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 (1)
按栏目分组
绍兴文化 (1)
按年份分组
2014 (1)
按来源分组
昆山日报 (1)
相关搜索词
[1图]昆剧传字辈与建国初的越剧
作者: 浦海涅  来源:昆山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越剧 
描述: (资料图片) 已故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民国越剧十姐妹之一的袁雪芬曾说过,越剧在艺术发展的过程中有两个奶娘,一个是昆剧,一个话剧。“奶娘”二字让我们形象地感受到了昆剧对于早期越剧艺术的发展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本文着重谈一谈在上世纪中叶,曾在各个越剧团担任“技导”等职务的苏州昆剧传字辈表演艺术家。
全文:

(资料图片)

已故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民国越剧十姐妹之一的袁雪芬曾说过,越剧在艺术发展的过程中有两个奶娘,一个是昆剧,一个话剧。“奶娘”二字让我们形象地感受到了昆剧对于早期越剧艺术的发展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本文着重谈一谈在上世纪中叶,曾在各个越剧团担任“技导”等职务的苏州昆剧传字辈表演艺术家。

什么是“技导”?首创“技导”一词的袁雪芬是这样定义的:“技导”的具体职能,是担任技术指导,即与导演、演员、音乐工作者紧密合作,对身段动作、表演技巧进行设计,这对发挥自身的特长是起到积极作用的。

昆曲界记述传字辈艺人参与越剧编导工作的资料不多,相对比较集中的是在桑毓喜先生编著的《昆剧传字辈评传》中涉及到传字辈个人的生平考略中。其中谈及朱传茗先生在1951年8月,应聘到华东戏曲研究院艺术室工作,指导该院华东越剧实验剧团演员练功、排戏,是著名越剧《梁祝》结尾《化蝶》舞蹈设计的首排者之一;谈及沈传芷先生1951年8月应聘入华东戏曲研究院艺术室,曾指导该院华东越剧实验剧团演员基本功,并为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等著名演员传授身段舞蹈动作;姚传芗、沈传锟、薛传钢、张传芳、方传芸诸先生等多曾参与多部越剧的技导工作。落墨最多的还是郑传鉴先生,自1942年仙霓社散班后,长期担任雪声越剧团剧务工作。据不完全统计,数十年间,仅郑传鉴先生一人即在近二十个越剧团担任过“技导”,参与了大量越剧剧目的排演,算得上是中国戏剧界名副其实的“技导第一人”。

在此,笔者还收集到相当数量的越剧早期戏单资料,戏单上的编导名单也是记录当年昆剧传字辈艺人参与越剧编导工作的一个重要佐证。试作简单统计:目前所见有昆剧传字辈艺人参与编导的越剧剧目戏单七十四种(实际数量估计远超于此)。公演时间,除去不详的,大致从1950年7月至1958年5月。参与编导的昆剧传字辈艺人,郑传鉴最多,达到了五十二部之多,其余方传芸十三部、汪传钤六部、张传芳二部、沈传芷和薛传钢各一部。参与编导的剧团有芳华越剧团、上海合作剧团、上海少壮越剧团等十七家,演出场所遍及沪上。参与编导的剧目则有《卖油郎》、《相思树》、《钗头凤》、《九件衣》、《李娃传》、《春灯谜》等六十二部,几乎囊括了那个时期的越剧常见剧目。昆剧传字辈艺人担当的职务,除了“技导”之外,还间或担当导演、助理导演、舞蹈指导、联合编导等职务。

综上可知,昆剧演员为越剧艺术提供技术指导,始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加入雪声越剧团的郑传鉴先生。到建国初,从1950年到1960年前后大约十年左右的时间内,在中国的越剧舞台上,活跃着一支由昆剧传字辈艺人组成的“技导”队伍。他们运用自己的昆剧演出经验,结合越剧的剧种特点,并根据越剧演员的自身条件,运用“中州韵”的念法规范越剧演员的咬字发音,在排戏时为演员指导身段,编排舞蹈,是他们将昆剧丰富多彩的传统表演身段移植到年青的越剧艺术中,使越剧表演艺术能吸收民族戏曲优秀传统的滋养而逐步茁壮成长。可以说,他们对于建国初期的越剧发展,功不可没!

(浦海涅)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