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 (1)
按栏目分组
绍兴文化 (1)
按年份分组
2014 (1)
按来源分组
吴江日报 (1)
相关搜索词
[1图]《兰亭序》审美新探
作者: 董水荣  来源:吴江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兰亭序 
描述: 现在我们已经无法见到王羲之的真迹了,所谓王羲之的作品,都是唐代以后的摹本,这些摹本成了分析王羲之书法最为重要的文本依据。《兰亭序》作为天下第一行书,我更看重的是作品本身带来的书法审美与创作的影响。《兰亭序》独特的书写语言,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范式,本文从尖锋用笔的角度对它作更细致的分析,并仅以冯承素摹
全文:

现在我们已经无法见到王羲之的真迹了,所谓王羲之的作品,都是唐代以后的摹本,这些摹本成了分析王羲之书法最为重要的文本依据。《兰亭序》作为天下第一行书,我更看重的是作品本身带来的书法审美与创作的影响。《兰亭序》独特的书写语言,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范式,本文从尖锋用笔的角度对它作更细致的分析,并仅以冯承素摹本,世称“神龙本”作为分析的文本。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它的每一个角落都承受着世人重复的扫描,似乎已无多少新意。提出《兰亭序》尖锋用笔的观点源于当代先进的印刷技术,以及多年来对王羲之书法不同时期的分析。《兰亭序》冯承素摹本,此本高24.5厘米,长69.9厘米,指头大的字,很多笔画细节肉眼无从察看。当代数码科技将《兰亭序》成倍成倍地放大,原先细致入微的笔触得以清晰地展现。这些细节的品读,为《兰亭序》审美的深化带来了可能。

尖锋用笔,就是充分调用笔尖的锋毫,并由细细的锋毫引发的独特的笔势。我们通常将笔毫划分成笔尖、笔肚、笔根三部分。尖锋就是指毛笔前端的三分之一,甚至指向笔毫的顶端处。

从《兰亭序》文字内容中,可以看出写于永和九年,王羲之51岁,在他不到60岁的寿程中,已属人生晚年,经历了大半生的书写锤炼,技术已是炉火纯青了。王羲之中年阶段的果敢、率性到晚年逐渐走向平和与精微,从他的《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开始,就是王羲之的创作中期走向晚期的过渡风格。此三帖用笔比中期更为精致化,结构更为精准,为《兰亭序》经典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王羲之中期对提按用力的把握和提按产生的节奏感的微妙体会,使他形成独特的“一拓直下”的笔法,这种笔法成为他这一时期主体的书写语言,比如《丧乱帖》、《二谢帖》、《孔侍中帖》、《频有哀祸帖》等都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这一时期成熟的书写语言,也使他的行草书从早期简约的用笔动作走向了丰富。早期的《姨母帖》、《行穰帖》,多少还带有民间行草书的书写特征。其中《行穰帖》从书写的风格看,也应该是早期向中期过渡的作品风格。

站在笔法的角度纵观王羲之书法演变的过程,王羲之的笔法用锋由粗率不断走向精微,《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作为《兰亭序》尖锋用笔的前奏,到了《兰亭序》,王羲之将尖锋用笔推向了历史的极致。

首先,我们察看《兰亭序》尖锋起笔入纸。

当我们把《兰亭序》放大几倍后,长长的尖锋入纸的线条就清晰起来,可参考由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出版的8开本。这样长长的尖锋入纸是其它任何作品都不曾有过的,并且几乎每个字的每一个独立笔画都是用尖锋入纸。这跟他中期的《丧乱帖》、《频有哀祸帖》不一样,他中期也尖锋入纸带有侧锋“切”的动作,然后再摆正笔锋。所以中期的行草书入锋的尖细的线条很短。侧锋入纸后笔向下铺的力量大,转折处多方折,所以用笔多干脆利落。由此考察王羲之行草书的书写过程中,早期像《姨母帖》这样带有篆籀意味的用笔,可能会有像《书法有法》中论述到的“转指”捻管的动作。《兰亭序》更重用锋,长长的尖锋入纸后要行走一段再渐渐加力,使笔画慢慢变粗起来。所以《兰亭序》动作要比王羲之中期的用笔速度更为缓和,对笔锋的体会比中期更为在意。《兰亭序》对笔尖上锋毫的体会很细腻,这种敏感的体验贯彻到《兰亭序》整体的行笔过程,并非仅仅在起笔阶段,他的起笔、运笔到收笔都对笔锋有特别的关注。

其次我们看《兰亭序》尖锋运笔与调锋。

很明显,《兰亭序》的点画形质要比王羲之的其它作品丰富,特别是在行笔转折处方圆结合,笔与笔之间的映带自然而流畅。这些都不同于他中期作品的果敢。《兰亭序》行云流水的走笔,偶尔带有中期累积的方折爽劲。由长长尖锋入纸后逐渐加往下按的力量,这种尖锋行笔形成的笔势舒展,行笔得也很精致、干净。尖锋的笔势在运笔中也容易构成精准的结字。很多作者在解读《兰亭序》用笔时,常强调迅急,由快产生单一笔势,然而由于过快地用笔,笔与纸之间产生的摩擦一掠而过,失去了调控之下的笔与纸自然生发了蕴藉与从容的风流。当然也不能太慢,《兰亭序》运笔的快慢是由笔势的映带和驻锋发力的节奏形成的。

我们再看看《兰亭序》收笔。

在《兰亭序》的收笔里,有一半的笔画是尖锋状态的收笔,很多收笔其实就是另一个笔画的起笔。这种收笔就是一种笔势的延伸,最终呈现的线质也是长长的尖锋形态。点画形态虽然已停止,但内在的笔势和空中的力量才刚刚开始。所以白砥在《王羲之书法解析》中论述了锋尖使牵带成为了可能:“王羲之通过对锋尖的有效利用,不仅使点画之间的时间性加强了,同时使上下字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了。”尖锋收笔,映带成为了下一个笔画的起笔,特别是单字内部的笔画映带,更见锋势的连贯。《兰亭序》单独成字,上下并不连带,但给人一气贯之的感觉,这与他的尖锋笔势的映带有很大的关系。《兰亭序》的收笔或含或露,多姿多彩。

《兰亭序》尖锋书写形成新的审美范式。

王羲之的作品,特别是在《兰亭序》之前,可见的墨迹文字书写,并无独特的尖锋意识与应用,在民间书写里(楼兰残纸)和汉简草书都没有发现对尖锋自觉的书写意识。可以肯定《兰亭序》的尖锋起讫的用笔使得每一次点画成形更为完整,同时尖锋的应用在书写中必然趋向于细致与精微。尖锋入纸动作要求准确精到,入纸后在运笔过程中稳定而自由的调度,都必须对锋尖精准地把握。《兰亭序》经历了王羲之大半生的书写体验后,对笔锋的表达能力越发老到。隶书以笔肚铺毫为运笔的方式,篆书裹锋用笔方法,以衡定缓和的发力带动行笔。篆、隶创作以及在隶书运笔方式展开的汉简草书,对尖锋的要求并不很高。

尖锋笔法在王羲之的行草书创作里,成为了他一生书写发展的方向。可以说,王羲之书法风格的变迁与发展就是对尖锋体验的发展。从早期的《姨母帖》起笔处于裹锋状态到中期《二谢帖》、《丧乱帖》等尖锋入纸后下切直行的“一拓直下”笔锋的意识出现,到中后期《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强化对锋尖引导下的精致,再到《兰亭序》长长的尖锋入纸,并以此形成运笔动力导向,把尖锋用笔带到了极致。

《兰亭序》是王羲之对尖锋笔法的提炼与实践杰作,尖锋入纸,笔尖在纸面形成的细尖的锥面在运笔中各种使转、提按带来了很大的自由空间,它的受力面小,使笔画的可塑性增强。通过对笔锋运行中提按、回转,很容易使笔锋回到中锋的状态。笔画的连带为中锋状态下连续书写带来更多的便利,这也是一改章草笔势独立的新笔法。从笔法史上看,《兰亭序》将笔锋应用带到了新的历史高度。《兰亭序》和王羲之的其它经典作品一起构成了“帖学”的源头,同时也构成士大夫书法创作核心的审美范式。这种审美范式,主要指王羲之的尖锋运笔独特笔法形成的精致、健朗的审美特征。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