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家书写出“谢冰心”——冰心“粉丝”让柯岩走上文学路

日期:2011.12.16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关键词】 柯岩 

【地址】 地址1

【来源】 北京晚报

【入库时间】2015.02.11

【全文】

年轻时的柯岩

主讲人:吴志菲(中国报告文学会会员)

前不久,著名诗人、作家柯岩病逝,享年82岁。我很想谈谈我所知道的柯岩。

柯岩原名冯恺,生于1924年,而“柯岩”诞生于1950年,这个后取的笔名,却由于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一部部感人至深的长篇巨著,长驻广大读者的心间。

期待像许广平

一样有出息

当初的冯恺走上专业写作道路后,渐渐体会到写作其实并不是简单之事,在发表了几首小诗后,她决定为自己取一个“倔强一点”的笔名,翻阅辞海后才定下了“柯岩”。在60余年的从文生涯里,柯岩常常“越界”,穿行在儿童文学(诗歌与戏剧)、散文、报告文学、小说、影视评论等不同领域。无论在哪个领域,柯岩都“打造”了响当当的品牌。在她所走过的路上,每一个脚印无不深深地留在大地上。

柯岩总是说,希望自己的作品就像岩石上的小树一样,根扎大地,终生奋力地攀登,为人民贡献一份氧气,给生活投下一片绿荫。再远的旅程总会有个出发的地点,著名诗人、作家柯岩的文学之舟是从哪儿起航的?又是什么人引领着她走向文学之路的?她在自己的文学生涯中最难忘的事情又是什么呢?柯岩生前曾说:“我从小喜欢文学,崇拜才能,尊重知识,追求精神生活,这些,同我的家庭影响是分不开的。” 

柯岩的祖父和外祖父都曾当过晚清的小官吏,父亲是长期在铁路上任职的工程师,为人正直,酷爱文学,虽说家庭并不富裕,可父亲总是省吃俭用去买些文学书籍。父亲年轻时还写过不少短篇小说,并翻译过法国当时风靡一时的樊德摩斯侦探小说……在柯岩的记忆里,父亲是个崇拜知识的人,更尊崇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她忘不了父亲常说的一句古诗“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柯岩的母亲小的时候读过几年书,与柯岩的父亲自由恋爱而结合,是个渴望知识的女性。柯岩的姑姑冯惠禧曾是老协和医院有名的眼科大夫,1977年发表的鲁迅“给冯惠禧大夫的诗”,就是指柯岩的这位姑姑。而鲁迅夫人许广平是柯岩父亲的表妹,许广平在北平上学时,经常到柯岩家来看望。母亲很羡慕她们的才华,期待孩子们将来像姑姑们那样有出息。所以不管生活多困难,母亲都坚持让孩子们只把心思放在读书上。

后悔当时太偏科

柯岩所接受的最早的文学启蒙,应该说来自于母亲为她讲述的那些民间故事。柯岩小的时候,父母奔忙于生计、兄姐专注于学习,她只好追着邻居家一帮没上学的男孩子玩,“追在他们的后边,笑着,叫着,为他们的奔跑和打架使劲儿”。可男孩子总是不爱带个小姑娘玩,经常欺负柯岩。每次看到女儿眼泪汪汪地跑回家,母亲不忍心,便忙中抽闲给她讲故事。粗通文墨的母亲“搜刮”自己脑海中所有的故事讲给女儿听——《木兰从军》、《白蛇传》、《路遥知马力》、《缺手姑娘》、《孟姜女哭长城》、《铸钟娘娘》等等这些故事,母亲讲了一遍又一遍,柯岩却百听不厌,总是缠着母亲讲。后来,父亲就找来“少年文库”,让母亲读给柯岩听。母亲所讲故事里那些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让幼小柯岩似乎明白了一些这个世间的爱恨情仇;故事里那些善良动人的人物形象,又似乎成了小柯岩的老相识,牵引她走向文学殿堂。

进入小学后,刚学会识字的柯岩更是贪婪地“啃”书,书成了她最好的朋友。她阅读所有能找到的书籍,有些字不认识,她就跳过去读;有些书内容深奥或文字晦涩,看不懂她就囫囵吞枣,生“吞”进去。日子一长,柯岩运用文字的能力迅速提高。父亲由于工作的关系,常年在外,柯岩和姊妹们便会给父亲写信,如果谁的信写得好,父亲就会在信上画上圈寄回来,并说明为什么好以及什么地方写得不好,为什么不好,给孩子们以鼓励与帮助。柯岩记得,父亲经常提起谢冰心,提起《寄小读者》。用现在的话讲,父亲就是冰心的“粉丝”,他鼓励女儿们将来要像谢冰心那样有出息。10岁那年,柯岩给离家的父亲写了一封颇具文学色彩的信。父亲看完信,激动地对家人说:“我们家要出谢冰心了!”

由于老是随父亲工作调动而辗转,再加之家境贫困,柯岩的求学生涯不时陷于停顿,时断时续地好不容易读到初三,未及念完就上了不收学费的昆华女师。那时,柯岩每天都盼着上语文课,因为上语文课的女老师非常有文采,每堂课都会让柯岩耳目一新,学到不少新东西。随着年龄的增长,柯岩对文学的兴趣也日益浓厚,脑子里开始编织一个五彩斑斓的文学梦。因为偏爱文学,上课老是偷看小说,那时的柯岩数理化等课程的学习成绩比较差。后来,她在教育孩子时总讲“要全面学习,偏科一点好处都没有”。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