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 (1)
报纸 (1)
按栏目分组
绍兴文化 (2)
按年份分组
2006 (2)
按来源分组
大众电影 (1)
中国妇女报 (1)
相关搜索词
“女子越剧”摭拾
作者: 朱安平  来源:中国妇女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越剧 
描述:如果说京剧高雅如贵妇,越剧就是江南的小家碧玉。$$从起源草台的第一副“女子科班”,到风靡全国甚至影响于世界的大剧种,它在为人们演绎一个个优美动人故事的同时,也历经了时代与社会的风风雨雨……$$有中国第二大剧种之称的越剧,迎来了它百岁生日。尽管它的生成是男班早于女班,但在其所历经的不乏曲折与坎坷的“女
全文:

如果说京剧高雅如贵妇,越剧就是江南的小家碧玉。$$从起源草台的第一副“女子科班”,到风靡全国甚至影响于世界的大剧种,它在为人们演绎一个个优美动人故事的同时,也历经了时代与社会的风风雨雨……$$有中国第二大剧种之称的越剧,迎来了它百岁生日。尽管它的生成是男班早于女班,但在其所历经的不乏曲折与坎坷的“女子越剧”阶段后,才赢得了辉煌业绩。$$王金水,铁了心要办女班$$女子越剧的问世,与五四运动及至以后新文化运动兴起有关。因提倡民主自由和妇女解放的思想波及演艺界,上海京戏舞台曾时兴一种由十多岁女孩子演出的“髦儿戏”。$$1922年底,嵊县剡溪南乡施家岙村一位名叫王金水的人,因贩卖旧衣裁片往返于嵊沪之间,从中受到启示,联想到家乡的小歌班若也由小姑娘来演,不同样会受观众喜欢赚大钱吗?于是他决意创办一副女班。$$翌年春节过后,王金水招收女艺徒,谁知一连数月,竟无人入科。$$原因在于封建残余思想严重,“女人无才便是德”影响甚深,加之演艺人在当地历来被称为“戏子”,与婊子、粮子(当兵吃粮)并列“三子”,地位低名声坏。$$王金水却铁了心要办女班,为打消众人顾虑,他将小女桂芬和侄女王香芝送进科班,并再次张贴广告说明:学艺三年,膳宿全包,学徒期内发大洋100,期满出师送旗袍一件、皮鞋一双、金戒指一只作礼。$$这一招果然奏效,乡亲及周边群众见王金水送亲属入科,为了生活便纷纷送女入科,更远一些地方也有人前来报名学艺。王金水选定1923年农历五月廿七日“龙虎日”正式开科,这一天也就成了女子越剧诞生日,越剧史上崭新一页就此翻开。$$女班进上海是王金水办班的既定目标,本是商人出身的他认定上海是个花花世界,小姑娘演戏是新鲜事,定能赢得大利。然而事与愿违,毕竟演员年龄尚小,艺技幼稚水平不佳,难以抗衡当时在沪已有6年演出经验的男班,仅维持了4天8场,只好无奈转到小茶楼继续演出,苦撑3个月后怏怏折回嵊县乡下。$$越剧女班面世便遭受重挫,但成为由清一色男演员戏班向清一色女演员戏班转化的开始。越剧女班的创立,也为一些年轻女子冲破社会和家庭阻力以及自身束缚,通过走上舞台竞献艺技获得谋生职业,从而改变社会地位提供契机,对当时女性争人权、争自由也是有益的。$$“小妹妹”取代“大哥哥”$$第一副女科班返回嵊县后在村镇演出也惨淡经营,当地官府绅士认为“女子上台,伤风败俗”,屡屡发出禁演通令。致使此后长达五六年嵊县无女科班出现,造成了女子越剧历史上断层。$$1929年,第一副女班经过六年的磨炼成长,黄毛丫头变成了标致俊秀的大姑娘,在舞台上一出现就获得观众好感。$$女艺人由此变得大大吃香起来,当家花旦施银花、赵瑞花及当家小生屠杏花等主角的戏价每夜达银元十块,并有藤轿接送,越来越多的农民改变了对“戏子”的看法,愿意送女入科习艺,以致当“戏子”成为穷家小姑娘继当童工、做童养媳之外的主要谋生出路。$$女子越剧初起之时,本是向“大哥哥”绍兴大班借鉴学习的“小妹妹”,这时期在绍兴的女班的演出,却很快就超越绍兴大班,印证了“小妹妹”夺走了“大哥哥”的饭碗之说。$$在包括女子越剧第一副科班在内的所有知名科班中,涌现了女子越剧早期的“四大名旦”——“三花一娟”,即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和姚水娟。$$“女子越剧”这个名称,是当时剧评家评论“三花一娟”之一姚水娟演出时使用,后来流传开来沿用至今。$$袁雪芬,要我演出,除非改$$在女子越剧的发展进程中,以“新越剧”为旗帜进行的全面改革,是颇具转折意义的一步。$$这场改革的领军人物是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她来自嵊县“四季春”女子科班。1938年在上海已是引人注目的后起之秀。在纸醉金迷的十里洋场,她洁身自好专心艺术。$$1942年春节后,与之合作过两年的马樟花因受恶势力迫害不幸病逝,袁雪芬受到了很大刺激生病吐血,一度退出舞台回到故乡。$$这时太平洋战争爆发,面对民族危亡更加严重的社会现实,年仅20岁的袁雪芬不愿再像过去那样千篇一律地搬演才子佳人悲欢离合的戏,深感这些剧目的内容与苦难之中的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太不合拍。因而当上海的戏院老板前来邀请“出山”时,她坚决表示:“我不愿演老戏了。要我演出,除非改。”$$1942年10月,袁雪芬在上海大来剧场重新登台,一场越剧改革就此开始,树起了“新越剧”的旗帜。$$为这一改革奠定基础的,是1943年11月演出的《香妃》。通过维吾尔女子香妃被掳而宁死不屈的故事,表达了“国破家亡难存身”、“岂能把仇忘”的思想感情。$$当演到香妃看到被杀害的丈夫头颅时,袁雪芬临场感情激动,突破原有的唱腔程式,琴师周宝才受到感染,即兴改变定弦,拉出如怨如泣旋律,袁雪芬随着琴声唱下去,许多观众听了泣不成声。$$“十姐妹”联合义演《山河恋》$$袁雪芬倡导并实践的“新越剧”改革,促使更多越剧女伶的觉醒与抗争。$$1947年8月“十姐妹”联合义演《山河恋》,就是足以彪炳女子越剧史的空前壮举。$$“十姐妹”联合义演《山河恋》的发生,与当时越剧的状况和演员所处境遇直接相关。$$上世纪40年代中期,越剧界相继成立了一批著名演员为首的剧团,这些剧团演员受前后台老板的雇佣、剥削,在艺术上并没有自由,更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疲累伤病无人过问。$$1947年上半年,袁雪芬看了上海各个越剧团的演出,耳闻目睹姐妹们被奴役、压迫的现实,便又萌生了一个想法:我们何不用自己的力量,通过义演募集资金,自己造一个剧场,轮流演出,想演什么就演什么,不受老板的摆布。另外再办一个学馆,用以培养新人。$$她去找众姐妹商量,大家对她的想法非常赞成,并签定联合义演合约。由此组成了以尹桂芳、徐玉兰、竺水招、筱丹桂、袁雪芬、张桂凤、吴小楼、傅全香、徐天红、范瑞娟为成员的“十姐妹”。$$8月19日《山河恋》在黄金大戏院正式公演,观众人山人海,每出场一个演员,台下都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一批女演员联合起来义演,在反动当局看来简直是造反。国民党南京中央党部专门派了特派员到上海调查背景,文化特务头子潘公展亲加追问,特务、流氓制造谣言、挑拨离间、敲诈勒索更是接连不断。$$《山河恋》演出后,反动当局加紧了对越剧姐妹们的迫害,同年10月就发生了筱丹桂之死事件。$$这位和“三花一娟”一样也是越剧四工调时期的代表人物,在舞台上很受观众欢迎,但生活中为流氓、戏霸张春帆所霸占,善良而软弱的她内心充满苦痛,但一直没有勇气摆脱控制,参加《山河恋》的演出,通过和姐妹们的接触,她的眼界打开了,希望得到做人的权利。$$而这恰恰是和特务有勾结的张春帆所不允许的,便借口筱和一位导演去看了一场电影,对其拳打脚踢。筱丹桂不堪忍受凌辱服毒自杀身亡,临死前用手指在被单上抠出八个字:“做人难,难做人,死了。$$在“十姐妹”当中,筱丹桂的年纪最大被尊称为“大姐”,她的经历和遭遇在越剧演员中很有代表性。$$越剧姐妹们对其被迫害致死义愤填膺,认为是反动势力向追求光明、争取自由的越剧演员施以高压的信号,不但没有被吓倒,反而更加奋起抗争。$$筱丹桂葬仪以后,袁雪芬、吴琛等代表越剧界向法院正式提出了控诉,强烈要求追究张春帆的刑事责任。进步舆论再一次对越剧界的正义斗争作了有力的声援。反动当局慑于舆论的压力,不得不将张春帆扣押起来,她们用自己团结一致的斗争,写下了越剧史上可歌可泣的一页。$$女子越剧获得更为广阔深入的发展,是在1949年5月上海解放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指引下,越剧姐妹们走上了新的生活和艺术道路,并且走出国门传唱世界,结出更加茂盛、更加艳丽的硕果。

《舞台姐妹》“台外有台”
作者: 朱安平  来源:大众电影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舞台  谢晋  越剧  故事影片  艺人  文化部  电影艺术  文学剧本  上海电影  人物塑造 
描述:彩色故事影片《舞台姐妹》堪称建国以来银幕的一朵奇葩。片中那悲欢离合的故事、诗情画意的镜头、素淡柔和的色调、优美抒情的风格,曾叩动多少观众的心灵,但对它所经历的坎坷道路却未必了解,正像影片里那如诉似泣、悲怆感人的旁歌所咏吟的:“绿水绕过重重山,戏文唱遍处处台,台上悲欢人常见,谁知台外尚有台……”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