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 (4)
期刊 (1)
按栏目分组
绍兴文化 (5)
按年份分组
2004 (5)
按来源分组
中国艺术报 (5)
相关搜索词
王羲之《十七帖》取法研究
作者: 李松  来源:中国艺术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王羲之 
描述:3、连续运笔书 写,是草书又一重要 的笔法技巧。$$ 在各种字体中, 惟有行草书有连续 书写的技巧。有人称 之为“连绵笔法”。这 一技巧本身的难度, 绝不亚于绞转,甚至 过之。只是这种笔法 在使用的频率上,不 及绞转高罢了。$$ 连续之笔的书 写有两个点:一是一 字之中的连续书写; 一是字与字的连续
全文:正欹、聚散开合随 形而变,随势而就,除了有些与楷字的形体简 化不大的字外,更多的字无法从其它字体中找 出对应的规律。所以,对草书结体的猜解,就只 能以草解草。$$ 1、注意字势字态。$$ 草书的结体
王羲之《圣教序》取法研究
作者: 李松  来源:中国艺术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王羲之 
描述:《圣教序》这部法帖,是古代行草法帖中最为经典的法 帖之一。自其集成刻帖之后,被历代文人书家所推崇。唐以 后的历代著名书家,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曾以《圣教序》为 法,并将其奉为行草书之圭臬。$$ 学习行草书以《圣教序》为范本,以《圣教序》为法源, 似乎已成定则。这部法帖在历史上的价值,可以说是举足 轻重的
全文:

《圣教序》这部法帖,是古代行草法帖中最为经典的法 帖之一。自其集成刻帖之后,被历代文人书家所推崇。唐以 后的历代著名书家,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曾以《圣教序》为 法,并将其奉为行草书之圭臬。$$ 学习行草书以《圣教序》为范本,以《圣教序》为法源, 似乎已成定则。这部法帖在历史上的价值,可以说是举足 轻重的。直至今天,它仍使成千上万的人为之倾倒,为之着 迷。此帖还有一个最让人满意的是字数非常之多,它集王 羲之法书之大成,怀仁和尚真是功不可没。此帖为我们学 法用法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大凡属经典一类的法帖,其共性的特征是技巧的含量 都非常非常高。《圣教序》就有这样的典型特征。由于此帖 技巧含量非常高,所以在临习时,往往难以直取速获。我们 必须潜沉其中有期,并且还要得法,往往临过一段时间还 要回头重新临写,甚至是经常反复的临习,才可以有所收 益。可以肯定地说,《圣教序》应该是书家案头常备之帖。$$ 一般情况下,乍一入手此帖者,大多是习楷已久初学 行书者。由楷而入行,是学习书法的一个很重要的隘坎,或 可以说是学书的一个极为关键的阶段。$$ 楷书的笔法是笔笔独立的,行书的笔法是连绵映带 的;楷书用笔轻重的反差很小,行书的粗细轻重变化很大; 楷书的字形大小相对一致,行书字形的大小反差明显;楷 书的结字端正工稳,行书的结字聚散、正欹变化莫测,等 等。再加上墨色浓淡燥润的复杂变化,往往使乍写行书者 摸不头绪。$$ 由于大多数的书法爱好者是由楷向行过渡,而且又是 初涉此帖,所以,在取法上较难得其要领。所以,将《圣教 序》的取法问题梳理一下觉得非常有必要。$$ 欧阳中石先生对由楷书向行书过渡的问题,曾提出一 个“解散楷法”的提法。这的确切中问题要害,使我们对由楷 而行有了一个清晰的判断,对指导我们学习行书非常有意 义。我们就《圣教序》将“解散楷法”的问题,进行学法与取法 的分析和研究。为节省篇幅,我们仅着眼于笔法与结字两个 方面,其它问题从略。(注:因《圣教序》是集字成篇,故而行 气不足,章法有人为的痕迹,并不十分和谐,所以,研究章 法、行气就没有太大的价值。再有,此帖是刻帖,没有用墨方 面的技巧,所以也没有研究墨法的价值。)$$ 从笔法方面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藏顿弱化$$ 楷书用笔必须是入笔要藏,收笔需顿。而行书的书写 速度远比楷书要快,所以,往往将一些比较细微的和琐碎 的用笔动作加以省略。这样就形成了“顿藏弱化”的情况。 这种顿藏弱化的现象,尤其在重复的笔画中和比较短小的 笔画中,出现的频率最高。有时已经不仅仅是弱化,有的干 脆是露锋入笔,出锋收笔。$$ 这种用笔方法,一般是初习行书者较为别扭的地方。 写习惯了入笔便藏收笔就顿的笔画,乍一不藏不顿有些不 适应。所以,对藏收弱化笔法的练习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因 为,不掌握顿藏弱化的技巧,就很难加快书写的速度。比较 常见的是,有些人总是不敢进行这种弱化,觉得这种弱化 是失笔失法,一下笔就小心翼翼,这是认识问题。其实,这 样的弱化现象在行书中随处可见,草书中更是大量存在。$$ 当然,这里说的弱化不是取消,也不都是完全弱化。这 里有度的问题,有把握的问题,有艺术表现的问题,也还有 法度的限制问题,不可机械理解。$$ 从技巧的层面看,露锋用笔是行草书的重要技巧之 一,甚至可以说,不会露锋用笔就写不了行草书。顿藏弱化 的技巧是非常重要的技巧,该是必须要掌握的技巧。$$ 二、笔意连绵$$ 楷书的笔画,笔笔独立。笔画之间只有位置的关系和 距离的关系。行书则不然,除了有这些关系以外,还有笔意 照应、笔意连接的关系。这是行书最不可少的东西。它不仅 要有一字之中的这种笔画与笔画的气脉联系,还要有字与 字之间的笔意关系。这是行书与楷书截然不同的地方。笔 意连绵是行书极为重要的技巧。在书写过程中,笔不能停 顿,要连续书写,于是就形成了笔画连绵的笔法技巧。一方 面,它可以加快书写的速度;另一方面,它可以强化笔意气 脉的连接,同时可以增加行气的贯通。$$ 乍写行书的人,尤其长期写楷的人,在这一点上较为 犯难,对这种连续的书写技巧方法找不到感觉。其原因 是,楷书中没有这样的技巧。写楷可以每笔之间有停顿, 可以并允许每写一笔后在砚台上掭一掭笔,甚至作品写 了一半停下来,做完其它事后接着写。而行书则不然,在 一字的书写过程中不可以随便停顿,在一篇作品的书写 中途中更不能任意停顿,一旦停了,往往“气儿”就接不上 了。所以,学习行书,就必须要强化 连续书写和笔意连绵技巧能力的 训练。$$ 三、笔画简化$$ 在楷书中,每一个笔画都是确 切的,不可随意增减,否则就是错 字。行书在这方面则是非常灵活 的,它允许将某些琐碎而复杂的笔画 简化。需要强调的是,这种简化只是一 种简约的手段,而不是省略。(注意:我 们这里谈的仅限于行书,不与草书相 混淆)行书之所以比楷书写得快,笔画 的简化简约也是原因之一。$$ 行书笔画的简化,不是随便可以 简的,它有一定的要求、法则和规律。 简化的地方往往是在多个重复笔画 的部位,由于多笔的重复,写来烦琐,将其简约后写来就 便捷多了,同时,字的笔画被简化后,情趣增加,有含蓄的 味道。(待续)

王羲之《圣教序》取法研究
作者: 李松  来源:中国艺术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王羲之 
描述:四、重轻有别$$ 楷书笔画的粗细相对反差不大,而行书笔画则不然,粗细的 反差是非常大的。在有些古人的作品中,笔画粗与细的对比差能 达到十倍左右,比如王铎就是。在《圣教序》中,这种笔画粗细的 变化是常见的。$$ 大凡写楷写惯了的人,对这种粗细反差较大的用笔方法也 不适应,反映在临帖时,总是有找均衡的习
全文:

四、重轻有别$$ 楷书笔画的粗细相对反差不大,而行书笔画则不然,粗细的 反差是非常大的。在有些古人的作品中,笔画粗与细的对比差能 达到十倍左右,比如王铎就是。在《圣教序》中,这种笔画粗细的 变化是常见的。$$ 大凡写楷写惯了的人,对这种粗细反差较大的用笔方法也 不适应,反映在临帖时,总是有找均衡的习惯。用笔时该发力不 敢发力,不该发力时反倒发力,用笔提不起来也按不下去。$$ 学习行书,必须要掌握这种用笔的不同发力方法,因为,这 一技巧可以表现笔法上的节奏,笔法上的变化。如果一件行书作 品中没有这种笔画的粗细对比变化,那这件作品一定是缺乏韵 律,缺乏表现力的。所以,学习行书,掌握这种用笔的技巧显得就 非常重要了。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一个书法家掌握不了这一技 巧,将永远是他技巧能力方面严重的缺陷。$$ 五、笔形变异$$ 楷书的笔法相对是定型的,一般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尤其 是唐楷,其笔形基本是定型的。如果随便把唐楷的笔形进行变 异,那就显得不严谨,不端庄了。这是唐楷楷法法则的制约和限 制。行书则恰恰是与唐楷相反,它更强调笔法上的变化,有“同 笔不同形、同字不同体”的要求甚至是法则。所以,行书笔法的 变化、变异问题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是学书者必须深入研究的 课题。$$ 由楷而入行,在笔法上,最让初学者摸不到头绪的就是笔 法变异的问题。这也就是行书笔法技巧难点之难点。$$ 在行书笔法的变异上,它往往是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 的。前面所谈到的四个方面,其实也都是属于变化的问题。之所 以把这个问题单独提出来,意在使初学行书者心中加强一个 “变”字的意识,就是说,行书最大的特征就是一个“变”字。$$ 一个字有主笔有副笔。在唐楷中,主笔就是主笔,副笔就是 副笔,二者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转换的。但在行书中,转换现象 实在太多,转换的程度也非常大(草书的这种转换更大)。在唐 楷中,主笔是最长的一笔和最难写的一笔,比较容易判断和区 别。在行书中,主笔可能变异成是最短的一笔和最易写的一笔。 比如,有的“走之”旁,在行书中却变异为一个非常小的弧线(这 是草化的变异),它反到变成了短笔和易写之笔。$$ 这种笔形的变异,往往给初涉行书者带来极大的困惑与不 解。其原因是,这种技巧在楷书中根本就没有,无论怎样练习楷 书,也得不到相应的训练,所以,一摸行书,遇到的这一课题必然 是全新的课题。在唐楷中是根本找不到参照的,出现迷茫和困惑 也就实属正常了。$$ 因此,在临习《圣教序》中,我们必须要注重强化这方面的训 练,同时,要尽快地提高在笔法变异方面的判断能力和理解能 力。在临习中不仅仅要做到“似”,更重要的是,要逐渐摸索其变 异的技巧、方法与规律,这样,才能真正入门。$$ 从结字方面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小之变$$ 唐楷成行成列,一格一字,有定则,有定法。字的大小要求相 对统一,反差不能太大,否则失法,通篇就不和谐。如果一件作品 不统一不和谐,则是硬伤,是不能有的问题。而行书则恰恰相反, 不能大小一律,否则是“状如算子,便不是书”,这是行书极为严 格的律条。行书的和谐统一是一种不同一的、变化的和谐统一。 唐楷是同一的稳定的和谐统一。两者有截然的区别。$$ 初涉行书,在这一点上上是非常犯难的。习惯于写同一而稳 定之字,乍写大小之变很不顺手,解决这一点最好的办法就是临 帖。临帖就是“节度其手”,就是获取新的方法技巧。为了强化这 一方面的训练,可以有意去先临两个大字,马上就又临几个小 字,这样跳动着临,对比着临,久之,自然就适应了。$$ 二、聚散之变$$ 唐楷结体有清晰的规律,所谓“结体”无非就是笔画与笔画 的距离关系和位置关系问题。唐楷的笔画关系实际就是等距和平均的关系。唐楷的这一法则是 “定则”,它必须精确,不能改变,一变必会失法。$$ 行书有此“定则”,可守此“定则”。但是,行书更强调的往往是“定则”之外的“变则”。其变化 的手法之一是,改变笔画等距离的分布分割,于是,就形成了结字上的“聚散之变”。这种聚散之 变会使字形、字势产生奇妙的变化,使字的仪态更趋生动,更富有表现力。这是行书独特的结字 技巧与方法,是唐楷所没有的结字方法。$$ 行书结字的聚散之变,是有度的聚散之变,不是可以任意拆解的。衡量的标准是,不能失形 失态,字形形体必须表现美的仪态、意态为准则的,这是行书的魅力所在。$$ 初涉行书,在这一点上也是常出问题的地方。表现在临帖时不敢聚不敢散,常把有聚散的 字楷化了。把行书回归楷法的临帖方法比较常见,这样,就总也体会不到聚散之法的妙处,总是 不得要领。$$ 聚散之法是行书结字的重要技巧和方法,临习法帖时亦须着意,亦须用心去探求其中的法 理、法则,因为,行书的创作是非常需要这种技巧和手段的。$$ 三、正欹之变$$ 唐楷字势用一个“端”字即可概括。“端”是由于字的中轴非常中正,它没有摆动,没有交 错,严格地说,唐楷之字不可摆动交错。在一篇唐楷作品中,每一个字都须端稳中正,如果有一 字不端,这个字就非常显眼,非常不和谐。这也是唐楷的一个定则。$$ 行书字的中轴可中正,可摆动。中轴的摆动与交错会使字势的动态感加强,会使字更有意 趣,更加生动。大幅度的交错摆动,会使作品更跌宕更有气势。小幅度的交错摆动,会使作品的 旋律、韵律增强。这是行书创作非常重要的技巧。$$ 初学行书在这一点上,也是特别难以把握的地方。一般最常见的是,要么没有这种胆量, 要么根本就没有这种意识。一下笔就“端”,一不端就以为是败形败字,不敢越雷池一步。$$ 在正欹之变的技巧上,也有一个度的把握问题,不是想歪就歪,想斜就斜,可以任意蹂躏 字形的。在字形的交错摆动中,需要顾及上下左右,摆的适度,摆的自 然,摆的和谐,不能“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否则就是胡写。必须根据行 气的需要,章法的需要,作品风格的需要去灵活地运用这一技巧。$$ 在《圣教序》中,这种“正”的成分多,“欹”的成分少。在临习时,也须 将这一点予以重视,不可忽略,因 为,这一技巧在创作中,是非常有用 而且是非常实用的技巧。(完)

王羲之《十七帖》取法研究
作者: 李松  来源:中国艺术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王羲之 
描述:王羲之《十七帖》是传世最为经典的一部法帖。我们可 以认定,学习草书必临《十七帖》。$$ 《十七帖》是由29件王羲之所书尺牍续编而成。因其首 部帖开头有“十七”二字,故名《十七帖》。$$ 草书的学习,不同于其它书体的学习,其最大的拦路虎 就是识草的问题。由于草书在字形上有较大的变异,形体 与楷书往往相
全文:更为绝妙的。$$ 1、中锋用笔,其线形的刻画主要体 现在长线、短线、直线、弧线、粗线、细线 这几个方面。$$ 我们细审此帖,它的线条主要就是 这几种线形的搭配与组合。无非就是长 线与短线、直线与弧线
王羲之《圣教序》取法研究
作者: 李松  来源:中国艺术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汉字  法贴  艺术评论  中国  圣教序 
描述:王羲之《圣教序》取法研究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