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 (1)
按栏目分组
绍兴文化 (1)
按年份分组
2006 (1)
按来源分组
中国档案报 (1)
相关搜索词
越剧闯荡上海滩
作者: 知枫  来源:中国档案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越剧 
描述:越剧诞生于1906年,走过了艰难 而辉煌的百年。它从一个地方小戏发 展成为闻名海内外的剧种,令无数观 众为之倾倒,全国自南向北大多数省 份都有它的戏迷。 老闸戏院是越剧的发祥地 100年前,越剧从浙江嵊县一带 的民谣、山歌和在余姚秧歌的影响下 逐步发展形成。早期越剧表演形式简 单,伴奏用笃鼓、檀极,
全文:

越剧诞生于1906年,走过了艰难 而辉煌的百年。它从一个地方小戏发 展成为闻名海内外的剧种,令无数观 众为之倾倒,全国自南向北大多数省 份都有它的戏迷。 老闸戏院是越剧的发祥地 100年前,越剧从浙江嵊县一带 的民谣、山歌和在余姚秧歌的影响下 逐步发展形成。早期越剧表演形式简 单,伴奏用笃鼓、檀极,称“的笃班”或 “小歌班”。那个时代,主要代表演员 有魏梅朵、金荣水、马潮水等。后来, 越剧逐步流入本省绍兴、桐庐、富阳、 杭州、温州等地。越剧唱腔悦耳动听, 又吸收绍剧的唱腔和京剧的舞蹈,丰 富了其表演艺术,时称“绍兴文戏”。 越剧越演越红,成为浙江的主要剧种 之一。自上世纪一二十年代起,它流 行于浙江、江苏、上海、江西、安徽 等省市。清代严禁女子唱戏、看戏, 越剧最初全部由男演员扮演剧中的 各种角色。民国时期革除陋习,在 1923年出现了全部女演员组成的 “文武女班”,面目一新。女子越剧 延续了30多年,至解放后实行了 “男女同演”。 上海有一座最古老的越剧演出场 所,即位于苏州河南岸、福建路东侧的 老闸戏院。此院设在由大陆银行建造 的三层楼房内。章益生(《孙悟空三打 白骨精》主角六龄童章宗义之父)承租 经营后,将二楼改建为可容400多人 的戏院,供越剧、绍剧演出,成为越剧 的发祥地。上世纪20年代初期,浙东 农村小木船“叽叽嘎嘎”摇了数百里, 从嵊县摇到上海老闸戏院旁的码头。 戏院老板章益生等把一船船漂亮的民 间戏班子接上岸。先后来上海闯荡的 有“三花一娟”(即施银花、赵瑞花、王 杏花、姚水娟)和后来成为“越剧皇后” 的筱丹桂、袁雪芬、范瑞娟、尹桂芳、竺 水招等一大批女演员。章氏还从家乡 引进了鲁迅先生笔下的“社戏”——绍 兴大班。 女子越剧唱腔柔和美妙,表演细 腻动情,除吸引了浙江人外,还有上海 人、苏北人、江西人、安徽人、山东人等 大量观众。越剧与京剧、沪剧、淮剧并 称“上海滩四大剧种”,其影响远及香 港等地区,盛久不衰。至今香港还有 许多“越剧迷”。建国后,上海越剧团 每次赴港演出,盛况空前,一票难求。 致力改革编演新剧 越剧的改革,经过几代人的努力, 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上世纪初期至50年代,是越剧改 革的昌盛时期。“绍兴文戏”阶段男演 员魏梅朵改革唱腔,采用丝弦伴奏,使 演唱效果更佳。马潮水第一次把落地 唱书搬上舞台,演出《珍珠塔》,让观众 有了新鲜感。第一位“越剧皇后”姚水 娟演唱和表演俱佳,革新“四工调”,成 为代表人物之一。马樟花把声乐引进 越剧唱腔,控制唱腔走中低音,使嗓音 醇厚,更加美妙动听。范瑞娟与琴师合 作,首创“弦下调”,丰富发展了声乐艺 术。 袁雪芬是越剧改革的旗手。她是 浙江嵊县人,1922年生于农民家庭, 11岁学艺,3年后在杭州演出。她与马 樟花、徐玉兰、范瑞娟、尹桂芳等著名 演员一起,在改革上下了很大的 功夫。从1942年起,她们致 力于女子越剧的改革,从 不间断。1944年,袁雪 芬组织雪声剧团,开 始建立正规的排演 制度,使越剧较早地 形成编、导、演、音 (乐)、美(舞台美 术)相配合的综合 艺术,可与“国剧” 京剧媲美。袁雪芬 与琴师合作创造的 “尺调唱腔”,促进了 越剧音乐的丰富和发 展。整理演出《梁祝哀 史》、《琵琶记》、《碧玉簪》 等传统剧目,更尝试编演了一 些触及社会问题的历史剧和现代戏, 如《木兰从军》、《红粉金戈》、《香妃》、 《凄凉辽宫月》、《万里长城》、《李师 师》、《祥林嫂》、《山河恋》、《黑暗家庭》 等优秀剧目,融入改革的内容与手段, 使老戏开“新花”,新戏更鲜艳。好评如 潮,观众如涌,连“伶王”梅兰芳、武 生泰斗盖叫天等京剧艺术大师都来 观看袁雪芬等主演的越剧。梅大师 赞曰:“越剧后来居上,大有发展前 途!” 在袁雪芬主持的雪声剧团影响 下,1946年,“越剧皇后”筱丹桂演出 了《英山点点愁》、《寒夜曲》等有积极 意义的新戏,获得广泛的好评。 不畏强暴针砭时局 1938年,袁雪芬到上海演戏。她 目睹日寇践踏国土,残害同胞,愤愤不 平。抗战胜利,原以为从此天下太平, 未料国民党挑起了内战,导致经济崩 溃,百姓家破人亡,心中抑郁,不满现 实社会。 1946年,袁雪芬冒着风险,演出 根据鲁迅小说 《祝福》改编的 《祥林嫂》,控 诉社会黑暗, 引起了广大观 众的共鸣。此 剧影响很大, 轰动上海滩, 得到了中国共 产党的支持, 而国民党却恨之入骨,派爪牙伺机对 袁雪芬下毒手。一天,袁雪芬坐黄包 车(人力车)去电台一档戏曲节目播 音,途中一陌生男子突然向她抛来一 包粪便,从头到脚抛了一身,脏臭无 比,一身白色麻纱旗袍顿时变成了黄 色旗袍。袁雪芬惊叫一声,连喊抓人。 她下了车,和黄包车夫一起去追。警 察看得明白,但无动于衷,任凭那家伙 逃过红绿灯十字路口,钻进小弄堂无 影无踪。这说明坏人早有预谋,勾结 警察局,所以无法无天。 为什么要加害袁雪芬?原来,她 排演了《祥林嫂》,惹恼了国民党当局, 不便公开逮捕,于是买通一个小流氓, 朝袁雪芬身上泼粪便。袁报案后,警 察局一直没有下文。后来,有人在茶 馆里说:“袁小姐还算运气,对方本来 还要恶毒,叫流氓在粪包里放硝镪水, 毁掉她的面容,叫她永远唱不了戏。” 因为影响太大,袁雪芬主演《祥林嫂》 时,在鲁迅夫人许广平的联系下,著名 剧作家田汉、大作家胡风等社会名人 都来看戏了。国民党上海当局担心把 事情闹大,引起名人抗议、媒介揭露、 全市戏迷闹事,所以才派人只抛粪便, 以此警告一下袁雪芬。 袁雪芬自从演出了《祥林嫂》,国 民党把她看作赤色分子,几乎每日派 特务盯梢到她的家。她没有人身自由 了,每次到剧场演出,她一定要叫辆出 租车。后来她又收到恐吓信,信中 说:“你还不屈服,马上给你好 看(指严重的伤害)!”经编 剧南微提醒,袁雪芬向田 汉求助。田汉召开记者招 待会,让社会声援。至 此,国民党当局迫于舆 论压力,才悻悻罢手。 1965年,上海天马电 影制片厂摄制的彩色 影片《舞台姐妹》,剧中 进步越剧女演员竺春 花(谢芳扮演)的原型 即袁雪芬,剧中有特务 用石灰抛竺春花,妄图弄 瞎她的眼睛等情节。 1949年5月,上海解 放。同年,成立华东越剧实验剧 团,聘袁雪芬任团长,时任上海市市长 陈毅接见了她,鼓励她好好演戏,为工 农兵服务、为人民服务。1951年,袁雪 芬任华东戏曲研究院副院长,1955年 起任上海越剧院院长。上任后,她积极 推行男女合演,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男 生演员。对越剧的改革,越剧界公认袁 雪芬是“领军人物”。 1954年,袁雪芬加入中国共产 党。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 表、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现 在,她担任上海越剧院艺术顾问,为越 剧艺术事业发挥余热。 “越剧十姊妹”与恶势力抗争 抗战胜利后,袁雪芬团结尹桂芳、 竺水招、筱丹桂、范瑞娟、徐玉兰、傅全 香、张桂凤、徐天红、吴小楼等9位越 剧名伶,结拜“十姊妹”,与恶势力抗 争。1947年7月,她们在大西洋西莱 馆聚会,商讨自筹资金,在市中心区建 造一座属于自己、专演越剧的大剧场, 并附设了一个学馆。同年,她们联合义 演《山河恋》。此剧根据法国作家大仲 马的长篇名著《三剑客》(亦名《侠隐 记》、《三个火枪手》)改编。故事内容暗 喻“渴望和平,反对内战,反对分裂”, 引起上海市国民党中央党部的恐慌, 命上海警察局勒令停演。为此,“越 剧十姊妹”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向 上海市社会局局长吴开先交涉,向戏 迷们诉说当局不公、迫害艺人,弄得国 民党狼狈不堪,只好同意解禁。 有斗争就会有牺牲。筱丹桂因参 加《山河恋》的演出,遭到国民党爪牙、 戏霸丈夫张春帆的毒打,悔恨交加,愤 而自杀。“筱丹桂自杀事件”发生后,越 剧界强烈抗议,中共地下党员、著名 画家赵宏本遵照地下党组织的指 示,秘密画了一套连环画《筱丹桂之 死》,揭示自杀真相,作为传单,通过 邮局广为散发。解放初,张春帆被 捕,以恶霸、反革命罪被判处死刑, 大快人心。 越剧走向繁荣 建国后,在党的领导和周恩来、陈 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扶植下, 越剧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49年 上海解放不久,就成立了华东越剧实 验剧团。195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 政文工团吸收徐玉兰、王文娟等越剧 名伶加盟。1954年,上海电影制片厂 摄制新中国第一部彩色影片《梁山伯 与祝英台》(袁雪芬饰祝英台,范瑞娟 饰梁山伯),时任中共上海市委常委、 宣传部长夏衍亲临拍摄现场指导,并 当场拍板解决难题。同年,此片获第八 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音乐片奖; 1955年获英国第九届爱丁堡国际电 影节映出奖;1957年获文化部1949- 1955年优秀影片一等奖。1962年,上 海海燕电影制片厂与香港金声影业公 司联合摄制编剧徐进根据曹雪芹小说 名著《红楼梦》改编的越剧,把它拍成 彩色影片(剧中徐玉兰饰演贾宝玉、王 文娟饰演林黛玉)。1954年春夏之际, 周总理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赴日内瓦 参加国际会议,带去越剧彩色影片《梁 山伯与祝英台》,用以招待各国代表和 新闻记者。他们观看了此片,皆赞不绝 口,说:“我们有幸看到了中国的罗密 欧与朱丽叶,看到了美妙的中国歌 剧!”周总理亲自打越洋电话,向范 瑞娟祝贺。此后,上海越剧团应邀赴 苏联、朝鲜、越南、日本、新加坡、荷 兰和美、法、德等国演出,均载誉而 归。 1984年组建的浙江“小百花”越 剧团是另一面新越剧的旗帜,亦多次 出国访问演出,所演《五女拜寿》等剧 目,受到外国朋友的高度评价。越剧日 益繁荣,影响广泛,追捧者远及海内外 各地。 $F相关链接$E $T诞生于江 南嵊州的中国 第二大剧种越剧,3月27日度过 了它的百年寿辰,由文化部、浙江 省人民政府、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 主办的中国越剧诞辰100周年纪 念大会在杭州举行。1906年3月 27日,男班说唱艺人在嵊县东王 村登台演出,标志着越剧艺术的诞 生。1917年,“小歌班”男班艺人首 进上海演出,为越剧在上海的发展 奠定了初步的基础。1923年,第一 个女子科班诞生,从此拉开了女子 越剧繁荣发展的序幕。20世纪40 年代,大批女子越剧艺人涌向上 海,建立越剧名班。以袁雪芬为代 表的“雪声越剧团”,树起了“新越 剧”的旗帜,大胆改革,锐意创新, 使越剧艺术得到新的发展。新中国 成立后,越剧艺术迎来了全面发展 的鼎盛时期,并实行了越剧男女合 演的改革实验。包括浙江、上海、江 苏、福建在内的许多省市,纷纷组建 越剧艺术院团,一批优秀越剧表演 名家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和 喜爱,形成了众多的越剧流派唱 腔。改革开放以来,越剧艺术发展迎 来了崭新的春天,并培养了一大批 越剧优秀艺术家,创作排演了许多 优秀新剧目。1984年,浙江省组建浙 江小百花越剧团,为越剧艺术注入 了新的活力,创造了越剧“小百花现 象”,在中国越剧发展史上写下了继 承和发展的新篇章。从此,小小的民 间“的笃班”,沿着嵊县千年剡溪,流 转杭嘉湖,进军黄浦 江,进化成今天饮誉 海内外的,代表着美 丽江南婉约特色的中 国戏曲大剧种。$E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