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人怎样“闹元宵”

日期:2013.02.17 点击数:0

【类型】报纸

【关键词】 绍兴人 

【地址】 地址1

【来源】 绍兴县报

【入库时间】2015.02.11

【全文】

静仁

正月十五古称元宵,又称上元、元夜、元夕。据《史记》记载,元宵是日原为汉家祀太一的日子,自黄昏达旦,百姓多于夜间出游观灯。后来祭祀之义渐去,而观灯之俗渐举,至唐遂成风俗,流传至今。

绍兴元宵灯事历来较盛,据嘉泰《会稽志》记载,宋时越中放灯街衢,观者云集,城中人流潮涌,官府因而驰禁城门。及至明代,其势更猛。当时,这里竹贱、灯贱、烛贱,因贱而家家可以自己动手制灯,而且往往以不能制灯为耻,所以一到元宵,绍兴城内大街小巷均悬满彩灯。明朝张岱在他的《陶庵梦忆》中,对当时的绍兴灯市有这样的记述:“绍兴灯景为海内所誇者,无他,竹贱、灯贱、烛贱。贱故家家可为之;贱故家家以不能灯为耻,故自庄逵以至穷檐曲巷,无不灯,无不棚者。”古人放灯,本只十五一夜。绍兴则在明万历年间已推迟五日,提前两日,即于十三日起,家家门前架棚悬灯,至二十夜方撤棚卸灯。

到明清时,绍兴尚有放灯龙山、蕺山和塔山之举,谓之“灯会”。张岱在《陶庵梦忆》中就记载有万历二十九年(1601)绍兴龙山灯会的盛况:“沿山袭谷,枝头树杪,无不灯者,自城隍庙门至蓬莱岗上下,亦无不灯者,山上望如星河倒注,浴浴熊熊,又如隋炀帝夜游,倾数斛荧火于山谷间。”而男女观灯者,多得不计其数,“一入庙门,头不得顾,踵不得旋,只可随势潮上潮下,不知去落何所”。第二年,“朱(赓)相国家放灯塔山,再次年放灯蕺山。”可见绍兴城内的三座名山,年年成为元宵放灯之所。

到了清代,越中元宵灯节更盛,并兼有斗豪夸富之举。据嘉庆《山阴县志》记载:“元宵前二日,官府驰禁,纵民偕乐。朱门画屋尽出器币以矜豪华。其寺观庵宇悬诸花灯,街市结棚张采,作烟楼月殿,穷奇竞巧。珍玩咸备,箫鼓讴歌,喧闹彻旦,男女游观于道,竟五夕乃已。”

近年,灯会又趋兴盛,成为大众新春联欢或庆祝节日的一种形式。元宵之夜,城区主要街衢比户悬灯,琳琅满目。灯彩内容从“五谷丰登”、“观音送子”、“如来念经”等发展为表现建设成就的文字或图案;灯内的照明亦从蜡烛等改为电源灯。

旧时,绍兴的元宵除张灯外,乡村还须演戏,俗称“灯头戏”。演戏场数无定规,一般演三五夜,多者演至月底,经济比较富裕的村落有连演十八日者,俗称“十八日灯头戏”。所以元宵前后是戏班生意最火旺的时期。有些村子则通日敲锣击鼓,以代演戏,俗谓“灯头锣鼓”。此外,有的村庄还有“跳大头和尚”和搭花台之举。

此外,绍兴民间迄今还有元宵节吃汤圆、喝元宵酒之俗,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是为昔日“上灯汤团落灯糕,正月十五吃元宵”之沿袭。嵊州等地则以正月十四餐吃菜年糕,以祈清目,俗称“亮眼汤”,此俗流传至今。

3 0
相关文章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