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 (1)
按栏目分组
绍兴文化 (1)
按年份分组
2007 (1)
按来源分组
西部时报 (1)
相关搜索词
扑朔迷离《兰亭序》
作者: 刘科  来源:西部时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兰亭序 
描述:《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为行书法帖,精品中的精品,其在中国书法史上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美誉。$$“唐太宗计赚得《兰亭》”$$对于《兰亭序》的存传迷失,比较传统的说法是这样:王羲之视《兰亭序》为自己最得意之作,当传家宝代代
全文: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为行书法帖,精品中的精品,其在中国书法史上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美誉。$$“唐太宗计赚得《兰亭》”$$对于《兰亭序》的存传迷失,比较传统的说法是这样:王羲之视《兰亭序》为自己最得意之作,当传家宝代代相传,一直传到七世孙、隋时的王法极手里。王法极一心事佛,遁入空门,取法号“智永”,后云游至浙江省吴兴县境内的永欣寺为僧30年。智永圆寂后将真迹传予弟子辨才。$$到了唐朝初年,酷爱名家墨宝的唐太宗李世民遍寻王羲之、钟繇等人的书法,据说出重金悬赏索求《兰亭序》真迹不得。后来听说真迹在会稽辨才和尚的手中。李世民召见辨才,希望看看真本《兰亭序》。辨才装糊涂,不承认在自己手里。李世民苦求不得,对主子心事了如指掌的尚书房玄龄出了个馊主意,荐监察御史萧翼去偷《兰亭序》。$$萧翼从李世民那里带着几本王羲之杂帖真迹,扮成穷书生来到辨才和尚所在的永欣寺,有意与辨才套近乎。一日,萧翼与辨才谈及书法,称有几件祖传王羲之法帖,但不知真假,想请辨才鉴定真伪。辨才不知是诈,便告诉他这些祖传之物确系王氏真品,但非珍品,随口说出他藏有《兰亭序》的事情。萧翼表示不相信,称《兰亭序》真迹早已失落。辨才为了证明自己所言属实,便和盘道出他得到《兰亭序》的经过,还把藏在房梁上的《兰亭序》取出给萧翼品鉴。萧翼故意称真迹是膺品,迷惑辨才。这么一来二往,萧翼把《兰亭序》秘藏于房梁上的地点摸准了。萧翼一日乘辨才不在寺内,窃《兰亭序》逃回京城,把真迹献于李世民。据说辨才发现《兰亭序》被盗,气得大病了一场,不久圆寂归西。此即盛传的“唐太宗计赚得《兰亭》”。李世民得《兰亭序》真迹后,奉为至宝,经常放在座侧,朝夕观览欣赏,多次题跋,并让太子李治用心临习。此后他让书法家冯承素、褚遂良、虞世南临摹,刻石拓印多幅赐给诸王和近臣,摹本从此散落人间,流传至今,以上3人临写本均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而真迹呢?李世民对李治说,我死后,你只要把《兰亭序》用玉匣放进墓室我的身边,就是你尽孝了。李治照办,随葬昭陵。$$《兰亭序》下落另有版本$$《兰亭序》真迹第一次消失,在公元4世纪,被王羲之的小舅子郗昙带入墓中。郗昙出自书法世家,是晋代跟王羲之一样有名的书法家。其父郗鉴亦工书法,其兄郗愔的书法造诣更深,善章草,代表作有《至庆帖》。《兰亭序》怎么能到郗昙的手里?原来,郗鉴是王羲之的岳父,也就是郗昙是王羲之的小舅子。据说除了《兰亭序》,像王羲之的正书《乐毅论》,也被郗昙收藏。郗昙死后,将《兰亭序》等一批墨宝带入了自己的墓中。$$200多年后的南北朝时期陈霸先建立了陈朝,《兰亭序》等王氏真迹在此间再度现世。《南史·始兴王传》记载,当时北征军人盗掘了位于今天镇江丹徒境内的郗昙墓,盗得了大量陪葬品,其中就有王羲之及诸名家墨宝。“始兴王”是陈伯茂,为陈世祖陈蒨的第二个儿子,他聪明好学,尤喜习书。盗墓事发后,这些盗品全让官府给没收了,秘藏不示人。陈蒨看到儿子这么酷爱笔墨字画,就将这些墨宝赐给了陈伯茂。陈伯茂如获至宝,悉心描摹,竟然学得很像,深得精要。《陈书·世祖九王列传·始兴王伯茂》记载了上述史实:“伯茂性聪敏,好学,谦恭下士,又以太子母弟,世祖深爱重之。是时征北军人于丹徒盗发晋郗昙墓,大获晋右将军王羲之书及诸名贤遗迹。事觉,其书并没县官,藏于秘府,世祖以伯茂好古,多以赐之,由是伯茂大工草隶,甚得右军之法。”$$陈伯茂大概是在公元565年前后得到了王羲之这批墨宝的。但在3年后的公元568年底,陈国发生了一场政变,陈伯茂被其叔叔陈顼给杀了,时年才18岁。《兰亭序》再次从世人面前消失,没有了消息,直至后来被李世民收藏。据说,李世民生前对王羲之的书法推崇至极,有遗诏要求死后头枕《兰亭序》,即所谓“生则同榻死则同穴”。诗人陆游因此感慨:“茧纸藏昭陵,千载不复见。”$$真迹有待昭陵、乾陵发掘$$唐末五代的军阀温韬在任陕西关中北部节度使期间曾盗掘昭陵,史籍记载:“在镇七年,唐帝之陵墓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由于昭陵修筑异常坚固,他让士兵费尽力气打通了75丈长的墓道,进入地宫,见其建筑及内部设施之宏丽,简直跟长安皇城宫殿一样。墓室正中是太宗的正寝,正寝东西两厢各有一座石床,床上放置石函,打开石函,内藏铁匣。铁匣里尽是李世民生前珍藏的名贵图书字画。其中最贵重的当推三国时大书法家钟繇和东晋时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真迹。打开一看,200多年前的纸张和墨迹如新。这些稀世珍藏,全被温韬取了出来,但迄今千余年来下落不明。$$对于人们最为关心的王羲之代表作《兰亭序》,究竟是否仍留存昭陵墓室之内?如果被温韬凿陵盗出,为何迄今千余年来从未见真迹流传?$$对此,有些人认为,史书虽然记载温韬盗掘了昭陵,发现了王羲之的书法,但是并没有指明其中包括《兰亭序》,而且此后亦从未见真迹流传和收录的任何记载。温韬盗掘匆忙草率,未作全面、仔细清理,故真迹很可能仍藏于昭陵墓室某更隐密之处。$$但也有人认为,《兰亭序》真迹所以未见天日,是被也很爱好书法的李治暗中留下,掉了包把复制摹本随葬昭陵,真迹被李治和同样爱好书法的皇后武则天共同据有欣赏,到晚于李治去世的武则天死后才被带进了乾陵墓室。$$围绕《兰亭序》真迹的下落问题,成为长期以来众说纷纭、争论不休的一个历史文化之谜。究竟如何,只有到昭陵、乾陵正式发掘之时,才能见个分晓。$$郭沫若著文引发“笔墨官司”$$1965年6月,郭沫若写了两万字长文《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在《文物》杂志发表,《光明日报》连载。文章提出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并非王羲之所写。此论一出,立即在学术界引起震动,各大报刊纷纷发表争鸣文章,展开了一场惊动毛泽东等高层的《兰亭论辩》。$$“王谢”是指王兴之(王羲之堂弟)和谢鲲(谢安伯父)。1964年至1965年间,在南京出土了《谢鲲墓志》和《王兴之夫妇墓志》,碑文都是用隶书写成的,这与同代的《兰亭序》笔迹大有不同。郭沫若据此认为“天下的晋书都必然是隶书”,而行书《兰亭序》“既不是王羲之的原文,更不是王羲之笔迹”。他进一步推论,《兰亭序》的文章和墨迹均是王氏第七代孙——隋代出家禅师智永 “所写的稿本”。$$这个结论可谓石破天惊!对此,著名书法家高二适写了一篇 《〈兰亭序〉的真伪驳议》,称郭文 “不啻在帖学上作了一个大翻身”。他认为当时就有楷书、行书的记载、传说和故事,而且流传至今的许多碑贴摹本也足以证明楷书字体在当时已经形成,并趋向成熟,认为《兰亭序》“为王羲之所作是不可更易的铁案”。$$高二适将这篇文章寄给《光明日报》,结果“以退稿处之”。于是他求助于忘年交章士钊。章士钊很理解他这个“小友”此刻的心情,于是将高文手稿转呈毛泽东,并写了一封信,信中说“该生来书,欲得我公评鉴,得以公表……我公弘奖为怀,惟酌量赐予处理”。$$毛泽东写信支持争鸣$$毛泽东接信后,很快于7月18日提笔函复章士钊说:“争论是应该有的,我当劝说郭老、康生、伯达诸同志赞成高二适一文公诸于世。”毛泽东在信中表达了希望展开争论的意思,同时也给郭沫若写了封信,认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表达了同样的意思。$$郭沫若收到毛泽东的信后,当天就约见《光明日报》总编辑,建议在报纸上组织讨论。当时,临时代管文化工作的陈伯达,看到毛泽东给郭的信后立即作出安排。这样,高二适的《〈兰亭序〉的真伪驳议》于1965年7月23日在《光明日报》的《兰亭论辩》栏目见报。$$这篇唱“对台戏”的文章推出后,立即引起国内学术界和书法爱好者的极大兴趣。短短半年时间,全国各报刊上发表了争鸣文章有几十篇之多。支持郭文观点的有张德钧、启功、龙潜、赵万里、于硕(于立群)、史树青等人;支持高二适观点的,有唐风、严北溟、商承祚等人。$$在这次论辩中,当时分管意识形态工作的中央书记处书记康生起了很大作用。康生不仅沟通上层信息,还指示下属组织反驳高二适的文章。康生仅在《光明日报》上组织发表的文章就有10篇之多。高二适对这些“运作”自然是无从知晓的。$$随着这年年底姚文元 《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发表,持续半年的兰亭论辩才告一段落。$$1973年3月,文物出版社编纂《兰亭论辩》一书,收录了有关“兰亭”真伪之争的18篇文章。按立论不同,分成上下两编。上编是郭沫若及与其观点一致的文章15篇;下编则仅有章士钊、高二适和商承祚的寥寥3篇。编者在出版说明中写道:“报刊上发表了不少文章,多数文章赞成郭沫若同志的意见,支持他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批判态度推翻历代帝王重臣的评定;但也有文章持相反的看法……应当指出,这种争论反映了唯物史观同唯心史观的斗争。”后来,郑重先生在一篇文章里回忆,当年他去南京看望高二适,高二适拍着《兰亭论辩》这本书,有些愤愤然地说:“看来,我是唯心主义了。”$$“文革”中流行贴政治标签。但一个千古之谜是不能简单地用“唯物”和“唯心”来作结论的,更不能靠“少数服从多数”来解决。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