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 (10)
学位论文 (1)
按栏目分组
绍兴文化 (7)
经济发展 (4)
按年份分组
2014 (3)
2012 (1)
2010 (1)
2009 (2)
2008 (2)
2006 (1)
2005 (1)
按来源分组
中国书法 (2)
中国书画 (2)
民族艺术 (2)
科技与企业 (1)
读书杂志 (1)
文艺研究 (1)
党课 (1)
河北大学 (1)
相关搜索词
高二适书法艺术研究
作者: 李明银  来源:河北大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高二适  书法  兰亭论辩  章草  四体书 
描述:直言,其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坚定的学术品格为后人所称颂。高二适独具特色的书法实践历程以及书学思想对当下书法学习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本文从四个方面来研究高二适的书法艺术,其一是对其书法实践历程的梳理,将其学书历程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通过对其每一个时期的作品以及书论的比较分析来归纳总结高二适的学书历程。其二,对其书法具有代表性的章草、狂草、行书作品进行分析,阐释其独特艺术风格。其三,通过分析其诗词、书信、题跋、“兰亭论辩”中的文章以及其专著来剖析其书学思想。最后,通过回顾高二适的书法实践历程,对其为书法艺术所做出的贡献试做提炼,并得出对当下书法学习的一些启示。
《兰亭》再辨:晋人隶书笔意的再认识
作者: 邢文  来源:民族艺术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兰亭序  定武本  郭沫若  高二适  隶书笔意 
描述:对“隶书笔意”的驳议,不但使用的是定武《兰亭》的赝本,而且剽窃了前人之说。
《高二适九札》序
作者: 卞孝萱  来源:中国书画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高二适  序言  兰亭论辩  知情人  书法 
描述:8年因病退职。1963年被聘为江苏省文史馆馆员。1965年参与兰亭论辩,《兰亭序的真伪驳议》和《兰亭序真伪之再驳议》等文影响极大。著有《新定急就章及考证》、《<刘梦得集>校录》、《刘宾客辨易九流疏记》、《高二适书法选集》等。
名迹存真赏 高论具妙心:张公者对话黄君实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书法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兰亭序》  对话  《中国书画》  王羲之  副主编  郭沫若  高二适 
描述:名迹存真赏 高论具妙心:张公者对话黄君实
巍然一硕书:关于岳父高二适的回忆
作者: 尹树人  来源:中国书法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高二适  《兰亭序》  回忆  岳父  兰亭论辩  毛泽东  章士钊  郭沫若 
描述:谈起高二适,人们往往会想起发生在一九六五年的那场《兰亭序》真伪之争,即所谓“兰亭论辩”。高二适批驳郭沫若的文章《〈兰亭序〉的真伪驳议》是通过章士钊先生呈送给毛泽东的。
晒点与卖点
作者: 快乐大叔  来源:党课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卖点  书法作品  朋友  王羲之  高二适  大拇指  手机  快乐 
描述:早已是“赞”声鼎沸,既是“朋友圈”中好友,倘不去锦上添花地点了个“赞”,恐怕说不过去,于是又是点赞,又是追加竖大拇指图标的,就这还怕人家瞧不见,特意加大了字号。
《兰亭序》真伪之争的核心问题
作者: 张传旭  来源:文艺研究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兰亭序》  真伪问题  70年代  80年代  代表作  王羲之  郭沫若  高二适  学术界  行书 
描述:《兰亭序》真伪之争的核心问题
“兰亭论辩”中的知识分子们
作者: 曹洋  来源:读书杂志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兰亭论辩  知识分子  《兰亭序》  中国文化史  高二适  “文革”  学术界  书法 
描述:去年是乡贤高二适先生逝世三十周年。提及高二适先生总是把他与一九六五年爆发的震惊学术界、书法界的兰亭论辩联系在一起。
南京大学雕塑艺术研究所供稿 高二适书法选登
作者:暂无 来源:民族艺术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高二适  书法家  艺术研究所  南京大学  雕塑  选登  《兰亭序》  真伪问题 
描述:高二适先生是我国现代杰出诗人、学者、书法家。1965年曾与郭沫若先生就《兰亭序》真伪问题,展开论辩,毛泽尔主席曾以“笔墨官司,有比无好”赞成高二适先生文章发表。成为现代文坛的一页史章。
姜堰历史名人古迹
作者:暂无 来源:科技与企业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高二适  今草  狂草  章草  书法艺术  书法家  兰亭  历史名人  古迹  经史 
描述:高二适 (1903—1977):当代著名书法家,兴泰乡小甸址人。在书法艺术上熔章草、今草、狂草于一炉,流走自然,格调不凡。治经史尤有独擅之功,撰有《刘宾客文集校录》、《新定急就章及考证》。他写的《兰亭序真伪驳议》一文,受到毛泽东主席的关怀,一时成为海内外文坛佳话。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