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 (3)
按栏目分组
绍兴文化 (3)
按年份分组
2015 (1)
2010 (2)
按来源分组
语文新圃 (3)
相关搜索词
《兰亭序》与我
作者: 韩扬文  来源:语文新圃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兰亭序  永字八法  个人成长  古文字  艺术起源  阅读内容  价值观  无可置疑  古汉字  练习 
描述:也许在每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有一些文字,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他的一生。有的时候,人的价值观也往往因为阅读内容的不同而相去甚远。倘若被问及对我影响最大的文章是什么,我应当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反应,无可置疑,是《兰亭序》。
天骄思维 《兰亭序》与我
作者: 韩扬文  来源:语文新圃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以练习它,每一天我都要坐在矮矮的案几上苦练楷书,只因为我被告知工楷是练习它的基础。我说是苦练,一点儿也不夸张。对于一个孩子,艺术是不重要的,甚至那个时候,艺术还比不上后院的一拯黄土来的有趣。但是仿佛我的父母,对于艺术的追求比我要强烈得多,他们每天都监督我练字,一旦一个笔锋出了问题,必然又是一番责打。那个时候,渴慕艺术是他们,不是我。和我一起练字的孩子,也都是未见《兰亭序》,而心有戚戚焉。那个时候,教会我们写字的是一个沉默的老人,他喜欢的是蝇头小楷,他让我们临摹柳公权的《玄秘塔碑》。这本文字多处剥落的拓本内容我们不得而知,因为没有人告诉我们它的意义。对于幼年的我们,《玄秘塔碑》本身就是玄秘的,犹如无知那么玄秘,犹如我们浸泡在古文字里的童年那么玄秘,仿佛是没有尽头,无始无终。那个时候,汉字就只是汉字,我们唯一懂得的,就是那个古汉字的读音,它本身没有什么意义。由它们串联而成的是汉字群,而并非文章。我们在棍棒底下学到的是一门技术,一门好比打坐参禅的技术,我们能够写出比其他人好看很多的字,但是我们不能够表达自己要表达的意义。小的时候,对于我们来说,写字是哑巴做的事情。每个周末,我们都要去那个老人那里,做一天的哑巴,有时候,写着写着就睡着了。这其实很正常,因为我们根本不懂得我们写的是什么意思。只是偷偷看着身边父母的表情,他们以他们的审美告诉我们,我们到底写了些什么。答案只有两个,要么是“好”,要么是“不好”,他们的表情其实是灵动的。“察言观色”,这也是一门学问。 13岁的时候,来了一个老师。他年纪很轻,五官好像是被精心雕琢出来的一般,我们的父母几乎本能地对他的能力产生质疑。因为他同时符合了社会上通行的最值得对其能力产生怀疑的两条致命的准则:一是年轻,一是英俊。也许很多人要对这一理论嗤之以鼻,但是事实上,绝大部分的成年人是这条理论的践行者,其实有时候,怀疑来自人类最原始的特性——嫉妒。但是孩子,往往是单纯的,他们有的时候更加公允,他们有的时候更能够辨别是非,你不用对此感到惊讶。天赋的东西我们都曾有过,但是慢慢地,在生活中,被磨灭掉了。宽容,应该也是天赋之一。但愿我们记得,我们在自己的童年,都曾经那么宽容过,我们那时候还不能熟练地运用语言,更不用说是恶毒的语言了。那个时候,我们的宽容,是有回报的,我们收获过一份珍宝——当我们十三岁的时候,提笔写起《兰亭序》。那个年轻的老师,他第一堂课所讲的,是父母眼中彻头彻尾的废话。但是,那是我学习书法以后听到的第一句有用的话,我是那个时候开始意识到自己一直在练习的是书法,而不是大字,它本身是一门庄严的艺术。他告诉我们说:“授人于鱼不如授人于渔。”然后,他花了一整天时间向我们描述兰亭修禊的情景。王羲之、谢安,令人向往的魏晋风度第一次为我们所知。这是一扇窗户,不但是语言的窗户,还有文学的窗户,人格的窗户。他试图告诉我们,我们一直在写的字背后所隐藏着的遥远年代的快乐与不幸。但是,这些受到了家长激烈的反对,他们责怪他不应该对我们说那么多“无关紧要”的话,他们认为,他存在的所有意义,就是教会我们写《兰亭序》,仅此而已。于是,他开始提笔,那一天,他只写了一个“永”字——《兰亭序》全篇第一字,也是机锋暗藏的一个字。“永字八法”,这一个字,我们所有人也包括他,一辈子也学不尽。首先,我想简单解释一下“永字八法”: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竖为弩(用力也);钩为耀(跳貌,与跃同);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撇为掠(如用篦之掠发);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捺为磔(磔音窄,裂牲为磔,笔锋开张也)。在这八句话中,我们看到什么?我们看到艺术起源于自然:我们也看到书画同源的道理。古人运用自然界中的事物去研究笔画应当怎样运行,才能够飘逸洒脱,尽得自然之灵气。可见在他们的心中,自然是最美的,生活次之,其下为艺术。如果用心琢磨,我们还可以发现,每一个汉字其实都是有节奏的,它犹如是自然的乐音,美不胜收。试用“永字八法”写一个“永”字,你就会发现,点化成翻然而下之沙鸥,惶惑:横如同悬崖处勒马,险峻:竖如同古木之躯干,敦厚;钩正是树旁之松鼠跳跃,敏捷:提好似将军扬鞭策马,英姿勃发:撇是青丝抚过竹筛,轻柔暗哑:短撇为高啄之檐牙,空灵;捺则像春花生发,在撕裂的苦痛里长出嫩芽。《法书苑》说:“王逸少工书十五年偏攻‘永’字八法,以其八法之势,能通一切。”因此,我始终相信,从“永字八法”进入《兰亭序》的学习,是比较明智的办法。 《兰亭序》变幻莫测的笔法,每一笔都有少女的曼妙,每一笔都恰到好处。力透纸背的功力,是它“施朱则太红,施粉则太白”。虽然今天,我们无法看到王羲之的真迹,但是冯承素所临神龙本也是一个传奇。最好的东西,是只要留下一个侧影,就美妙到让人目眩神迷。 在不断深入的讲解中,我逐渐领略着王羲之的锦绣之心。他洒脱中的畏惧,快乐中的伤感最能够吸引我。《兰亭序》告诉我,王羲之是一个人,而非一个神,他在魏晋的隐晦的逃离中不断对个人的生死,对历史的发展发出长久的慨叹。人人都说他快乐,他快乐吗?大丈夫本来怀抱着些经天纬地之才,做了东床快婿,却还需在要装傻时装傻。寄情山水,那实在太书面的说法,能够做“侠之大者”的,哪个想要寄情山水?人人都说他潇洒,他潇洒吗?“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写出这一句的王右军,他还有太多的放不下、,他在结尾处加快了行笔的速度,想必心中有所感念:“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是的,他想起了后来人,由古人想到的,但是古人在极短的时间内消失在寰宇之间,他觉得自己又何尝不是呢?我们又何尝不是呢?“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生死的循环千古如此,从来未曾改变过。后来才华横溢的王子安,也只是重复了王羲之的意思罢了:“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现在,每当我心中有所郁结,就重新打开《兰亭序》,不断地去临摹它,感悟它隐藏在文字和章法后面的奥义。如果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那么临帖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过程呢?今天,这些文字早已经深深地烙进了我的心里,它的名字叫做——艺术。
《兰亭序》与我
作者: 韩扬文  来源:语文新圃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兰亭序》  个人成长  潜移默化  阅读内容  价值观  时间  应当 
描述:也许在每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有一些文字,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他的一生.有的时候,人的价值观也往往因为阅读内容的不同而相去甚远.倘若被问及对我影响最大的文章是什么,我应当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反应,无可置疑,是<兰亭序>.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