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精神文明的丰碑   ——越剧《巧凤》观后

日期:1992.10.07 点击数:0

【类型】报纸

【作者】 马少波

【关键词】 越剧 

【地址】 暂无

【来源】 人民日报

【入库时间】2015.02.11

【全文】

一座精神文明的丰碑

——越剧《巧凤》观后

马少波

在北京热烈庆祝教师节之际,浙江越剧团送来了一台讴歌优秀教师的好戏——《巧凤》。这是著名剧作家魏峨的新作,取材于江苏民办教师欣巧凤克服种种困难,长期收养一个好学的流浪儿,并把她培育成大学生的动人事迹。

剧本来源于现实生活,基本上是真人实事;但又不拘于生活原型,作了若干艺术的剪裁和补充,十分注重其典型化和艺术性。魏峨不愧是大手笔。他写得人物形象鲜明,剧情曲折生动,戏剧冲突组织得起伏跌宕,自然合理,针线细密。尤其是揭示巧凤忍辱负重的内心世界的笔墨,更见功力。对于为巧凤的高尚行为设置障碍的个别基层干部和散布流言的长舌妇,毫不姑息,或严加鞭笞,或善意的却是辛辣的讽刺,如狮搏兔,认真刻画。相形之下,越发显得这个慈母般的园丁胸怀开阔,光彩照人。

赵雪海(执行)、王树林的导演手法,为这个戏增色不少。戏处理得洗炼紧凑,奇峰迭起,善于选准剧作所提供的最典型、最闪光的思想和细节,着力开掘和渲染,使之淋漓尽致,动人心弦。例如第二场巧凤在汽车站上发现流落街头蓬头垢面的“小乞丐”默诵英语单词时,她简直惊呆了,观众也惊呆了;当她把“小乞丐”收养到家首先给她洗头时,“小乞丐”用惊异呆滞的眼光仰望着这位疑是梦境中的慈母。几个虚拟的剪影式的动作:女孩的头缓缓地低低地垂下去,母亲的双手轻轻地爱抚,款款地撩水,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灯光渐渐压暗,观众席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伴着泪水的掌声里,蕴含着对苦孩子有了归宿的喜悦,对老师用心血滋润这棵历尽风霜的嫩苗的崇敬,也体现了对艺术家匠心独运的感佩。可贵的是场场都有这样的神来之笔。作曲、舞美、灯光、服装都统一在导演总体构思之中,和谐、精致,显示了整体美。

饰演巧凤的越剧名旦周云娟音质甜亮圆润,唱工委婉动听,表演情动于中,舒卷自如,既从生活提炼升华,又追求朴实天然。她在巧凤被诬收养的孩子是她早年的“私生子”而被丈夫误解、为了供养孩子求学撑着病躯拉大板车以及夤夜寻儿诸场,塑造的这个平凡的英雄人物,达到了栩栩如生、深沉感人的化境。

孙丽君饰演的流浪儿,天真无邪,感情充沛。张伟忠饰演的成龙,何娟娟饰演的翠莲,邵龙饰演的乡长,华渭强饰演的王校长,俞仁海饰演的老邵头等,也都性格鲜明,分寸恰当。

这是一出富有教育意义和审美价值的好戏,自去年教师节迄今已经演出了三百余场,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戏剧艺术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无论生活原型的巧凤或艺术形象的巧凤,都是当代文明的一座丰碑。谨以小诗为贺:

勤劬为国育嘉禾,一片慈心一曲歌。负垂师恩弦诵远,文明碑碣更巍峨。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