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 (1)
报纸 (1)
按栏目分组
绍兴文化 (2)
按年份分组
2014 (2)
按来源分组
国学 (1)
学习时报 (1)
相关搜索词
郭沫若与《兰亭序》
作者: 李秀潭  来源:学习时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兰亭序 
描述: 在笔者收藏的名人墨宝中,有两轴郭沫若行书八言联。 对联上联为:谋在于众,断在于独;下联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落款郭沫若,下钤篆书“郭沫若”白文印,“鼎堂”朱文印。 郭沫若,号鼎堂,是20世纪中国学术文化大师和“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匠(周扬语)。他不仅在诗歌、戏剧、小说等方面开拓了一代新风,而且在
全文:

在笔者收藏的名人墨宝中,有两轴郭沫若行书八言联。

对联上联为:谋在于众,断在于独;下联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落款郭沫若,下钤篆书“郭沫若”白文印,“鼎堂”朱文印。

郭沫若,号鼎堂,是20世纪中国学术文化大师和“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匠(周扬语)。他不仅在诗歌、戏剧、小说等方面开拓了一代新风,而且在历史考古、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研究诸方面也有特殊贡献。与近代国学大师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董作宾(字彦堂)合称“甲骨四堂”,极一时之盛。他还是尝试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古代史的第一人。

郭沫若学识渊博,才华卓著。他自幼习书取法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苏(轼)各体,汇而为一,形成雄健洒脱、气韵生动的“郭体”,体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感和豪气,在当代书坛独树一帜,为世称誉。

郭沫若不仅钟情于书法艺术实践,而且注重书法理论研究。1965年夏,我国文坛上就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兰亭序》真伪进行的一场大辩论,主角就是郭沫若。

《兰亭序》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在三月三传统修禊日,为当时名流“曲水流觞”雅集作的序。临流一序,熠耀千古。“天下第一行书”就此诞生。《兰亭序》全篇324字,28行,文辞优美,书法精绝。序中凡是重复的字个个不同。其中 20 个“之”,变化迥异,无一相类。作者对人生问题、生死大事的深层思考,化作笔下刚柔相济、飘逸灵动的线条。透过那不激不厉、温文娴雅的笔触,我们仿佛看到了晋人落拓不羁、风流潇洒的奕奕神采和翩翩风度。《兰亭序》是王羲之神闲务逸、心手相应、即兴发挥的神来之笔。他对此十分珍爱,作为家珍代代相传。直至传到第七代智永和尚的徒弟辨才,被唐太宗派监察御史萧翼骗走,最后陪葬昭陵。并由此引发人们长久探寻的兴趣和数不清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

1965年6月,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在《文物》杂志发表了一篇《从王谢墓志出土论〈兰亭序〉的真伪》一文,之后《光明日报》转载。该文认为,从当时南京出土的王谢墓志(晋代)来看,《兰亭序》失去了晋人惯用的带有隶书笔意的笔法,因此断定它不是晋代遗留下来的作品。其次,从文章内容看,文章前半部描写欢快之情,写得很流畅,后半部突然悲痛起来,与晋人达观以及王羲之本人性格大相径庭,作者是否是王羲之值得怀疑。再者,《兰亭序》开头,“岁在癸丑”的“癸丑”二字,像是后人加上去的。据此,郭推断《兰亭序》是一赝品,并非王羲之所作。

郭文发表后,江苏省文史馆馆员、书法家高二适不以为然,写了篇《〈兰亭序〉的真伪驳议》与郭争论。该文认为,唐初大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等都在学王帖,唐太宗也酷爱王之书法,后人没有理由否定唐初书家的鉴别能力。其次,若以东晋书法当接近于隶书,而《兰亭序》却行书,因此就怀疑《兰亭序》非晋之作,这是方法论的错误。因为王字本身有个发展过程,它脱胎于旧时代而又高于旧时代,向行书方面发展,故能称之为“书圣”。再者,从美学观点看,《兰亭序》书法,文思之潇洒、飘逸,与东晋士族风貌也相吻合。从上所述,高文认为《兰亭序》仍是王手笔,并非后人伪作,观点与郭文针锋相对。

然而高文写好后,没有哪家报刊敢于刊登。原因在于郭是学术界泰斗,且郭文中又援引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康生的观点为同调,更令人望而生畏。高在一筹莫展之时,就把文章寄给中央文史馆馆长、抗战时期重庆诗友章士钊先生。章看后,认为高二适专攻章草,善察笔势,精于鉴赏,故赞同高的观点。遂后并把高文推荐给毛泽东“评鉴”,以求“得以公表”。毛泽东看过高的文章,复函章士钊说:“高先生评郭文已读过,他的论点是地下不可能发掘出真、行、草墓石。草书不会书碑,可以断言。至于真、行是否曾经书碑,尚待地下发掘。但争论是应该有的。我当劝说郭老、康生、伯达诸同志赞成高二适一文公诸于世。”同日,毛给郭发去一信,内云:“笔墨官司,有比无好。”在毛的亲自关怀和支持下,《光明日报》和《文物》杂志均先后刊发高二适《〈兰亭序〉的真伪驳议》一文和影印手稿。郭针对高文再次发表了《〈驳议〉的商讨》和《〈兰亭序〉与老庄思想》两文,与之辩论。尔后,高也再次写了《〈兰亭序〉真伪之再驳议》一文,回敬郭沫若。由于领导重视和鼓励,在全国学术界很快呈现出一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当时参加争论的学者除郭、高二位外,还有龙潜、启功、赵万里、史树青、沈尹默、严北溟等。肯定派以高为首,否定派以郭为首。两派争论不休,但因双方都没有充足证据,故此争论最后也没有结论。

岁月悠悠。关于《兰亭序》真伪的争论已过去近半个世纪。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社会思潮和文化动向。近年来,臧否历史人物之风甚盛。正像所有名人一样,郭沫若的生平是非,千秋功过,人们评价也是见仁见智,毁誉不一。但是当年郭以学者身份,平等地参与讨论,不以势压人,所体现的百家争鸣的学术民主之风,还是应该值得肯定和弘扬。

郭沫若与《兰亭序》
作者: 李秀潭  来源:国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历史考古、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研究诸方面也有特殊贡献。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