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 (68098)
期刊 (20039)
图书 (9922)
抓取新闻 (236)
学位论文 (232)
会议论文 (206)
人物 (55)
按栏目分组
地方文献 (40021)
绍兴文化 (26102)
经济发展 (14348)
社会生活 (9522)
绍兴动态 (4702)
绍兴名仕 (4093)
按年份分组
2022 (81)
2021 (110)
2020 (45)
2019 (37)
2017 (436)
2016 (1465)
2015 (3853)
2014 (46053)
2013 (3819)
2012 (4073)
2011 (4269)
2010 (3728)
2009 (3317)
2008 (2715)
2007 (2360)
2006 (2271)
2005 (1377)
2004 (1221)
2003 (1033)
2002 (871)
2001 (819)
2000 (845)
1999 (792)
1998 (687)
1997 (606)
1996 (687)
1995 (568)
1994 (525)
1993 (430)
1992 (327)
1991 (369)
1990 (323)
1989 (311)
1988 (380)
1987 (308)
1986 (359)
1985 (331)
1984 (313)
1983 (376)
1982 (356)
1981 (370)
1980 (261)
1979 (247)
1978 (114)
1977 (126)
1976 (151)
1975 (53)
1974 (65)
1973 (97)
1972 (95)
1971 (18)
1970 (6)
1969 (2)
1968 (12)
1967 (22)
1966 (84)
1965 (78)
1964 (102)
1963 (189)
1962 (358)
1961 (360)
1960 (981)
1959 (874)
1958 (262)
1957 (146)
1956 (83)
1955 (36)
1954 (27)
1953 (15)
1952 (22)
1951 (75)
1950 (40)
1949 (21)
1948 (34)
1947 (54)
1946 (61)
1945 (4)
1944 (19)
1943 (19)
1942 (4)
1941 (19)
1940 (11)
1939 (11)
1938 (16)
1937 (21)
1936 (36)
1935 (21)
1934 (26)
1933 (18)
1932 (9)
1931 (9)
1930 (14)
1929 (12)
1928 (11)
1927 (5)
1926 (5)
1925 (4)
1924 (3)
1923 (6)
1922 (3)
1921 (3)
1920 (15)
1919 (6)
1918 (3)
1917 (3)
1916 (2)
1915 (1)
1914 (1)
1911 (18)
1902 (1)
1898 (40)
1896 (1)
1887 (1)
按来源分组
其它 (5130)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5)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35)
北京:中华书局 (105)
文物出版社 (100)
中央文献出版社 (97)
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 (91)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79)
陕西人民出版社 (77)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74)
天津人民出版社 (71)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68)
人民出版社 (67)
浙江人民出版社 (54)
上海文艺出版社 (52)
上海人民出版社 (50)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49)
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49)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8)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47)
北京:作家出版社 (47)
北京:中国书店 (46)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45)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45)
北京大学出版社 (44)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44)
青岛:青岛出版社 (43)
中华书局 (42)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42)
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 (42)
中国青年出版社 (41)
吉林人民出版社 (41)
北京:文物出版社 (39)
越剧 (39)
湖南人民出版社 (38)
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 (38)
中共党史出版社 (36)
东海文艺出版社 (36)
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36)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36)
人民美术出版社 (35)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35)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35)
宁波:宁波出版社 (34)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34)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34)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34)
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34)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33)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33)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33)
山东人民出版社 (32)
重庆出版社 (32)
荣宝斋 (31)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31)
浙江文艺出版社 (30)
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 (30)
北京:华夏出版社 (30)
北京:北京出版社 (30)
四川人民出版社 (29)
上海:学林出版社 (29)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29)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9)
福建教育出版社 (28)
河北教育出版社 (28)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8)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8)
辽宁人民出版社 (27)
上海书店 (27)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5)
鲁迅全集出版社 (25)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5)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5)
中国华侨出版社 (24)
华文出版社 (24)
浙江大学 (24)
上海书店出版社 (24)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4)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4)
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24)
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4)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4)
河南人民出版社 (23)
贵州人民出版社 (23)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3)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3)
北京:人民出版社 (22)
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2)
河北人民出版社 (21)
商务印书馆 (21)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1)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1)
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21)
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 (21)
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1)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1)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1)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0)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
北京:方志出版社 (20)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
重庆:重庆出版社 (20)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
巴蜀书社 (19)
花城出版社 (19)
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 (19)
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 (19)
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 (19)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19)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
北京:金盾出版社 (19)
吴越 +文化 (19)
百花文艺出版社 (18)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8)
合肥:黄山书社 (18)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8)
长沙:岳麓书社 (18)
南京:凤凰出版社 (18)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8)
福建人民出版社 (17)
北京出版社 (17)
红旗出版社 (17)
东方出版社 (17)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7)
线装书局 (17)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7)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7)
广州:花城出版社 (17)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7)
兰亭 (17)
安徽人民出版社 (16)
山西人民出版社 (16)
江苏教育出版社 (16)
天一出版社 (16)
华夏出版社 (16)
杭州:杭州出版社 (16)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6)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16)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6)
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 (16)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6)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16)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6)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16)
上海书画出版社 (15)
人民日报出版社 (15)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15)
新文艺出版社 (15)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5)
北京:学苑出版社 (15)
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 (15)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5)
北京:新华出版社 (15)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15)
广州:广州出版社 (15)
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 (15)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5)
北京:科学出版社 (15)
上海:百家出版社 (15)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5)
山东文艺出版社 (14)
山东大学出版社 (14)
江苏文艺出版社 (14)
南开大学出版社 (14)
益民书局 (14)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4)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4)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14)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14)
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14)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14)
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14)
湖南文艺出版社 (13)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3)
中国文史出版社 (13)
岳麓书社 (13)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13)
外文出版社 (13)
宁夏人民出版社 (13)
远方出版社 (13)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3)
沈阳:辽海出版社 (13)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13)
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 (13)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3)
北京:京华出版社 (13)
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 (13)
北京:台海出版社 (13)
绍兴 +经济 (13)
广西人民出版社 (12)
长江文艺出版社 (12)
河南大学出版社 (12)
文化艺术出版社 (12)
山东教育出版社 (12)
东方出版中心 (12)
吉林文史出版社 (12)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2)
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 (12)
苏州:古吴轩出版社 (12)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2)
沈阳:沈阳出版社 (12)
武汉:武汉出版社 (12)
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 (12)
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 (12)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2)
北京:商务印书馆 (12)
北京:线装书局 (12)
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12)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2)
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 (12)
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12)
绍兴 +旅游 (12)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1)
辽海出版社 (11)
解放军出版社 (11)
齐鲁书社 (11)
中国电影出版社 (11)
山东画报出版社 (11)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1)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1)
北京:荣宝斋出版社 (11)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11)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1)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1)
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 (11)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11)
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1)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1)
北京:东方出版社 (11)
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 (11)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1)
北京:团结出版社 (11)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11)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11)
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 (11)
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 (11)
北京:海洋出版社 (11)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1)
上海文化出版社 (10)
文汇出版社 (10)
太白文艺出版社 (10)
四川文艺出版社 (10)
学林出版社 (10)
中国戏剧出版社 (10)
漓江出版社 (10)
江西美术出版社 (10)
春风文艺出版社 (10)
辽宁大学出版社 (10)
团结出版社 (10)
江西人民出版社 (10)
光明日报出版社 (10)
浙江教育出版社 (10)
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 (10)
济南:齐鲁书社 (10)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0)
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 (10)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0)
北京:群众出版社 (10)
济南:明天出版社 (10)
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 (10)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0)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0)
西安:三秦出版社 (10)
开明书店 (10)
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10)
科学出版社 (9)
作家出版社 (9)
世界知识出版社 (9)
新蕾出版社 (9)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9)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9)
天津古籍出版社 (9)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9)
安徽教育出版社 (9)
中国戏剧家协会浙江分会绍兴县绍剧搜集小组 (9)
上海古籍书店 (9)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9)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9)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9)
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9)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9)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9)
深圳:海天出版社 (9)
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9)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9)
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 (9)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9)
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9)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9)
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9)
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9)
上海:文汇出版社 (9)
绍兴 +桥 (9)
绍兴 +黄酒 (9)
中国画报出版社 (8)
辽宁教育出版社 (8)
甘肃人民出版社 (8)
广西教育出版社 (8)
吉林大学出版社 (8)
花山文艺出版社 (8)
安徽大学出版社 (8)
云南人民出版社 (8)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8)
湖南教育出版社 (8)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8)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8)
中州古籍出版社 (8)
四川大学出版社 (8)
泥土社 (8)
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 (8)
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 (8)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8)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8)
成都:巴蜀书社 (8)
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 (8)
济南:济南出版社 (8)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8)
北京:现代出版社 (8)
北京:九州出版社 (8)
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 (8)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8)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8)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8)
北京:外文出版社 (8)
郑州:文心出版社 (8)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8)
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 (8)
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 (8)
北京:知识出版社 (8)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8)
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8)
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7)
海南出版社 (7)
中国工人出版社 (7)
上海辞书出版社 (7)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7)
新疆大学出版社 (7)
荣宝斋出版社 (7)
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7)
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 (7)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7)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7)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7)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7)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7)
北京:红旗出版社 (7)
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7)
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7)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7)
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7)
北京:华文出版社 (7)
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 (7)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7)
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7)
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 (7)
北京:同心出版社 (7)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7)
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 (7)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7)
北京:朝华出版社 (7)
王羲之 (7)
新疆人民出版社 (6)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
浙江古籍出版社 (6)
江苏美术出版社 (6)
南京大学出版社 (6)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6)
河南文艺出版社 (6)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6)
武汉大学出版社 (6)
人民教育出版社 (6)
青海人民出版社 (6)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6)
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 (6)
浙江大学出版社 (6)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6)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6)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6)
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6)
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 (6)
长春:长春出版社 (6)
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6)
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6)
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 (6)
北京:金城出版社 (6)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6)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6)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6)
济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 (6)
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6)
厦门:鹭江出版社 (6)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6)
桂林:漓江出版社 (6)
北京:西苑出版社 (6)
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6)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6)
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6)
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 (6)
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6)
文字改革出版社 (6)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6)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6)
武汉: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6)
北京:华龄出版社 (6)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6)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6)
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 (6)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6)
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 (6)
绍兴 +产业 (6)
中原书局 (5)
武汉出版社 (5)
书目文献出版社 (5)
少年儿童出版社 (5)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5)
人民中国出版社 (5)
宁波出版社 (5)
大象出版社 (5)
时代文艺出版社 (5)
作家书屋 (5)
中山大学出版社 (5)
西苑出版社 (5)
黄河文艺出版社 (5)
宝文堂书店 (5)
北京:中国ISBN中心 (5)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5)
上海:华东人民出版社 (5)
武汉:崇文书局 (5)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5)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5)
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 (5)
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5)
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5)
北京:研究出版社 (5)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5)
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 (5)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5)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5)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5)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5)
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5)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5)
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 (5)
太原:希望出版社 (5)
北京:蓝天出版社 (5)
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5)
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 (5)
长春:吉林音像出版社;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5)
北京:农业出版社 (5)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5)
北京:长征出版社 (5)
大连:大连出版社 (5)
北京:测绘出版社 (5)
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5)
轻工业出版社 (5)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5)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5)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5)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5)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5)
绍兴 +农业 (5)
西泠印社出版社 (4)
绍兴鲁迅研究学会 (4)
云南教育出版社 (4)
华龄出版社 (4)
海峡文艺出版社 (4)
百家出版社 (4)
广东鲁迅研究小组 (4)
中国文联出版社 (4)
贵州教育出版社 (4)
上海市中小学教材编写组 (4)
教育科学出版社 (4)
凤凰出版社 (4)
上海大学出版社 (4)
中国书店 (4)
重庆大学出版社 (4)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4)
当代中国出版社 (4)
崇文书局 (4)
四川教育出版社 (4)
南京出版社 (4)
西北大学出版社 (4)
杭州出版社 (4)
北新书局 (4)
上海百家出版社 (4)
天马出版有限公司 (4)
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4)
万里书店 (4)
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 (4)
北京:长城出版社 (4)
正中书局 (4)
天津市古籍书店 (4)
西安:未来出版社 (4)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4)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4)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4)
北京:学习出版社 (4)
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4)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4)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4)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4)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4)
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4)
哈尔滨:哈尔滨地图出版社 (4)
海口:海南出版社 (4)
沈阳: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 (4)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4)
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4)
北京:长江出版社 (4)
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4)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4)
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 (4)
南京:南京出版社 (4)
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4)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4)
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 (4)
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4)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4)
北京:华艺出版社 (4)
扬州:广陵书社 (4)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4)
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4)
绍兴师范专科学校 (4)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4)
绍剧 (4)
上海译文出版社 (3)
近代中国出版社 (3)
中国书籍出版社 (3)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3)
中国言实出版社 (3)
古典文学出版社 (3)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3)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3)
文史哲出版社 (3)
中国商业出版社 (3)
今日中国出版社 (3)
京华出版社 (3)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3)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3)
党建读物出版社 (3)
群言出版社 (3)
广东经济出版社 (3)
江苏古籍出版社 (3)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 (3)
吉林美术出版社 (3)
广西美术出版社 (3)
四联出版社 (3)
新星出版社 (3)
传记文学出版社 (3)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3)
石油工业出版社 (3)
中州书画社 (3)
现代出版社 (3)
广东旅游出版社 (3)
中央编译出版社 (3)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3)
河北美术出版社 (3)
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 (3)
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3)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3)
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3)
郑州:大象出版社 (3)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3)
音乐出版社 (3)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3)
新华书店华东总分店 (3)
名望出版社 (3)
北京:新时代出版社 (3)
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 (3)
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 (3)
二玄社 (3)
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3)
北京/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3)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3)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3)
济南:黄河出版社 (3)
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 (3)
北京:学苑音像出版社 (3)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3)
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3)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3)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3)
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 (3)
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3)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3)
武汉:长江出版社 (3)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3)
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3)
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 (3)
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 (3)
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 (3)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
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3)
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 (3)
珠海:珠海出版社 (3)
北京:地震出版社 (3)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3)
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3)
北京:新星出版社 (3)
北京:民族出版社 (3)
福州: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3)
广州:新世纪出版社 (3)
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3)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3)
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 (3)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3)
沈阳:白山出版社 (3)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3)
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 (3)
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3)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3)
西安:西安出版社 (3)
北京:群言出版社 (3)
上海书籍出版社 (3)
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3)
北京:龙门书局 (3)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3)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3)
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 (3)
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3)
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3)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3)
越瓷 (3)
蔡元培故居 (3)
兰亭序 (3)
石油化学工业出版社 (2)
中国致公出版社 (2)
苏州大学出版社 (2)
大众文艺出版社 (2)
安徽文艺出版社 (2)
中西书局 (2)
通俗读物出版社 (2)
国际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2)
哈尔滨出版社 (2)
文津出版社 (2)
杭州大学出版社 (2)
长征出版社 (2)
上海鲁迅纪念馆 (2)
成都出版社 (2)
全球书店 (2)
峨嵋出版社 (2)
台湾学生书局 (2)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2)
山西教育出版社 (2)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出版社 (2)
知识产权出版社 (2)
气象出版社 (2)
吉林书店 (2)
中国档案出版社 (2)
上海全球书店 (2)
广陵书社 (2)
山西师范学院中文系 (2)
台湾商务印书馆 (2)
金盾出版社 (2)
中国纺织出版社 (2)
大中书局 (2)
东南大学出版社 (2)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
江西教育出版社 (2)
宗教文化出版社 (2)
兰州大学出版社 (2)
沈阳出版社 (2)
香港万源图书公司 (2)
平明出版社 (2)
金城出版社 (2)
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2)
河南师范大学函授部 (2)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
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 (2)
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 (2)
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2)
新华书店 (2)
通辽: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 (2)
北京:劳动出版社 (2)
世界图书广东出版公司 (2)
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 (2)
中国美术学院社 (2)
北京:气象出版社 (2)
中国轻工业年鉴社 (2)
广州:羊城晚报出版社 (2)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2)
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
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 (2)
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2)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
济南:泰山出版社 (2)
北京:语文出版社 (2)
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2)
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 (2)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2)
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2)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
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
中国出版社 (2)
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2)
北京:档案出版社 (2)
北京:星球地图出版社 (2)
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
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2)
北京:凤凰出版集团;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
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2)
合肥: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 (2)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2)
福州: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 (2)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
北京:中华地图学社 (2)
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2)
香港:银河出版社 (2)
柯岩 (2)
绍兴 +商业 (2)
绍兴 +书法 (2)
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1)
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1)
中正书局 (1)
中国卓越出版公司 (1)
古吴轩出版社 (1)
辽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室 (1)
大连出版社 (1)
淮阴县文教局教研室 (1)
巴盟教师进修学校 (1)
邳县文教局教学资料编写组 (1)
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 (1)
北平文化学社 (1)
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组 (1)
白山出版社 (1)
?众图书公司 (1)
山西出版集团 (1)
平顶山市图书馆 (1)
华欣文化事业中心 (1)
抗战出版部 (1)
汕头大学出版社 (1)
文通书局出版社 (1)
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1)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1)
曲阜师范学院图书馆 (1)
济南出版社 (1)
中国民航出版社 (1)
柯文出版社 (1)
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
武汉大学经济系七二级工农兵学员 (1)
复文图书出版社 (1)
各埠中华书局 (1)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1)
中原农民出版社 (1)
波文书局 (1)
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1)
陕西旅游出版社 (1)
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 (1)
铁岭市艺术研究所 (1)
专利文献出版社 (1)
广东师范中文系函授教材编写组 (1)
西南民族学院语文系 (1)
东北书店 (1)
珠海出版社 (1)
中亚书店 (1)
大中华书局 (1)
延安新华书店 (1)
台湾文化协进会刊 (1)
文光书局 (1)
新象书店 (1)
安徽工农大学中文系 (1)
人物出版社 (1)
生活导报社 (1)
陕西师范大学革委会政宣部 (1)
生活书店 (1)
山西省《运城地区报》拼音版编辑部 (1)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
光华出版社 (1)
泰山出版社 (1)
开封师范学院革命委员会 (1)
云南大学出版社 (1)
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处 (1)
湖北省图书馆 (1)
辽宁大学中文系评论组 (1)
山西师范学院 (1)
甘肃师范大学科学研究科 (1)
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 (1)
通辽师范学院出版 (1)
江苏师范学院 (1)
郑州大学图书馆 (1)
重庆人民出版社 (1)
清华大学出版社 (1)
民馨书店 (1)
启智书局 (1)
新时代书局出版 (1)
生物出版社 (1)
离骚出版社 (1)
青光书局 (1)
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
江西省广昌县印刷厂印 (1)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
兵器工业出版社 (1)
安徽美术出版社 (1)
党建读物出版 (1)
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1)
江苏文史资料编辑室出版社 (1)
东北戏曲新报社 (1)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
棠棣出版社 (1)
星洲出版社 (1)
云南民族出版社 (1)
旅游教育出版社 (1)
上海北新书局出版 (1)
万卷出版公司 (1)
光明书局 (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1)
上海仿古书店 (1)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
中国农业出版社 (1)
上海北新书局 (1)
北京大学中文系 (1)
学海出版社 (1)
南充师范学院鲁迅作品浅析编写小组 (1)
苏州市第四十二中学 (1)
天津市南开区文教局教育教学研究组 (1)
吉林图书馆 (1)
华艺出版社 (1)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
天天出版社 (1)
云南美术出版社 (1)
辽宁民族出版社 (1)
石油化工工业出版社 (1)
北京师范学院 (1)
丹东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1)
阿坝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1)
汶川县旅游局 (1)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
大光出版社有限公司 (1)
长安出版社 (1)
河南省文联筹委会 (1)
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民间文学教学组 (1)
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 (1)
北京:中国曲艺出版社 (1)
绍兴县文化广播电视局 (1)
北京:专利文献出版社 (1)
浙江省艺术研究社 (1)
上海:新美术出版社 (1)
新知识出版社 (1)
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 (1)
福州:海风出版社 (1)
北京:时事出版社 (1)
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
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1)
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1)
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 (1)
中国儿童书店 (1)
《戏剧界》杂志社编辑出版 (1)
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1)
苏南人民出版社 (1)
艺术出版社 (1)
天下书报社 (1)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
上海天下书报社出版 (1)
中国出版集团;北京/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1)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1)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 (1)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1)
上海:世界图书上海出版公司 (1)
潮锋出版社 (1)
厦门越剧团 (1)
厦门越剧团翻印 (1)
杂志公司 (1)
汇文书店 (1)
中央文化部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印发 (1)
世界书报出版社 (1)
上杂出版社 (1)
上海:上海火星出版社 (1)
上海倡明书局出版 (1)
上海文艺出版(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1)
长春:吉林音像出版社 (1)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文艺音像出版社 (1)
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 (1)
国际村文库书店有限公司 (1)
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1)
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 (1)
世界图书北京出版公司 (1)
海鸥出版公司 (1)
成都古籍书店 (1)
益群书店 (1)
有正书局 (1)
武汉古籍书店 (1)
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出版 (1)
北京:北京书籍出版社 (1)
武汉市古籍书店 (1)
香港:名人出版社 (1)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1)
郑州:海燕出版社 (1)
延吉:延边教育出版社 (1)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1)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1)
香港昆鹏有限公司 (1)
济南:山东电子音像出版社 (1)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
北京:工商出版社 (1)
中国轻工业年临鉴社 (1)
浙江年鉴社 (1)
北京:中国工商出版社 (1)
新业书局 (1)
中国文化艺术出版社 (1)
商务出版社 (1)
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 (1)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1)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1)
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1)
黄山出版社 (1)
历史教学社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图书资料室 (1)
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 (1)
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
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
东南亚研究所 (1)
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1)
慈溪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 (1)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1)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1)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1)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1)
江苏研究社 (1)
南京:译林出版社 (1)
上海:上海书店 (1)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北京:商务印书馆 (1)
香港金陵书社出版公司 (1)
辽东文学社 (1)
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 (1)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
非正式出版物 (1)
郑州教育学院学报编辑部 (1)
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1)
杭州大学历史系资料室 (1)
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 (1)
亚洲文化艺术出版公司 (1)
北京:中国线装书局 (1)
翰墨轩出版有限公司 (1)
浙江省文物考古所 (1)
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 (1)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
北京:北京出版社;北京: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1)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
芒:德宏民族出版社 (1)
浙江省高等师范院校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教学研究会 (1)
湘潭大学教材科 (1)
北京:地质出版社 (1)
水利水电出版社 (1)
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
喀会师范学院中文系资料室 (1)
水利出版社 (1)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
北京:昆仑出版社 (1)
广州:广东省出版集团;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
江汉石油报社 (1)
华乐出版社 (1)
重庆:重庆人民出版社 (1)
广西民族学院中文系现文学教研组 (1)
黑龙江省函授广播学院 (1)
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
中国人民文化出版社 (1)
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1)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
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 (1)
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1)
石家庄: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1)
北京: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1)
天津:新蕾出版社 (1)
人文出版社 (1)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
江苏年鉴杂志社 (1)
汉文正楷印书局 (1)
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北京: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1)
人民画报社 (1)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 (1)
台湾:台视出版社 (1)
大冶市诗词楹联学会;西塞山诗社 (1)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
《西湖》文艺编辑部 (1)
中华国际出版社 (1)
香港南苑书屋 (1)
石笕茶 (1)
鲁迅故里 (1)
大禹陵 (1)
沈园 (1)
绍兴 +工业 (1)
绍兴 +水乡 (1)
绍兴 +戏曲 (1)
相关搜索词
《兰亭序》真迹究竟藏于何处?
作者:暂无 来源:辽沈晚报铁岭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兰亭序 
描述:今年央视春晚,周杰伦以一曲《兰亭序》发思古之幽情,挣足了人气和口碑。尽管一曲清歌的《兰亭序》和千年墨宝的《兰亭序》不可同日而语,但也足以勾起我们对中华文化中那些灿烂名字和典藏瑰宝的追怀。本版今起推出《兰亭书圣》系列,带您撩开萦绕在“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周围的历史迷雾;走近“书圣”王羲之的心灵深处
全文:

今年央视春晚,周杰伦以一曲《兰亭序》发思古之幽情,挣足了人气和口碑。尽管一曲清歌的《兰亭序》和千年墨宝的《兰亭序》不可同日而语,但也足以勾起我们对中华文化中那些灿烂名字和典藏瑰宝的追怀。本版今起推出《兰亭书圣》系列,带您撩开萦绕在“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周围的历史迷雾;走近“书圣”王羲之的心灵深处;也将告诉您,王羲之的墨迹何以一个字卖到七百万的天价。 ——编者

羲之酒酣写下书法绝笔

《兰亭序》是王羲之最得意的作品。公元353年,也就是永和九年,王羲之和当时东晋的名士谢安诸人,相聚在浙江绍兴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兰亭,一起做修禊的事。修禊是古代的一种习俗,据说,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人们如果临水而祭的话,就可以“除凶恙,去宿垢”《晋书·礼志》,文人雅集,自不免诗文唱和,不曾想到的是,就是这样一次不经意的“一觞一咏”,竟然诞生了一篇在中国书法、文学和哲学史上产生深远意义的名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当时有26人赋诗41首,并聚诗成集。王羲之于酒酣之际乘兴用鼠须笔在蚕茧纸上为诗集写了这篇序,记下了诗宴盛况和观感。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有如神助。文中“之”字20多个无一相似,长短伸缩,各得其妙,令人惊奇其变化的多样。文中7个“不”、5个“怀”、3个“盛”字,在不同情况下作不同处理,增添了全篇的异彩,成为书法史上的一绝,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翌日,王羲之酒醒后意犹未尽,伏案挥毫在纸上将序文重书一遍,却自感不如原文精妙。他有些不相信,一连重书几遍,仍然不得原文的精华。这时他才明白,这篇序文已经是自己一生中的顶峰之作,自己的书法艺术在这篇序文中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发挥。

唐太宗盗宝留下千古传奇

王羲之将《兰亭序》视为传家宝,并代代相传,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孙智永手中。可是,智永不知何故出家为僧,身后自然没有子嗣,就将祖传真本传给了弟子——辩才和尚。

到了唐朝初年,李世民大量搜集王羲之书法珍宝,经常临习,他亲自为《晋书》撰《王羲之传》,搜集、临摹、欣赏王羲之的真迹,对《兰亭序》这一真迹他更是仰慕,多次重金悬赏索求,但一直没有结果。后查出《兰亭序》真迹在会稽一个名叫辩才的和尚手中,从此引出一段唐太宗骗取《兰亭序》,真迹随唐太宗陪葬昭陵的故事。

这一段故事,更增添了《兰亭序》的传奇色彩和神秘气氛。唐人记载兰亭故事有两种版本。刘悚《隋唐嘉话》记:“王右军《兰亭序》,梁乱,出在外。陈天嘉中,为僧众所得。……果师死后,弟子僧辩才得之。太宗为秦王后,见拓本惊喜,乃贵价市大王书,《兰亭》终不至焉。及知在辩才处,使萧翼就越州求得之,以武德四年入秦府。”《太平广记》收何延之《兰亭记》记载大有不同。何文称,至贞观中,太宗锐意学二王书,仿摹真迹备尽,惟《兰亭》未获。后访知在辩才处,三次召见,辩才诡称经乱散失不知所在。房玄龄荐监察御史萧翼以智取之。萧翼知道明说是说不动辩才相让的,就假扮成书生,住在庙中与辩才谈诗论字、书字,使辩才将他当成最好的朋友,骗得了辩才的信任后用激将法使他拿出《兰亭序》来让他观看。一天趁辩才外出,萧翼乘机盗走了《兰亭序》,把它献给了唐太宗。

刘、何二说,情节悬异。一般以为,何说漂浮失实,刘说翔实可信。二者情节虽异,但《兰亭序》真迹埋入昭陵,说法却一致。

唐太宗得到《兰亭序》后,曾命弘文馆拓书名手冯承素以及虞世南、褚遂良诸人钩摹数本副本,分赐亲贵近臣。李世民对李治说:“我死后,你只要把《兰亭序》用玉匣放进墓室我的身边,就是你尽孝了。 ”李治照办,李世民死后随葬昭陵。现传世的《兰亭序》已非王羲之真迹。传世本种类很多,或木石刻本,或为摹本,或为临本。著名者如《定武兰亭》,传为欧阳询临摹上石,因北宋时发现于河北定武(今河北正定)而得名。唐太宗命冯承素钩摹本,称《神龙本兰亭》。

另外宋代蔡挺在跋文中说,《兰亭序》偕葬时,为李世民的姐妹用伪本掉换,真迹留存人间。然此后《兰亭》真迹消息便杳如黄鹤,其下落如何,更是谜中之谜了。但也有些人认为,《兰亭序》真迹所以未见天日,是被也很爱好书法的李治暗中留下,掉了包把复制摹本随葬昭陵,真迹为李治和同样爱好书法的皇后武则天共同据有,到晚于李治去世的武则天死后被带进了乾陵墓室。

总之,围绕《兰亭序》真迹的下落问题,成为长期以来众说纷坛、争论不休的一个历史文化之谜。究竟真相如何,恐怕要等到日后条件成熟挖掘乾陵、昭陵时大白于天下了。

延伸阅读

东晋永和九年的兰亭会历来被认为是一次文人雅士的活动,西泠印社最新出版的一部《兰亭序解读》颠覆了传统说法。作者吴大新经过10年考证后发现:永和九年兰亭会并非“文人雅集”,而是王羲之主持召开的事关东晋命运的秘密政治、军事会议。

吴大新研究发现,永和九年,农历三月初三,东晋书法名家王羲之邀集友人谢安、孙绰等42人聚会兰亭。“这42人中军方的有22人,‘省军级干部’可考证的有五六人,前线的有3人,2人后在前线战死,只有谢安一人是名士。他们绝大多数在军中供职,绝非传统所说的‘一般文人名士’,大部分来自京城乃至前线,他们千里迢迢来到绍兴,不可能是来赶‘雅兴’的。 ”吴大新断言,这是一次军政群贤的秘密聚会。

吴大新此说一出,引起了王羲之后代的关注。王羲之第五十四世孙、王羲之研究会理事长王家德说,以前从未想到、也从未听说过这种说法。 据《东方早报》 “书圣”王羲之(303-361),字逸少,东晋时期人。祖居瑯琊(今山东临沂),西晋末年南迁后,定居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遂为绍兴人。曾任会稽内史,官至右军将军,所以世称王右军。在他任职期间是一个务实为民的清官。晚年辞官隐退后,放浪形骸于山水之间,卒年59岁。

郭沫若著文 引发笔墨争鸣

关于《兰亭序》的真伪之争,在清末和上世纪六十年代都曾有过大论争,争论最后竟至要挖昭陵和乾陵,亦可见激烈程度之一斑。而在1965年由郭沫若著文引发的《兰亭序》真伪之辩,由于毛泽东主席的关注和干预,更是轰动一时。 1965年5月22日,《光明日报》连载了郭沫若写的长文《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的真伪》(《文物》杂志同年第6期转载),文中提到的“王谢”、“王”是王兴之,王羲之的堂兄弟,“谢”是谢鲲,为晋朝宰相谢安的伯父。二人的墓志都是用隶书写成,和王羲之用行书写的《兰亭序》不一样,为此,郭沫若推断当时还没有成熟的楷书、行草。他还经考证,认为《兰亭序》后半部分有悲观论调,不符合王羲之的原文,更不是王羲之的笔迹,是王羲之第七代孙永兴寺和尚智永冒名王羲之的伪作。

郭沫若此文发表后,引起学术界的震动和极大关注。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称《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丰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南京文史馆馆员、著名书法家高二适写了一篇《〈兰亭序〉的真伪驳议》文章,认为当时就有楷书、行书的记载、传说和故事,而且流传至今的许多碑帖摹本也足以证明楷书字体在当时已经形成,并趋向成熟,认为《兰亭序》“为王羲之所作是不可更易的铁案。 ”高二适的文章写出后,由于他的名气、地位远不及郭沫若,各报刊不敢发表。高二适无奈,只好把该文寄给自己的老师、国学大师章士钊,希望得到章的支持和帮助,最好能送呈毛主席审阅。章士钊接到高文和附信,于7月16日致书毛主席,并附高文。

毛主席接信后,很快于7月18日提笔函复章士钊和致函郭沫若表示支持争鸣。在这种情况下,高二适的文章于7月23日的《光明日报》得以发表,同年第7期《文物》刊发了高文影印手稿。刊发高文影印稿时,目录上无此文,而且是放在刊物最后作为“附录”,看来是杂志临开印前加入的。但长达13页、数千言全文影印刊发却极罕见,可能是由于毛主席对高二适的书法较为欣赏之故。 1998年8月17日,新华社报道,在南京东郊与王羲之同代的东晋名臣高松墓中,出土了两件楷体墓志。另外,南京及其周边地区先后发现的30多件同时期墓碑上,不仅有隶书,还有行楷、隶楷,说明当时多种书体并存。 1999年在南京举行的关于《兰亭序》的学术研讨会,依然存在各种不同意见。看来这样的学术争论还将继续下去。但不管怎么说,《兰亭序》之于羲之,犹《广陵散》之于嵇康,无论就个人,还是中国文化而言,都是不可无一,不能有二的旷世佳作。 据《三秦都市报》

“书圣”王羲之的传说和轶事
作者:暂无 来源:辽沈晚报铁岭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王羲之 
描述:王羲之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书法家之一,在中国书法史上有“书圣”之称。他这“书圣”的称号可不是凭空掉下来的,它包含了青年人要想成功两个不可忽略的要素:兴趣与勤奋。 墨池佳话 王羲之7岁开始学习书法。魏晋时期有很多著名的书法家,如钟繇、卫瓘、索靖、卫夫人等,王羲之少年时期就是跟着卫夫人学习书法的、卫
全文:

王羲之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书法家之一,在中国书法史上有“书圣”之称。他这“书圣”的称号可不是凭空掉下来的,它包含了青年人要想成功两个不可忽略的要素:兴趣与勤奋。

墨池佳话

王羲之7岁开始学习书法。魏晋时期有很多著名的书法家,如钟繇、卫瓘、索靖、卫夫人等,王羲之少年时期就是跟着卫夫人学习书法的、卫夫人师承钟繇,又受卫瓘的家传,其书法的精妙,教一个小孩子是绰绰有余的。王羲之练起字来,专心致志,几年下来,书法果然大有长进,连老师卫夫人都夸奖他:“这孩子的书法错不了,将来会比我还要出名的。”有一天,十多岁的王羲之聚精会神地研读父亲收藏的一本《笔论》,被父母发现了,父母都说他现在不是年纪,长大再学不迟。王羲之却迫不及待地说:“学习像走路,不走怎么能进步?长大再学就太晚了!”父亲打心眼里喜欢王羲之的这股钻劲,就答应给他系统地讲解书法理论,还讲了东汉著名书法家张芝勤学苦练的故事。据说,张芝每天写完字都要在门前的池塘里清洗毛笔和砚台,日子久了,池水都变成黑色的了。王羲之十分钦佩张芝的习字精神,坚信功夫必不负人,后来他不论走到哪里,都坚持练字。据说,被他洗黑的池水,比张芝还多,人们把这样的池塘叫作墨池。在会稽山下,温州和江西临川,都有他留下的墨池。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巩,还写了一篇《墨池记》来称颂他。

入木三分

王羲之对书法勤学苦练,甚至走在路上,坐在椅上,还揣摩着名家书法的架势,手指也不停地划着字形,时间一久,连自己的衣襟都被划破了。

有一次他躺在床上,还用手临空划字,竟划到他的妻子身上。他妻子说:“你怎么老在人家身上划?自家体,没啦! ”

王羲之听到“体”字,忽然想到:是呀,应该创造自己的书体才是啊!于是从此以后,他翻遍了所有的碑帖手迹,揉和百家的长处,再加上自己的勤练,终于自成一体,成了我国古代最著名的书法家。

正因为王羲之不停地勤苦练字,天长日久竟练得腕力劲足,写出字来笔锋带力,真可以说是力透纸背。有一次他去看望一个朋友,碰巧友人不在,于是他在茶几上写了几个字就走了。后来这家人用力擦也擦不净,用水洗也洗不清。他在木板上写的字,让木工拿去雕刻,木工刻时发现木板上三分深的地方还渗透有墨迹。因此后来人们都说王羲之的字“入木三分”。这虽然是一种夸张了的说法,却很能说明他的功夫深啊!

以书换鹅

王羲之爱鹅是出了名的。有史载“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说的是山阴地方有一个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给他写一卷《道德经》。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轻易替人抄写经书的。后来,他打听到王羲之喜欢白鹅,就特地养了一批品种好的鹅。

王羲之听说道士家有好鹅,真的跑去看了。当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见到河里有一群鹅在水面上悠闲地浮游着,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衬着高高的红顶,实在逗人喜爱。

王羲之在河边看了又看,简直舍不得离开,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这群鹅卖给他。

那道士笑着说:“既然王公这样喜爱,就用不到破费,我把这群鹅全部送您好了。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就是请您替我写一卷经。 ”

王羲之毫不犹豫地给道士抄写了一卷经,那群鹅就被王羲之带回去了。

王羲之爱鹅及吃鹅(另有吃鹅之故事)之事,传至宋代时,沈括《梦溪笑谈》还记江南一带有称鹅为“右军”的。原因是王羲之曾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后人称他为王右军。现在我们所用的成语“以书换鹅”,其故事亦为此。

东床快婿

王羲之的妻子名璇,字子房。书法卓然独秀,被称为“女中笔仙”。她熟读经书,是当时有名的才女。她与王羲之结为夫妻,虽然是父母之命,但有一段佳话传颂至今。

官至太尉,为人正直的郗鉴(269—339)虽年逾半百,但家中还有一个掌上明珠,年已及芨的女儿尚未出嫁,他想物色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婿,以解决女儿的婚事。在上层社会,婚姻总是带有政治色彩,“先求族,后择人”,是都鉴选婿的最佳方案。当时王氏家族可谓是门第显赫,人才济济。王导丞相子、侄有十余人,考虑从中遴选一位作为女婿,岂不美哉!故“使门生求女婿于导”。门生到王导家,王导请他去东厢去挑选。消息不胫而走,都知道郗家派人前来选婿,听说那位千金小姐相貌端庄,性情温柔,谁都想接住这个“彩球”,与这位京城少有的窈窕淑女匹配成婚。他们一个个衣冠楚楚,谦恭有礼,温文尔雅地在大厅等候。唯独王羲之若无其事,袒露着肚皮,躺在床上大啖大嚼胡饼,他对选婿毫不在意,给门生极深刻的印象。门生回到主人家中向郗鉴汇报:“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郗鉴慧眼识人才:“‘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从此“东床快婿”成了女婿的美称,“妙选东床”传为美谈。郗鉴之所以选中羲之为婿,王羲之不矫揉造作,纯真直率,风神潇洒,体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品格,这自然是一个原因。

只一“点”像

王献之是王羲之最小的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攻草书隶书。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画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

小献之问母亲:“我再写三年就能赶上父亲了吧?”

妈妈摇摇头。“五年可以吧?”妈妈又摇摇头。

献之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才能赶上父亲?”

“写完院里这十八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小献之不服,将全部习字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五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有什么不一样?”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而后锲而不舍,练字用尽了十八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继承张芝、王羲之书法的基础上,还有了“破体”之称的创新,被人称为“小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并称“二王”。

本报综合整理

延伸阅读

王羲之得罪顶头上司断了当官念想

王羲之出身名门,长大后,极善言谈,加上书法驰名,美誉日隆,又深得丞相王导等人的器重,便有了名士脾气。还有一位名士叫王述,性格狂躁,有次吃鸡蛋,用筷子扎,扎不着,一怒之下就把鸡蛋扔到地上。王羲之对其深为不齿。

那时,大多数名门子弟都入仕为官,偏偏天意弄人,将他推到了会稽郡。时任内史的王述,晚年声望越来越高,素来瞧不起他为人的王羲之更加愤愤不平。这次,王述的母亲不幸去世,照理须守孝几年。王羲之接替他做会稽内史。也许判断失误吧,以为王述仕途生涯就此结束了,便处心积虑非要凌辱他一回不行。在王述哭灵守孝的日子里,王羲之多次放言要去吊唁,却迟迟不见履行诺言。好些天过去,他突然驾到,也不通报,径直往灵前表示哀悼,旋即回府。按古礼,吊丧乃哀悼死者并慰问死者家属;往吊而不与丧主会见,是有怨隙而不礼貌的表现。

守孝期满,王述居然出任扬州刺史,成了王羲之的顶头上司。王羲之羞耻难耐,即派人到建康求朝廷分立会稽郡为越州,想抽身摆脱冤家。偏这位使者在京游说时言辞失当,无功而返,此事遂被贤明人士传为笑柄。后来王述下会稽郡问及刑狱情况,颇为严厉,主管官员答得一塌糊涂。王述乃命令王羲之自作主张适当处理,似乎也有了结他仕途生涯的意思。王羲之此时此刻愧疚之情才油然而生,一颗入仕的心再也无法正常跳动了,于是到父母坟前发誓,此后终身不仕。

(摘自《中国审计报》)

41个字拍出3.08亿元天价 王羲之墨宝何以一字价值700万?
作者:暂无 来源:辽沈晚报铁岭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王羲之 
描述:在中国书法史上,就影响力而言,绝对无人能与王羲之比肩。“一字千金”,是艺术品收藏界对书法家作品价值的常见形容,但对“书圣”王羲之的墨宝而言,他留下的“一字”绝不止“千金”。最近(去年11月20日),王羲之草书绢本摹拓《草书平安帖》在嘉德拍卖拍出了3.08亿元的高价,引起社会强烈关注。 摹本为何也珍
全文:

在中国书法史上,就影响力而言,绝对无人能与王羲之比肩。“一字千金”,是艺术品收藏界对书法家作品价值的常见形容,但对“书圣”王羲之的墨宝而言,他留下的“一字”绝不止“千金”。最近(去年11月20日),王羲之草书绢本摹拓《草书平安帖》在嘉德拍卖拍出了3.08亿元的高价,引起社会强烈关注。

摹本为何也珍贵

“应该说《草书平安帖》是迄今为止可知的,民间流传的最好的王羲之高古摹本,是名副其实的民间国宝。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副总裁兼中国书画部总经理胡妍妍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至于这件《草书平安帖》的年代,胡妍妍表示,历史上留下过多位博学雅士品鉴的结果,比较主流的观点综合起来有三种:一是明代文嘉、孙鑛、吴其贞,清代顾复、安歧认为是唐代;二是明代王世懋和现代的徐邦达,认为是宋代;三是曾经收藏过此帖的明代文徵明和清代乾隆皇帝都认为其是王羲之真迹。

据胡妍妍介绍,我国古时候书法的复制法主要有四种,即响搨、临写、拓本(石刻)及刻本(木刻),其中以响搨最接近原作。所谓响搨,也称双钩廓填或双钩填墨。此次拍卖的《草书平安帖》就是双钩填墨的高古搨本。

双钩填墨的技术始于唐朝,主要是宫廷用作为一些重要的藏品保存副本,也有记载皇帝会命人制作一些珍贵藏品的副本赏赐给大臣。双钩填墨非常耗时耗工,不仅技术要求很高,失败率也很高,所以非一般百姓能够进行,只在皇宫中才有。其方法主要是将原作向光放置,如贴在窗户上,然后用很薄的油纸(不透墨,防止污损原作)覆盖在原作上将其摹搨下来,然后再以油纸作为中介,转搨到普通的纸上。

而临写是指直接照原作临摹下来,它不如双钩填墨忠实原作,但气韵会比较流畅。拓本和刻本则是指将原作钩摹下来之后,再转刻到石头或木头上,再印刷出来。“日本有两件王羲之的双钩填墨的高古摹本,所以他们专门做了这方面的研究,他们把作品放得非常大,之后就可以看到其中非常细小的笔触,有的比头发丝还要细。正是因为是这样一点点描出来的,所以书法中有很多飞白和藕断丝连,双钩填墨都可以表现出来。它并不是我们想象的仿制品、赝品,它完全是古人的一种再创作,所以自古双钩填墨就有‘下真迹一等’的赞誉。 ”胡妍妍说。

只有41字的珍宝

这件《草书平安帖》上,布满了各种印章、题跋,数代人所进行过研究和评论都可在其中寻得蛛丝马迹,其中不乏文征明、梁清标等名仕大家,之后又到了乾隆的内府。“《草书平安帖》最早见于宋代的《宣和书谱》,最早图像记载则是在宋代潘师旦摹刻的名帖《绛帖》上,当时还是9行,但是到明代文征明手中就已经变为现在的4行41个字了,应该是原帖被一分为二了,而现在的是前半部分。 ”胡妍妍说,“王羲之的真迹或者高古精良的墨迹摹本历代都十分珍贵,所以常常会被进行切割,这样可以售价更高。目前各大博物馆所藏王羲之都没有太多字的,大多只有几行。 ”“乾隆皇帝在这件《草书平安帖》盖满了各种收藏玺印,而且还在日理万机当中,做了很多此帖的研究和注释工作,他甚至把这41个字用行楷工工整整地重写书写了一遍,做了一个释文,之后还写一个评语:“可亚时晴帖”(可以与时晴帖相媲美)。 ”胡妍妍说。“时晴帖”指的是《快雪时晴帖》,是乾隆最为珍视的王羲之作品,“三希堂”(乾隆帝的书房)的“三希”之一,也是现今流传的王羲之最重要的一件作品,目前存于台北故宫,为唐摹本,是台北故宫的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一直到嘉庆时期,《草书平安帖》还在宫中,但是之后的历史脉络就不是非常清晰了。因为清朝末年,国事衰微,溥仪迁至东北时,所携带宫中宝物也一路都在变卖和丢失。到东北之后,很多东西都是藏在沈阳的“小白楼”中,但是之后兵荒马乱,小白楼的很多东西也都丢掉了。

应是王羲之寄给女儿婆家的信

《草书平安帖》又名《告姜帖》、《十二月六日告姜帖》、《十二月六日帖》。

摹本《平安帖》与最早收刻此帖的宋《绛帖》后卷六刻本比较,只有前四行,刻帖后五行残缺。为了方便做内容上的分析,现将帖文加以句读如下:

十二月六日,告姜道等,岁忽终,感叹情深,念汝不可往,得去十月书,知姜等平安,寿故不平复,悬心。顷异寒(摹本《平安帖》四行41字至此),各可不?寿以差也。吾近患耳痛,今渐差,献之故诸患,勿勿。力不一一,二月告姜等平安,寿故……其大意今译如下:

十二月六日,告姜道等诸人,岁月如逝,转眼又快要到年终了,深为感叹。我很想念你们,但又不能前往见你们。收到你们去年十月的来信,知道、姜等人的近况尚好,只是寿的旧病尚未恢复,令我十分担忧。最近天气异常寒冷,你们都还好吧?寿的身体也有所好转了吗?我近来耳疾很疼痛,但现在稍微好点了。献之患各种疾病,也疲顿困乏。暂此,不一一详述。二月,告姜等诸人,平安,寿也依就……

因此帖又名《告姜帖》,故对收信人“姜”需要详加考察。按,王帖中屡屡出现的“姜”,以前学者虽已推知其为王羲之儿孙辈,但不明具体所指。后据近些年发现的唐《临川郡长公主李孟姜墓志》(藏陕西省醴泉县昭陵博物馆)所引唐太宗语:“朕闻王羲之女字孟姜,颇工书艺,慕之为字,庶可齐踪。因字曰孟姜……”,知王羲之尺牍中频出的“姜”,实即王羲之《十七帖》、《儿女帖》所言“吾有七儿一女”之“一女”。关于此女,前引“六日告姜,复雨始晴,快晴,汝母子平安”中的“汝母子”,当指孟姜和她的儿子刘瑾。按,《世说新语》品藻篇刘孝标注引《刘瑾集叙》载:“(刘)瑾字仲璋,南阳人。祖遐,父畅。畅娶王羲之女,生瑾。瑾有才力,历尚书、太常卿。 ”刘瑾也应是《儿女帖》中令王羲之“足慰目前”的“今内外孙有十六人”中之一位外孙。孟姜是王羲之的唯一女儿,当然受到王羲之的特別疼爱。

此帖应该是王羲之寄给女儿婆家(刘畅家)的,从信中可以看出王羲之已在晚年,非常盼望女儿的婆家允许她回娘家来住一段时间。信中还恳求对方经常让女儿回娘家,说自己正度日如年翘首以盼与女儿见面的那天。

据《中国经济周刊》、《文汇报》

延伸阅读

王羲之传世书法辽宁省收藏两帖

据统计,现存的唐摹本王羲之帖只有十五帖。

《快雪时晴帖》,《远宦帖》,《奉桔帖》、《平安帖》、《何如帖》(三帖合装)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丧乱帖》、《二谢帖》、《得示帖》(三帖合装),《孔侍中帖》、《频有哀祸帖》(二帖合装),《游目帖》在日本。

《姨母帖》、《初月帖》(合装于《万岁通天帖》中)在辽宁省博物馆。

《寒切帖》在天津艺术博物馆。

《行穰帖》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附属美术馆。

绍兴桥趣
作者:暂无 来源:辽沈晚报铁岭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绍兴桥 
描述:曹克举 走进绍兴,鉴湖浩淼的水波首先洗去心灵的尘埃。比鉴湖刚直不阿又迂回纤巧的是绍兴的座座石桥。真是折服了绍兴这一方揉进风水灵性的地盘。水是绍兴的血脉,桥则是绍兴的肋骨。在绍兴眼观六路桥桥相连,耳听八方涛声人户。绍兴以桥为路,百姓依水而居。看青瓦白墙古朴典雅仿佛山水幻影,观古藤横逸纠葛原生态为老街
全文:

曹克举

走进绍兴,鉴湖浩淼的水波首先洗去心灵的尘埃。比鉴湖刚直不阿又迂回纤巧的是绍兴的座座石桥。真是折服了绍兴这一方揉进风水灵性的地盘。水是绍兴的血脉,桥则是绍兴的肋骨。在绍兴眼观六路桥桥相连,耳听八方涛声人户。绍兴以桥为路,百姓依水而居。看青瓦白墙古朴典雅仿佛山水幻影,观古藤横逸纠葛原生态为老街面貌。柳丝低垂撩拨水岸艳情,乌蓬载客点燃渔歌唱晚。绍兴,好一幅含蓄隽永的旷世水墨长卷

绍兴是著名的桥乡。它以桥兴邦,有水的地方就有桥。人们抬眼见桥、出门踩桥、婚嫁过桥、聊天上桥,桥是水乡不可或缺的家当,桥是绍兴的半壁江山。据清光绪十九年间绘制的《绍兴府城衢路图》记载,仅7.4平方公里的城府内就有桥梁229座,平均每平方公里有桥31座,密度是世界著名水城威尼斯的4.5倍。据1993年的一次调查统计,绍兴市有各样桥梁10610座,其中宋元明清时代的桥就有604座。古桥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4座。早在十八世纪末,法国传教士就将绍兴喻为“东方威尼斯”。我国建筑专家陈从周的“三山万户巷盘曲,百桥千街水纵横。 ”“垂虹玉带门前事,万古名桥出越州”的诗句,是对石桥丰富韵味和水乡特色的点睛之笔。

我国古代桥梁所有的造型几乎都可以在绍兴找到身影,它是“桥梁之都”,是“桥梁博物馆”。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绍兴风情习俗也在这一物质构建与文化象征的石桥上得以展现,从而形成了诸多生动朴厚的桥俗。据说绍兴每一座桥名的背后都有一个关联的故事。

绍兴的“题扇桥”广为流传。相传有一穷困老妪曾在此卖六角扇,生意惨淡,买者寥寥。书圣王羲之见了就在老妪的一把把扇子上题了词,并嘱咐老妪提价出售。起初老妪还不满陌生人在扇子上的写写画画,岂料题过字的扇子竞相抢购,老妪由此发了大财。“伤心桥”,是根据陆游沈园重逢唐婉题下《钗头凤》而来。 40年后,年近古稀的陆游又到沈园,而唐婉已经忧郁而死。陆游伤感之际题:“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据说这“伤心桥”又名“春波桥”就是据此得名。“杏卖桥”,是附会放翁“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诗句命名。“杨桥”,是因杨修在此奋发图强而取了杨的姓氏。“拜王桥”上,似乎听得到吴越武肃王的马蹄之声。经过“孟宅桥”,怎能不怀想太守孟尝的居所。该桥又称“还珠桥”,是据北宋诗人华镇诗《还珠桥》取名。“内纺车桥”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的历史遗迹。勾践身自耕作、夫人自织的故事相传至今。还有诸多关于桥的故事。绍兴一座桥,俨然一部历史典藏,一座桥,写真一款城市魅力。桥在绍兴犹如颗颗晶亮的宝石,将其排序数点,一部厚重的城市历史便跃然纸上。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又不乏村野小桥有趣的故事。传说一个村子建了一座小木桥,桥窄每次只能过一个人。新桥落成,和尚、秀才、村妇争相第一个踩桥,认为那是大吉大利。秀才看这样子谁也过不了桥,就灵机一动说:我提议每个人说一个字,既要与过桥相关,又得符合自己的身份,说得好的就先过。和尚很爽快地答应了。村妇没敢点头,不等她表态,秀才就抢先道:过桥不要伤了和气,我就说个“和”字吧。有口念“和”,去口也念“禾”,去口添斗念个“科”,科举高中人人爱。和尚称赞:好!秀才中举皆大欢喜。秀才以为就此通过了,抬脚要过桥,和尚拦住说:我还没说呢。看看桥下的河水多清亮啊,我就说个“清”字吧。有水念“清”,无水也念“青”,去水添“争”念个“静”,清清静静惹人爱!秀才说:对,出家人就喜欢清静。和尚窃喜拔腿要过桥,村妇抢先一步横在桥头说:我还要说呢!眼下我们三个争着过桥,我就说个“桥”字吧。有木念“桥”,无木也念“乔”,去木添女念个“娇”,娇娇滴滴惹人爱,生下两个儿子来,大的当和尚小的做秀才,来来来跟娘过桥去那边!说罢村妇大摇大摆地在前面过桥了。面红耳赤的两个男人只有乖乖跟在后面。勤劳智慧的劳动妇女用生活积累的经验、巧妙的讥讽笑骂争得了踩桥的先机。

越地多水,越人善事舟楫;越地多桥,越人善筑桥梁。遍布城乡的桥梁为绍兴打造出“桥乡”的美誉。结构上,绍兴的石桥大致有梁桥、拱桥、组合式桥三种形式。梁桥呈现平实,以婀娜蜿蜒的古纤道桥、宋代的八字桥为代表;拱桥飘逸洒脱,可分为半圆、折边、马蹄等形状,其中的折边桥,在国内其它地方很难一见,如城内的拜王桥、广宁桥、谢公桥等,为专家青睐,成为桥梁研究的标本;组合式桥浑厚雄伟,多建在较宽的河流上,拱梁结合,闻名四方的有泗龙桥、松陵念眼桥和樊江念眼桥,三桥都有二十桥孔,似长虹卧波,蔚为大观。这些数点不清的桥梁,有的轻盈简洁如驭水飘飞的仙子,有的古朴浑厚葛藤低垂,神似飘洒长须的武道长者,有的仅一石横铺街河,排闼进去,里面庭院深深,厅堂画轴,桌椅俨然,原来一石小桥为一户人家专用。踏访绍兴这座桥梁博物馆,不能不为古人巧夺天工的建桥技术慨叹折服。桥,成为绍兴大地的一曲绝唱。

铁岭书法家获“中国书法兰亭奖”
作者:暂无 来源:辽沈晚报铁岭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兰亭 
描述:本报讯记者金汝晖桂铁军实习生华泽雪报道 日前,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评选在浙江绍兴落下帷幕,铁岭书协主席王荐的草书对联《逍遥云物贵;寂寥酒樽亲》、市书协副秘书长辛宏的《草书条幅》入展,刘长龙的《草书条幅》获二等奖。 中国书法兰亭奖每四年评选一次,从2002年开始至今已举办四届,前三届我市每次
全文:

本报讯记者金汝晖桂铁军实习生华泽雪报道

日前,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评选在浙江绍兴落下帷幕,铁岭书协主席王荐的草书对联《逍遥云物贵;寂寥酒樽亲》、市书协副秘书长辛宏的《草书条幅》入展,刘长龙的《草书条幅》获二等奖。

中国书法兰亭奖每四年评选一次,从2002年开始至今已举办四届,前三届我市每次均有一位作者入选。本届评选活动由绍兴市人民政府和浙江省文联承办,全国共有232人入展获奖,其中包括书法、篆刻、刻字几个门类的作品。我省共有14人入展,3人获奖(一等奖获得者为篆刻作者),刘长龙是书法类的辽宁省最高奖获得者。此次评选我市整体成绩居全省各市之首,这进一步奠定了铁岭作为书法大市的地位,为铁岭创建文化名城,争创中国书法名城做出了贡献。

相关链接:

“中国书法兰亭奖”是中央宣传部批准,中国文联和中国书法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全国综合性书法专业奖项,与中国戏曲梅花奖、中国电影金鸡奖、中国电视金鹰奖、美术金彩奖、摄影金像奖等一样,都是艺术门类的最高奖,是授予书法工作者的最高奖项和最高荣誉。投稿者须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或具备中国书协会员资格待批会员的作者。

[1图]拿下兰亭奖银奖他才34岁
作者: 桂铁军 华泽雪  来源:辽沈晚报铁岭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兰亭 
描述: 兰亭银奖获得者刘长龙在书写行草 “入展不容易,拿大奖更是难上加难,这个银奖分量格外重。 ”在刚落下帷幕的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评选活动中,铁岭两位书法家作品入展,一位书法家的作品摘得银奖。闻讯,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铁岭中国手指画研究院院长杨一墨这样评价。 昨日,记者走近这位年仅34
全文:

兰亭银奖获得者刘长龙在书写行草

“入展不容易,拿大奖更是难上加难,这个银奖分量格外重。 ”在刚落下帷幕的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评选活动中,铁岭两位书法家作品入展,一位书法家的作品摘得银奖。闻讯,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铁岭中国手指画研究院院长杨一墨这样评价。

昨日,记者走近这位年仅34岁的“中国书法兰亭奖”银奖得主——铁岭青年书法家刘长龙。

“我就是个庄稼院里走出来的孩子”

“这份荣誉,绝不仅仅属于我自己”,说起自己这次拿“兰亭奖”刘长龙说。“我是个农村走出来的穷小子,什么都没有,当初凭着自己的对书画的爱好来到了铁岭,杨一墨、王荐、于景頫这些老师和前辈们对我有太多的教诲,尤其是他们教会了我如何做人,这绝不是空谈,如果一个人没有宽广的胸怀,他是永远写不好字的。所以说,这次我拿的这个银奖绝不是我个人的”。

刘长龙的老家在开原下肥地乡西下肥地村,从小他就喜爱画画写字,梦想着将来自己也能成为一位书画艺术家。用他的话说,自己是一个不本分的农村青年,本应固守田园,却和家人赌气来到了铁岭“闯荡”。

刘长龙说,当年他在一个朋友的介绍下来到了一家当时在铁岭并没有什么名气的美术班学习。由于生活所迫,他在学习美术之余在西大附近的“新艺美术装潢部”打工,打工空隙就拿出笔墨练习毛笔字,“柳公权”、“欧阳旬”等书法大家的楷书字帖就是老师,“因为在美术社打工,所以老板非但不反对反倒很支持我练字,就这样,我自学了三年”。

21岁那年,刘长龙经人介绍开始和铁岭书法界的一些前辈们有所接触。“加入到书法圈子里,有了前辈们的指点,我的书法开始进步。后来,书法界的友人提示说,年轻人应该走出去,把学习的目光再放远一点。就这样,刘长龙又先后多次前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书法系,甘肃敦煌书法研修班,还有上海、江苏等地潜心学习、研究书法。

连续练字22小时中间就吃碗方便面

刘长龙22岁那年,自己开办了一家装潢店,一边给顾客做牌匾,搞装修,一边研习写书法,“对书法太喜欢了,有时就在我给人家干活时,满脑子想得还是书法和线条,以至于耽误了工程进度,伤了不少顾客”。“我做生意起步早,其实蛮可以把装潢店做得很大,而不今天这个样子”,刘长龙说,那个年代,和他同时起步开店的许多同行如今都住上了大房子,有了私家车,而这些他现在都没有,这和他把更多的心思放在书法上有直接的关系,也正因为这点,当年不少亲属朋友给他介绍的对象相继“告吹”,也许在那些女孩子的眼里,他似乎是“不务正业”。但在后来,刘长龙认识了现在的妻子,她偏偏就被刘长龙这股执著劲儿所深深地吸引了。

刘长龙说,无论生意有多忙,他每天都会坚持写字,16年的时间里,平均每天晚上他都拿出6个小时潜心研究书法。还记得那是在2010年的夏天,铁岭下大雨街路积水严重,许多商家无法开门营业,其中也包括他家的门市房。无法做生意,妻子又回了娘家,那天晚上,刘长龙从21时一直写到了第二天晚上7时,整整写了22个小时,这中间只是在床上躺了半个小时,吃了一碗方便面。妻子返回家中时还以为家里出了意外——房间的地面上全都铺满了写完的字幅。

充分展现铁岭书法大市的综合实力

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铁岭中国手指画研究院院长杨一墨说,这次展览,是中国书协举办的最高规格的书法赛事,铁岭三位书法家入选,这本身就已经很不容易了,而且青年书法家刘长龙还获得了银奖,这更是难能可贵,来之不易。这实现了铁岭书法界在中国书法兰亭奖上拿奖“零”的突破,这也必将被载入我市书法艺术的史册。

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市文联副主席王荐说,刘长龙和辛宏是两位非常勤奋好学、为人谦和的书法家,他们是铁岭众多书法家中的优秀代表,这次获奖,也充分展现了铁岭书法大市的综合实力。他们的获奖一方面靠的是他们天赋与勤奋,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我市老一辈,比如杨一墨等老师传帮带的光荣传统,使我市新一代书法家风格迥异,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再有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书画艺术的发展,为书法家提供了广阔的交流和展示的平台,通过这次评奖,可见我市的书法艺术春天真的来了。相信在我市浓厚的文化气息下,铁岭的书法家在以后会取得更大、更丰硕的成绩。

本报记者桂铁军实习生华泽雪

[1图]邓云凉作品获省书法兰亭奖
作者:暂无 来源:辽沈晚报铁岭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兰亭 
描述: 创作中的邓云凉心无旁骛 近日,辽宁省书法家协会第三届兰亭奖评选落下帷幕,铁岭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铁岭中国手指画研究院院长助理邓云凉的书法作品在1500余件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喜获书法兰亭奖。 笔墨飞舞,舒卷飘逸,邓云凉笔下的“大草”作品气势恢宏。对于又一次获得殊荣,邓云凉表示这次获奖实为意料
全文:。经过严格的评审筛选后,461件作品于1月12日参加终评,最终产生300件入选作品,并评选出了10件兰亭奖获奖作品。 记者王亚彬桂铁军
刘世业作品入展中国书法兰亭奖
作者:暂无 来源:辽沈晚报铁岭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兰亭 
描述:本报讯 记者郑晓丹报道 在11月6日公布的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入展名单中,我市书协副主席刘世业成为我市唯一的入展者。 中国书法兰亭奖是中宣部批准的书法界唯一的综合性奖项,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最高专业奖。现供职于开原市体育局的刘世业,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全文:

本报讯 记者郑晓丹报道 在11月6日公布的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入展名单中,我市书协副主席刘世业成为我市唯一的入展者。

中国书法兰亭奖是中宣部批准的书法界唯一的综合性奖项,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最高专业奖。现供职于开原市体育局的刘世业,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此次入展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是刘世业继入展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后,第二次成功入展。

1996年,刘世业的作品在全国第二届楹联书法展上喜获银奖,实现了铁岭作者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展览中获奖零的突破。其作品先后入展全国第四、七、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第五、六、八届中青年书法家作品展,全国第一、二、三届楹联书法展,中国书法千人名家工程大展,中国书法500人名家工程大展。他的作品还曾参加世界华人书画展,被中国艺术研究院收藏。

写作苗圃 沈园风景“旧曾谙”
作者:暂无 来源:辽沈晚报铁岭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沈园 
描述:小石桥下的涓涓细流,杨柳梢头的丝丝和风,石板路上散落的残花……游人如织穿梭其间,拼凑成幽幽的沈园,魂牵梦萦的沈园。它用满园的春色安抚我旅途的疲倦,我用满心的灵感触碰古今文化的神经,留下全部忧伤,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里,似乎熟悉,又似乎陌生。 宫墙内,弱柳扶风,露华将晨曦折射成胭脂色,无比炫目。相
全文:

小石桥下的涓涓细流,杨柳梢头的丝丝和风,石板路上散落的残花……游人如织穿梭其间,拼凑成幽幽的沈园,魂牵梦萦的沈园。它用满园的春色安抚我旅途的疲倦,我用满心的灵感触碰古今文化的神经,留下全部忧伤,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里,似乎熟悉,又似乎陌生。

宫墙内,弱柳扶风,露华将晨曦折射成胭脂色,无比炫目。相逢竟可以如此突然,毫无准备的我记不得其它,梦里勾画的多少场景,全都凌乱似落红,藏进沈园的春泥中。那个传说中见证放翁千百男儿泪与唐婉寸寸柔肠的悲戚之地,而今春色正浓。

我来了,他们却走了,连背影都不肯留给我。

无语斜栏,池阁如旧。寻不见他们的身影,惜春看取残红,桃花却不懂我的心思,执意零落,仿佛沉默的证人不肯诉说。可我还是感觉到了什么,或许是心底存有对这份感情太多的思绪,踏着昔日他们走过的旧路,隐隐地听见幸福,于寂寞的枝头悄然开放。此情此景,温馨的让人嫉妒。

徜徉于沈园美景中,不觉已至晌午。风乍起,吹淡了片片云霓,吹起了细密的尘土,像蜻蜓点破水面的平静。再回首时,沈园竟已不是上一秒的轮廓。目光再捕捉不到一丝甜蜜,慢慢模糊……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拾起一瓣零落的桃花,幻想从暗香中觅得旧梦。花儿见证了他泪眼朦胧,执手相看,见证了她强颜浅笑,咽泪装欢,更见证了他们悲戚戚的离别。情意真,无奈礼制深,一个孝字,承载着他多少无奈与不舍,包含了她多少痛苦与心碎。泪透鲛绡,她的盈盈秋水,淡淡春山,连同熟悉的微笑,转瞬间不再是他的专有。拥抱过后,咫尺也成了天涯。

春梦了无痕,落花写满对红尘的解读,飘零,纷飞,带走生命中最灿烂的青春。斯人独憔悴,今宵难成眠,重游故地,任往事涌上心间,或许才可找回一丝安慰。眼波流转处竟见伊人红妆,心碎本不需要理由,只一瞬间就袭来了刻骨的痛。叹一声造化弄人,遂将满腹惆怅幻化成泉涌的文思,于沈园内壁上扬洒下千古绝唱。她悄然而至,见罢含泪和之,竟成绝对。这匆匆别过的一转身,就是万水千山。

雨送黄昏,桃花也已落尽。自在飞花,无边丝雨,见证这爱的悲剧。斜阳洒下点点珠玑,为沈园平添几分色彩。我却始终感觉,那阳光甚是刺眼,恰似粉壁上那绝唱。

独自怅惘,我的目光划过沈园的每个角落,不肯定格。为见证一段错过的爱情,我用了一天的时间,他们却用了一世。

现在,我带着回忆离开这里,不知又会有多少个我,为寻觅一个苦涩的旧梦,匆匆而过……

清河高中三年三班 孟然然【点评】本文内容洗练,一天的时间竟见证了一世的繁华与零落。在时空的交错中,作者梦回那个满眼桃花的时节,其立意真可谓新鲜而奇特。现实的景物与历史的回眸交相辉映。读者在平静如水的景物中,体会到了陆放翁与唐婉内心的痛苦与绝望,世间的悲哀莫过于此。全文结构精巧,紧扣古今,一明一暗两条线索,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情感更为饱满。语言优美流畅,能够营造出绝妙的氛围,深深地感染读者,可谓写作高手。“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苍不飞绵”,陆游的情思,在作者的笔端娓娓道来,这种回忆又岂止是作者个人的回忆?

清河高中 周增金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