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院长话越剧:表面繁荣不可取

日期:2013.08.14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副篇名】市场日渐萎缩 盲目堆砌演出场次没有意义

【作者】 庄从周

【关键词】 越剧 

【地址】 地址1

【来源】 劳动报

【入库时间】2015.02.11

【全文】

今年6月,上海越剧院打造的全明星版越剧《舞台姐妹情》,创造了17小时内卖空6000张戏票的奇迹;而小说《甄嬛传》原作者流潋紫授权改编的越剧也已经到了最后的彩排时刻。上越上半年的两大动作似乎让人看到越剧的演出市场重新红火了起来。但院长李莉却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直言,戏曲市场的萎缩是必须正视的事实,并不是盲目地增加演出场次就能够带来更多观众。

“指标”背后的隐忧  新戏不熟练,不错就万幸

院长李莉办公室的桌上堆满了各类书籍、杂志和报刊,几乎都和戏曲有关。两年前,上海越剧院和其他院团一样完成了体制改革。院团的经费由国家全额拨款,这对李莉来说,心里的一块大石头落了地。

体改前,上海越剧院需要承担百分之五十的支出,也就是说,演员固定工资的一半需要由院里自己想法解决。李莉表示,此前的确发生过工资没有发足的情况,这也让她上任后一直绷紧神经,经济效益的事儿总要提在很高的位置上。在全额拨款后,李莉直言可以安心创作。

但去年,有一个数字不容乐观。2012年,上海越剧院演出209场,其中在上海的演出为102场,占49%,即便由明星领衔主演的大戏,平均出票率也只有五成左右。由于戏曲市场的不景气,戏曲团体几乎都从都市被“赶”向小城镇和农村。李莉表示,每年给到院里的演出指标大概在200场,此前几年更多一些。“但我还是觉得演出频率高了一些,3天要演2场。”或许很多人认为,一个院团演出越多,观众也越多。其实不然,在李莉看来,单纯地堆积演出数量并没有多少积极意义。

“以前老艺术家们出来演出,一台大戏一演就是一个月。在演出过程中不断打磨提高,通过观众的反馈来改变细节,从而促成一部部经典。”但就目前上越的演出情况来看,一台大戏出台后,演完三场,还处在和观众的磨合阶段,就突然被撤了。李莉表示,这也是无奈之举,剧院有自己的安排,再加之日渐萎缩的戏曲市场并不能给新戏足够的空间。

李莉说:“一台新戏,演完三场封箱,隔了半年又要拿出来演,演员们仓促上阵,能够背熟台词就不错了,不出错已是万幸。”她感慨道:“给演员的平台真的太少了,文化大环境的巨变,市场的萎缩都是原因。所以,我们也希望能在这些困难中找一些解决之道。”

走市场闯新路  或许从“甄嬛”开始

今年10月的上海国际艺术节上,上越耗时大半年打造的《甄嬛传》将先演三场。李莉对这台戏寄予厚望,谈到改编,她坦言是受了院里演员们的“鼓动”。“王志萍、单仰萍他们都和我说,可以把《甄嬛传》搬上越剧舞台。”为此,之前没有看过该剧的李莉愣是在去台湾出差行程中挤出时间,花了三天三夜看完了76集的《甄嬛传》。回到上海,她马上与原作者流潋紫沟通改编事宜,流潋紫更是免费将改编权给了上海越剧院。李莉说:“流潋紫是个越剧迷,她这么做是因为相信我们的这个平台。”

拿到改编权后,编剧出身的李莉亲抓剧本创作,和院里两位编剧埋头苦干大半年,终于在前一阵子完成了全部改编。她告诉记者,困扰上越的,其实就是如何提高原创剧目的质量。“这次,我们重点改编《甄嬛传》,得到了市场上的极大关注,我们肯定要精益求精。”

据了解,《甄嬛传》目前还未进入彩排阶段,但已经得到了很多演出商的邀约。不过,李莉不着急,她想等到上海国际艺术节的首演上,让那些老板、总经理自己坐在台下看,然后再谈之后的合作。

李莉说:“有信心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是衷心希望,这台原创的大戏能够和以往不一样。不要演个几场又被丢到一旁去。”李莉甚至大胆设想,要在江浙沪周围建立一个“剧院网”,对《甄嬛传》的演出建立一个专门的模式。“宁波、绍兴等地的剧院,我们一连串走下来,演个十多场,听听观众反应,再做必要的修改。”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