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 (68098)
期刊 (20039)
图书 (9922)
抓取新闻 (236)
学位论文 (232)
会议论文 (206)
人物 (55)
按栏目分组
地方文献 (40021)
绍兴文化 (26102)
经济发展 (14348)
社会生活 (9522)
绍兴动态 (4702)
绍兴名仕 (4093)
按年份分组
2022 (81)
2021 (110)
2020 (45)
2019 (37)
2017 (436)
2016 (1465)
2015 (3853)
2014 (46053)
2013 (3819)
2012 (4073)
2011 (4269)
2010 (3728)
2009 (3317)
2008 (2715)
2007 (2360)
2006 (2271)
2005 (1377)
2004 (1221)
2003 (1033)
2002 (871)
2001 (819)
2000 (845)
1999 (792)
1998 (687)
1997 (606)
1996 (687)
1995 (568)
1994 (525)
1993 (430)
1992 (327)
1991 (369)
1990 (323)
1989 (311)
1988 (380)
1987 (308)
1986 (359)
1985 (331)
1984 (313)
1983 (376)
1982 (356)
1981 (370)
1980 (261)
1979 (247)
1978 (114)
1977 (126)
1976 (151)
1975 (53)
1974 (65)
1973 (97)
1972 (95)
1971 (18)
1970 (6)
1969 (2)
1968 (12)
1967 (22)
1966 (84)
1965 (78)
1964 (102)
1963 (189)
1962 (358)
1961 (360)
1960 (981)
1959 (874)
1958 (262)
1957 (146)
1956 (83)
1955 (36)
1954 (27)
1953 (15)
1952 (22)
1951 (75)
1950 (40)
1949 (21)
1948 (34)
1947 (54)
1946 (61)
1945 (4)
1944 (19)
1943 (19)
1942 (4)
1941 (19)
1940 (11)
1939 (11)
1938 (16)
1937 (21)
1936 (36)
1935 (21)
1934 (26)
1933 (18)
1932 (9)
1931 (9)
1930 (14)
1929 (12)
1928 (11)
1927 (5)
1926 (5)
1925 (4)
1924 (3)
1923 (6)
1922 (3)
1921 (3)
1920 (15)
1919 (6)
1918 (3)
1917 (3)
1916 (2)
1915 (1)
1914 (1)
1911 (18)
1902 (1)
1898 (40)
1896 (1)
1887 (1)
按来源分组
其它 (5130)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5)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35)
北京:中华书局 (105)
文物出版社 (100)
中央文献出版社 (97)
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 (91)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79)
陕西人民出版社 (77)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74)
天津人民出版社 (71)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68)
人民出版社 (67)
浙江人民出版社 (54)
上海文艺出版社 (52)
上海人民出版社 (50)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49)
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49)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8)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47)
北京:作家出版社 (47)
北京:中国书店 (46)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45)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45)
北京大学出版社 (44)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44)
青岛:青岛出版社 (43)
中华书局 (42)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42)
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 (42)
中国青年出版社 (41)
吉林人民出版社 (41)
北京:文物出版社 (39)
越剧 (39)
湖南人民出版社 (38)
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 (38)
中共党史出版社 (36)
东海文艺出版社 (36)
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36)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36)
人民美术出版社 (35)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35)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35)
宁波:宁波出版社 (34)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34)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34)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34)
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34)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33)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33)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33)
山东人民出版社 (32)
重庆出版社 (32)
荣宝斋 (31)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31)
浙江文艺出版社 (30)
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 (30)
北京:华夏出版社 (30)
北京:北京出版社 (30)
四川人民出版社 (29)
上海:学林出版社 (29)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29)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9)
福建教育出版社 (28)
河北教育出版社 (28)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8)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8)
辽宁人民出版社 (27)
上海书店 (27)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5)
鲁迅全集出版社 (25)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5)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5)
中国华侨出版社 (24)
华文出版社 (24)
浙江大学 (24)
上海书店出版社 (24)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4)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4)
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24)
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4)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4)
河南人民出版社 (23)
贵州人民出版社 (23)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3)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3)
北京:人民出版社 (22)
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2)
河北人民出版社 (21)
商务印书馆 (21)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1)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1)
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21)
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 (21)
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1)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1)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1)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0)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
北京:方志出版社 (20)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
重庆:重庆出版社 (20)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
巴蜀书社 (19)
花城出版社 (19)
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 (19)
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 (19)
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 (19)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19)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
北京:金盾出版社 (19)
吴越 +文化 (19)
百花文艺出版社 (18)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8)
合肥:黄山书社 (18)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8)
长沙:岳麓书社 (18)
南京:凤凰出版社 (18)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8)
福建人民出版社 (17)
北京出版社 (17)
红旗出版社 (17)
东方出版社 (17)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7)
线装书局 (17)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7)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7)
广州:花城出版社 (17)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7)
兰亭 (17)
安徽人民出版社 (16)
山西人民出版社 (16)
江苏教育出版社 (16)
天一出版社 (16)
华夏出版社 (16)
杭州:杭州出版社 (16)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6)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16)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6)
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 (16)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6)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16)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6)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16)
上海书画出版社 (15)
人民日报出版社 (15)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15)
新文艺出版社 (15)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5)
北京:学苑出版社 (15)
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 (15)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5)
北京:新华出版社 (15)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15)
广州:广州出版社 (15)
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 (15)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5)
北京:科学出版社 (15)
上海:百家出版社 (15)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5)
山东文艺出版社 (14)
山东大学出版社 (14)
江苏文艺出版社 (14)
南开大学出版社 (14)
益民书局 (14)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4)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4)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14)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14)
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14)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14)
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14)
湖南文艺出版社 (13)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3)
中国文史出版社 (13)
岳麓书社 (13)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13)
外文出版社 (13)
宁夏人民出版社 (13)
远方出版社 (13)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3)
沈阳:辽海出版社 (13)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13)
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 (13)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3)
北京:京华出版社 (13)
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 (13)
北京:台海出版社 (13)
绍兴 +经济 (13)
广西人民出版社 (12)
长江文艺出版社 (12)
河南大学出版社 (12)
文化艺术出版社 (12)
山东教育出版社 (12)
东方出版中心 (12)
吉林文史出版社 (12)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2)
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 (12)
苏州:古吴轩出版社 (12)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2)
沈阳:沈阳出版社 (12)
武汉:武汉出版社 (12)
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 (12)
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 (12)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2)
北京:商务印书馆 (12)
北京:线装书局 (12)
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12)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2)
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 (12)
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12)
绍兴 +旅游 (12)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1)
辽海出版社 (11)
解放军出版社 (11)
齐鲁书社 (11)
中国电影出版社 (11)
山东画报出版社 (11)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1)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1)
北京:荣宝斋出版社 (11)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11)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1)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1)
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 (11)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11)
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1)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1)
北京:东方出版社 (11)
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 (11)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1)
北京:团结出版社 (11)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11)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11)
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 (11)
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 (11)
北京:海洋出版社 (11)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1)
上海文化出版社 (10)
文汇出版社 (10)
太白文艺出版社 (10)
四川文艺出版社 (10)
学林出版社 (10)
中国戏剧出版社 (10)
漓江出版社 (10)
江西美术出版社 (10)
春风文艺出版社 (10)
辽宁大学出版社 (10)
团结出版社 (10)
江西人民出版社 (10)
光明日报出版社 (10)
浙江教育出版社 (10)
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 (10)
济南:齐鲁书社 (10)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0)
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 (10)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0)
北京:群众出版社 (10)
济南:明天出版社 (10)
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 (10)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0)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0)
西安:三秦出版社 (10)
开明书店 (10)
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10)
科学出版社 (9)
作家出版社 (9)
世界知识出版社 (9)
新蕾出版社 (9)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9)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9)
天津古籍出版社 (9)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9)
安徽教育出版社 (9)
中国戏剧家协会浙江分会绍兴县绍剧搜集小组 (9)
上海古籍书店 (9)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9)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9)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9)
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9)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9)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9)
深圳:海天出版社 (9)
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9)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9)
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 (9)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9)
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9)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9)
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9)
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9)
上海:文汇出版社 (9)
绍兴 +桥 (9)
绍兴 +黄酒 (9)
中国画报出版社 (8)
辽宁教育出版社 (8)
甘肃人民出版社 (8)
广西教育出版社 (8)
吉林大学出版社 (8)
花山文艺出版社 (8)
安徽大学出版社 (8)
云南人民出版社 (8)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8)
湖南教育出版社 (8)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8)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8)
中州古籍出版社 (8)
四川大学出版社 (8)
泥土社 (8)
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 (8)
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 (8)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8)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8)
成都:巴蜀书社 (8)
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 (8)
济南:济南出版社 (8)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8)
北京:现代出版社 (8)
北京:九州出版社 (8)
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 (8)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8)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8)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8)
北京:外文出版社 (8)
郑州:文心出版社 (8)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8)
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 (8)
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 (8)
北京:知识出版社 (8)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8)
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8)
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7)
海南出版社 (7)
中国工人出版社 (7)
上海辞书出版社 (7)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7)
新疆大学出版社 (7)
荣宝斋出版社 (7)
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7)
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 (7)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7)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7)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7)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7)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7)
北京:红旗出版社 (7)
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7)
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7)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7)
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7)
北京:华文出版社 (7)
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 (7)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7)
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7)
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 (7)
北京:同心出版社 (7)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7)
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 (7)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7)
北京:朝华出版社 (7)
王羲之 (7)
新疆人民出版社 (6)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
浙江古籍出版社 (6)
江苏美术出版社 (6)
南京大学出版社 (6)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6)
河南文艺出版社 (6)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6)
武汉大学出版社 (6)
人民教育出版社 (6)
青海人民出版社 (6)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6)
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 (6)
浙江大学出版社 (6)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6)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6)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6)
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6)
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 (6)
长春:长春出版社 (6)
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6)
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6)
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 (6)
北京:金城出版社 (6)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6)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6)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6)
济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 (6)
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6)
厦门:鹭江出版社 (6)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6)
桂林:漓江出版社 (6)
北京:西苑出版社 (6)
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6)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6)
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6)
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 (6)
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6)
文字改革出版社 (6)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6)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6)
武汉: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6)
北京:华龄出版社 (6)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6)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6)
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 (6)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6)
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 (6)
绍兴 +产业 (6)
中原书局 (5)
武汉出版社 (5)
书目文献出版社 (5)
少年儿童出版社 (5)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5)
人民中国出版社 (5)
宁波出版社 (5)
大象出版社 (5)
时代文艺出版社 (5)
作家书屋 (5)
中山大学出版社 (5)
西苑出版社 (5)
黄河文艺出版社 (5)
宝文堂书店 (5)
北京:中国ISBN中心 (5)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5)
上海:华东人民出版社 (5)
武汉:崇文书局 (5)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5)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5)
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 (5)
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5)
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5)
北京:研究出版社 (5)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5)
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 (5)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5)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5)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5)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5)
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5)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5)
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 (5)
太原:希望出版社 (5)
北京:蓝天出版社 (5)
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5)
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 (5)
长春:吉林音像出版社;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5)
北京:农业出版社 (5)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5)
北京:长征出版社 (5)
大连:大连出版社 (5)
北京:测绘出版社 (5)
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5)
轻工业出版社 (5)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5)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5)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5)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5)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5)
绍兴 +农业 (5)
西泠印社出版社 (4)
绍兴鲁迅研究学会 (4)
云南教育出版社 (4)
华龄出版社 (4)
海峡文艺出版社 (4)
百家出版社 (4)
广东鲁迅研究小组 (4)
中国文联出版社 (4)
贵州教育出版社 (4)
上海市中小学教材编写组 (4)
教育科学出版社 (4)
凤凰出版社 (4)
上海大学出版社 (4)
中国书店 (4)
重庆大学出版社 (4)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4)
当代中国出版社 (4)
崇文书局 (4)
四川教育出版社 (4)
南京出版社 (4)
西北大学出版社 (4)
杭州出版社 (4)
北新书局 (4)
上海百家出版社 (4)
天马出版有限公司 (4)
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4)
万里书店 (4)
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 (4)
北京:长城出版社 (4)
正中书局 (4)
天津市古籍书店 (4)
西安:未来出版社 (4)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4)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4)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4)
北京:学习出版社 (4)
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4)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4)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4)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4)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4)
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4)
哈尔滨:哈尔滨地图出版社 (4)
海口:海南出版社 (4)
沈阳: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 (4)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4)
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4)
北京:长江出版社 (4)
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4)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4)
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 (4)
南京:南京出版社 (4)
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4)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4)
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 (4)
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4)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4)
北京:华艺出版社 (4)
扬州:广陵书社 (4)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4)
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4)
绍兴师范专科学校 (4)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4)
绍剧 (4)
上海译文出版社 (3)
近代中国出版社 (3)
中国书籍出版社 (3)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3)
中国言实出版社 (3)
古典文学出版社 (3)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3)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3)
文史哲出版社 (3)
中国商业出版社 (3)
今日中国出版社 (3)
京华出版社 (3)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3)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3)
党建读物出版社 (3)
群言出版社 (3)
广东经济出版社 (3)
江苏古籍出版社 (3)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 (3)
吉林美术出版社 (3)
广西美术出版社 (3)
四联出版社 (3)
新星出版社 (3)
传记文学出版社 (3)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3)
石油工业出版社 (3)
中州书画社 (3)
现代出版社 (3)
广东旅游出版社 (3)
中央编译出版社 (3)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3)
河北美术出版社 (3)
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 (3)
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3)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3)
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3)
郑州:大象出版社 (3)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3)
音乐出版社 (3)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3)
新华书店华东总分店 (3)
名望出版社 (3)
北京:新时代出版社 (3)
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 (3)
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 (3)
二玄社 (3)
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3)
北京/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3)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3)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3)
济南:黄河出版社 (3)
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 (3)
北京:学苑音像出版社 (3)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3)
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3)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3)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3)
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 (3)
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3)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3)
武汉:长江出版社 (3)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3)
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3)
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 (3)
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 (3)
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 (3)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
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3)
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 (3)
珠海:珠海出版社 (3)
北京:地震出版社 (3)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3)
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3)
北京:新星出版社 (3)
北京:民族出版社 (3)
福州: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3)
广州:新世纪出版社 (3)
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3)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3)
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 (3)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3)
沈阳:白山出版社 (3)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3)
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 (3)
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3)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3)
西安:西安出版社 (3)
北京:群言出版社 (3)
上海书籍出版社 (3)
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3)
北京:龙门书局 (3)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3)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3)
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 (3)
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3)
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3)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3)
越瓷 (3)
蔡元培故居 (3)
兰亭序 (3)
石油化学工业出版社 (2)
中国致公出版社 (2)
苏州大学出版社 (2)
大众文艺出版社 (2)
安徽文艺出版社 (2)
中西书局 (2)
通俗读物出版社 (2)
国际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2)
哈尔滨出版社 (2)
文津出版社 (2)
杭州大学出版社 (2)
长征出版社 (2)
上海鲁迅纪念馆 (2)
成都出版社 (2)
全球书店 (2)
峨嵋出版社 (2)
台湾学生书局 (2)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2)
山西教育出版社 (2)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出版社 (2)
知识产权出版社 (2)
气象出版社 (2)
吉林书店 (2)
中国档案出版社 (2)
上海全球书店 (2)
广陵书社 (2)
山西师范学院中文系 (2)
台湾商务印书馆 (2)
金盾出版社 (2)
中国纺织出版社 (2)
大中书局 (2)
东南大学出版社 (2)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
江西教育出版社 (2)
宗教文化出版社 (2)
兰州大学出版社 (2)
沈阳出版社 (2)
香港万源图书公司 (2)
平明出版社 (2)
金城出版社 (2)
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2)
河南师范大学函授部 (2)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
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 (2)
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 (2)
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2)
新华书店 (2)
通辽: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 (2)
北京:劳动出版社 (2)
世界图书广东出版公司 (2)
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 (2)
中国美术学院社 (2)
北京:气象出版社 (2)
中国轻工业年鉴社 (2)
广州:羊城晚报出版社 (2)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2)
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
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 (2)
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2)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
济南:泰山出版社 (2)
北京:语文出版社 (2)
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2)
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 (2)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2)
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2)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
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
中国出版社 (2)
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2)
北京:档案出版社 (2)
北京:星球地图出版社 (2)
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
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2)
北京:凤凰出版集团;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
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2)
合肥: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 (2)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2)
福州: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 (2)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
北京:中华地图学社 (2)
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2)
香港:银河出版社 (2)
柯岩 (2)
绍兴 +商业 (2)
绍兴 +书法 (2)
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1)
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1)
中正书局 (1)
中国卓越出版公司 (1)
古吴轩出版社 (1)
辽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室 (1)
大连出版社 (1)
淮阴县文教局教研室 (1)
巴盟教师进修学校 (1)
邳县文教局教学资料编写组 (1)
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 (1)
北平文化学社 (1)
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组 (1)
白山出版社 (1)
?众图书公司 (1)
山西出版集团 (1)
平顶山市图书馆 (1)
华欣文化事业中心 (1)
抗战出版部 (1)
汕头大学出版社 (1)
文通书局出版社 (1)
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1)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1)
曲阜师范学院图书馆 (1)
济南出版社 (1)
中国民航出版社 (1)
柯文出版社 (1)
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
武汉大学经济系七二级工农兵学员 (1)
复文图书出版社 (1)
各埠中华书局 (1)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1)
中原农民出版社 (1)
波文书局 (1)
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1)
陕西旅游出版社 (1)
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 (1)
铁岭市艺术研究所 (1)
专利文献出版社 (1)
广东师范中文系函授教材编写组 (1)
西南民族学院语文系 (1)
东北书店 (1)
珠海出版社 (1)
中亚书店 (1)
大中华书局 (1)
延安新华书店 (1)
台湾文化协进会刊 (1)
文光书局 (1)
新象书店 (1)
安徽工农大学中文系 (1)
人物出版社 (1)
生活导报社 (1)
陕西师范大学革委会政宣部 (1)
生活书店 (1)
山西省《运城地区报》拼音版编辑部 (1)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
光华出版社 (1)
泰山出版社 (1)
开封师范学院革命委员会 (1)
云南大学出版社 (1)
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处 (1)
湖北省图书馆 (1)
辽宁大学中文系评论组 (1)
山西师范学院 (1)
甘肃师范大学科学研究科 (1)
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 (1)
通辽师范学院出版 (1)
江苏师范学院 (1)
郑州大学图书馆 (1)
重庆人民出版社 (1)
清华大学出版社 (1)
民馨书店 (1)
启智书局 (1)
新时代书局出版 (1)
生物出版社 (1)
离骚出版社 (1)
青光书局 (1)
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
江西省广昌县印刷厂印 (1)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
兵器工业出版社 (1)
安徽美术出版社 (1)
党建读物出版 (1)
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1)
江苏文史资料编辑室出版社 (1)
东北戏曲新报社 (1)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
棠棣出版社 (1)
星洲出版社 (1)
云南民族出版社 (1)
旅游教育出版社 (1)
上海北新书局出版 (1)
万卷出版公司 (1)
光明书局 (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1)
上海仿古书店 (1)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
中国农业出版社 (1)
上海北新书局 (1)
北京大学中文系 (1)
学海出版社 (1)
南充师范学院鲁迅作品浅析编写小组 (1)
苏州市第四十二中学 (1)
天津市南开区文教局教育教学研究组 (1)
吉林图书馆 (1)
华艺出版社 (1)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
天天出版社 (1)
云南美术出版社 (1)
辽宁民族出版社 (1)
石油化工工业出版社 (1)
北京师范学院 (1)
丹东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1)
阿坝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1)
汶川县旅游局 (1)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
大光出版社有限公司 (1)
长安出版社 (1)
河南省文联筹委会 (1)
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民间文学教学组 (1)
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 (1)
北京:中国曲艺出版社 (1)
绍兴县文化广播电视局 (1)
北京:专利文献出版社 (1)
浙江省艺术研究社 (1)
上海:新美术出版社 (1)
新知识出版社 (1)
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 (1)
福州:海风出版社 (1)
北京:时事出版社 (1)
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
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1)
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1)
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 (1)
中国儿童书店 (1)
《戏剧界》杂志社编辑出版 (1)
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1)
苏南人民出版社 (1)
艺术出版社 (1)
天下书报社 (1)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
上海天下书报社出版 (1)
中国出版集团;北京/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1)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1)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 (1)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1)
上海:世界图书上海出版公司 (1)
潮锋出版社 (1)
厦门越剧团 (1)
厦门越剧团翻印 (1)
杂志公司 (1)
汇文书店 (1)
中央文化部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印发 (1)
世界书报出版社 (1)
上杂出版社 (1)
上海:上海火星出版社 (1)
上海倡明书局出版 (1)
上海文艺出版(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1)
长春:吉林音像出版社 (1)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文艺音像出版社 (1)
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 (1)
国际村文库书店有限公司 (1)
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1)
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 (1)
世界图书北京出版公司 (1)
海鸥出版公司 (1)
成都古籍书店 (1)
益群书店 (1)
有正书局 (1)
武汉古籍书店 (1)
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出版 (1)
北京:北京书籍出版社 (1)
武汉市古籍书店 (1)
香港:名人出版社 (1)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1)
郑州:海燕出版社 (1)
延吉:延边教育出版社 (1)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1)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1)
香港昆鹏有限公司 (1)
济南:山东电子音像出版社 (1)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
北京:工商出版社 (1)
中国轻工业年临鉴社 (1)
浙江年鉴社 (1)
北京:中国工商出版社 (1)
新业书局 (1)
中国文化艺术出版社 (1)
商务出版社 (1)
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 (1)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1)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1)
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1)
黄山出版社 (1)
历史教学社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图书资料室 (1)
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 (1)
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
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
东南亚研究所 (1)
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1)
慈溪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 (1)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1)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1)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1)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1)
江苏研究社 (1)
南京:译林出版社 (1)
上海:上海书店 (1)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北京:商务印书馆 (1)
香港金陵书社出版公司 (1)
辽东文学社 (1)
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 (1)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
非正式出版物 (1)
郑州教育学院学报编辑部 (1)
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1)
杭州大学历史系资料室 (1)
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 (1)
亚洲文化艺术出版公司 (1)
北京:中国线装书局 (1)
翰墨轩出版有限公司 (1)
浙江省文物考古所 (1)
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 (1)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
北京:北京出版社;北京: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1)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
芒:德宏民族出版社 (1)
浙江省高等师范院校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教学研究会 (1)
湘潭大学教材科 (1)
北京:地质出版社 (1)
水利水电出版社 (1)
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
喀会师范学院中文系资料室 (1)
水利出版社 (1)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
北京:昆仑出版社 (1)
广州:广东省出版集团;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
江汉石油报社 (1)
华乐出版社 (1)
重庆:重庆人民出版社 (1)
广西民族学院中文系现文学教研组 (1)
黑龙江省函授广播学院 (1)
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
中国人民文化出版社 (1)
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1)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
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 (1)
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1)
石家庄: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1)
北京: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1)
天津:新蕾出版社 (1)
人文出版社 (1)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
江苏年鉴杂志社 (1)
汉文正楷印书局 (1)
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北京: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1)
人民画报社 (1)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 (1)
台湾:台视出版社 (1)
大冶市诗词楹联学会;西塞山诗社 (1)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
《西湖》文艺编辑部 (1)
中华国际出版社 (1)
香港南苑书屋 (1)
石笕茶 (1)
鲁迅故里 (1)
大禹陵 (1)
沈园 (1)
绍兴 +工业 (1)
绍兴 +水乡 (1)
绍兴 +戏曲 (1)
相关搜索词
越剧《陆游与唐琬》今晚首演
作者:暂无 来源:成都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越剧 
描述:本报讯(记者赵斌卫昕)继经典黄梅戏《女驸马》在成都掀起非遗节传统戏曲演出大幕,博得满堂喝彩后,又一重量级剧作将于今晚7∶30在锦城艺术宫盛大上演。由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演出的《陆游与唐琬》将掀起诗意浪漫,白墙黛瓦、残荷疏竹、吴侬软语,婉转哀怨,清新的江南风格将令成都观众沉醉。 据了解,作为中国戏曲第二大
全文:

本报讯(记者赵斌卫昕)继经典黄梅戏《女驸马》在成都掀起非遗节传统戏曲演出大幕,博得满堂喝彩后,又一重量级剧作将于今晚7∶30在锦城艺术宫盛大上演。由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演出的《陆游与唐琬》将掀起诗意浪漫,白墙黛瓦、残荷疏竹、吴侬软语,婉转哀怨,清新的江南风格将令成都观众沉醉。 据了解,作为中国戏曲第二大剧种,越剧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等地,并于2006年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次由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演出的《陆游与唐琬》为新编历史剧,讲述了诗人陆游与唐琬凄婉的爱情故事。该剧为浙江已故编剧大师顾锡东的巅峰之作,著名越剧导演杨小青执导,最早创排于1989年。2003年,荣登首届国家十大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之列。该剧唱腔婉约,服装飘逸,音乐清丽,舞美简洁。此次应文化部邀约来蓉演出,“小百花”原生代、国家一级演员洪瑛携剧团“新生代”国家一级演员、文化表演奖获得者蔡浙飞和文化表演奖、白玉兰新人主角奖获得者章益清联袂登台,将为观众朋友精心奉上一台充满江南韵味的精品剧目。

当越剧王子遇上川音妹妹
作者:暂无 来源:成都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越剧 
描述:昨日下午,越剧王子赵志刚携弟子、川音学生吴熙,在总府音像城签售古诗词吟唱专辑《梦的声音》,大名鼎鼎的赵志刚出马,记者原以为捧场的歌迷以中年人居多,出人意料的是,现场却出现了与大牌流行歌手签售时相似的一幕:长长队伍中更多的是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他们拿着海报、有些人手中还拿着一大摞碟子。赵志刚对传统戏曲受
全文:

昨日下午,越剧王子赵志刚携弟子、川音学生吴熙,在总府音像城签售古诗词吟唱专辑《梦的声音》,大名鼎鼎的赵志刚出马,记者原以为捧场的歌迷以中年人居多,出人意料的是,现场却出现了与大牌流行歌手签售时相似的一幕:长长队伍中更多的是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他们拿着海报、有些人手中还拿着一大摞碟子。赵志刚对传统戏曲受到年轻人追捧早已见惯不惊,他告诉记者,此专辑由师徒两人共同策划,吴熙用流行唱法与越剧唱腔相结合,“戏歌”演唱古诗词令人耳目一新,早在去年中秋,师徒两人首次携手在东方卫视“天涯共此时”晚会上演唱专辑主打歌《峨眉山月歌》时,吴熙安静纯美的演唱就惊艳四座,吸引众多歌迷戏迷的追捧。 古时明月今时歌 吴熙古诗词吟唱专辑《梦的声音》大碟共收录15首戏歌,其中她和恩师赵志刚合作演唱了《峨眉山月歌》《锄禾》《静夜思》,还有她用越剧唱腔演唱的《枫桥夜泊》《望庐山瀑布》《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无一不是国人朗朗上口的古代经典诗词。通过著名作曲家蓝天等人的精心谱曲,吴熙用纯美的嗓音进行了古典与现代完美融合的演绎。 记者在网上看了师徒两人首唱《峨眉山月歌》的视频——在如梦似幻的水墨画背景下,吴熙唱起《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声音空灵,像流淌在山间的清泉,把观众带入唐时明月山水间;音乐一转,一段清澈的男声唱起,这是闻名上海滩的越剧王子赵志刚,他一身白衣儒生扮相,一声声吟唱,道尽无限愁绪。古时明月今时歌,而且用越剧与通俗歌曲融合的方式演唱,配合得丝丝入扣,将古诗意境演绎得淋漓尽致。 时尚女拜师“越剧王子” 越剧唱腔与流行唱法截然不同,何以能演绎“二重奏”?吴熙作为四川音乐学院一名在校学生,师从通俗音乐学院流行演唱系主任余政仪。此前,她曾在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剧专业学习,接触到越剧后,便深深地喜欢上了这门传统艺术,希望自己能够学唱,并将流行演唱手法与传统越剧结合,也就是演唱“戏歌”。 众所周知,“戏歌”开山之作是阎肃姚明合作的《故乡是北京》,陈升的《北京一夜》等,广受欢迎,现在,陶喆、周杰伦、王力宏、孙燕姿等很多大牌歌手都纷纷与传统戏曲“约会”,通过他们的演唱,不少年轻歌迷才开始发现传统戏曲原来这么美。 一次偶然的机会,通过著名作曲家蓝天介绍,吴熙拜在越剧王子赵志刚门下,成为他的第一位蜀中女弟子,师徒二人共同探索越剧新唱。拜师一年多来,赵志刚为吴熙量身定做了专门的“教材”,帮助弟子感悟越剧精髓,学会越剧的吐字发音。赵志刚告诉记者,越剧戏歌在韵律与歌词领悟上要求更高。因此,吴熙为了找到越剧“感觉”,数次往返上海成都,还常在电话里和师傅探讨,“我常说吴熙了不起,她学越剧,但她不是浙江、上海女孩,一个四川女孩仅克服语言障碍的勇气,就非常了不起。” 用流行歌声推广传统戏剧 戏歌只是吴熙创新的一个起点,她说,要把自己学到的流行演唱知识用到传统戏剧推广上,让更多年轻人热爱传统文化。影视制作人张振齐昨日现场向记者介绍,公司非常看好吴熙“戏歌”的市场前景,将把吴熙打造成“中国的恩雅”。 “恩雅的歌曲之所以风靡全世界,不仅因为她拥有天使般柔美的嗓音,更在于她的演唱弥漫着爱尔兰迷人气息。吴熙专辑中15首戏歌歌词选自李白、王维等大诗人的代表作,诗词本身就充盈着传统文化,吴熙将越剧唱腔与古诗词吟唱艺术融合,令人深切地感受到中国广袤的山川风光和深厚的历史文化。”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陈蕙茹报道摄影朱大勇 用歌声传递传统戏曲文化之美 赵志刚:吴熙的尝试很有意义 越剧王子赵志刚昨日向记者坦言,他收徒弟要求很高,吴熙虽不是戏曲科班出身,但音色纯净、音质好,具备优秀越剧演员潜质。“吴熙以一种年轻人易接受的形式传播越剧这一传统艺术的魅力,将为传统戏曲注入新的活力,很有意义。当然,这种尝试必须在理解尊重越剧优秀传统并且不伤害戏迷感情前提下进行。”“吴熙用歌声传递传统戏曲文化之美,过去不喜欢戏曲的青年,可能由此慢慢接触戏曲,从不排斥进而喜爱再到重新审视,直至发现传统戏曲之美。” 赵志刚告诉记者,如今,传统戏曲也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我前天去越剧发源地浙江嵊州,非常惊讶,其一,来看演出的观众中有很多年轻人;其二,我参加了越剧网友大聚会,交流时发现不少年轻网友常在网上唱越剧等传统戏曲,戏曲论坛也非常火,有些网友甚至专门去学戏曲。戏曲大有不再是中老年人专属爱好的趋势,如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就最受大学生追捧,昆曲的专业队伍中也常看到年轻面孔,剧场里年轻观众日益增多。有专家预言:将来‘90后’‘00后’(2000年以后出生的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会越来越强烈。我相信,作为一个中国人,最终还是会守住并回归民族和传统文化的根。”

越剧《甄嬛传》瞄准年轻人市场
作者:暂无 来源:成都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越剧 
描述:生产型保护与传承,已成为传统戏曲界基本共识。在吸引年轻观众方面,各剧种更是下足工夫,有的从唱腔上加以改变,吸收年轻人喜爱的流行元素;有的从故事入手,对传统经典剧目进行时代新编;还有的在演员上下工夫,大力培养年轻演员挑大梁……眼下,上海越剧院出“奇招”——向热门网络小说及电视剧借力,大型越剧《甄嬛传》
全文:

生产型保护与传承,已成为传统戏曲界基本共识。在吸引年轻观众方面,各剧种更是下足工夫,有的从唱腔上加以改变,吸收年轻人喜爱的流行元素;有的从故事入手,对传统经典剧目进行时代新编;还有的在演员上下工夫,大力培养年轻演员挑大梁……眼下,上海越剧院出“奇招”——向热门网络小说及电视剧借力,大型越剧《甄嬛传》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

旦角风格鲜明

适合越剧改编

让娇滴滴的花旦一转三折地唱出“贱人就是矫情”,其难度绝不低于将这句话翻译成英文。当上海越剧院准备改编《甄嬛传》的消息公之于众时,立刻引起强烈反响。许多“甄嬛”迷在网上热议此事,还有很多网友为越剧版出谋划策,也有的关心到底由哪些演员来扮演,因为《甄嬛传》,上海越剧院一时间成为许多年轻人热衷的话题。

改编《甄嬛传》的想法,其实本身就是“粉丝”的举动。原来,上海越剧院红楼团团长章瑞虹就是《甄嬛传》的粉丝,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发现原来“粉丝”还不止她一人,院里很多人都在看,而且很受年轻人追捧。在这群“甄嬛粉”影响下,院长李莉也开始留心《甄嬛传》了。一次带团去台湾演出,李莉为打发时间看起了《甄嬛传》,没想到一看就上了瘾,“连着三天三夜,我几乎没有睡觉,把《甄嬛传》看完了。”她也因此下定决心,要把《甄嬛传》搬上越剧舞台。在李莉看来,《甄嬛传》改编成越剧是有条件的,因为上海越剧院演员阵容齐整,尤其旦角行当星光熠熠、流派纷呈,各流派旦角演员都有鲜明的风格,很适合这一题材。

“原著”的知名度也决定了戏曲改编版一开始就备受关注。戏迷的期待对剧院而言,既是动力也是压力。自消息发布后,上海越剧院常收到来自粉丝的询问。“无论外界如何评论,越剧版《甄嬛传》已箭在弦上。”上海越剧院有关负责人透露,目前剧本初稿已完成,预计分上、下两部推出,特邀以唯美见长的杨小青执导。这也是《甄嬛传》的首次舞台改编。

改编采取“零首付”

流潋紫是越剧迷

流潋紫的小说《后宫·甄嬛传》共7本约150万字,电视剧《甄嬛传》长达76集,人物庞杂,再加上情节以宫斗为主,众妃嫔谈笑间,阴谋与血泪错综交织,绝非越剧舞台擅长的才子佳人题材,要改编成上、下两本越剧,难度可想而知。决定改编之后,上海越剧院联络了原著作者流潋紫,李莉透露:“戏曲不像电视剧效益可观,流潋紫非常支持我们将这部作品搬上戏曲舞台,所以前期不收任何授权费,等到演出后再根据场次反馈版税。”她还告诉记者,此次越剧版改编,将还原《后宫·甄嬛传》小说版,“电视剧中的清朝戏,服饰并不适合越剧舞台演出。我们决定还原小说版,以架空的大周朝为蓝本改编。”目前,越剧版改编初稿已完成,待精修后将交予流潋紫征询意见。

记者昨天也联系到流潋紫,她表示,自己对越剧情有独钟,这次“嬛嬛”能由这样优秀的团队搬上舞台,自然要大力支持。

据悉,越剧《甄嬛传》将削弱书中宫斗成分,偏重人物情感纠葛,“男女情、姐妹情,是刻画的重点。”此外,演出将分上、下两部,以甄嬛出家、回宫、产子后遭遇怀疑“滴血验亲”为分界点:“上半部剧情将以甄嬛与皇帝、甄嬛与清河王的感情为主线,温太医与眉庄为辅线;下半部则集中温太医与眉庄永别,甄嬛亲手毒死清河王,以及皇帝辞世等戏剧高潮。”并将皇后和华妃融为一人,贯穿始终,减去其余枝蔓。

结果虽尚无定论

探索值得肯定

现在,上海越剧院两位编剧正在同时修改《甄嬛传》剧本,李莉最后还会再进行两稿统筹。考虑到本就是发生在后宫的女人戏,故演出阵容初定由上海越剧院红楼团出演。按李莉的计划:“我们大概8月中旬排,上集10月就可推出,下集要等到明年春节左右。”

尽管现在还无法预测越剧版《甄嬛传》上演后的市场反响,但上海越剧院的探索之举已引起广泛关注。这种把传统戏曲与现代流行元素如热门网络小说、影视剧相结合的方式,究竟能否打开传统戏曲年轻市场的大门?

其实在戏曲界,这样的“借力”偶有尝试。十多年前,当时的热播电视剧《宰相刘罗锅》被北京京剧院改编成连台本戏搬上京剧舞台,获得一连串大奖,还曾荣列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榜首。现代影视在传统戏曲中找题材并不少见,如陈凯歌的电影《赵氏孤儿》,眼下,吴秀波主演的电视剧版《赵氏孤儿》也将于近期亮相央视一套。有关专家表示,传统戏曲的确面临现实困境,尤其是年轻人更易对音乐、影视这类现代作品感兴趣,但并不意味着传统戏曲就没有出路。上海越剧院改编《甄嬛传》虽然只是一次探索,结果尚无定论,但对于传统戏曲的现代化探索来说,这无疑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本报记者 赵斌

越剧《陆游与唐琬》今晚首演
作者:暂无 来源:成都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越剧 
描述:本报讯 (记者 赵斌 卫昕) 继经典黄梅戏《女驸马》在成都掀起非遗节传统戏曲演出大幕,博得满堂喝彩后,又一重量级剧作将于今晚7∶30在锦城艺术宫盛大上演。由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演出的《陆游与唐琬》将掀起诗意浪漫,白墙黛瓦、残荷疏竹、吴侬软语,婉转哀怨,清新的江南风格将令成都观众沉醉。 据了解,作为中国
全文:

本报讯 (记者 赵斌 卫昕) 继经典黄梅戏《女驸马》在成都掀起非遗节传统戏曲演出大幕,博得满堂喝彩后,又一重量级剧作将于今晚7∶30在锦城艺术宫盛大上演。由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演出的《陆游与唐琬》将掀起诗意浪漫,白墙黛瓦、残荷疏竹、吴侬软语,婉转哀怨,清新的江南风格将令成都观众沉醉。

据了解,作为中国戏曲第二大剧种,越剧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等地,并于2006年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次由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演出的《陆游与唐琬》为新编历史剧,讲述了诗人陆游与唐琬凄婉的爱情故事。该剧为浙江已故编剧大师顾锡东的巅峰之作,著名越剧导演杨小青执导,最早创排于1989年。2003年,荣登首届国家十大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之列。该剧唱腔婉约,服装飘逸,音乐清丽,舞美简洁。此次应文化部邀约来蓉演出,“小百花”原生代、国家一级演员洪瑛携剧团“新生代”国家一级演员、文化表演奖获得者蔡浙飞和文化表演奖、白玉兰新人主角奖获得者章益清联袂登台,将为观众朋友精心奉上一台充满江南韵味的精品剧目。

赵志刚:越剧王子的四川缘
作者: 梅柏青  来源:成都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越剧 
描述:本报记者 梅柏青/文 朱大勇/图 核心价值 与四川弟子吴熙一起用普通话演唱越剧曲调,把网络爱情搬上舞台演绎现代版的才子佳人戏,不断地题材创新,以争取青年观众,推广越剧并避免衰亡,赵志刚承担了很多的社会责任和道义。 核心人物 赵志刚,越剧表演艺术家。上海市嘉定人,1962年生,1974年考入上
全文:

本报记者 梅柏青/文 朱大勇/图

核心价值

与四川弟子吴熙一起用普通话演唱越剧曲调,把网络爱情搬上舞台演绎现代版的才子佳人戏,不断地题材创新,以争取青年观众,推广越剧并避免衰亡,赵志刚承担了很多的社会责任和道义。

核心人物

赵志刚,越剧表演艺术家。上海市嘉定人,1962年生,1974年考入上海越剧院学馆,1982年拜尹桂芳为师,主演过《沙漠王子》、新版《红楼梦》《家》《赵氏孤儿》等几十部越剧,有“越剧王子”之称,获得戏剧领域几乎所有大奖。现为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越剧院副院长、一团团长。

采访手记

(2009年6月7日 成都)

看过一次赵志刚的戏,是越剧电视剧《沙漠王子》,还记得他那个清儒俊秀的扮相,没想到20年后能独家采访演员本人。这些年人们称他为“越剧王子”,走到哪都有一群“赵迷”“刚丝”追着他。让我们吃惊的是,采访那天推开房门,一群粉丝早已坐满沙发,采访就在笑语欢声中进行。赵志刚眼光淡定,面容平和,高兴了还唱一段戏歌,在粉丝面前亲和得像邻家哥哥。

看着这个人,不禁心内叹服:这20年他身材、形象几无变化,快50的人了,看上去就30岁,难道这世界真有什么驻容术?他说是越剧“养人”,舞台是呈现他生命状态的最好方式。让人感慨江南真是个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滋养越剧的地方。赵志刚真是演小生的,台下也是斯文俊雅,但在座的川剧名旦“梅花奖”得主崔光丽却说他“特别阳刚,特别男人。”他们交往10多年,这是圈内人的评价。

他这次来成都,是专程为他收的川妹子弟子吴熙的专辑《梦的声音》举办签售,他说,是吴熙的真诚打动了他,他也对这位川妹子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推广赞许不已,看得出他的助人与仗义、他为振兴传统戏剧的担当与付出。

赵志刚年轻时魅力更多在舞台上,现在台上台下皆有光彩。这些年他不仅演好戏,而且热心社会公益,不断义演义捐,参与戏迷活动,很多人是因为喜欢他而喜欢越剧的,可以说这些年他充当了越剧的“形象大使”。这种“赵志刚现象”, 我觉得值得仍处境艰难的地方戏剧同行深思。

那天采访完很晚了,第二天一早,赵志刚与吴熙赶到龙泉川大附小东山学校,给师生表演越剧以及戏歌,又在巴蜀大地播撒越剧的种子。

对话

赵志刚吴熙 师生共唱《峨眉山月歌》

越剧深受川剧恩泽

本报记者(以下简称“记”):今天那么多赵迷参加签售,有点出乎预料,越剧毕竟不是四川的剧种。

赵志刚(以下简称“赵”):今天还不是我的签售,是吴熙的签售。我的粉丝叫“刚丝”,今天很多人到机场带着鲜花接我,我也有点吃惊。那么多戏迷,还有来自南充、绵阳、都江堰的,很多女孩子、男孩子,大家都说传统戏曲中老年观众多,今天我看到很多新面孔。

记:近日成都越剧迷打牙祭,看了浙江小百花演陆游,今天又看你,没想到四川有那么多“刚丝”吧?

赵:越剧和川剧关系密切,我跟四川人也特别有缘。她们(指在座的张勇、崔光丽、吴熙),还有余琛老师、蓝天、田蔓莎,我们都有很多故事。张勇是超级“刚丝”,她们还有一个“志华青年越剧队”,她在军工企业,最大的爱好是文学,最大的心愿就是有一天我能演她写的剧本。2004年我演的《藜斋残梦》,她就是编剧之一。张勇的词写得太美了,现在她是川剧的专业编剧。还有四川作曲家蓝天,我们像兄弟一样投缘,他参与了我三个大戏的创作:《家》《赵氏孤儿》《藜斋残梦》。我还把余琛老师请到上海排《王子复仇记》,她教了很多川剧小戏,比如《武松杀嫂》,我们移植成越剧,川剧很多演技,包括七尺长水袖完全保留,很刺激。我也演过川剧的男旦,是余琛老师推荐我演吴天明导演的电影《变脸》,活观音梁素兰就是我演的(笑)。

记:四川和上海、川剧和越剧还有这么多佳话?

赵:多了,1959年范瑞娟、傅全香老师就来四川拜师学艺,向阳友鹤先生学《情探》。越剧很年轻,现在才100年,川剧300年了,越剧向川剧学了很多东西,深受川剧恩泽。袁雪芬说过,越剧有两个奶娘,一个是昆曲,一个是话剧,如果早年能看到川剧,越剧又会多一个奶娘。去年“5·12”大地震后我发起上海越剧界联合赈灾义演,一晚募了56万元,我们创作了12个抗震救灾节目,我表演越剧清唱《一封来自灾区的信》,就是张勇写的。四川的朋友每天给我发信息,我让张勇把这些信息串起来,变成写给我的一封信:“赵老师,你好吗?成都的印象你还记得吗……”地震刹那他们的心态,以及灾后成都人如何抗震救灾,如何上街献血等,就这样一封很感人的信,现场演唱所有的人都蛮感动。

越剧的邓丽君唱法

记:没想到你跟四川人有如此深的渊源和交情。

赵:上海的报社写过一篇文章:赵志刚的四川缘。我1994年来成都演出开始结四川缘,现在已生出很多果子,吴熙又是一个果子,我第一个四川弟子,希望她长得健壮(笑)。

记:拜过师吗?

赵:还没有,以后可以考虑。她喜欢越剧,诚心学习传统文化,翻唱古诗词歌,我觉得有意思,当时也有一点担心,她学习江南话很困难,因为我的戏歌都是用越语唱的,后来我们想了一个讨巧的办法,就是用普通话演唱,但是曲调全是越剧。

记:用普通话来唱越剧曲调,还有吴侬软语那种韵味吗?

赵:有,比如《峨眉山月歌》(用普通话唱起来,引来一屋人尖叫),吴熙就是这个味道,越剧的尹派唱腔,大家说是越剧的邓丽君唱法,特别婉转、抒情。古诗词意境本来就很美,越剧曲调又非常抒情,如果吴熙用越语演唱,喜欢的顶多是戏迷,用普通话可以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

记:吴熙以前是唱通俗音乐的,她身上有四川人的特点,跟越剧结合起来,会不会湮没自己的特点?

赵:她已经把很多流行音乐的元素加进来了,这可能就是她的风格。现在年轻人更多的喜欢周杰伦、蔡依林,看好莱坞的片子。吴熙这样20岁的时尚女孩,把她认为具有高价值的传统文化用她的理解唱出来,肯定跟我们越剧演员唱得不一样,肯定有新的信息传递。我对她的定位是时尚与古典的结合,流行唱法与越剧韵味结合,让年轻人发现,哇,传统戏曲原来这么美(笑)。

记:其实你是用流行歌声来推广传统戏剧。

赵:对,这是吴熙一个创新,我觉得这个尝试很有意义。但这种尝试必须在理解和尊重越剧传统的前提下进行,不能伤害老戏迷的感情。

记(问吴熙):有人说你纯净的嗓音,包括音乐韵味,跟爱尔兰歌手恩雅有些相似,甚至有媒体说你是中国的恩雅,你怎么看?

吴熙:恩雅是新世纪音乐女王,我只是川音学生,没法比。当然我很喜欢恩雅,她传播的是爱尔兰民族的文化,我传播的是我们的民族文化。她的歌让人心旷神怡,有一种田园风光的感觉,我的歌也有这些东西,从这点来说,我们有相似的地方。比如《望庐山瀑布》,里面就有丛林、瀑布、小鸟的声音。

现代版的才子佳人戏

记:我感觉你在用各种手段吸引年轻观众,越剧现在是不是也面临大气候不景气,观众老化等问题?

赵:跟其他剧种一样,越剧上世纪80年代辉煌,90年代末是最低谷,现在开始慢慢升温,有戏曲大气候问题,主要还是自己的体制问题,剧目题材老化,演员老化,还有如何培养年轻观众。前几年我和一位领导带几个人看戏,回头一看,我们几个是最年轻的,周围都是白发观众。观众的老化预示着剧种的衰亡,所以必须争取青年观众。这几年我经常去大学讲课,发现年轻人不是不喜欢戏曲,是没有接触,而越剧这东西是越看越入迷的。年轻人不是不喜欢老故事吗?我们就进行题材创新,2004年我们把网络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搬上舞台。开场演员清一色T恤和牛仔裤。我的出场扮相还蛮酷,寸发、黑框眼镜(笑)。

记:老戏迷能接受台上说英语,上BBS聊天么?

赵:给老观众一个现代版的才子佳人戏呀。我可以在一段唱腔中谈四种浪漫的男人,混合五种小生流派来演唱,一个流派唱4句,一段唱腔满堂彩,老观众觉得过瘾啊,赵志刚反串5种流派,唱徐玉兰的、范瑞娟的、毕春芳的、陆锦花的,最后回到师傅尹桂芳。越剧的小生流派,一段唱腔全部打尽,我也觉得过瘾啊。马上《第一次亲密接触》所有唱段在网上流行,戏迷还专门搞过学唱这个戏的网上演唱会。

记:网上演唱都是年轻人?

赵:网络的力量非常强大,戏迷们每天在网上交流。前晚我到浙江嵊州施家岙参加全国越剧网友寻根大联欢,就是网友自己组织的。我一看台下全是年轻人,而且男性居多,大吃一惊。越剧是女子为主体的剧种,当年如水的女子越剧就是从施家岙出发,103年时间,已经成为全国第二大剧种。我请台下的戏迷们一起进行越剧表演,台上丝竹声声,台下上千人唱起温婉而优美的越剧曲调,场面非常感人。

记:越剧成为仅次于京剧的第二大剧种,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赵:我一直认为这是越剧几代前辈艺术家不断创新的结果,她们没有太多的文化,都来自浙江农村,根基浅,所以到处学艺,京剧、昆曲、话剧、川剧、电影都学,也学会了在大上海挣扎生存。当时京剧大多是帝王将相,你演帝王将相,我演才子佳人,你全男班,我全女班。这是出奇招。帝王将相上层人感兴趣,市民阶层更喜欢好莱坞的爱情故事。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越剧贴近观众,以爱情戏见长。我理解,越剧就是当时的流行文化,又有民间文化的根。

记:所以“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人人会唱,60年经久不衰。

赵:四十年代越剧在上海不得了啦,受到小青年追捧,学生放下书包第一件事就是往戏院里跑。一个月的零花钱,他可以不吃零食,但一定要看戏。当时也是嵊州的戏班在上海打擂台,一个戏一演就是几个月。我老师尹桂芳一生演过100多部戏,现在想象不出的。

记:现在越剧的演出场次是个什么情况?

赵:我们和少数几个团还算不错,地方剧团日子很艰辛。上海越剧院一年演260场,我们是两个团,平均一个团100多场,也就是3天演一场。5月份我就演了15场,最近又排了两个大戏,把我累得够呛。

艺术家不能仅仅是个演员

记:说说你自己吧,你和20年前没什么变化,越累越年轻了? 

赵:我现在把演出当运动,我在舞台演一场戏,出那么多汗,就算宣泄了。演员是很幸福的职业,每个人都有很多烦恼,你们是经历一个人的人生,我经历了贾宝玉的人生、纳兰性德的人生、高觉新的人生,一个晚上我可以同时失去两个最心爱的女人,集中的悲痛,淋漓尽致地哭,内心有些东西可能就宣泄掉了。另外越剧非常抒情,唱腔动听是公认的,北方人即使听不懂唱词,也爱它委婉优美的曲调。

记:有点养人?

赵:越剧真的是养人。国际上提出音乐疗法,音乐又是一种不是药品的药品,戏剧大师黄作林先生说过一句话:“多听越剧能长寿。”

记:有人就是说听你的戏当治病,像练功一样。

赵:是,我有一个戏迷,一对老夫妇,老先生是严重的心脏病,每次住院都跟老伴说,其他什么都不带,赵志刚的音碟一定要带。他说躺在病床上听着我的唱段心里舒服,就像看到墙上挂着一个“静”字。很多朋友都是听着我唱的古诗词入睡的,把它当成催眠音乐。我们前辈的艺术家都非常长寿,金采凤80岁大寿,昨晚我还陪她上台演沙漠王子,80岁还能唱啊。

记:你在国内外拥有众多“刚丝”,很多人是因为喜欢你才喜欢越剧,又因为喜欢越剧而更加喜欢你。

赵:我问过戏迷为什么喜欢越剧,有一部分人是跟着妈妈、外婆或奶奶看戏听戏,听收音机,跟着家长间接受影响。还有一部分人是看了我的戏,像你说的因为喜欢我而喜欢越剧。他可能不一定知道前辈艺术家,70后,80后,90后,他看的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因为我们经常上电视。上海的舞林大会,去年我拿了冠军,这可能跟我的戏曲功底、悟性和表现力有关。电视台的《闪电星感动》,做完节目后就有人跟我说,越剧他从来不看,但看了我在节目中捐助贫困患儿,他对我的人品、才艺刮目相看,回过头来才看越剧的。

记:那天你在节目里捐了多少?

赵:我发动很多人参与节目,当晚义演义拍捐款达到17万,创造了《闪电星感动》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做完节目后我说,付出爱心的同时我学到很多东西,现在的艺术家不能仅仅是个演员,当然演员应该演好戏,他还要承担很多的社会责任和道义。

越剧《陆游与唐琬》昨晚蓉城首演
作者:暂无 来源:成都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越剧 
描述:本报讯(记者赵斌卫昕)昨晚,作为第二届非遗节的传统戏曲演出,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精品剧目《陆游与唐琬》亮相锦城艺术宫。 据悉,该剧获得首届“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奖,至今已演出了上百场,是在观众中影响最大的越剧之一。《陆游与唐琬》是我国戏曲表演大师茅威涛的代表作,昨晚亮相锦城艺术宫的版本是
全文:

本报讯(记者赵斌卫昕)昨晚,作为第二届非遗节的传统戏曲演出,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精品剧目《陆游与唐琬》亮相锦城艺术宫。 据悉,该剧获得首届“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奖,至今已演出了上百场,是在观众中影响最大的越剧之一。《陆游与唐琬》是我国戏曲表演大师茅威涛的代表作,昨晚亮相锦城艺术宫的版本是由被观众称为“小茅威涛”的国家一级演员、越剧名角蔡浙飞挑大梁。据悉,今晚7∶30,应非遗节执委会的邀请,锦城艺术宫还将上演一场《陆游与唐琬》。

越剧《陆游与唐琬》昨晚蓉城首演
作者:暂无 来源:成都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越剧 
描述:本报讯 (记者 赵斌 卫昕) 昨晚,作为第二届非遗节的传统戏曲演出,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精品剧目《陆游与唐琬》亮相锦城艺术宫。 据悉,该剧获得首届“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奖,至今已演出了上百场,是在观众中影响最大的越剧之一。《陆游与唐琬》是我国戏曲表演大师茅威涛的代表作,昨晚亮相锦城艺术
全文:

本报讯 (记者 赵斌 卫昕) 昨晚,作为第二届非遗节的传统戏曲演出,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精品剧目《陆游与唐琬》亮相锦城艺术宫。

据悉,该剧获得首届“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奖,至今已演出了上百场,是在观众中影响最大的越剧之一。《陆游与唐琬》是我国戏曲表演大师茅威涛的代表作,昨晚亮相锦城艺术宫的版本是由被观众称为“小茅威涛”的国家一级演员、越剧名角蔡浙飞挑大梁。据悉,今晚7∶30,应非遗节执委会的邀请,锦城艺术宫还将上演一场《陆游与唐琬》。

越剧王子赵志刚今日携手川妹吴熙签售新碟
作者:暂无 来源:成都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越剧 
描述:本报讯(记者 卫昕) 越剧王子赵志刚来成都了!今天下午两点半,他将携手四川音乐学院的川妹子吴熙在总府路外文书店签售两人合作的戏歌大碟《梦的声音》。 据悉,越剧王子赵志刚和川妹子吴熙合作的戏歌大碟《梦的声音》自推出以后,受到各方好评。有专家评论,它以吟唱的方式,以戏歌的形式,把传统诗词和时尚表达,巴
全文:

本报讯(记者 卫昕) 越剧王子赵志刚来成都了!今天下午两点半,他将携手四川音乐学院的川妹子吴熙在总府路外文书店签售两人合作的戏歌大碟《梦的声音》。

据悉,越剧王子赵志刚和川妹子吴熙合作的戏歌大碟《梦的声音》自推出以后,受到各方好评。有专家评论,它以吟唱的方式,以戏歌的形式,把传统诗词和时尚表达,巴蜀风格和吴越韵味有机结合,对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戏曲改革和创新,都非常具有意义。

“闽剧金嗓子”独唱25分钟 越剧华渭强老生小生一人演
作者:暂无 来源:成都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越剧 
描述: 本报讯 (记者 王嘉) 昨日,由福建省实验闽剧院创作演出的闽剧《王莲莲拜香》和浙江越剧团带来的越剧折子戏专场《为有暗香来》亮相梅花奖舞台。 《王莲莲拜香》是闽剧林派艺术代表作,由被誉为“闽剧金嗓子”的陈琼主演。该剧取材自福州老百姓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却一反数百年来王莲莲被丑化的市井女人形象,为观
全文:

本报讯 (记者 王嘉) 昨日,由福建省实验闽剧院创作演出的闽剧《王莲莲拜香》和浙江越剧团带来的越剧折子戏专场《为有暗香来》亮相梅花奖舞台。

《王莲莲拜香》是闽剧林派艺术代表作,由被誉为“闽剧金嗓子”的陈琼主演。该剧取材自福州老百姓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却一反数百年来王莲莲被丑化的市井女人形象,为观众讲述了王莲莲人生悲剧发生的原因,以及她一步步感悟人间真善美、终与过去诀别的心理历程。

剧中,陈琼充分利用了自己的“金嗓子”,一段25分钟的独唱细致入微地唱出了王莲莲的内心独白。据了解,闽剧多以叙事为主,相比京剧、越剧等剧种,唱功是其弱项。25分钟的独唱,在400多年闽剧史上都极为少见。

昨日,浙江越剧团越剧男演员华渭强,以一台个人越剧艺术专场《为有暗香来》角逐梅花奖。这台越剧折子戏专场由《九斤姑娘·猜谜》《红色浪漫·诀别》《风雪寒梅李三娘·回书》三个经过精心挑选的折子戏组成。华渭强在剧中担纲主演的角色不仅涵盖了越剧老生与小生,且剧目有悲有喜,人物有庄有谐。据悉,今日,本届梅花奖赛事将进入最后一天角逐。

当越剧王子遇上川音妹妹:传统吴韵流行今唱且听《梦的声音》
作者:暂无 来源:成都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越剧 
描述:昨日下午,越剧王子赵志刚携弟子、川音学生吴熙,在总府音像城签售古诗词吟唱专辑《梦的声音》,大名鼎鼎的赵志刚出马,记者原以为捧场的歌迷以中年人居多,出人意料的是,现场却出现了与大牌流行歌手签售时相似的一幕:长长队伍中更多的是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他们拿着海报、有些人手中还拿着一大摞碟子。赵志刚对传统戏曲受
全文:

昨日下午,越剧王子赵志刚携弟子、川音学生吴熙,在总府音像城签售古诗词吟唱专辑《梦的声音》,大名鼎鼎的赵志刚出马,记者原以为捧场的歌迷以中年人居多,出人意料的是,现场却出现了与大牌流行歌手签售时相似的一幕:长长队伍中更多的是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他们拿着海报、有些人手中还拿着一大摞碟子。赵志刚对传统戏曲受到年轻人追捧早已见惯不惊,他告诉记者,此专辑由师徒两人共同策划,吴熙用流行唱法与越剧唱腔相结合,“戏歌”演唱古诗词令人耳目一新,早在去年中秋,师徒两人首次携手在东方卫视“天涯共此时”晚会上演唱专辑主打歌《峨眉山月歌》时,吴熙安静纯美的演唱就惊艳四座,吸引众多歌迷戏迷的追捧。

古时明月今时歌

吴熙古诗词吟唱专辑《梦的声音》大碟共收录15首戏歌,其中她和恩师赵志刚合作演唱了《峨眉山月歌》《锄禾》《静夜思》,还有她用越剧唱腔演唱的《枫桥夜泊》《望庐山瀑布》《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无一不是国人朗朗上口的古代经典诗词。通过著名作曲家蓝天等人的精心谱曲,吴熙用纯美的嗓音进行了古典与现代完美融合的演绎。

记者在网上看了师徒两人首唱《峨眉山月歌》的视频——在如梦似幻的水墨画背景下,吴熙唱起《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声音空灵,像流淌在山间的清泉,把观众带入唐时明月山水间;音乐一转,一段清澈的男声唱起,这是闻名上海滩的越剧王子赵志刚,他一身白衣儒生扮相,一声声吟唱,道尽无限愁绪。古时明月今时歌,而且用越剧与通俗歌曲融合的方式演唱,配合得丝丝入扣,将古诗意境演绎得淋漓尽致。

时尚女拜师“越剧王子”

越剧唱腔与流行唱法截然不同,何以能演绎“二重奏”?吴熙作为四川音乐学院一名在校学生,师从通俗音乐学院流行演唱系主任余政仪。此前,她曾在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剧专业学习,接触到越剧后,便深深地喜欢上了这门传统艺术,希望自己能够学唱,并将流行演唱手法与传统越剧结合,也就是演唱“戏歌”。

众所周知,“戏歌”开山之作是阎肃姚明合作的《故乡是北京》,陈升的《北京一夜》等,广受欢迎,现在,陶喆、周杰伦、王力宏、孙燕姿等很多大牌歌手都纷纷与传统戏曲“约会”,通过他们的演唱,不少年轻歌迷才开始发现传统戏曲原来这么美。

一次偶然的机会,通过著名作曲家蓝天介绍,吴熙拜在越剧王子赵志刚门下,成为他的第一位蜀中女弟子,师徒二人共同探索越剧新唱。拜师一年多来,赵志刚为吴熙量身定做了专门的“教材”,帮助弟子感悟越剧精髓,学会越剧的吐字发音。赵志刚告诉记者,越剧戏歌在韵律与歌词领悟上要求更高。因此,吴熙为了找到越剧“感觉”,数次往返上海成都,还常在电话里和师傅探讨,“我常说吴熙了不起,她学越剧,但她不是浙江、上海女孩,一个四川女孩仅克服语言障碍的勇气,就非常了不起。”

用流行歌声推广传统戏剧

戏歌只是吴熙创新的一个起点,她说,要把自己学到的流行演唱知识用到传统戏剧推广上,让更多年轻人热爱传统文化。影视制作人张振齐昨日现场向记者介绍,公司非常看好吴熙“戏歌”的市场前景,将把吴熙打造成“中国的恩雅”。

“恩雅的歌曲之所以风靡全世界,不仅因为她拥有天使般柔美的嗓音,更在于她的演唱弥漫着爱尔兰迷人气息。吴熙专辑中15首戏歌歌词选自李白、王维等大诗人的代表作,诗词本身就充盈着传统文化,吴熙将越剧唱腔与古诗词吟唱艺术融合,令人深切地感受到中国广袤的山川风光和深厚的历史文化。”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 陈蕙茹 报道 摄影 朱大勇

用歌声传递传统戏曲文化之美

赵志刚:吴熙的尝试很有意义

越剧王子赵志刚昨日向记者坦言,他收徒弟要求很高,吴熙虽不是戏曲科班出身,但音色纯净、音质好,具备优秀越剧演员潜质。“吴熙以一种年轻人易接受的形式传播越剧这一传统艺术的魅力,将为传统戏曲注入新的活力,很有意义。当然,这种尝试必须在理解尊重越剧优秀传统并且不伤害戏迷感情前提下进行。”“吴熙用歌声传递传统戏曲文化之美,过去不喜欢戏曲的青年,可能由此慢慢接触戏曲,从不排斥进而喜爱再到重新审视,直至发现传统戏曲之美。”

赵志刚告诉记者,如今,传统戏曲也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我前天去越剧发源地浙江嵊州,非常惊讶,其一,来看演出的观众中有很多年轻人;其二,我参加了越剧网友大聚会,交流时发现不少年轻网友常在网上唱越剧等传统戏曲,戏曲论坛也非常火,有些网友甚至专门去学戏曲。戏曲大有不再是中老年人专属爱好的趋势,如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就最受大学生追捧,昆曲的专业队伍中也常看到年轻面孔,剧场里年轻观众日益增多。有专家预言:将来‘90后’‘00后’(2000年以后出生的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会越来越强烈。我相信,作为一个中国人,最终还是会守住并回归民族和传统文化的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