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 (1)
按栏目分组
经济发展 (1)
按年份分组
2011 (1)
按来源分组
深圳特区报 (1)
相关搜索词
[1图]神采飘逸有奇气 ——给父亲编《兰亭秋夜录》
作者: 周伦玲  来源:深圳特区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兰亭 
描述: 《兰亭秋夜录》 周汝昌 著 周伦玲 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出版 周伦玲 我喜欢父亲周汝昌的字,特别喜欢他那漂亮的毛笔字,就像父亲本人一样——有骨气、有奇气,精神抖擞、神采飘逸。父亲的字别具一格,让我百看不厌,好像谁写的也不如他的那样让我享受不尽、回味无穷。我把父亲的墨迹像珍宝一样
全文:

《兰亭秋夜录》 周汝昌 著 周伦玲 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出版

周伦玲

我喜欢父亲周汝昌的字,特别喜欢他那漂亮的毛笔字,就像父亲本人一样——有骨气、有奇气,精神抖擞、神采飘逸。父亲的字别具一格,让我百看不厌,好像谁写的也不如他的那样让我享受不尽、回味无穷。我把父亲的墨迹像珍宝一样收藏起来,从不向外人炫“富”。

父亲平生致力于中华文化学术史之研究,其中涉及到刘勰的《文心雕龙》、陆机的《文赋》、曹雪芹的《红楼梦》和王右军的《兰亭序》。在《兰亭》问题上,父亲下了尤其多的功力。父亲坦言:自己在“书学”上下的功夫要比“红学”多得多。

《兰亭秋夜录》是父亲的一组论学手稿,有将近60个页面,一律是当时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小稿纸,其信手拈来,不加思索,一气呵成。父亲从来写文章都是这样,不打草稿,落笔成章。我最初见到《秋夜录》,觉得这个名字好好听,就想到父亲真会起名字,他的选词造句总与别家不同,文辞既雅致,韵味又十足。这种印象一直延续到近些年,比如《红楼夺目红》,比如《定是红楼梦里人》等等,名字漂亮了,书也好卖。翻看《秋夜录》,我就特别喜爱,并非是有关它的内容,而是爱看里面的“字”。我把自己的直觉告诉父亲,他笑着和我说:古典部里一位热爱书法的同仁,也喜欢父亲的这组字,曾表示过索取的愿望,这真让我吃惊不小。

1965-1966年间,学界展开对《兰亭》真伪的大辩论。首先是郭沫若先生发文“考证”《兰亭》,说帖连文带字统统出于“伪造”,而反对一方则有高二适先生、商承祚先生、章士钊先生等。1966年的4、5月间,父亲与商承祚先生也曾彼此通信讨论过。彼时,周绍良先生也撰写了反驳论文。《兰亭秋夜录》恰好作于1965年的12月,同一时间,父亲又第二次背临《兰亭》。父亲有一首诗这样写道:“说着兰亭意气增,向来腕鬼漫凭陵”,足见父亲对《兰亭》的痴迷程度。父亲的同仁好友陈迩冬先生对父亲背临的这幅《兰亭》,评价说:“此幅总的佳处是精神贯注到底,美不可言。自跋十三行尤妙,无瑕可寻。把玩多日,不忍释手。”1966年的上元佳节,父亲又第三次背写《兰亭》,他的这种酷爱、执著与功力一直坚持到1975年,再背写《兰亭》一过,先后得到徐邦达先生、启功先生和王学仲先生的溢美佳评。后来,父亲双眼视网膜脱落,几近失明,背写《兰亭》只好停下来,这不能不说是太大的遗憾与损失。

在我们几个子女中,我跟随在父亲身边的时间可以说是最多最长。父亲是一介书生,除了做学问,一无所好,也一无所求。几十年中,他的研究目标和对象又丰富又复杂。我除了助父亲著书立说外,就是整理他的残稿与旧稿。从残稿中来看,还是有一些别人未能见到未能说出的创见。这些残稿与旧稿原应尽量保存,无奈历史条件、工作环境都不允许。父亲喜欢收集旧日影印的名碑佳帖,他每买一本必然要用小字记下日期、情景、感想、评论等等,看似零碎的手记,累计多了也就形成一种论述杂著,其中不乏难得遇到有益于研究者的看法和倡议。我总怕这些不被人重视的手稿,日久天长归于乌有,于是下决心在十分繁忙的情况下,还是见缝插针的积少成多,居然也整理出这本小书。现在《兰亭秋夜录》一书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鼎力襄助,正式出版,我感到由衷的高兴与无限的感慨。父亲虽然看不见这精美的书,但他会像对自己的新生儿一样去抚摩,他一定会十分欣慰。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