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 (1)
按栏目分组
绍兴文化 (1)
按年份分组
2013 (1)
按来源分组
今日桐庐 (1)
相关搜索词
[3图]王健徜徉在越剧的诗情画意中
作者: 方赛群  来源:今日桐庐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越剧 
描述: 记者方赛群 越剧,是桐庐特色文化的一个重要标识,王健,是当下桐庐越剧的“台柱子”。原先任杭越二团书记、团长的她,如今又担任起了新角色:新成立的桐庐越剧演艺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在五彩缤纷而又变幻莫测的越剧舞台上,她主演过几十部大戏。曾获奖无数,如2007年她在擂响中国——第二届《梨园春》专
全文:

记者方赛群

越剧,是桐庐特色文化的一个重要标识,王健,是当下桐庐越剧的“台柱子”。原先任杭越二团书记、团长的她,如今又担任起了新角色:新成立的桐庐越剧演艺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在五彩缤纷而又变幻莫测的越剧舞台上,她主演过几十部大戏。曾获奖无数,如2007年她在擂响中国——第二届《梨园春》专业戏曲演员展演中,成功晋级全国15强,最终荣获“最具潜力奖”;2010年她凭着《花溪情歌》中的出色表现,被评为国家“十佳越剧演员”。

20多年来,她给越剧观众流下了一个又一个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还有她与桐庐越剧那份不离不弃的“缘”。有人说,她就是当下桐庐越剧的“老宅长女”。

前不久,桐庐越剧演艺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王健,带领全团将一台新编越剧大戏《春江奇缘》推上了素有“远东第一大剧场”之称的上海逸夫舞台。当年由单仰萍主演的《春江月》等好戏,正是从这儿开始唱红的,此后还有两部戏被拍为电影。可以说,这个剧场记录下了桐庐越剧曾经的鼎盛与辉煌,而此番由王健主演的《春江奇缘》,则是桐庐越剧与大上海阔别20年后的“强势回归”。

令人振奋的是:“重返大上海”虽然戏是新戏,人也是新人,但老戏迷们对桐庐越剧的钟爱之情却是不减当年,尤其是对“王派花旦”王健,新老戏迷们更是赞美有加:“这花旦扮相俊,唱功好,身段美,全身都是戏!她的戏阿拉老喜欢看,演得老好格!”

上海越剧戏迷不仅懂戏,而且“捧戏”不遗余力。有人统计过,在《春江奇缘》重场戏中,王健每唱一句,戏迷们就鼓掌,一个核心唱段下来,竟然给了60余次掌声!演出结束时,王健谢幕4次,观众们还是不让“下台”。有很多新老戏迷涌到台前,争先恐后地要与她及其他主要演员们合影留念。面对热情如火的上海老戏迷,王健动情地说了这么一句:“我为桐庐越剧感到骄傲!”

在生命的花季,她与桐庐越剧相遇。翩然如蝶的水袖,委婉柔美的唱腔,行云流水般的台步,成为她的青春主色调。她开始书写属于自己的“粉墨春秋”。

“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这是属于戏曲舞台的独特风景,王健当年没想到,自己今生会成为“景中人”。

刚过“而立之年”的王健,是横村镇柳岩村人。少女时期与越剧牵手的经历,是她人生中最富冲击力的记忆。1992年,王健还是横村镇原龙伏村小学五年级的学生,那回原杭越二团艺训班在全县小学挑选越剧“苗子”,爱唱爱跳、长相清秀的她,也没有和父母商量,抱着“好玩”的心态与几位同学一起去参加面试,结果竟然被选上了,成为原杭越二团第三届艺训班学生。那年她14岁。艺训班的老师根据她自身的特点安排她攻旦角,并学习王派唱腔。

在懵懵懂懂间,王健开启了她的艺术生涯,每天早上,当她往日的小伙伴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去学校读书时,她和艺训班的小姐妹们早就起来练功、吊嗓子、学习“手眼身法步”了。为了练好一个眼神、一个动作,艺训班的老师常常十遍八遍地教她们。这让她早早就体会到了“台上一现,台下十年”这话的真实含义。

慢慢地,她喜爱上了越剧。她在艺训班的学习成绩很好,一招一式虽然免不了稚嫩,但却呈现出一种大气。1993年她正式进入原杭越二团,成为剧团的一名小演员,当时谢群英等大师姐还在剧团,她在用心为她们“配戏”的过程中潜心学戏,进步特别快。

机遇,总是垂青于有准备者。15岁那年,当时剧团正在温州农村演《红丝错》,当时由于演花旦的演员请产假,女主角一时空缺,剧团领导就选中她顶上去演女主角。要知道花旦是一出戏的“大梁”,而为她配戏的都是老演员,其压力之大是可以想象的。也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通过一番突击排练,她就上台演出了。

王健至今不能忘怀第一次当女主角的滋味。人们常说“红花还须绿叶捧”可当晚的情景却是“红花捧绿叶”。舞台上老演员们尽心尽力“烘托”她,使她很快就进入了角色,发挥得相当不错。台下的观众们甚至不知道当晚那出热热闹闹的好戏,是由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丫头”担纲领衔的,照样看得很“过瘾”。

那回演出,让她悟出了许多做人和做戏的道理,胆子也壮了许多,学戏更认真了,就连平时难得回家一次,她也必定带上录音机,边干家务边收听越剧唱腔。在舞台上,她对自己的要求很严,哪怕一个小角色,也要演出其“精气神”。她牢牢记着艺训班老师说过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在一次越剧大赛中,某昆剧团演《十五贯》,剧中演“娄阿鼠”的老演员第一次出场,没有一句唱腔,只凭一个过场,就把一个游手好闲、惯于偷鸡摸狗的配角“娄阿鼠”演活了。这位老演员因此获得了众评委的一致认可,最终获得了一等奖!

这个真实的小故事让王健明白,世界上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她认认真真当配角多年,那年她在新编大戏《残情》中,虽然演的是一名只有四句唱腔的小角色,但却十分出彩,最后获得二等奖。评委们对她的表演给予的评价是:虽然是配角,但很有戏!

“嫩竹扁担”挑起了大梁。无论是驰骋沙场的杨排风,还是柔情万种的孟丽君,她演起来都是游刃有余。那获得的一个个奖项,已成为她艺术道路上的重要标识。一棵小草,在长满“大树”的森林中悄悄成长。

18岁那年,王健担任大戏《杨排风》中的女主角。这是一出文武戏,要求演员“唱做念打”俱佳,这对她是个极大的挑战。排练其间正是大热天,她身穿厚重的“大靠”,手舞双棍排练,每天几乎都浸泡在汗水中过日子。她实在吃不消时也痛哭过,也闹过情绪,但从不打“退堂鼓”,她始终以一股子冲劲投入艰苦的排练。

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凭着一出《杨排风》崭露头角。舞台上,她把杨排风这个宋代奇女子的内心波澜和出色武功,表现得活灵活现,把剧情渲染得跌宕起伏淋漓尽致,赢得了观众阵阵喝彩。

从此之后,王健真正“入戏”了,慢慢地成长为剧团的主要演员。她扮相俊美,唱腔纯朴,擅长塑造各种类型的舞台形象,曾主演过《春江月》、《桐江雨》、《双轿接亲》、《美人鱼》、《春江奇缘》、《花溪情歌》等二十多个剧目。舞台上的她身材修长身姿袅娜,不仅扮演花旦像一朵风姿绰约的海棠,光彩夺目,而且在《孟丽君》的《书房会》一场戏中,她小生扮相也十分英俊潇洒。

她是王派花旦,为了更好地把握厚重、空灵的王派唱腔和优美婉约的王派表演,2000年她自费到上海,在王文娟的亲传弟子单仰萍家中住了一个星期,后来又得到了王文娟老师的亲手指点。老艺术家的大气沉潜、平易近人的风范,给她留下极其深刻的印像。她不仅学老艺术家的戏,学她们做人,更学她们献身艺术的精神。

前有学习的榜样,后有岁月的沉淀,她的演技日益上升。

《红楼梦》中的《黛玉焚稿》一段折子戏,是王派花旦的“当家戏”,王健演的林黛玉,那种“万念俱灰”的感觉,仿佛是从骨子里往外散发……连她自己都说,有了生活底蕴后,每一回演林黛玉都有新知,眼中的一股清泪,是从心里流出来的……

她游走于一个个传奇的角色中,《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杨排风》中的杨排风、《春江月》中的柳明月……戏中有瑰丽的爱情传奇,那些美丽善良的女性角色,给了她一次次美好的体验,自己的人生也不断丰满起来。一个个角色身上闪烁的人性光辉,不知不觉成为她思想和灵魂的一部分。虽然小小年纪就收获了无数的掌声和赞美,但她并未沾沾自得,而是始终如一地执着于自己的艺术进步。

对艺术的执著追求,使她在舞台上塑造形象游刃有余,各种荣誉也是接踵而至:1994年杭州市越剧青年演员大奖赛青年演员奖;1997年浙江省第七届戏剧节青年演员奖、浙江省戏曲教学大赛个人剧目一等奖;2001年杭州市新剧目调演表演一等奖;2007年擂响中国——第二届《梨园春》专业戏曲演员展演最具潜力奖;2010年在第二届中国越剧艺术节上,她凭着在新编越剧大戏《花溪情歌》中的出色表演,被评为“中国十佳越剧演员”。

她有过“振翅高飞”的机会,她也有过心神不定的时刻,但她最终还是选择留下来,并与剧团全体同仁一道,以原创大戏《花溪情歌》打了一场翻身仗!

“人才流动”,是当今社会的一种常态,但却让桐庐越剧经受了一次又一次“折翅之痛”。几十年来,每一次“台柱子”的离去,都让桐庐越剧犹如遭受一次地震。对此王健有深刻的感受和体验:她到剧团这20多年中,谢群英、陈雪萍走了;杨蕴萍、周金花等调走了;与她同届小戏班出来的姐妹也纷纷离去:演花旦的梅秀文走了,演小生的刘志霞走了,演老旦的黄荣娟也走了……

不知不觉间,当年艺训班的“小丫头”王健,被推到了第一线。

2009年,她走上了领导岗位,成为剧团的党支部书记。而此时也正是剧团最难的时候:国际“金融海啸”来袭,竟给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越剧演出市场,也带来了阵阵寒意。

原来,温州等地的农村,是桐庐越剧演出市场的“根据地”。在当地,看戏基本上都由企业老板来“包场”的,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当地不少民营企业都倒闭了,其余的工厂也都为自身的生存担忧,哪有心思做公益?因此桐庐越剧的演出市场竟然萎缩了70%!

剧团苦撑着过日子,虽然她也有“振翅高飞”的机会,那“挖角”的民间剧团,开出的工资更是高得离谱,她也有过心神不定的时刻,但恰如戏中的“落魄才子,风骨犹在”,最终她还是选择“留”。她话说得很简单:“不知为什么,我对剧团的感情很深……”

2010年,桐庐越剧完成了一次沉默二十年后的“大爆发”。

浙江省第十一届戏剧节,将于当年年底鸣锣开幕。

对杭越二团来说,“省戏剧节”四个字,是辉煌的标志,更是痛苦的记忆。上世纪八十年代,该团在全国戏剧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一枝独秀。在浙江省一、二、三、五、七届戏剧节上连连夺冠,单仰萍、谢群英等一批越剧新秀因此脱颖而出。可此后由于种种原因,桐庐越剧却淡出了省戏剧节,其境遇恰似戏中的“落第才子”……

为了重振雄风,剧团书记王健、剧团团长仇有根在上级领导重视和支持下,决心来一次艰苦拼搏,争取重返浙江省戏剧节!剧团领导班子把“排大戏”,作为提高剧团知名度,推动剧团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要务”来对待。缺资金、缺剧本、缺导演、缺名角,但杭越二团惟独不缺拼搏的勇气和信心,全团上下一次次“破冰而行”!

《花溪情歌》是一个讲述爱情、亲情、友情和人情的民间传奇故事。王健在剧中扮演坚守爱情、深明大义的兰花姑娘。虽说她对此类角色的把握可说驾轻就熟,可她却像初学戏者一般一句一句“啃”台词,一点一点深入地琢磨角色的内心……

当年5月,《花溪情歌》首次在桐庐剧院公演,仿佛上世纪八十年代剧团“满台珍珠”情景重现,演出中竟然出现了久违的“一票难求”的情形。精湛的演出,赢得家乡父老一阵比一阵更热烈的掌声;6月10日,该剧在由杭州市委宣传部、杭州市文广新局等共同组织举办的第五届“西湖之春”艺术节暨2010年杭州市新剧节目汇演中,在来自全市13个文艺团体推出的19台参加汇演的优秀剧节目中完美胜出,一举夺得大奖。评委老师们更是兴奋:“想不到杭越二团又排出了如此精彩的大戏,这简真太令人惊喜了!”

当年10月,这部原创大戏在浙江省第十一届戏剧节上获得优秀演出奖;当年12月,该剧被入选参加了第二届中国越剧艺术节优秀剧目展演,并获得优秀剧目奖。

《花溪情歌》为桐庐越剧打了一个翻身仗,王健个人也收获极大:在该剧中,她的音乐更美,音色处理更佳,丹田之气运用更纯熟,表演的角色更细腻。她因此获得了国家“十佳”演员奖!

舞台上的她,塑造的艺术形象光彩照人;舞台下的她,常为剧团的生计焦头烂额。她也有过许多困顿迷惘的时刻,但始终不变的是对桐庐越剧的坚守。

2012年,桐庐越剧经历了新一轮嬗变。当年7月,杭越二团改制成为桐庐越剧演艺有限责任公司。王健出任公司的董事长和总经理。新时期桐庐越剧的“当家人”,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二十多年来,只专注于自己艺术进步的王健,如今不得不为剧团的生计操心了。她担负着剧团生存与发展的重任,要拓展演出市场,要考虑人员的稳定性,如年轻女演员恋爱结婚生子等因素,还要考虑台词、舞美、灯光、服装……

真是“此一时,彼一时”,走上剧团领导岗位的王健,虽然在舞台上依然光彩夺目,但在舞台下却常有焦头烂额的时候。“我每月最担心的是剧团的工资发不发得出……”不过,压力即动力,王健在上级领导的重视和剧团同仁的支持下,很快适应了新解色。

在她的带领下,剧团遵循市场化运作规律,自主参与我县文化市场的竞争与发展;在内部管理机制上,采取有利于激发越剧传承人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考核评价机制,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原则……剧团出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日益向好的态势。

2013年4月,在王健的带领下,桐庐越剧在沉潜二十余年后“重返大上海”:越剧大戏《春江奇缘》登上“远东第一大剧场”——上海逸夫舞台。令人欣喜的是,这出过去一直在农村演出的老戏,经过重新包装和演员们的成功演绎后,竟然在大上海好评如潮。王健的笑容很灿烂,神情中分明多了一份从未有过的成熟和自信!

记者感言

坚守,是人生

的一种大境界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在采访越剧演员王健的过程中,笔者脑海中不知不觉涌现出这句古代的经典诗句。

越剧有百年历史,越剧明星灿若星河。最为令人敬仰的是袁雪芬面对旧社会“白色恐怖”改编鲁迅名作《祥林嫂》的大勇气,以及推动越剧改革的大气魄。正由于先驱们忘我地追求、拼搏与坚守,越剧这个原先的乡野“地笃班”,才有今日的辉煌!

与越剧先辈们相比,王健确实只能算小小的“苔花”,但她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对桐庐越剧的守望和担当,却也与越剧先辈的精神一脉相承。二十年的历练,她由桐庐农村的一个小姑娘,成为桐庐越剧新时期的“当家人”,成为“国家越剧十佳演员”,这期间她面对的各种挑战、考验甚至诱惑,恐怕也非局外人所能想象的。

桐庐是越剧人才的摇篮,虽然是小戏台,旧戏装,却先后培养出了五名“梅花奖”得主。虽然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劫波”,但桐庐越剧人才依旧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这是无数桐庐越剧人坚守的结果,体现的也正是勇于学牡丹开的“苔花”精神。

“理想的大钟,要用力才能撞响”。这是王健的艺术人生以及桐庐越剧事业的发展给予我们的启示。虽说在“追梦”的路上,明浪暗礁依然在前方,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总能到达理想的彼岸。因为,生活不会老去,梦想也不会老去。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