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 (68098)
期刊 (20039)
图书 (9922)
抓取新闻 (236)
学位论文 (232)
会议论文 (206)
人物 (55)
按栏目分组
地方文献 (40021)
绍兴文化 (26102)
经济发展 (14348)
社会生活 (9522)
绍兴动态 (4702)
绍兴名仕 (4093)
按年份分组
2022 (81)
2021 (110)
2020 (45)
2019 (37)
2017 (436)
2016 (1465)
2015 (3853)
2014 (46053)
2013 (3819)
2012 (4073)
2011 (4269)
2010 (3728)
2009 (3317)
2008 (2715)
2007 (2360)
2006 (2271)
2005 (1377)
2004 (1221)
2003 (1033)
2002 (871)
2001 (819)
2000 (845)
1999 (792)
1998 (687)
1997 (606)
1996 (687)
1995 (568)
1994 (525)
1993 (430)
1992 (327)
1991 (369)
1990 (323)
1989 (311)
1988 (380)
1987 (308)
1986 (359)
1985 (331)
1984 (313)
1983 (376)
1982 (356)
1981 (370)
1980 (261)
1979 (247)
1978 (114)
1977 (126)
1976 (151)
1975 (53)
1974 (65)
1973 (97)
1972 (95)
1971 (18)
1970 (6)
1969 (2)
1968 (12)
1967 (22)
1966 (84)
1965 (78)
1964 (102)
1963 (189)
1962 (358)
1961 (360)
1960 (981)
1959 (874)
1958 (262)
1957 (146)
1956 (83)
1955 (36)
1954 (27)
1953 (15)
1952 (22)
1951 (75)
1950 (40)
1949 (21)
1948 (34)
1947 (54)
1946 (61)
1945 (4)
1944 (19)
1943 (19)
1942 (4)
1941 (19)
1940 (11)
1939 (11)
1938 (16)
1937 (21)
1936 (36)
1935 (21)
1934 (26)
1933 (18)
1932 (9)
1931 (9)
1930 (14)
1929 (12)
1928 (11)
1927 (5)
1926 (5)
1925 (4)
1924 (3)
1923 (6)
1922 (3)
1921 (3)
1920 (15)
1919 (6)
1918 (3)
1917 (3)
1916 (2)
1915 (1)
1914 (1)
1911 (18)
1902 (1)
1898 (40)
1896 (1)
1887 (1)
按来源分组
其它 (5130)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5)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35)
北京:中华书局 (105)
文物出版社 (100)
中央文献出版社 (97)
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 (91)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79)
陕西人民出版社 (77)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74)
天津人民出版社 (71)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68)
人民出版社 (67)
浙江人民出版社 (54)
上海文艺出版社 (52)
上海人民出版社 (50)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49)
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49)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8)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47)
北京:作家出版社 (47)
北京:中国书店 (46)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45)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45)
北京大学出版社 (44)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44)
青岛:青岛出版社 (43)
中华书局 (42)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42)
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 (42)
中国青年出版社 (41)
吉林人民出版社 (41)
北京:文物出版社 (39)
越剧 (39)
湖南人民出版社 (38)
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 (38)
中共党史出版社 (36)
东海文艺出版社 (36)
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36)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36)
人民美术出版社 (35)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35)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35)
宁波:宁波出版社 (34)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34)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34)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34)
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34)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33)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33)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33)
山东人民出版社 (32)
重庆出版社 (32)
荣宝斋 (31)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31)
浙江文艺出版社 (30)
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 (30)
北京:华夏出版社 (30)
北京:北京出版社 (30)
四川人民出版社 (29)
上海:学林出版社 (29)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29)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9)
福建教育出版社 (28)
河北教育出版社 (28)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8)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8)
辽宁人民出版社 (27)
上海书店 (27)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5)
鲁迅全集出版社 (25)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5)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5)
中国华侨出版社 (24)
华文出版社 (24)
浙江大学 (24)
上海书店出版社 (24)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4)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4)
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24)
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4)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4)
河南人民出版社 (23)
贵州人民出版社 (23)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3)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3)
北京:人民出版社 (22)
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2)
河北人民出版社 (21)
商务印书馆 (21)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1)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1)
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21)
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 (21)
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1)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1)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1)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0)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
北京:方志出版社 (20)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
重庆:重庆出版社 (20)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
巴蜀书社 (19)
花城出版社 (19)
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 (19)
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 (19)
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 (19)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19)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
北京:金盾出版社 (19)
吴越 +文化 (19)
百花文艺出版社 (18)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8)
合肥:黄山书社 (18)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8)
长沙:岳麓书社 (18)
南京:凤凰出版社 (18)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8)
福建人民出版社 (17)
北京出版社 (17)
红旗出版社 (17)
东方出版社 (17)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7)
线装书局 (17)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7)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7)
广州:花城出版社 (17)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7)
兰亭 (17)
安徽人民出版社 (16)
山西人民出版社 (16)
江苏教育出版社 (16)
天一出版社 (16)
华夏出版社 (16)
杭州:杭州出版社 (16)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6)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16)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6)
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 (16)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6)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16)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6)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16)
上海书画出版社 (15)
人民日报出版社 (15)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15)
新文艺出版社 (15)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5)
北京:学苑出版社 (15)
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 (15)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5)
北京:新华出版社 (15)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15)
广州:广州出版社 (15)
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 (15)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5)
北京:科学出版社 (15)
上海:百家出版社 (15)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5)
山东文艺出版社 (14)
山东大学出版社 (14)
江苏文艺出版社 (14)
南开大学出版社 (14)
益民书局 (14)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4)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4)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14)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14)
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14)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14)
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14)
湖南文艺出版社 (13)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3)
中国文史出版社 (13)
岳麓书社 (13)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13)
外文出版社 (13)
宁夏人民出版社 (13)
远方出版社 (13)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3)
沈阳:辽海出版社 (13)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13)
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 (13)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3)
北京:京华出版社 (13)
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 (13)
北京:台海出版社 (13)
绍兴 +经济 (13)
广西人民出版社 (12)
长江文艺出版社 (12)
河南大学出版社 (12)
文化艺术出版社 (12)
山东教育出版社 (12)
东方出版中心 (12)
吉林文史出版社 (12)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2)
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 (12)
苏州:古吴轩出版社 (12)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2)
沈阳:沈阳出版社 (12)
武汉:武汉出版社 (12)
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 (12)
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 (12)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2)
北京:商务印书馆 (12)
北京:线装书局 (12)
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12)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2)
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 (12)
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12)
绍兴 +旅游 (12)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1)
辽海出版社 (11)
解放军出版社 (11)
齐鲁书社 (11)
中国电影出版社 (11)
山东画报出版社 (11)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1)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1)
北京:荣宝斋出版社 (11)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11)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1)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1)
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 (11)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11)
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1)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1)
北京:东方出版社 (11)
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 (11)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1)
北京:团结出版社 (11)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11)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11)
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 (11)
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 (11)
北京:海洋出版社 (11)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1)
上海文化出版社 (10)
文汇出版社 (10)
太白文艺出版社 (10)
四川文艺出版社 (10)
学林出版社 (10)
中国戏剧出版社 (10)
漓江出版社 (10)
江西美术出版社 (10)
春风文艺出版社 (10)
辽宁大学出版社 (10)
团结出版社 (10)
江西人民出版社 (10)
光明日报出版社 (10)
浙江教育出版社 (10)
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 (10)
济南:齐鲁书社 (10)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0)
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 (10)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0)
北京:群众出版社 (10)
济南:明天出版社 (10)
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 (10)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0)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0)
西安:三秦出版社 (10)
开明书店 (10)
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10)
科学出版社 (9)
作家出版社 (9)
世界知识出版社 (9)
新蕾出版社 (9)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9)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9)
天津古籍出版社 (9)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9)
安徽教育出版社 (9)
中国戏剧家协会浙江分会绍兴县绍剧搜集小组 (9)
上海古籍书店 (9)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9)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9)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9)
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9)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9)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9)
深圳:海天出版社 (9)
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9)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9)
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 (9)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9)
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9)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9)
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9)
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9)
上海:文汇出版社 (9)
绍兴 +桥 (9)
绍兴 +黄酒 (9)
中国画报出版社 (8)
辽宁教育出版社 (8)
甘肃人民出版社 (8)
广西教育出版社 (8)
吉林大学出版社 (8)
花山文艺出版社 (8)
安徽大学出版社 (8)
云南人民出版社 (8)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8)
湖南教育出版社 (8)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8)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8)
中州古籍出版社 (8)
四川大学出版社 (8)
泥土社 (8)
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 (8)
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 (8)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8)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8)
成都:巴蜀书社 (8)
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 (8)
济南:济南出版社 (8)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8)
北京:现代出版社 (8)
北京:九州出版社 (8)
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 (8)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8)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8)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8)
北京:外文出版社 (8)
郑州:文心出版社 (8)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8)
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 (8)
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 (8)
北京:知识出版社 (8)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8)
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8)
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7)
海南出版社 (7)
中国工人出版社 (7)
上海辞书出版社 (7)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7)
新疆大学出版社 (7)
荣宝斋出版社 (7)
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7)
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 (7)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7)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7)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7)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7)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7)
北京:红旗出版社 (7)
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7)
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7)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7)
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7)
北京:华文出版社 (7)
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 (7)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7)
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7)
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 (7)
北京:同心出版社 (7)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7)
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 (7)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7)
北京:朝华出版社 (7)
王羲之 (7)
新疆人民出版社 (6)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
浙江古籍出版社 (6)
江苏美术出版社 (6)
南京大学出版社 (6)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6)
河南文艺出版社 (6)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6)
武汉大学出版社 (6)
人民教育出版社 (6)
青海人民出版社 (6)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6)
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 (6)
浙江大学出版社 (6)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6)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6)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6)
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6)
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 (6)
长春:长春出版社 (6)
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6)
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6)
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 (6)
北京:金城出版社 (6)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6)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6)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6)
济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 (6)
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6)
厦门:鹭江出版社 (6)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6)
桂林:漓江出版社 (6)
北京:西苑出版社 (6)
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6)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6)
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6)
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 (6)
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6)
文字改革出版社 (6)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6)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6)
武汉: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6)
北京:华龄出版社 (6)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6)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6)
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 (6)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6)
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 (6)
绍兴 +产业 (6)
中原书局 (5)
武汉出版社 (5)
书目文献出版社 (5)
少年儿童出版社 (5)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5)
人民中国出版社 (5)
宁波出版社 (5)
大象出版社 (5)
时代文艺出版社 (5)
作家书屋 (5)
中山大学出版社 (5)
西苑出版社 (5)
黄河文艺出版社 (5)
宝文堂书店 (5)
北京:中国ISBN中心 (5)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5)
上海:华东人民出版社 (5)
武汉:崇文书局 (5)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5)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5)
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 (5)
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5)
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5)
北京:研究出版社 (5)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5)
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 (5)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5)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5)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5)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5)
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5)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5)
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 (5)
太原:希望出版社 (5)
北京:蓝天出版社 (5)
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5)
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 (5)
长春:吉林音像出版社;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5)
北京:农业出版社 (5)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5)
北京:长征出版社 (5)
大连:大连出版社 (5)
北京:测绘出版社 (5)
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5)
轻工业出版社 (5)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5)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5)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5)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5)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5)
绍兴 +农业 (5)
西泠印社出版社 (4)
绍兴鲁迅研究学会 (4)
云南教育出版社 (4)
华龄出版社 (4)
海峡文艺出版社 (4)
百家出版社 (4)
广东鲁迅研究小组 (4)
中国文联出版社 (4)
贵州教育出版社 (4)
上海市中小学教材编写组 (4)
教育科学出版社 (4)
凤凰出版社 (4)
上海大学出版社 (4)
中国书店 (4)
重庆大学出版社 (4)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4)
当代中国出版社 (4)
崇文书局 (4)
四川教育出版社 (4)
南京出版社 (4)
西北大学出版社 (4)
杭州出版社 (4)
北新书局 (4)
上海百家出版社 (4)
天马出版有限公司 (4)
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4)
万里书店 (4)
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 (4)
北京:长城出版社 (4)
正中书局 (4)
天津市古籍书店 (4)
西安:未来出版社 (4)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4)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4)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4)
北京:学习出版社 (4)
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4)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4)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4)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4)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4)
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4)
哈尔滨:哈尔滨地图出版社 (4)
海口:海南出版社 (4)
沈阳: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 (4)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4)
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4)
北京:长江出版社 (4)
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4)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4)
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 (4)
南京:南京出版社 (4)
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4)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4)
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 (4)
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4)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4)
北京:华艺出版社 (4)
扬州:广陵书社 (4)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4)
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4)
绍兴师范专科学校 (4)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4)
绍剧 (4)
上海译文出版社 (3)
近代中国出版社 (3)
中国书籍出版社 (3)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3)
中国言实出版社 (3)
古典文学出版社 (3)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3)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3)
文史哲出版社 (3)
中国商业出版社 (3)
今日中国出版社 (3)
京华出版社 (3)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3)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3)
党建读物出版社 (3)
群言出版社 (3)
广东经济出版社 (3)
江苏古籍出版社 (3)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 (3)
吉林美术出版社 (3)
广西美术出版社 (3)
四联出版社 (3)
新星出版社 (3)
传记文学出版社 (3)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3)
石油工业出版社 (3)
中州书画社 (3)
现代出版社 (3)
广东旅游出版社 (3)
中央编译出版社 (3)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3)
河北美术出版社 (3)
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 (3)
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3)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3)
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3)
郑州:大象出版社 (3)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3)
音乐出版社 (3)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3)
新华书店华东总分店 (3)
名望出版社 (3)
北京:新时代出版社 (3)
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 (3)
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 (3)
二玄社 (3)
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3)
北京/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3)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3)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3)
济南:黄河出版社 (3)
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 (3)
北京:学苑音像出版社 (3)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3)
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3)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3)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3)
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 (3)
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3)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3)
武汉:长江出版社 (3)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3)
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3)
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 (3)
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 (3)
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 (3)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
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3)
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 (3)
珠海:珠海出版社 (3)
北京:地震出版社 (3)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3)
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3)
北京:新星出版社 (3)
北京:民族出版社 (3)
福州: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3)
广州:新世纪出版社 (3)
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3)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3)
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 (3)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3)
沈阳:白山出版社 (3)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3)
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 (3)
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3)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3)
西安:西安出版社 (3)
北京:群言出版社 (3)
上海书籍出版社 (3)
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3)
北京:龙门书局 (3)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3)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3)
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 (3)
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3)
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3)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3)
越瓷 (3)
蔡元培故居 (3)
兰亭序 (3)
石油化学工业出版社 (2)
中国致公出版社 (2)
苏州大学出版社 (2)
大众文艺出版社 (2)
安徽文艺出版社 (2)
中西书局 (2)
通俗读物出版社 (2)
国际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2)
哈尔滨出版社 (2)
文津出版社 (2)
杭州大学出版社 (2)
长征出版社 (2)
上海鲁迅纪念馆 (2)
成都出版社 (2)
全球书店 (2)
峨嵋出版社 (2)
台湾学生书局 (2)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2)
山西教育出版社 (2)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出版社 (2)
知识产权出版社 (2)
气象出版社 (2)
吉林书店 (2)
中国档案出版社 (2)
上海全球书店 (2)
广陵书社 (2)
山西师范学院中文系 (2)
台湾商务印书馆 (2)
金盾出版社 (2)
中国纺织出版社 (2)
大中书局 (2)
东南大学出版社 (2)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
江西教育出版社 (2)
宗教文化出版社 (2)
兰州大学出版社 (2)
沈阳出版社 (2)
香港万源图书公司 (2)
平明出版社 (2)
金城出版社 (2)
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2)
河南师范大学函授部 (2)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
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 (2)
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 (2)
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2)
新华书店 (2)
通辽: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 (2)
北京:劳动出版社 (2)
世界图书广东出版公司 (2)
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 (2)
中国美术学院社 (2)
北京:气象出版社 (2)
中国轻工业年鉴社 (2)
广州:羊城晚报出版社 (2)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2)
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
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 (2)
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2)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
济南:泰山出版社 (2)
北京:语文出版社 (2)
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2)
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 (2)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2)
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2)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
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
中国出版社 (2)
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2)
北京:档案出版社 (2)
北京:星球地图出版社 (2)
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
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2)
北京:凤凰出版集团;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
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2)
合肥: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 (2)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2)
福州: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 (2)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
北京:中华地图学社 (2)
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2)
香港:银河出版社 (2)
柯岩 (2)
绍兴 +商业 (2)
绍兴 +书法 (2)
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1)
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1)
中正书局 (1)
中国卓越出版公司 (1)
古吴轩出版社 (1)
辽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室 (1)
大连出版社 (1)
淮阴县文教局教研室 (1)
巴盟教师进修学校 (1)
邳县文教局教学资料编写组 (1)
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 (1)
北平文化学社 (1)
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组 (1)
白山出版社 (1)
?众图书公司 (1)
山西出版集团 (1)
平顶山市图书馆 (1)
华欣文化事业中心 (1)
抗战出版部 (1)
汕头大学出版社 (1)
文通书局出版社 (1)
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1)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1)
曲阜师范学院图书馆 (1)
济南出版社 (1)
中国民航出版社 (1)
柯文出版社 (1)
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
武汉大学经济系七二级工农兵学员 (1)
复文图书出版社 (1)
各埠中华书局 (1)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1)
中原农民出版社 (1)
波文书局 (1)
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1)
陕西旅游出版社 (1)
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 (1)
铁岭市艺术研究所 (1)
专利文献出版社 (1)
广东师范中文系函授教材编写组 (1)
西南民族学院语文系 (1)
东北书店 (1)
珠海出版社 (1)
中亚书店 (1)
大中华书局 (1)
延安新华书店 (1)
台湾文化协进会刊 (1)
文光书局 (1)
新象书店 (1)
安徽工农大学中文系 (1)
人物出版社 (1)
生活导报社 (1)
陕西师范大学革委会政宣部 (1)
生活书店 (1)
山西省《运城地区报》拼音版编辑部 (1)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
光华出版社 (1)
泰山出版社 (1)
开封师范学院革命委员会 (1)
云南大学出版社 (1)
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处 (1)
湖北省图书馆 (1)
辽宁大学中文系评论组 (1)
山西师范学院 (1)
甘肃师范大学科学研究科 (1)
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 (1)
通辽师范学院出版 (1)
江苏师范学院 (1)
郑州大学图书馆 (1)
重庆人民出版社 (1)
清华大学出版社 (1)
民馨书店 (1)
启智书局 (1)
新时代书局出版 (1)
生物出版社 (1)
离骚出版社 (1)
青光书局 (1)
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
江西省广昌县印刷厂印 (1)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
兵器工业出版社 (1)
安徽美术出版社 (1)
党建读物出版 (1)
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1)
江苏文史资料编辑室出版社 (1)
东北戏曲新报社 (1)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
棠棣出版社 (1)
星洲出版社 (1)
云南民族出版社 (1)
旅游教育出版社 (1)
上海北新书局出版 (1)
万卷出版公司 (1)
光明书局 (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1)
上海仿古书店 (1)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
中国农业出版社 (1)
上海北新书局 (1)
北京大学中文系 (1)
学海出版社 (1)
南充师范学院鲁迅作品浅析编写小组 (1)
苏州市第四十二中学 (1)
天津市南开区文教局教育教学研究组 (1)
吉林图书馆 (1)
华艺出版社 (1)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
天天出版社 (1)
云南美术出版社 (1)
辽宁民族出版社 (1)
石油化工工业出版社 (1)
北京师范学院 (1)
丹东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1)
阿坝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1)
汶川县旅游局 (1)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
大光出版社有限公司 (1)
长安出版社 (1)
河南省文联筹委会 (1)
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民间文学教学组 (1)
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 (1)
北京:中国曲艺出版社 (1)
绍兴县文化广播电视局 (1)
北京:专利文献出版社 (1)
浙江省艺术研究社 (1)
上海:新美术出版社 (1)
新知识出版社 (1)
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 (1)
福州:海风出版社 (1)
北京:时事出版社 (1)
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
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1)
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1)
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 (1)
中国儿童书店 (1)
《戏剧界》杂志社编辑出版 (1)
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1)
苏南人民出版社 (1)
艺术出版社 (1)
天下书报社 (1)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
上海天下书报社出版 (1)
中国出版集团;北京/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1)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1)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 (1)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1)
上海:世界图书上海出版公司 (1)
潮锋出版社 (1)
厦门越剧团 (1)
厦门越剧团翻印 (1)
杂志公司 (1)
汇文书店 (1)
中央文化部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印发 (1)
世界书报出版社 (1)
上杂出版社 (1)
上海:上海火星出版社 (1)
上海倡明书局出版 (1)
上海文艺出版(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1)
长春:吉林音像出版社 (1)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文艺音像出版社 (1)
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 (1)
国际村文库书店有限公司 (1)
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1)
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 (1)
世界图书北京出版公司 (1)
海鸥出版公司 (1)
成都古籍书店 (1)
益群书店 (1)
有正书局 (1)
武汉古籍书店 (1)
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出版 (1)
北京:北京书籍出版社 (1)
武汉市古籍书店 (1)
香港:名人出版社 (1)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1)
郑州:海燕出版社 (1)
延吉:延边教育出版社 (1)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1)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1)
香港昆鹏有限公司 (1)
济南:山东电子音像出版社 (1)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
北京:工商出版社 (1)
中国轻工业年临鉴社 (1)
浙江年鉴社 (1)
北京:中国工商出版社 (1)
新业书局 (1)
中国文化艺术出版社 (1)
商务出版社 (1)
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 (1)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1)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1)
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1)
黄山出版社 (1)
历史教学社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图书资料室 (1)
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 (1)
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
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
东南亚研究所 (1)
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1)
慈溪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 (1)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1)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1)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1)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1)
江苏研究社 (1)
南京:译林出版社 (1)
上海:上海书店 (1)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北京:商务印书馆 (1)
香港金陵书社出版公司 (1)
辽东文学社 (1)
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 (1)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
非正式出版物 (1)
郑州教育学院学报编辑部 (1)
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1)
杭州大学历史系资料室 (1)
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 (1)
亚洲文化艺术出版公司 (1)
北京:中国线装书局 (1)
翰墨轩出版有限公司 (1)
浙江省文物考古所 (1)
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 (1)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
北京:北京出版社;北京: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1)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
芒:德宏民族出版社 (1)
浙江省高等师范院校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教学研究会 (1)
湘潭大学教材科 (1)
北京:地质出版社 (1)
水利水电出版社 (1)
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
喀会师范学院中文系资料室 (1)
水利出版社 (1)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
北京:昆仑出版社 (1)
广州:广东省出版集团;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
江汉石油报社 (1)
华乐出版社 (1)
重庆:重庆人民出版社 (1)
广西民族学院中文系现文学教研组 (1)
黑龙江省函授广播学院 (1)
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
中国人民文化出版社 (1)
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1)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
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 (1)
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1)
石家庄: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1)
北京: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1)
天津:新蕾出版社 (1)
人文出版社 (1)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
江苏年鉴杂志社 (1)
汉文正楷印书局 (1)
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北京: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1)
人民画报社 (1)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 (1)
台湾:台视出版社 (1)
大冶市诗词楹联学会;西塞山诗社 (1)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
《西湖》文艺编辑部 (1)
中华国际出版社 (1)
香港南苑书屋 (1)
石笕茶 (1)
鲁迅故里 (1)
大禹陵 (1)
沈园 (1)
绍兴 +工业 (1)
绍兴 +水乡 (1)
绍兴 +戏曲 (1)
相关搜索词
[1图]王羲之《游目帖》重见天日
作者:暂无 来源:人民政协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王羲之 
描述: 在“二战”中毁于原子弹爆炸的王羲之《游目帖》近日被复制成功,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以其“本来面目”亮相,这是文物出版社与日本二玄社使用现代高科技数字技术,首次成功复原古代失传作品。 关于《游目帖》 《游目帖》是王羲之写给益州刺史周抚的信件,表现了王羲之迫切渴望到蜀一游的心情。共11行102字
全文:

2007-12-13c101_Embed3.jpg

在“二战”中毁于原子弹爆炸的王羲之《游目帖》近日被复制成功,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以其“本来面目”亮相,这是文物出版社与日本二玄社使用现代高科技数字技术,首次成功复原古代失传作品。

关于《游目帖》

《游目帖》是王羲之写给益州刺史周抚的信件,表现了王羲之迫切渴望到蜀一游的心情。共11行102字,全文为:

省足下别疏,具彼土山川诸奇。扬雄《蜀都》、左太冲《三都》,殊为不备悉。彼故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可得果,当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时示意,迟此期,真以日为岁。想足下镇彼土,未有动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领峨眉而旋,实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弛于彼矣。

此帖为王羲之中年以后的重要作品,笔法纯熟,历代被人们所珍重。由于字数较多,也一直是临习王羲之草书的极好范本。原帖唐时为太宗李世民所收,刻入《十七帖》,后人单称其为《蜀都帖》。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六中介绍了唐太宗收集王羲之墨迹装裱成帖的过程,并收录了《游目帖》的全文。北宋时刻入《淳化阁帖》,称为《彼土帖》。明时也有翻刻,称为《山川诸奇帖》。清内府于乾隆十二年收得此帖,录入《石渠宝笈》,并刻入了《三希堂法帖》。

年代真伪问题

关于此帖的年代真伪问题,学术界还有争议,一般认为是唐代的摹本。

此帖古意盎然,明末徐守和的题跋中写到,此帖用晋代冷金纸写成,收得此卷时“虽印识累累,眯目难辨”,洗去浮垢后方见“贞观”印“硃晕沉着,深入纸肤,隐隐不没”,其余唐宋间诸印也一一辨明。明方孝孺称此帖“寓森严于纵逸,蓄圆劲于跳动,其起止屈折,如天造神运,变化倏忽,莫可端倪,令人惊叹自失”。清乾隆皇帝最喜《快雪时晴帖》,得此帖后称其与《快雪时晴帖》“难为伯仲”,并多次题跋钤印。

但是,这样一件名迹的遭遇却让人感到十分的震惊和痛心。真迹早佚,仅存的这件摹本明初为郑济所得,邀方孝孺为其作跋。靖难之役后,方孝孺被灭十族,郑家为避祸,删去方跋。后郑济之侄郑柏找到原文重跋于后。明末归徐守和所有,徐氏洗去浮垢,重新装裱。

乾隆十二年入内府,咸丰、同治年间出赐恭亲王,后又传给其次子载滢。义和团时期流出恭王府,很快便流入日本,为广岛的安达万藏氏收藏。

毁于战火

1913年,《游目帖》曾在京都举行的“兰亭会”上公开展出,但从那开始就再也没有在公众面前露过面。目前能够确认的最后消息就是:1933年安达万藏携原件走访日本著名汉学家内藤虎求跋,1934年印行过珂罗版复制品。

安达万藏的家位于广岛原子弹爆炸的中心,据安达万藏家的后人回忆,住宅、库房和家人都在爆炸中毁灭。《游目帖》毁于美军对广岛的原子弹轰炸已成定论。现在人们能够看到的只有日本早年的黑白印刷品了。

在痛惜之余,文物出版社了萌生利用现代高科技数字技术复原《游目帖》的想法。

日本二玄社在复制中国古代书画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很高的声誉,与文物出版社有着常年合作的友好关系。2006年初,文物出版社向日本二玄社表示了复原《游目帖》的愿望,希望他们能够给予帮助。这个想法得到了二玄社和日本相关学者的高度评价。经过一年的查找,2007年3月,二玄社终于找到了1934年安达万藏氏委托京都的小林写真制版所用珂罗版按照原大印刷的《游目帖》,虽然是黑白的,但还算清楚,而且包括全部的题跋!

逼近原貌

复原《游目帖》最重要的工作是将黑白图像复原成彩色的。由于当时没有彩色照片,已经无法获得原件的色彩信息了。原件离开中国已经100余年,被毁也已经60余年了,无论国内还是日本,已经没有见过原件的人了。复原工作可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只能尽最大努力最大限度地接近原件。由于资料缺失,许多细节已难以究明,许多谜团只能从一些蛛丝马迹中探讨。

为此,文物出版社和日本二玄社的专家们针对各部分所用的材料以及材料的颜色、质地和年代、墨迹的颜色、各方印章的主人以及印章的颜色、尺寸和装裱形式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考证和对比,提出了复原的方案。

在材料方面,最终确定以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黄庭坚《寒山子题居士诗》、南京博物院收藏的元吴镇《松泉图》的引首所用的纸张作为乾隆所题引首部分纸色的依据;以台北故宫的《远宦帖》、《奉橘、何如、平安帖》作为本幅部分纸色确定的依据;其余部分的纸张、绫子参照同时代的材料进行复原。

在印章方面,确定以存世作品相同人物的相同印章的颜色为准。其他无考的印章以及本幅上的旧印章根据珂罗版的深浅浓淡和时代特点仿照其他古字画上的印章处理。

有关墨迹的色彩问题,本幅部分的墨色参照《远宦帖》、《奉橘、何如、平安帖》的墨色处理。乾隆等人题跋部分的墨色参照传世品处理。

在复制用纸方面,文物出版社选择了用古法生产的优质宣纸。为了适用于数字复制的要求,又对纸张进行了特殊加工,增加了纸张的色域空间、表现力和保存性。

在装裱方面,采用了接近清宫的装裱式样。

复原的具体技术工作由文物出版社文物修复复制中心负责,采用了文物出版社开发的数字复制技术。经过了认真细致的努力和多次的调整,至7月10日,复原工作基本完成。

“很有意义”

《游目帖》的复原质量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认可。5月16日,文物出版社向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著名书画鉴定家傅熹年先生进行了汇报。傅先生高兴地观看了样品。称赞这是件“起死回生”的工作,“很有意义”。

对《游目帖》的复原工作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尽管在理论上已经不可能完全复原了,但通过认真的科学分析和考证,在现有资料和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恢复本来的面貌仍然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首先,对已经毁坏的书画进行复原,如同对古建筑遗址、古器物进行复原或修复一样,是对古代文化和文物进行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复原的过程也是研究和加深认识的过程。

第二,复原工作是也是重要的资料保存工作。已毁书画的资料十分珍稀,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发掘现有资料的价值也是复原工作的目的之一,它可以为今后的研究和各种利用提供新的可能性。

第三,复原工作的另一个重要的意义是传承和弘扬古代的优秀文化。它可以使更多的人接触已经消失的古代艺术作品,使爱好者有更多的欣赏机会,使学艺者能获得更多艺术传统的熏陶滋养和创作灵感,使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

[2图]能不忆江南?
作者: 张抗抗  来源:人民政协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越剧 
描述: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大幕开启,几件短衫长袍高悬。服装是时间的刻度——历史背景在这斜襟大褂中无声地显现。民国初年的外衣徐徐降落,剧中人像钟表的指针开始行走。面对《江南好人》亦庄亦谐的舞台,耳眼一时竟不够用了。那个曾经塑造了数个潇洒飘逸女小生的茅威涛,一开场,已变身为娉婷柔美的歌妓沈黛。沈姑娘
全文: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大幕开启,几件短衫长袍高悬。服装是时间的刻度——历史背景在这斜襟大褂中无声地显现。民国初年的外衣徐徐降落,剧中人像钟表的指针开始行走。面对《江南好人》亦庄亦谐的舞台,耳眼一时竟不够用了。那个曾经塑造了数个潇洒飘逸女小生的茅威涛,一开场,已变身为娉婷柔美的歌妓沈黛。沈姑娘在乐曲中倾诉心绪,分明是越剧女旦清悠婉丽的嗓音。沈姑娘的身段婀娜多姿,活生生一个令人怜爱的江南民女。沈姑娘的表演含蓄细腻,传递出民国女人素雅委婉的韵味。曾被我们熟悉的“风流才子”茅威涛,在《江南好人》中骤然变得陌生。她一人分饰男女二位主角,于不同的时空,将自己分裂为两半:这边厢,还原旗袍长裙的女儿之身沈黛;那边厢,另塑西服革履的沈黛“表兄”隋达。全剧茅威涛共用6套女装4套男装,反复易装达14次之多,演员的高强度体力消耗与后台高效的精准配合,令人叹服。每当沈黛隐去,隋达随即登台。隋达消失,沈黛悄然复现。男女主角的性别转换,如同幽灵一般自由来去,传统戏剧舞台封闭的空间被一次次打破重组,给人极其震撼的审美惊喜。

2013年初,茅威涛、郭小男伉俪,携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于国家大剧院首演新概念越剧《江南好人》。京城报纸前一日已经刊登了茅威涛的女装剧照——惊艳而不失端庄、妩媚兼具优雅。京城隆冬寒风萧瑟,大剧院戏剧场春意弥漫。京城及异国“茅迷”纷至,为梦中的茅威涛而来、为美丽的越剧而来、为一次戏曲的视觉听觉盛宴而来。

《江南好人》改编自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的话剧《四川好人》,原剧本对善恶的评析与表现,具有相当的思辨深度,在世界戏剧史上颇得好评。剧终前,沈黛与三位神仙有一段对话,可谓全剧点睛之笔:

神仙丙:现在我们庄严宣布:

三神仙:沈黛是标准合格的江南好人!

沈黛:神仙啊,我本是一个普通女子,为什么非让我承担这个责任?

三神仙:因为神仙需要好人,民众需要好人,社会更需要好人!

沈黛的疑问也是观众的疑问。在这个恶人称雄、好人难得的世界上,“好人”成为人们一个可望不可及的梦想。我们想做好人而不能,更不愿意为助恶人而做好人。然而,人性本是善恶交杂,并没有绝对的好人与恶人。善与恶,每时每刻都在纠结、裂变、互相转化。在一个极度贫困或是贫富严重分化的社会环境中,良善无法存在更无法生长。

导演郭小男对布莱希特的《四川好人》情有独钟——“该剧在德国诞生半个多世纪后,郭小男和编剧曹路生将其移植为越剧台本,故事发生地改为民国初年的江南小镇,借此剧探讨人性善恶、叩问灵魂。作品的寓意之深、表演弹性之大,为导演和表演者提供了“炫技”的大舞台。导演胆敢设计由男装版茅威涛与女装版的茅威涛一人,兼饰沈黛与隋达男女两个角色,这一构想堪称奇绝。2012年是布莱希特逝世56周年。郭小男说:该剧是对“布莱希特”哲学的一次致敬。

有关《江南好人》,更多的话题,还可从导演构思上展开。在该戏的移植改编中,导演颠覆了传统越剧的叙事程式,与先锋戏剧进行了“无缝嫁接”。吸纳了现代音乐剧的形式元素,以多种“非越剧”的手段,为越剧注入新鲜活力:叙述神仙无钱住宿遭拒,三个店老板托字来回走一趟,因果了然;沈黛渴望的婚礼,在众人歌舞的“虚拟”叙事中成为泡影;民初西洋文明的侵入,以一场“绅士”集体舞,烘托出当年的环境氛围……舒缓的江南小调、清雅的苏州评弹,与跳跃的西方爵士乐混搭;幽默讽刺的台词念白、场景道具的象征意味、节奏明快的现代舞片段、说唱RAP……种种新鲜的艺术手段,在传统越剧叙事模式的缝隙里熠熠生辉,完美地呈现出舞台创意的新鲜感。糅入了与观众可交流可沟通的“当下性”,剧场内时时响起“茅迷”热情观众会心的笑声和掌声,也征服了更多的年轻观众。

然而,最难的不是戏剧形式的变革,而是布莱希特话剧语言的犀利和思辨特性,在转化为戏曲唱词、尤其是越剧软糯的方言之后,所能承载和担当的思想表现力度。郭小男以“小生”之豪迈,以“女旦”之细腻,对布氏的“好人”进行层层剖解。以越剧的舒缓哀婉,重新阐释布氏的尖锐与激烈。或许,世上最坚硬的东西,是柔软。可谓以柔克刚、水滴石穿。《江南好人》终是将布氏冷峻的人性批判与价值判断,以剧中各色人物复杂性格的表演、以越剧明快流畅的唱词念白、以简约多样的歌舞,完美地进行了阐述。布莱希特所倡导的戏剧间离理念,与中国戏曲的抽象写意,达成了奇妙的融合。

致敬,布莱希特!您对人性的叩击与追问,是越剧新生的催化剂。

我沉醉于江南故乡的百花丛。作为一个越剧爱好者,我为《江南好人》兴奋难眠。这一对“才子与佳人”的神仙眷侣郭小男、茅威涛伉俪,面向未来,还将怎样求新求变,带给我们更强烈的震惊与艺术之梦呢?

江南好人多,江南百花开——能不忆江南?

图:全国政协委员张抗抗

新编越剧《江南好人》

“这是一场让老人贴心与温暖的演出”
作者: 顾磊 舒迪  来源:人民政协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越剧 
描述:“这是一场非常精妙的表演,作为老戏迷,我觉得这次演出很成功,演员的唱功很深厚,将角色演绎得非常传神,一颦一笑,舞台上的每个动作,都有很深的功夫。”9月27日,来自西城区社区的陈老先生告诉记者。当天,一场别开生面的迎“老年节”越剧公益演出活动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 在重阳节这个传统的敬老节日即将到来之际
全文:

“这是一场非常精妙的表演,作为老戏迷,我觉得这次演出很成功,演员的唱功很深厚,将角色演绎得非常传神,一颦一笑,舞台上的每个动作,都有很深的功夫。”9月27日,来自西城区社区的陈老先生告诉记者。当天,一场别开生面的迎“老年节”越剧公益演出活动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

在重阳节这个传统的敬老节日即将到来之际,全国政协机关老干部局专门邀请北京市西城区小百花越剧团到全国政协礼堂上演精彩的经典越剧折子戏,为全国政协及兄弟单位的离退休干部、北京西城区部分社区的普通老人们奉献了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

“我国已经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搭建平台、丰富机关老干部的文化生活,是我们今年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在第二个老年节(重阳节)来临之际,我们举办此次越剧演出,体现了全国政协机关对老同志的关心、关爱,也弘扬了敬老、爱老、尊老的社会正能量。”全国政协办公厅老干部局局长郑燕军告诉记者。当天的演出包含了《梁祝》、《红楼梦》等经典越剧的折子戏,为了方便老年人前来观看,老干部局还特意把演出时间安排在了下午。

随着悠扬的乐曲响起,演出拉开序幕。首先上演的是《花中君子·骂堂》。悠扬婉转的越剧唱腔迅速将观众带入戏曲世界,经典唱段让人如痴如醉。随后,越剧戏迷们非常熟悉的《红楼梦·黛玉葬花》上演,现场一片寂静,美妙的唱腔吸引了人们的关注。随着这一段表演渐入高潮,现场逐渐响起了潮水般的掌声。

“我是个资深戏迷,听京剧、越剧、黄梅戏已经有20多年了,这次一听说有越剧表演,而且上演的是经典桥段,就拉着老伴来了。这些唱段百听不厌,越听越有味道,可以说,这次演出是我们这些戏迷一次难得的欣赏戏曲的机会。”70岁的老干部林老先生告诉记者。

表演的下半段是《新狮吼记·跪池》以及《梁山伯与祝英台·楼台会》,观众中对这两段戏曲尤其是后者熟悉的人太多了。演唱梁山伯的越剧演员用高亢而婉转的声线表达了戏剧人物的喜乐悲哀,不时引起观众们强烈的共鸣,如潮的掌声一阵紧接一阵。

很快,一个多小时的演出就结束了,但是观看演出的老人们却依然、意犹未尽、回味不已,不少老人还在细细品味演员们精彩的唱腔和身段。“这次公益演出,是一场给老人关爱与关怀的演出,让我们这些老年人感觉到贴心与温暖。全国政协在国庆节和重阳节即将到来之际安排的这场演出,简约而不简单,我们很喜欢。”一位老干部告诉记者。

据了解,此次免费为老干部们公益演出的北京小百花越剧团隶属于北京市西城区文化馆,是北京拥有较高知名度的优秀民间业余越剧团队,也是西城区群众文艺精品团队之一。剧团坚持定期公益演出,深受观众的欢迎和喜爱。剧团负责人表示:“非常高兴有机会能为人民政协事业做出贡献的老同志们奉献一场公益演出,剧团将不断提升演出水平,让更多人分享越剧的艺术魅力。”

绍剧越剧热京城
作者: 文易  来源:人民政协报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越剧 
描述:素有“戏曲之乡”美誉的浙江绍 兴,上周在北京举行的“绍兴文化 周”戏曲展演活动中,在长安大戏院 向北京观众献演了新编绍剧猴戏 《咫尺灵山》和越剧《狸猫换太子》。 江南名角丽姝们的绰约风姿令首都 观众陶醉,同时在这里也掀起了一 阵“绍剧热”和“越剧热”。$$ 绍剧,又称绍兴乱弹,绍兴大 班,始以“社戏
全文:

素有“戏曲之乡”美誉的浙江绍 兴,上周在北京举行的“绍兴文化 周”戏曲展演活动中,在长安大戏院 向北京观众献演了新编绍剧猴戏 《咫尺灵山》和越剧《狸猫换太子》。 江南名角丽姝们的绰约风姿令首都 观众陶醉,同时在这里也掀起了一 阵“绍剧热”和“越剧热”。$$ 绍剧,又称绍兴乱弹,绍兴大 班,始以“社戏”形式演出于水乡山 村的庙宇草台,是民间迎神赛会、春 秋社祭的重要活动之一。六十年代 初,一出《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使绍 剧轰动京华,名播海外。$$ 绍剧剧目大多取材于历史或演 义小说,忠奸斗争、伸冤雪仇、征夷 平叛、英雄侠义、神妖鬼怪,无所不 及。“其事多忠、孝、节、义,足以动 人,其词直质,虽妇孺亦解;其音慷 慨,血气为之动荡”。特别是在《孙悟 空三打白骨精》中,绍剧表演艺术家 六龄童(章宗义)吸收了各派猴戏的 表演艺术,融人、神、猴于一体,以丰 富的表情,多变的姿态,塑造了一个 生动真切的美猴王形象,被誉为“南 猴王”;七龄童(章宗信)则巧妙吸收 喜剧大师卓别林的演技,塑造了一 个诙谐幽默,妙趣横生的猪八戒形 象,赢得了“活猪八戒”,“天下第一 猪”的美称。$$ 与其它剧种比较,绍剧有这样 几个特点:一是唱腔曲调丰富,高亢 遒劲,给人以力的感染;二是音乐粗 犷朴实,气势磅礴,铿锵有力,易于 表达悲壮和豪放的情怀,故被鲁迅 称之为“越人复仇之声”;三是表演 豪放洒脱,通俗易懂,动作刚柔相 济,富有艺术感染力。绍剧的许多剧 目久演不衰,一些绍剧人物、故事家 喻户晓,就是目不识丁的老人也能 看懂绍剧,哼上几句唱词。$$ 越剧源于嵊州其前身是嵊州农 村的民间小调──落地唱书,以后 发展成“小歌班”(以区别于绍兴大 班),因只用鼓板击节伴奏,演出时 “的笃”之声不绝于耳,故称“的笃 班”。二十年代,越剧进入上海,特别 是经袁雪芬等“越剧十姐妹”倡导革 新,采用了灯光布景,开拓新腔,改 进表演程式,为越剧注入了新的活 力,使之日渐发展成为蜚声海内的 大剧种,在演唱艺术上也形成了许 多流派。$$ 越剧善于表现细腻质朴的思想 情感,演出的剧目以爱情和家庭题 材为主。唱腔委婉动听,清丽活泼, 音调柔和而不低沉,既具有江南丝 竹之秀丽,亦蕴笙萧管笛之高雅,抑 扬分明,有如 风弄秋叶,泉 鸣幽谷,莺啼 子夜,别具一 种韵味。$$ 现在,嵊 州有一个专门 培训少年越剧 演员的“越剧 之家”,近年来 已向全国各 省、市输送了 五百多位越剧人才,几乎各地的越 剧团中都有绍兴籍的演员,著名越 剧表演艺术家也多为绍兴人。如今 一批艺术上渐趋成熟,生气勃勃的 中青年演员很出色。特别是绍兴小 百花越剧团,一反越剧擅文不擅武 的陈式,独辟蹊径,揉越剧之文与绍 剧、京剧之武于一体,以文武兼备、 唱做俱佳、满台生辉的殊容,在当今 越剧舞台上独树一帜,被专家们誉 为“能文能武第一家”。此外,中国第 一家戏曲博物馆──越剧博物馆也 在嵊州落成。

《山河恋》与百年越剧
作者:暂无 来源:人民政协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越剧 
描述:中国是一个戏剧大国,据统计全国拥有360多种戏曲剧种,如果每天演一种剧种的戏剧,那么可以连演一年,而天天都不相同。其中至今仍活在舞台上的昆曲已有700年的历史,2001年被联合国授予“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称号;有“国剧”之称的京剧孕育、发展约已二百来年;具有全国影响的年轻剧种越剧至今也经
全文:

中国是一个戏剧大国,据统计全国拥有360多种戏曲剧种,如果每天演一种剧种的戏剧,那么可以连演一年,而天天都不相同。其中至今仍活在舞台上的昆曲已有700年的历史,2001年被联合国授予“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称号;有“国剧”之称的京剧孕育、发展约已二百来年;具有全国影响的年轻剧种越剧至今也经过了100年的风雨历程。为了纪念越剧百年诞生,上海、浙江越剧界正在筹备庆贺活动,上海越剧院将聚集名角重新修改排演《山河恋》,由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任总顾问,原版《山河恋》编剧之一韩义任艺术顾问。 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县(今嵊州),嵊县位于绍兴之南,人杰地灵,山明水秀,它东邻四明山,蜿蜒的剡溪横贯县城。越剧的前身是民间说唱“落地唱书”,其主要曲调有流行于当地的〖四工合调〗以及“湖州三跳”的曲调〖呤嗄调〗。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春,演变为在农村庙台、草台演出的地方小戏。为了区别于绍兴地区最流行的绍兴大班,取名“小歌班”。不久,小歌班向四周的诸暨、绍兴、东阳一带流布。1910年开始,小歌班进入当时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初次进上海,在十六铺演出,由于演出比较简陋、粗糙,并未打响,只能黯然返回浙江。第二次、第三次进上海也告失败。1920年,几个小歌班集中了较有实力的艺人,再次闯荡上海滩。他们在表演、身段、音乐等方面都做了改进,推出了《碧玉簪》、《梁祝哀史》、《孟丽君》等一批新戏,这次在升平歌舞台演出得到了上海观众的认可。这样小歌班逐渐在上海立住了脚头。小歌班起初音乐伴奏很简单,仅用竹板、笃鼓敲出“的的、笃笃”的声响,故而人们也称他们为“的笃班”。“的笃班”进入上海之后,虚心学习、借鉴京剧、绍剧等其他剧种和艺术品种的长处,逐步使自己得到了丰富和改善。 “的笃班”经历了男女合演的阶段,后来演变为全用女子演出的“女子绍兴文戏”。女子绍兴文戏发展很快,它先在浙江活动,后纷纷进入上海。上个世纪30年代,著名艺人“三花一娟”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姚水娟以及青年演员筱丹桂、马樟花、袁雪芬、尹桂芳等都来到申城献艺。1936年9月上海的《新闻报》首次把女子绍兴文戏称为“越剧”。越剧不仅得到上海观众的普遍认可,而且慢慢风靡了上海剧坛。 30年代后期,姚水娟等就开始进行“改良女子越剧”的尝试。1942年,袁雪芬更树起了“新越剧”的改革旗帜,尹桂芳、竺水招等也致力于越剧改革。一些越剧戏班吸收了一批新文艺工作者参与进来,建立了正规的编导制,借鉴昆曲、京剧、话剧、电影等艺术的长处,改善越剧的表演和音乐,唱腔除了原有的〖四工调〗外,又创造了〖尺调〗、〖弦下调〗等唱腔,使越剧音乐逐渐形成较完整的板腔体系。他们还编演了大量的新戏,1946年,袁雪芬领衔的雪声剧团首次把鲁迅的名著《祝福》改编成《祥林嫂》搬上了越剧舞台,引起了上海文艺界的广泛关注。郭沫若、许广平、田汉等名流都前往观看演出,并给予高度评价。田汉说《祥林嫂》的演出是“生活的,人情的”,他称赞袁雪芬的表演“风格很高,极有才能”。他看到剧中所有角色全部由女演员扮演,感叹道:“中国的女人都可以演戏,只要稍加训练”。他还在报纸上撰文,称赞越剧能演出富于现实意义的戏,是很大的进步。后来有人称《祥林嫂》的演出为越剧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并不为过。经过锐意改革,越剧在上海的人气更旺,观众也更加踊跃了。 越剧要改革、发展,但是当时的剧团、剧场都由老板一手控制,他们可以随便干涉演出剧目,也可以不给剧场,这些都给越剧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困难。有感于此,1947年7月,袁雪芬、尹桂芳、竺水招、筱丹桂、范瑞娟、徐玉兰、傅全香、张桂凤、吴小楼、徐天红等在上海大西洋西菜馆聚会,讨论如何联合起来举行义演,把义演所得的款项用来建造自己的剧场,并附设一个学馆以培养演员。这十位越剧界的主要演员,后来就被称为“越剧十姐妹”。她们还签了合约,请了律师。演出剧目经她们商定是《山河恋》。 《山河恋》的剧本由当时的青年编剧南薇、韩义、成容编写,它取材于法国作家大仲马的小说《三剑客》(又译作《侠隐记》、《三个火枪手》)。《三剑客》描写路易十三时代几个火枪手的冒险行动和宫廷里钩心斗角的情形。越剧编剧又融合了《东周列国志》中梁僖公的一些宫廷故事,并把时代背景移到了中国的春秋时期。《山河恋》全剧分上下集,故事写:春秋时,梁僖公攻打曹国时掳掠了美女绵姜,纳为夫人。宰相黎瑟垂涎绵姜美色,伺机对她挑逗,遭到呵斥,由此怀恨在心。他知道绵姜钟情于纪苏公子,于是设下圈套,伪造绵姜书信,召纪苏进宫私会,藉此加以陷害。绵姜得悉阴谋,在见到纪苏后,赠以凤钗一支,即促其速速离去。黎瑟又生一计,怂恿梁僖公逼问绵姜凤钗的下落,一面暗地贿赂纪侯宠妃宓姬从纪苏处窃取凤钗。绵姜在宫女戴赢、女婢季娣以及御林军申息、钟兕等的帮助下,追回了凤钗,终于挫败了黎瑟的阴谋诡计。 这个戏的角色分配,一方面由导演提供;另一方面则以抓阄而定,结果是由筱丹桂饰演旦角戏最多的宓姬,竺水招饰演绵姜,徐玉兰饰演纪苏公子,吴小楼饰演梁僖公,傅全香饰演宫女戴赢,尹桂芳、范瑞娟分饰任侠好义的御林军申息和钟兕,袁雪芬扮演的仅是一个只有几句唱词的小丫头季娣。

新版越剧《藏书之家》将携书香赴台首演
作者:暂无 来源:人民政协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越剧 
描述:据新华社电(记者郭丽琨任沁沁)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新版越剧《藏书之家》将于11月首次在台湾演出。这是记者24日从剧团在此间举行的记者会上获悉的。 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团长、该剧领衔主演茅威涛在记者会上表示,《藏书之家》中不缺传统越剧中的“才子、佳人、后花园”,但是这出戏意欲在此基础上承载更浓厚的文化底蕴,
全文:

据新华社电(记者郭丽琨任沁沁)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新版越剧《藏书之家》将于11月首次在台湾演出。这是记者24日从剧团在此间举行的记者会上获悉的。

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团长、该剧领衔主演茅威涛在记者会上表示,《藏书之家》中不缺传统越剧中的“才子、佳人、后花园”,但是这出戏意欲在此基础上承载更浓厚的文化底蕴,让一个已经有百年历史的剧种得以继续发展。

《藏书之家》以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天一阁为背景,讲述明末时局动荡中范氏家族为藏书事业而牺牲小我的故事,展现中国古代藏书人的辛酸命运与奉献精神。该剧至今已经演出一百多场。

“在经济腾飞的时候,我们更需要守住自己的文化。《藏书之家》对小百花来说不仅仅是排了一出原创的剧目,同时也是对小百花人和中国传统艺术演艺人员的一次精神和心灵上的洗礼。”她说。

茅威涛表示,《藏书之家》表达的是对文化的一种守望,而守望也是今天人们正在遗失的一种精神。“在越剧乃至戏曲在多元文化中日渐边缘化的情况下,我们想以这样一种边缘的艺术方式来传递一种边缘的文化思考,希望这出戏不仅给观众带去欣赏的愉悦,同时也带去思考的愉悦。”

作为今年台湾“南投·彰化——浙江文化节”的重要内容,该剧将从11月6日起在南投、彰化和台北三地共演出6场,观众可免费索票观看。

一篇被改成京剧、电影和越剧的小说
作者:暂无 来源:人民政协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越剧 
描述:两年前,我在上海天蟾逸夫舞台观看了杭州越剧院小百花团演出的新版越剧《一缕麻》,这个戏由越剧新秀徐铭、谢群英等担纲。戏中女主人公患上白喉恶症,病愈清醒,发现自己的鬓发之间佩有一缕麻线,大为惊骇。这一场景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曾几何时,就是这一缕麻线引出过一串艺坛的故事。 《一缕麻》的原作是包天笑的
全文:

两年前,我在上海天蟾逸夫舞台观看了杭州越剧院小百花团演出的新版越剧《一缕麻》,这个戏由越剧新秀徐铭、谢群英等担纲。戏中女主人公患上白喉恶症,病愈清醒,发现自己的鬓发之间佩有一缕麻线,大为惊骇。这一场景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曾几何时,就是这一缕麻线引出过一串艺坛的故事。

《一缕麻》的原作是包天笑的一篇短篇小说。包天笑(1876-1973),近代著名报人、小说家。江苏苏州人,出生于阊门内西花桥巷。幼年进私塾,后开馆授徒。1894年考中秀才。1900年与友人在苏州开办东来书庄,集资发行《励学译编》,1901年创办《苏州白话报》。1906年移居上海,任《时报》外埠新闻编辑,兼编辑副刊《余兴》,开始在报刊发表小说和时评。1909年参与主编《小说时报》,以及《妇女时报》、《小说大观》、《小说画报》等。并受聘为明星电影公司编剧,曾作多部电影剧本。1909年加入南社,并当选为庶务。他有大量的小说创作和译作,是鸳鸯蝴蝶派中的重要人物。1947年因儿子包可永在台湾政界做事,包天笑由上海去台湾居住,1949年后定居香港。晚年作有《钏影楼回忆录》。

包天笑的《一缕麻》写于1909年,他在《钏影楼回忆录》中说:"这一故事的来源,是一个梳头女佣,到我们家里来讲起的。她说:'有两家乡绅人家,指腹为婚,后果生一男一女,但男的是个傻子,不悔婚,女的嫁过去了,却患了白喉重症,傻新郎重于情,日夕侍疾,亦传染而死。女则无恙,在昏迷中,家人为之服丧,以一缕麻约其髻。'我觉得这故事,带点传奇性,而足以针砭习俗的盲婚,可以感人,于是演成一篇短篇小说。不用讳言,里面是有些夸张性的。"包天笑所说的那位女佣曾在这两家乡绅中的知府家帮佣,有些事还是她亲眼见的。知府和道台都是有名有姓的,不过,包先生做成小说时,把这两位的真名实姓给隐去了,作品中用的林、钱二姓是他虚构的。这篇小说发表于1909年在上海出版的《小说时报》第2期上。发表后,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包先生曾说:"当这篇小说登出来时,我还在女学校教书,有许多女学生,便问我:'果有此事吗'?好像很注意这个问题"。

时隔数年之后的1916年,京剧名伶梅兰芳在北京首次把《一缕麻》搬上了京剧舞台。当时梅兰芳才20岁出头,他在1913年、1914年连续两次赴上海演出,在上海一举唱红,而且受到上海剧坛改革风气的影响,回到北京也尝试编演时装新戏。1914年编演了根据北京本地实事新闻编写的《孽海波澜》,1915年又编演了时装新戏《宦海潮》和《邓霞姑》。1916年初,梅兰芳的朋友吴震修告诉梅兰芳,说在《小说时报》里发现一篇包天笑的《一缕麻》,是叙述一桩指腹为婚的故事。他说:"一对未来的夫妻,还没有生下来,就替他们订了婚,做父母的逞一时的高兴,轻举妄动,没想到就断送了自己的儿女的一生幸福。现在到了民国,风气虽然开通了一些,但是这类摸彩式的婚姻,社会上还是层见叠出。应该把这"一缕麻"的悲痛结局表演出来,警告这班残忍无知的爹娘。"说着,打开一个小纸包,取出这本杂志,递给梅兰芳,说:"你先带回去看一遍,我们再来研究。"

梅兰芳带回家,费一夜工夫,就把小说读完了。他也觉得确有警世的价值,便决定编成一本时装新戏。他先请齐如山先生起草一个提纲,齐先生第二天就把提纲的架子搭好,拿来让大家斟酌、修改。这个戏写林知府与钱道台交好,指腹订婚。后林家生一女名纫芬,聪慧美貌;钱家生一子,却是个傻子。林纫芬入学堂读书,与表兄方居正相爱。后方出国留学,林纫芬在父亲逼迫下嫁到钱家。婚礼方毕,纫芬即患白喉症,病情凶险,大家不敢接近她,但傻子却尽心照料伺候。经过治疗,纫芬病情渐好,而傻子却因受感染而命丧黄泉。纫芬病愈,神志清醒,见鬓上有一缕麻线,大骇。及知傻子因己致死,她在抱恨、绝望之余,亦自杀以殉。戏的结尾与包先生原作有所不同,在包先生原作里,林小姐是为她死去的丈夫守节的。

梅先生等把戏改编好后,曾写信给上海的包先生征求意见。包先生欣然同意了。但包先生始终没有看到梅先生这个戏的演出,因为梅先生到上海演出时,未带这个戏;后来包先生去北京时,梅先生又没演这个戏。

1916年4月19日-21日,梅兰芳在北京吉祥园一连三天上演时装新戏《一缕麻》(一、二、三本)。戏中,梅兰芳饰林纫芬,贾洪林饰林知府,程继仙饰傻姑爷,他们的表演都很精彩,林知府逼女儿上轿时,贾洪林把一层一层的意思连说带做,声泪俱下,把戏推向高潮,效果极佳。程继仙演的傻子,在傻中带有真诚,做得逼真、自然。梅兰芳演的林纫芬深刻刻画了她的青春纯情和伤感凄婉。前面与方居正研究学问,一派活泼的少女姿态,还踏着风琴唱歌,非常新颖。后面对母亲遗像的唱工也极其动情。在父亲逼她上轿时,她虽无多语言,但通过面部表情表露出她内心的痛苦。这个戏在观众中反映很好,很受欢迎。

《一缕麻》后来到天津演出。当地有万、易两家乃通家世好,万家女儿许给易家儿子,谁知易家儿子得了神经病,如何处置左右为难,他们的朋友让双方的家长和万小姐一起来看《一缕麻》的演出,看后大家受到触动,后来协议取消了原来的婚约。谁也没有想到一出戏会产生这样大的社会效果。上个世纪40年代前期,梅兰芳与包天笑同在上海,有一次在朋友聚会上,两人相见。包先生把小说《一缕麻》的故事来源告诉了梅兰芳;而梅先生则把在天津演出时碰到的那件事讲给了包先生听,包先生听了很感欣慰。

《一缕麻》的故事还被搬上了银幕。那是1927年上海明星电影公司拍摄的,由郑正秋改编,卜万苍导演,片名为《挂名的夫妻》。拍摄过程中还有一件趣事。开拍前两位男主角的人选已定,一位是扮演傻丈夫的黄君甫,一位是龚稼农,但是女主角还没找到合适的人选。于是登报招聘。第二天有一位小姐前来应聘,卜万苍仔细加以询问,并特别留意观察应聘者的谈话和神情,谈了一会,卜万苍觉得她有一种特有的忧伤的神情,是演悲旦的料子,就决定录用她。可是试镜头时,这位小姐却显得很紧张,无所措手足。卜万苍很沮丧。这时助理导演汤杰提议,是否先拍一段丈夫死后,女主角守灵的戏看看。这位小姐居然把这一段戏演得颇为动人,使卜万苍非常满意。于是就决定由她来扮演女主角。而这位应聘者就是后来大红大紫的阮玲玉。影片《挂名的夫妻》放映后,好评如潮。阮玲玉由此而一举成名。

1946年,《一缕麻》又被改编成越剧,搬上舞台。这是袁雪芬领导的雪声越剧团根据包先生的小说和梅兰芳的京剧改编的,由成容编剧,南薇导演。1946年2月23日首演于上海明星大戏院。剧情有所改动,写少女慧芬有一同窗十年的好友君玉,两人感情甚笃。但幼时已由父母作主与周家少爷订下婚约。因父命难违,只得与君玉分手,嫁到周家。周少爷生性痴呆,慧芬自叹命薄,暗中叫苦。洞房之夜,慧芬突然发病,婢女等见是白喉恶症,纷纷逃走。只有周少爷不怕危险,精心服侍她。慧芬很快病愈,而少爷却染上恶疾,一命呜呼。慧芬悲痛欲绝,觉得恩情难报,决定与君玉斩断情丝。袁雪芬扮演慧芬,范瑞娟扮演呆大少爷。剧中慧芬"洞房哭夫"一段唱:"天啊!……叫声少爷哭声夫,我今日觉悟悔当初……"唱腔除着力渲染悲剧气氛外,还伴有自谴自责的叹息音调。这段唱腔后来成为袁派的代表性唱段,与《梁祝》中的"哭灵"、《香妃》中的"哭头"合称为"尺调三哭"。范瑞娟的表演突破了原来小生行当,演得别具一格,人物既可笑,又善良。"洞房"一场,她唱的"新娘子真好看,要比我妈妈还好看"那段唱腔,也成为越剧名段,传唱至今。此剧在上海轰动一时。包先生在《钏影楼回忆录》里写道:"袁雪芬、范瑞娟两位女艺员,忽又看中了这篇《一缕麻》短篇而演出戏剧了。那是在上海演出的,她们也来商量剧本,但越剧是有歌唱的,另有编歌词的人,我完全是外行。而且我向来不看越剧的,《一缕麻》开演,她们送了八张赠券来,我们全家去看了一回"。

[1图]当代越剧的开拓者--樊迪民先生
作者:暂无 来源:人民政协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越剧 
描述: 樊迪民,又名樊篱,浙江杭州人,1895年出生。樊迪民是吃正宗文昌饭的,他演戏、写戏、当记者、做文章样样在行,尤其是他对我国越剧事业的贡献,更是戏剧史上的重要一页。 自幼喜好戏剧 樊迪民在宗文中学读书之际,正是全国各地兴起了演文明戏的热潮,学校里也受到感染,他也被文明戏迷住了。他和几个同学也
全文:。 为宣传“越剧”,樊迪民于1939年7月1日创办了《越讴》杂志,这是最早专门介绍、宣传越剧的刊物,共出了四期。他还编辑了我国第一本越剧演员专集《姚水娟专集》,并为《力报》开设“每日越剧”专栏,他撰写
两千余名各界人士隆重公祭大禹陵
作者:暂无 来源:人民政协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大禹陵 
描述:据新华社杭州4月20日电(记者余靖静)2000余名海内外来宾和社会各界代表,20日上午在具有7000年悠久历史的浙江省绍兴市,隆重举行2008年公祭大禹陵典礼。全国政协副主席郑万通作为主祭人参加了典礼。 上午9时50分,祭典开始。主祭人在礼生的引导下,登上大禹陵广场中央的站台肃立。此时,鸣铳九响,
全文:

据新华社杭州4月20日电(记者余靖静)2000余名海内外来宾和社会各界代表,20日上午在具有7000年悠久历史的浙江省绍兴市,隆重举行2008年公祭大禹陵典礼。全国政协副主席郑万通作为主祭人参加了典礼。

上午9时50分,祭典开始。主祭人在礼生的引导下,登上大禹陵广场中央的站台肃立。此时,鸣铳九响,寓意禹平洪水、定九州。礼生们向先祖献上三牲、五谷,海内外华人代表敬香,表达后人对先祖的尊崇。鼓乐声中,主祭人登上祭台,向先祖献上祭酒。

致祭文毕,全体参祭人面向大禹陵三鞠躬致敬。接着,少年们唱起古朴厚重的《大禹颂》,跳起粗犷豪放的祭舞,以此赞美大禹泽被万世的丰功伟绩和臣服万民的道德操守。祭典结束后,全体参祭人员来到大禹陵享殿前,敬献花篮,鞠躬谒陵,表达敬意。

第二届“兰亭奖”中小学生书法大赛在宁波颁奖
作者: 李宏  来源:人民政协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兰亭 
描述:本报讯 由浙江省政协办公厅、浙江省教育厅等单位主办,宁波市政协等单位承办的浙江省第二届“兰亭奖”中小学生书法大赛近日在宁波市举行颁奖大会。 本届大赛以“我和祖国”为主题,有近7000所学校90%以上的学生参加了各赛区的现场大赛。大赛组委会收到浙江省各市精心选送的书法作品1012幅。大赛评选出一等
全文:

本报讯 由浙江省政协办公厅、浙江省教育厅等单位主办,宁波市政协等单位承办的浙江省第二届“兰亭奖”中小学生书法大赛近日在宁波市举行颁奖大会。

本届大赛以“我和祖国”为主题,有近7000所学校90%以上的学生参加了各赛区的现场大赛。大赛组委会收到浙江省各市精心选送的书法作品1012幅。大赛评选出一等奖40名,二等奖60名,三等奖117名,优秀组织奖7名,组织奖4名,优秀指导教师奖36名。 (李宏)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