 的目的还在于通过两个剧种的不同方法,体会两 个国家的文化差异。而且,通过怎样“像男人”和怎 样“像女人”的演示还可以看出,社会性别(gen- der)其实不是先天生就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它是 通过自己的一系列举止言谈表现出来的。$$ 演示分两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是展示和比 较越剧和宝冢歌舞剧的基本功和表演方法。矶野千寻和一原 惠表演了宝冢歌舞剧男、女角的走姿、坐姿、跑姿、舞姿、发声、 读报等动作,陈雪萍、周好俊表演了越剧小生、旦角的亮相、台 步、坐姿、圆场、思考、亮靴、追赶等身段以及扇子功、水袖功。 此后,两国演员又将分解动作组合起来,分别表演了男女邂 逅、情动而相恋的场面。第二部分是由陈雪萍、周好俊演出精 编版的越剧《梁山伯和祝英台》,尽管只有两个演员,没有布 景,只有磁带伴奏,却再现了原版的精华,赢得了观众的掌声。$$ 通过演示可以看出,越剧和宝冢歌舞剧的表演的确有很大 区别。第一、越剧虽受过话剧、歌剧、电影等外来艺术的影响,表 演相对生活化,但仍有程式。宝冢虽坚持古今结合、东西结合的 方针,试图走一条“以西洋音乐为中心的歌舞伎戏剧”的道路, 又在表现形式上吸收了西方艺术的大量元素(如写实戏剧、交 响乐队、踢踏舞),木质上已脱离了歌舞伎艺术,表演有模式没 程式,与其说是“歌舞伎现代化”,不如说是“歌舞剧日本化”。第 二、越剧的表演是有流派的,其特色必然在流派传人的表演中 体现出来,如陈雪萍是范派小生,表演风格就朴实刚正,与尹派 小生茅威涛、赵志刚的风流倜傥有所不同。宝冢的表演是没有 流派的,演员在宝冢学校接受同样教育,进团后无须认祖归宗, 关键在于发挥个人特点和服从宝冢的总体风格。第三、越剧的 表演虽然常常突破行当限制,但仍有行当分工。宝冢虽有男、女 角的区别,却没有行当一说,表演起来较为自由。第四、越剧的 表演是将生活升华为歌舞,无论动作、身段还是歌舞都在戏中。 宝冢的表演则是将歌舞化为生活,许多身段动作都来自舞蹈, 歌舞不仅占有很大比重,有时也游离于戏剧。

越剧《李商隐》为新生代演员搭建高台
作者: 戴平  来源:文艺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越剧 
描述:上海越剧院为新生代演员度身定制了一台新戏——《李商隐》,魄力很大,投入不小,引起上海戏剧界人士的重视,也引起了一大批越剧迷的关注。 李商隐是晚唐最杰出的大诗人,与李白、杜甫齐名,若就对后世的影响而言,他超过了杜牧。46岁去世,留下诗作近600首。李商隐的诗风深情、缠绵、绮丽、精巧,在唐诗中独树一帜
全文:

上海越剧院为新生代演员度身定制了一台新戏——《李商隐》,魄力很大,投入不小,引起上海戏剧界人士的重视,也引起了一大批越剧迷的关注。

李商隐是晚唐最杰出的大诗人,与李白、杜甫齐名,若就对后世的影响而言,他超过了杜牧。46岁去世,留下诗作近600首。李商隐的诗风深情、缠绵、绮丽、精巧,在唐诗中独树一帜,表现出一种扑朔迷离而又精致婉转的感情。关于他的婚姻,《唐才子全传》中有如下几句话:“王茂元镇兴元,素爱其才,表掌书记,以子妻之。”上海越剧院院长李莉在成功创作了京剧《成败萧何》等几出好戏后,又根据胡叠、罗琦的《锦瑟》改编,精心写成一台大戏《李商隐》,写出了李商隐在爱情与恩情间的痛苦徘徊,最终以良知作出选择——失意于官场而成为千古诗人的感人故事。

该剧对几位青年主演来说,挑战是巨大的。她们都是“80后”、“90后”,在越剧舞台上,已有相当的知名度,但更多是在复制前辈艺术家的名作名曲。这一回,上海越剧院有意为她们搭建一个全新的高台,完全让她们担纲合作演一出新戏。因为李商隐在越剧的历史上,尚无前例可援。这个人物有别于传统越剧风流小生的形象,他有步入仕途的抱负,但由于介入了牛、李党争,结果造成一生不得志,要让这样一个不幸的大才子在越剧舞台上活生生地站起来,是一次巨大的“转型”。但纵观全剧,饰演李商隐的演员和她的合作者们基本上都不辱使命,完成了人物塑造的任务。

“徐派”小生杨婷娜出演主人公李商隐,从26岁得中进士演到46岁垂暮之年,从小生到老生,从出场时春风得意、踌躇满志到饱经恩怨情仇、痛苦纠结,再到老年神清气定,大彻大悟,演得尽力,层次分明。和杨婷娜配戏的是“傅派”花旦盛舒扬,饰演李商隐的妻子王燕眉,清纯可人,活泼聪慧,善良忠贞,唱、做、舞蹈都相当好。在“一寸相思一寸灰”的那场戏中,通过大段唱腔,把对李商隐忠贞不渝的爱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老生吴群饰演的令狐绹也不错,人物分寸和演唱节奏都把握得很好。另一位小老生蔡燕饰演武将王茂元,人物性格爽朗幽默,表演松弛,给人印象深刻。她们出了力、流了泪,但她们的辛苦没有白费。这几位新生代的演员在导演陈薪伊的严格调教下,在创造高难度历史人物的舞台实践中,经过刻苦排练,研读李诗,表演上了好几级台阶。

在《李商隐》排演之时,陈薪伊提出要求,戏中所有合唱伴唱均应采用李商隐的诗句。编剧为此翻遍李商隐全集近600首诗篇,力求形成诗韵浓烈的唱词风格。从演出效果来看,这个创意是好的,使全剧的“书卷气”浓郁。李商隐的诗歌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笔者以为,李诗的精华在剧中恰如其分地运用,可以增加文学色彩,使全剧更具其独特的意韵。不难看出,戏的主要唱段和伴唱中出现的李诗,大多和剧情是贴切的。如开场与结尾的主题歌伴唱:“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年华。……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含蓄地点明了这出戏的主题。还有李商隐《无题》名句:“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表现了有情人之间那种难分难舍的心情,爱情虽受挫折但至死不渝的意志,点缀在戏中也非常恰当。在时隔20年后,李商隐已须髯花白,幕后又吟咏他的名诗:“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首诗脍炙人口,观众都听得懂,和人物的心境、戏的意境也是吻合的。

但是,李诗的插入,也带来了观赏上的另一个难题。观众要费力地听唱词、看字幕、揣摩诗意,不断从欣赏戏的美感享受中游离出来,造成审美的阻滞。

此外,该剧有些地方值得研究。如舞台意境还可进一步诗化,李商隐的恩师令狐楚也不必写得那么狠毒。此外,第五场戏李商隐舞剑,大砍枯荷,表演虽尽力,但并不能真切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李商隐》的最后一场极为精彩:20年后,曾为宰相又被放逐的令狐绹一无所有;“一生襟抱未曾开”的李商隐却诗誉满天下。他们在令狐楚的墓前相遇了。师兄令狐绹痛苦地低下了自己的头,而李商隐回答师兄的忏悔,说道:“人生在世,得为失,失为得,得失尽皆于自然也!”李商隐的“得失论”使这出戏的主题升华了:晚唐虽然失去了一名官僚,却成就了一位诗名远播天下的大诗人。这就是“得为失,失为得”的哲理之所在。

(戴平)

上页 1 2 ... 7 8 9 下页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