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 (1)
按栏目分组
经济发展 (1)
按年份分组
2013 (1)
按来源分组
文艺报 (1)
相关搜索词
[1图]成熟蕴藉的“兰亭”――观电影《兰亭》
作者:    来源:文艺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兰亭 
描述: 在一个萧瑟的冬日,我们与《兰亭》不期而遇,观影中时而为片中人物的觉醒与牺牲而感动落泪,时而为其意蕴意境之真切美好而称奇。然而,走出影院,没有擦净眼角泪水,还沉浸在它成熟蕴藉的美感之中的我,却又一下子意识到我们所身处的文化环境――“小时代”趣味、喜剧化氛围包围着人们,于是禁不住要为这部悲剧品格的小制
全文:

在一个萧瑟的冬日,我们与《兰亭》不期而遇,观影中时而为片中人物的觉醒与牺牲而感动落泪,时而为其意蕴意境之真切美好而称奇。然而,走出影院,没有擦净眼角泪水,还沉浸在它成熟蕴藉的美感之中的我,却又一下子意识到我们所身处的文化环境――“小时代”趣味、喜剧化氛围包围着人们,于是禁不住要为这部悲剧品格的小制作文艺片的市场命运担忧起来。

影片主人公林耕,抗战前是一个经营着浙江绍兴蝴蝶湾码头的小老板,一见钟情于日本女孩秀代,此时他的梦想无异于千千万万的普通中国人。然而,当地很快卷入战火中,落难中的秀代成为林耕的妻子,却因无法去医院生产,难产中孩子死去。片中的一幕令人心伤:林耕拄着棍子、背着竹凳让腿有残疾的秀代坐在上面,一步一步攀上山顶,凄楚凝重地掩埋了孩子,秀代在一边悄悄饮泣,战争的利爪此时已无情地撕碎了一对普通年轻夫妇的幸福。然而,更大的血腥还在后面,参加抗战的亲弟弟林田牺牲了,只剩下残存的一点遗物,再后来他又亲眼目睹身为抗日志士的好友夫妇惨死,“太欺负人了”,林耕的梦自此彻底碎了,他一向信奉的活命哲学也受到最尖锐的挑战,是苟且偷生还是奋而反抗?林耕选择了后者,妻子秀代最后也死在战争狂人父亲的枪下。片尾,夫妇俩的人头紧挨着悬挂在城门,上面却有一把大红的油纸伞被一位老人家撑开,为之遮风挡雨。

影片中,没有抗战神剧里神勇不死的英雄,也没有战火永远眷顾的幸运儿,一次奋不顾身,就让一个热血青年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连同温馨的家、美好的爱情一并灰飞烟灭。然而,它却是一个民族不屈精神的见证,也是一个普通人超越偷生、屈辱的活命哲学走向心灵觉醒、精神复苏的人生洗礼。斯人已逝,透过奔涌的泪水,人们的心里却不全是悲伤,敬仰、祈盼和希望之情从心底徐徐升起,恰如那火红的油纸伞一般。

兰亭,在片中是林耕许诺要带妻子秀代去的地方,两人相约要在那里载舟品酒、赏花吟诗,说到这些时两人都禁不住心驰神往。兰亭之美,确是中国文明之美的至高境界,让人沉醉而倾心。然而直到两人死去,也没有完成夙愿,那个美丽的世外桃源虽近在咫尺,却又远在天涯,战火中,它的美已成为普通人无法企及的梦。

离今天较近的抗战史,一直是创作者乐于采掘的历史富矿。然而,由于历史观、战争观、人性观的复杂性,对抗战史的书写也一直存在着各类偏差乃至谬误。且不论已堕落为荧屏消遣品的抗战神剧存在的问题,即使是抱着严肃态度创作的一些影响很大的影视作品,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抗战剧在对历史进行“个人书写”与“政治正确”之间似乎每每进退失据、难以两全,政治正确了,却缺乏个性、流于空泛;人性化表达丰满了,却又分寸失当。在这方面,《兰亭》的主创们无疑站得高、拿得稳、做得细,对大历史中小人物心灵史的把握不拔高、不神化,但也不走精神沙化、消费化的路子,而是寓小于大,小中见大,表现出来的历史精神、悲剧品格与意境之美都是让人欣喜的,堪称为一部有着充沛中国气象及美学品格追求的精品之作。

作为一部成熟蕴藉的艺术影片,该片克服了文艺片的诸多通病,比如节奏过慢,情节发展过缓;创作理念过于强大,这种症结在一些影响很大的影片那里也是存在的。《兰亭》的节奏适宜,精神思考自然地流淌在故事之中;另外,某些文艺片在营造意境时不见融于叙事,造成影像挤压叙事,干扰叙事进程,阻隔观众对人物命运的关切。《兰亭》的意境美而自然,氤氲柔美的江南水乡、苍翠欲滴的茂密竹林等营造出的优美意境与叙事相辅相成、浑然一体。再有,启用非职业演员挑战很大,因为这种选择本身就是对明星占主导地位的电影市场的挑战。然而,该剧的表演却有上好表现,两位主演形象造型十分贴切,表演自然,情绪情感的分寸把握比较到位,与主创者的上一部抗战影片《岁岁清明》相比,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