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 (1)
按栏目分组
绍兴文化 (1)
按年份分组
2011 (1)
按来源分组
张家界日报 (1)
相关搜索词
此生只为越剧有,质本洁来还洁去:———越剧大师袁雪芬的艺术人生
作者: 许晓青孙丽  来源:张家界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越剧 
描述:19日,89岁高龄的袁雪芬在上海驾鹤,她的一生仿佛就是一部中国越剧发展史。而她那高洁的艺术操守,更是令人高山仰止。艺术界人士无不感慨:这是大师留下的一笔巨大“遗产”。“清清白白做人” 1922年,袁雪芬出生于浙江省嵊县杜山村,父亲是一名乡村教师。熟读诗书的父亲时常告诫女儿“自轻则后人必轻之”,袁雪
全文:

19日,89岁高龄的袁雪芬在上海驾鹤,她的一生仿佛就是一部中国越剧发展史。而她那高洁的艺术操守,更是令人高山仰止。艺术界人士无不感慨:这是大师留下的一笔巨大“遗产”。“清清白白做人”

1922年,袁雪芬出生于浙江省嵊县杜山村,父亲是一名乡村教师。熟读诗书的父亲时常告诫女儿“自轻则后人必轻之”,袁雪芬对此一直铭记于心,入行之后还从中提炼出“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演戏”的格言。

袁雪芬的辞世,令新老戏迷痛心疾首。“戏好,人品更好”,这是社会各界对她的评价。

“做人要做好人,戏也要演好戏;先是做人,然后才是演戏。”据袁雪芬弟子金彩风回忆,袁老师生前一直把“清白做人”放在很高的位置。金彩风说:“旧时上海滩,角儿一旦红了,应酬多、诱惑多,但袁老师为人正派,谢绝各种堂会和应酬。这种精神难能可贵,对于今天的戏曲后辈而言,都是值得好好学习的。”

在上海戏曲界几乎人人皆知,袁雪芬的性格是“绝不随波逐流”。旧时戏曲行当时兴女演员“拜干爹、干妈”、唱堂会,靠各种势力走红,袁雪芬不为所动,相反,她穿青衣、吃素食,把自己打扮成中年妇女模样,拒绝各种应酬。

知情人士回忆,袁雪芬早年还曾拒绝宋美龄等权贵名人的堂会邀约,甚至谢绝出演《坐楼杀惜》中的反面角色阎婆惜。直至晚年,她主持上海白玉兰表演艺术奖评选,依然是两袖清风、一派正气。“认认真真演戏”

1949年,袁雪芬与梅兰芳、周信芳、程砚秋等作为戏曲界特邀代表出席开国大典。这是对她艺术生涯的一次肯定。

袁雪芬的一生创造了很多个“第一”。她灌录过第一张女子越剧唱片,参与拍摄了新中国第一部大型彩色戏曲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她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越剧代表性传承人”、首届“中国戏剧奖·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她是越剧迷心目中永恒的“祝英台”“崔莺莺”“祥林嫂”……

“唱戏,对她来说,就是‘认真’二字。”越剧名家傅全香曾回忆,无论大小演出,袁雪芬总是最早一批到后台,根本没有名角的架子。开场前半小时,她往往是一个人静静地坐在那里,看上去表情凝重。后来,有好奇的晚辈问袁雪芬,才明白原来那是袁老师在酝酿演出情绪。

袁雪芬的弟子华怡菁告诉记者,越剧的故事,大多是悲剧,袁老师能恰如其分地把握每个角色,靠的是认真对待每一场戏、每一句唱、每一个表情。就是这“认真”两个字,越剧后辈要学一辈子还不够。自掏腰包改革越剧

“话剧和昆曲,是越剧改革的‘奶娘’。”袁雪芬生前曾这样回忆当年的改革与创新。

上世纪40年代,上海滩的光怪陆离并没有令袁雪芬迷失,相反她在中西混杂的文化环境中,萌生出改革越剧的大胆念头。她通过观摩昆曲、京剧、话剧、电影等“偷师”学艺。她设想出“运用话剧编、导、美、演改造越剧”的宏伟蓝图,将自己十分之九的薪水拿出来,聘请编导、舞美等,共襄改革之举。

1946年5月,袁雪芬把根据鲁迅名著《祝福》改编的《祥林嫂》搬上越剧舞台,轰动一时,受到田汉、许广平、欧阳山尊、白杨等进步人士的称赞,被舆论称为“新越剧的里程碑”。上世纪80年代,袁雪芬曾赋诗:“堪叹柳絮随风落,惟愿香雪竞争妍。”步入暮年的她,依然惦记着越剧的改革与创新。

“此生只为越剧有,质本洁来还洁去。”戏迷们把袁雪芬比作一株凌寒开放的梅花,对越剧事业矢志不渝、一往情深。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