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 (6)
期刊 (1)
按栏目分组
绍兴文化 (7)
按年份分组
2008 (1)
2006 (6)
按来源分组
浙江日报 (6)
新闻实践 (1)
相关搜索词
新编廉政越剧《一钱太守》在杭公演——赵洪祝吕祖善等观看演出
作者: 陈扬渲  来源:浙江日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越剧 
描述:新编廉政越剧《一钱太守》在杭公演——赵洪祝吕祖善等观看演出
细节,让新闻生动起来——从越剧百年报道谈新闻采写中对细节的把握
作者: 陈扬渲  来源:新闻实践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新闻采写  越剧  生动  《浙江日报》  新闻媒体  “新闻战”  纪念大会  纪念活动  重大活动 
描述:,《浙江
浙江越剧百花园中的两道奇景
作者: 陈扬渲 孙欣欣  来源:浙江日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越剧 
描述:从最初的落地唱书到后来成为一门综合艺术,越剧已经走过了百年光阴。如今,越剧在它的故乡浙江迎来了又一个繁荣时期。剧团遍布全省各地,剧目不断推陈出新,新人大量涌现,演出四时不断,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动人的山花烂漫图。公办剧团精品力作不断目前我省共有公办越剧院团25家,它们是越剧界一支强大的生力军。近些年来
全文:

从最初的落地唱书到后来成为一门综合艺术,越剧已经走过了百年光阴。如今,越剧在它的故乡浙江迎来了又一个繁荣时期。剧团遍布全省各地,剧目不断推陈出新,新人大量涌现,演出四时不断,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动人的山花烂漫图。公办剧团精品力作不断目前我省共有公办越剧院团25家,它们是越剧界一支强大的生力军。近些年来,这些院团继承优秀传统,积极打造精品剧目,涌现出了不少轰动全国的佳作。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是越剧界的知名品牌,她成立至今已创排了《五女拜寿》等30余台优秀剧目,其中《陆游与唐婉》入选首届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此外《西厢记》、《红丝错》、《藏书之家》、《琵琶记》等多次获得文华奖等重要奖项,并有多个剧目拍成电影,与观众见面。浙江越剧团、杭州越剧院、温州越剧团等也都有精品问世,《流花溪》、《梨花情》、《荆钗记》等均在全国获奖,并深受观众好评。最近,我省各大院团又编排完成《少年天子》、《十八双绣花鞋》、《春琴传》等一批新剧目,并有部分已经公演。在继承优秀传统剧目、积极编排新戏的同时,更多院团大胆进行改革创新,拓宽表演题材,创新表演样式,融入时尚元素,探索新时期越剧的发展方向。浙江越剧团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实行了男女合演,《金凤与银燕》、戏曲电视剧《秋瑾》等连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这些年来,该团编排了多部现代戏,《日落日出》、《梨子熟了》等贴近现实生活的剧作让人耳目一新,获得了广泛好评。2003年,浙江省戏剧家协会和余杭小百花越剧团、上海越剧院联合编排了青春越剧《第一次亲密接触》。这部剧改编自网络小说,不但对舞台设计等进行了革新,还融入全新的语言,在浙江省第九届戏剧节上获得“新剧目大奖”和“观众最喜爱的剧目奖”,并到全国巡回演出。民营剧团如山花烂漫与公办院团不同的是,我省的民营剧团在农村找到了广阔的市场。它们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群众,近年来获得了长足发展。据统计,我省目前正式登记的民营越剧团有400余家,但实际上活跃各地的民间剧团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如越剧诞生地嵊州,长年性的和季节性的民营剧团多达101家,从业人员3600余人,全年演出3万多场,年收入达8000万元。民营剧团扎根于基层,为农民写戏,为农民演戏,在满足农民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培养起了自己固有的观众群。21日晚,临海小百花越剧团在汛桥镇搭起了戏台,为当地群众演出。虽然下着小雨,但还是有很多人赶来观看。据介绍,该团从年初以来基本上每天都有演出,每年都为农民演上三四百场。在不断的市场打拼中,民营剧团的“草台班子”越搭越精致了。如今,很多民营剧团舞台美术讲究,灯光设备齐全,而且连乐队都是成套建制,有些还用上了分声部的乐谱。更为突出的是一大批专业演职人员的加盟,使民营剧团的演出水平大大提高。在我省目前13位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的越剧演员中,孟科娟、王杭娟等就出自民营剧团。遍地开花的民营剧团已成为越剧界一大奇景,如今浙江的民营剧团从家庭作坊式的戏班子慢慢趋于规范,并逐步走向产业化。在台州一带,常年来演出的各地民营剧团就有80多个,演出人员2000余人,并形成了相配套的演员经纪人、业余剧作家及流动民间艺人队伍。

行走在越剧故乡的土地上
作者: 陈扬渲 王洪良  来源:浙江日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越剧 
描述:百年越剧,嵊州寻根。今天,来自全国各地的越剧名家、专家学者、越剧戏迷共聚嵊州,拜谒越剧圣地,感受纯正醇厚的越剧文化氛围。阳春三月,明媚的阳光温暖和煦。当各界人士走进越剧诞生地东王村时,喜庆欢腾的狮龙上下翻滚,身着靓丽戏服的“梁山伯”和“祝英台”唱起了经典选段,一下子吸引了人们,嘉宾们纷纷拍照摄像,把
全文:

百年越剧,嵊州寻根。今天,来自全国各地的越剧名家、专家学者、越剧戏迷共聚嵊州,拜谒越剧圣地,感受纯正醇厚的越剧文化氛围。阳春三月,明媚的阳光温暖和煦。当各界人士走进越剧诞生地东王村时,喜庆欢腾的狮龙上下翻滚,身着靓丽戏服的“梁山伯”和“祝英台”唱起了经典选段,一下子吸引了人们,嘉宾们纷纷拍照摄像,把这一时刻永久铭记。从东王村起步,越剧走出了一片广阔的天地。今天,东王村的父老乡亲热情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台上演着早期越剧《倪凤扇茶》,来自北京大学的张梧在台侧忙着向演员讨教手势身段。这个一米八几的大小伙子偏偏爱上了婉约越剧,这次有幸来探访越剧故乡让他兴奋不已。浙江越剧团的周丽芳说:“在这儿我找到了一种根的感觉,感受到了越剧的浓厚氛围。”如今越剧已深深融入了嵊州百姓的生活。当人们走进嵊州市越剧艺术学校时,立即被眼前的情景吸引住了:不大的几个庭院里,年轻的学生们三五成群,唱念做打,咿咿呀呀的唱腔伴着丝竹声响,好一个热闹的越剧艺术百花园。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尹小芳也来了,她拉着几位学生的手亲切地交谈起来。“老一辈创造了越剧辉煌的过去,现在担子落到了年轻演员的身上。”尹小芳恳切地说,“你们一定要踏踏实实地学,认认真真地学,练好基本功。我等待你们的好消息,将来听你们唱戏!”老艺术家的殷切希望让20岁的赵潞莎格外激动,她说:“我们一定刻苦练习,把越剧发扬光大。”在学校隔壁,越剧博物馆、城隍庙古戏台展出的珍贵文物和完整的资料让人们清晰地看到了越剧100年来的发展脉络。人们还听到了越剧前身“田头歌唱”、“沿门唱书”,原汁原味的演绎让大家听得入迷。几位小演员为来宾演唱了《桑园访妻》等经典选段。8岁的小生李燕玲扮相颇为俊秀,唱功也令人称道。这让不少专家感叹,越剧之所以在嵊州诞生并至今长盛不衰,正是因为这儿有着其他地方无可比拟的群众基础。越剧故乡浓郁的艺术氛围让人深深陶醉,行走在越剧故乡的土地上,人们对越剧的前景有了美好的期待。晚上,嵊州市越剧团新排大戏《王羲之》举行了首演。在流光溢彩的舞台上,在清越婉转的唱腔里,人们再一次为越剧这朵艺苑奇葩而痴迷、沉醉……

越剧艺术大师专访
作者: 秦军 陈扬渲 马鹏军  来源:浙江日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越剧 
描述:编者按:在庆祝越剧百年华诞的日子里,老一辈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傅全香、徐玉兰、王文娟、金采风、吕瑞英回到越剧的诞生地——嵊州市东王村寻踪旧迹,瞻仰先辈。历史长河滚滚向前,如何提炼、继承、发扬越剧精神,开创越剧新的辉煌篇章,本报记者特意采访了6位老艺术家,聆听她们的感想和见解。袁雪芬:越剧振兴要靠改
全文:

编者按:在庆祝越剧百年华诞的日子里,老一辈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傅全香、徐玉兰、王文娟、金采风、吕瑞英回到越剧的诞生地——嵊州市东王村寻踪旧迹,瞻仰先辈。历史长河滚滚向前,如何提炼、继承、发扬越剧精神,开创越剧新的辉煌篇章,本报记者特意采访了6位老艺术家,聆听她们的感想和见解。袁雪芬:越剧振兴要靠改革创新越剧百年,袁雪芬也84岁了。回忆起往日生涯,这位在越剧舞台上奋斗了一辈子的老艺术家不无感慨地说,越剧的兴盛离不开改革创新。上世纪40年代初,越剧陷入了低潮。当时,年仅20岁的越剧名角袁雪芬在看了话剧《正气歌》和《党人魂》后,感到越剧的演出形式太陈旧,于是拿出自己的工资,请来了编导舞美人员,一同改革越剧,并将鲁迅小说《祝福》改编为《祥林嫂》搬上越剧舞台,极大提升了越剧的品格,从而使越剧进入了一个兴盛时期。袁雪芬说,“越剧从一个不登大雅之堂的村头小戏发展到全国的大戏,乃至蜚声海内外,创新与突破是最重要的因素,正是因为不断吸收借鉴各种艺术样式,越剧才逐渐丰富完美起来,最终受到观众喜爱。”在袁雪芬的艺术生涯中,塑造了大量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祥林嫂、祝英台、崔莺莺、孟姜女、王昭君和梁红玉等。袁雪芬认为,戏曲的改革首先要依靠站在台中央的演员来推动,她希望年轻的演员们不但要唱得好、演得好,而且在新的时代环境下,更要大胆创新,不断把越剧改革推向前进,从而使其展现出新时代的光彩,焕发出更强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傅全香:进步需要不懈追求走在越剧诞生地——嵊州东王村的乡间小道上,傅全香这位曾塑造了祝英台、李清照等众多艺术形象的表演艺术家思绪仿佛又飞回到了从前。1932年,9岁的傅全香离家学戏。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让她很快就在剧班里崭露头角。1939年,傅全香开始在上海的电台里亮相,引起了众多听众的关注。然而,傅全香并没有感到满足,她在唱戏之余,继续不断探索,渐渐感到了越剧唱法的不足。她发现,按常规,越剧都是用真声演唱,但真声音调、音韵变化不大。她从京剧程(砚秋)派唱腔“真声假一点,假声真一点”中得到启迪,结合自己嗓音的特点,开始尝试真假声结合的混声唱法,并借鉴意大利的美声唱法,形成了自己婉转俏丽、柔和缠绵的“傅派”唱腔,为越剧旦角的唱法开辟了一条新路。驰名中外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就是著名音乐家何占豪根据“傅派”唱腔的音乐旋律创作的旷世名篇。傅全香说:“我对越剧追求了一辈子,回顾我自己的艺术道路,我觉得,作为一名演员,要想不断进步,就必须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只有这样,才会取得更大的成就!”徐玉兰:演员唱戏不能依葫芦画瓢一曲“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让徐玉兰塑造的贾宝玉成为人们难以忘怀的艺术形象。如今,一袭猩红色的风衣,雪白的围巾,使85岁的徐玉兰看上去仍然神采飞扬。谈起越剧的发展和现状,徐玉兰兴致盎然:“演员唱戏离不开模仿,但绝不能完全依葫芦画瓢!”1940年,经过7年的科班学习后,19岁的徐玉兰来到宁波演出。短短两年半时间,宁波戏迷对她的喜爱就达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然而,在演出最红火的时期,徐玉兰却清醒地看到了自身的不足——那就是只能唱别人的,没有自己的东西。她开始有意识地向其他剧种学习。看昆剧,她学习身段表演;听评弹,她借鉴发音吐字;看话剧,她体会人物丰富的内心波澜。每演一出新戏,她都要千方百计创编一些观众爱听爱学的新鲜唱腔。经过不断学习积累,徐玉兰创造了越剧小生流派的激越之音,形成了自己洒脱奔放的唱腔艺术。“任何流派都是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发展的,没有哪一个初学者最初不是靠模仿人家开始的,但如果就此止步,不创造发展,就不会有长久的艺术生命力。”徐玉兰这样说。王文娟:艺术不能太功利她走在越剧故乡的土地上,轻易地就被围观的村民认了出来——“那就是王文娟,演林黛玉的。”时光已经流过了几十年,但岁月的风尘并没有在她脸上留下太多的印迹。因为当年的越剧电影《红楼梦》曾红遍全国,“别人都说我和徐玉兰发财了,没有的事!那都是国家的财产。”王文娟说,作为演员,就得要有敬业吃苦的精神。这是百年越剧的好传统,搞艺术是不能太功利的。当年演《孟丽君》时,王文娟常常每天连演日夜两场,连演两三个月,只有星期一可以休息半天。尽管非常苦,但她认为这是演员必须具备的素质。“你得经常演戏,观众看上瘾了会追着你看下一部戏。”王文娟说,“但演出不能光想着发财赚钱,现在有些演出票价太高。比如上海普通的演出要280元的票价,两个人一起看就得560元,这样的高票价有多少人看得起?”越剧在群众中诞生,它的发展与壮大也始终没有脱离过群众。越剧要在新百年里再创辉煌,还得依靠群众。王文娟始终认为,艺术是为大众服务的,而不是少数人赚钱的工具。金采风:观众是我们的老师“越剧只有贴近群众,才能被他们所喜爱。”金采风精神矍铄,谈起越剧就有说不完的话。她深有感触地说,“观众是我们的老师。”“观众的需求是多样的,就像做菜一样,不能太单一。荤素都要有,观众才会喜爱。”正是看到了这一点,金采风在“老戏新演”的实践中作出了很大努力。她在唱腔、服装、布景等多方面进行尝试,使《碧玉簪》、《盘夫索夫》等老戏重新焕发了光彩,至今她的表演仍为人们津津乐道。她还拍摄了多部越剧电影、电视剧,让越剧更多地走进千家万户。“拍完放映以后,我收到了大量的观众来信,大多数观众提出的意见是很中肯的。对我改进自己的表演有很大帮助。”金采风一再说,艺术表演是面向大众的,必须充分尊重观众的需求,要更多地走到普通大众中去。只有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一个剧种才不会消亡。吕瑞英:花大力气培养接班人来到越剧发源地嵊州,年过七旬的吕瑞英总是满脸微笑地出现在人们面前。展望越剧的前景,吕瑞英认为必须花大力气培养接班人。吕瑞英解放前就跟随袁雪芬学艺,新中国成立后,她在长时间的学习实践中慢慢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风格。她在“袁派”的基础上,融入昂扬明亮、富于激情的唱腔,独创成为“吕派”。“过去的100年,老、中、青三代越剧人毫无保留地传、帮、带,互相学习、交流、提高,这是百年越剧留下的可贵传统。”吕瑞英掩饰不住自己的担忧,“但现在,人们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吕瑞英说,随着戏剧不断走向市场,各剧种之间、剧团之间、演员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站在舞台上唱主角的都是已经成名的中青年越剧演员,很多年轻演员的上台机会越来越少,并且整个演员结构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局面。“再出名的演员也是从默默无闻的新人成长起来的。”吕瑞英认为,越剧要走向新的辉煌,必须培养一大批接班人,“只有不断涌现出新的优秀演员,越剧才能走得更远。”

越剧大巴“播种”德清
作者: 陈扬渲 谭伟东 王洪良  来源:浙江日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越剧 
描述:本报德清3月30日电 (记者 陈扬渲 谭伟东 通讯员 王洪良)由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和嵊州市共同主办的“越剧大巴百村万里行”活动今天驶入第二站——德清县钟管镇东舍墩村,吸引了1000余名群众前来观看。在明媚的春光里,越剧大巴这个流动的舞台又一次带给人们无尽的欢乐。田间的桑枝已绽新叶,勤劳的东舍墩村农民今
全文:

本报德清3月30日电 (记者 陈扬渲 谭伟东 通讯员 王洪良)由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和嵊州市共同主办的“越剧大巴百村万里行”活动今天驶入第二站——德清县钟管镇东舍墩村,吸引了1000余名群众前来观看。在明媚的春光里,越剧大巴这个流动的舞台又一次带给人们无尽的欢乐。田间的桑枝已绽新叶,勤劳的东舍墩村农民今天放下锄头,纷纷赶往村中心的演出现场,太阳当头,村民们却甘愿坐着等待越剧大巴的到来。下午2时,柔美的越音响起,村民们的热情也很快被点燃,每一出折子戏都博得阵阵掌声。光看还不过瘾,一个由德清县清溪业余越剧团表演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节目也登上台来。这个节目是当地6位越剧爱好者昨天才编排出来的。简单明了的台词、颇见功力的演唱让村民们边看边点头。特地从新市镇赶来的张学民拿着个小摄像机在台下忙着拍摄。他告诉记者,德清县正在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镇里今年打算送100场演出到基层。这次越剧大巴的到来,正好给德清的基层文化建设一次学习的机会。德清县领导在看戏时,向送演员前来东舍墩村的嵊州市领导提起,打算向嵊州越剧学校引进人才,把德清农村的文化活动进一步活跃起来。越剧大巴一路演出,也一路在农村播下先进文化的种子。

越剧大巴开进新昌小山村
作者: 陈扬渲 马鹏军 王洪良  来源:浙江日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越剧 
描述:本报新昌9月22日电 (记者 陈扬渲 通讯员 马鹏军 王洪良) 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由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和嵊州市共同主办的“越剧大巴百村万里行”活动今晚来到了新昌县羽林街道新中村。在浓郁的桂花香里聆听清雅越音,小村的农民深深陶醉了。$$越剧大巴的到来,让今天的新中村比过节还热闹。晚上7时20分,演出在
全文:

本报新昌9月22日电 (记者 陈扬渲 通讯员 马鹏军 王洪良) 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由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和嵊州市共同主办的“越剧大巴百村万里行”活动今晚来到了新昌县羽林街道新中村。在浓郁的桂花香里聆听清雅越音,小村的农民深深陶醉了。$$越剧大巴的到来,让今天的新中村比过节还热闹。晚上7时20分,演出在数百位村民期盼的目光中拉开了帷幕。越剧经典折子戏《叹月》、《惜别离》、《手心手背都是肉》以及新编歌舞《新农村之歌》、器乐独奏《赛马》使现场气氛渐渐升温,村民不断地把掌声献给舞台上的演员。$$山村的秋夜有些凉意,但村民们一个个看得入迷。没占到好位置的村民站在后面伸长了脖子盯着舞台,有的干脆坐在舞台两侧的沙堆和石头上。新中村村委会主任俞焕兴说,村民们知道今晚有演出时,都很高兴。可演出时间只有一个半小时,又让大家很“不满”。村民吕大妈说:“村里难得有一次演出,就不能多演几个节目吗?”带队演出的嵊州市文化馆馆长朱杭灿面对大伙儿的热情,赶紧临时重排节目单,把演出时间延长到了两个小时。$$作为越剧百年的一项重头戏,“越剧大巴百村万里行”活动自今年3月26日正式启动以来,已经走过了嘉兴、湖州、金华、台州、宁波等多个地区的农村,至今已演出80多场,参加演出的演员近4000人次。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