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中国吴越文化丛书》

日期:2011.06.25 点击数:24

【类型】报纸

【关键词】 吴越文化 

【地址】 地址1

【来源】 绍兴文理学院报

【入库时间】2015.02.11

【全文】

在时下方兴未艾的区域文化研究中,对于江南地区的吴越文化进行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传统。著名历史地理学家,浙江大学终身教授陈桥驿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席话:“其实,在历史上,吴越文化研究发轫甚早,绝非肇始于近代。例如《越绝书》,我早年做过考证,这是一种先秦著作,东汉之初,袁康、吴平对它做了一番整理,从汉人的角度,进行了某些增删,这其实是对吴越文化的早期研究。”

时光追溯到上个世纪30年代,当时吴地有一位名叫卫聚贤的学者,他用自己的一半薪水充作研究经费,对吴文化进行研究,并在1937年出版了一部名为《吴文化研究论丛》的著作。在这部书中,他首次正式提出了“吴越文化”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当仁不让地成为现代吴越文化研究的开端。1936年8月30日,上海成立了一个名为“吴越史地研究会”的学术研究团体,通过选举,该研究会产生了以会长蔡元培、副会长吴稚晖、钮永建,以及由马叙伦、董作宾、吕思勉、郑振铎、阿英、卫聚贤等诸多当时一流学者加盟的研究团体。他们以研究吴越文化为宗旨,广泛开展各种学术考察,调查文物,设立研究分会,创办刊物,出版书籍,大大推动了吴越文化研究的进程,成为20世纪吴越文化研究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毋庸置疑,国人对于吴越文化的研究,可谓是薪尽火传,代不乏人。时间脚步刚刚迈过的2011年1月,北京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一套由江苏省吴越文化研究会与浙江省越文化研究中心等联合组织出版的名为《中国吴越文化丛书》的五卷本大型学术研究和普及宣传图书,是书内容浩繁,视角新颖,学风谨严,它的出版无疑是新世纪吴越文化研究历程中的一次学术盛举。

作为吴文化发源地的无锡有着丰赡的历史遗存,其中尤以无锡新区为甚。鉴于这个优势,近年来无锡政府顺势专门成立了无锡新区吴越文化规划保护开发办公室,建立了鸿山遗址博物馆和中国吴文化博物馆。2008年5月,江苏省吴越文化研究会宣告成立,第二年5月该研究会又与江南大学共建了江苏省吴越文化研究院,并创办了会刊《江南风》。很有意味的是,创办学术研究团体、考察历史遗存、出版学术著作,这每一项活动几乎都与上个世纪30年代的“吴越史地研究会”的活动相吻合,实乃十足的薪尽火传之举。

此次由江苏省吴越文化研究会领衔编纂的《中国吴越文化丛书》,集中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国内外研究吴越文化的优秀成果。该书在编纂过程中,注重学术观点的创新性和理论研究的系统性,内容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历史、考古、军事、民族、宗教、人口等多个学科领域,既有学术性,又有普适性。丛书一共五辑,总计二百余万字,具体书目如下:《中国吴越文化研究选粹》、《中国吴越文化比较研究》、《中国吴越文化人物研究》、《中国吴越春秋风云》和《中国吴文化特色教程》。

如此浩繁的著述,自然是费时费力,作为丛书主编的黄胜平先生,出于身为吴人的一种天然责任感,一分天纵的使命感使其不敢懈怠。但是对于吴越文化研究的重要性,他更是有着十分清醒深刻的认识,黄先生在《中国吴越文化丛书 跋》中如此说道:“三十多年来,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推动下,长三角区域经济迅猛发展,已呈现为世界第六大城市集群之雏形,其‘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典型地反映了地域文化潜在影响着社会经济转型的特色。所以,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地域文化何以成为当今文化研究的热点。”由此可见,作为吴人的责任感只是外界读者的一种想当然的推断,而对于文化和经济社会之间重要关系的学理性认识,实在是黄胜平先生不辞辛劳编纂此书的更为合理的动机与原由。英国学者马林诺夫斯基曾经这样说过“人类的目的在于生活,这是生物界的常态,文化即人类用以达到生活目的的手段”,按照马林诺夫斯基的说法,文化的产生是人类需要的动机所刺激,这一认识也正吻合了黄胜平先生对于文化的思考,他认为“经济与文化的呼应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更为重要的是,黄胜平先生的思考并未停留在经济→文化之间的单一的线性对应关系上,他认为“我们的地域文化研究及其轮回式发展,与他们(指欧洲)明显不同,有一种不时回顾人类轴心时期,寻找原动力的基因因素在。这似乎也可以解释中华文明之所以历经数千年而根脉未断的原因所在”。

在这种观念支配下,丛书的第一辑《中国吴越文化研究选粹》,共收录吴文化和越文化研究的代表性学术论文50篇。选录文章以综合性研究为主,重在从学术高度对吴越文化进行研究,如董楚平的《吴越文化概述》、丁家钟和贺云翱的《长江文化体系中的吴越文化》、陈桥驿的《论吴越文化研究》、黄胜平和杜亮的《吴越文化的历史轨迹与当代意义》等。除去宏观研究的文章之外,也有部分专题性的研究文章,如王宇的《<吴越春秋>与吴越民歌》、沈融的《吴越系统青铜矛研究》、张荷的《吴王金戈越王剑》、李最欣的《吴越国文学考论》等。这些文章涉及到吴国青铜器、吴歌、越国军事制度、古越土墩墓等内容,研究视角集中,颇具学术高度,它们和前面的综合研究一并奠定了该卷的学术价值,发挥了后人研究吴越文化工具书的作用。

吴越地处一隅,文化大体相近,但是也有诸多差距存在,因为“越文化最早是由越民族创造的,吴文化最早是由古吴先民创造的。于越先民、古吴先民乃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民族”。那么,吴越文化之间自然就有差距存在,于是丛书的第二辑《中国吴越文化比较研究》就专门以二者的比较为研究视角,收录了吴越文化比较研究的论文35篇。这些论文既包括把吴越文化作为一个整体研究的文章,也包括一些强调吴、越文化差异的论文,甚至还有一些关注到吴、越文化交汇融合的研究论文,如叶文宪的《吴越的冲突与文化交融》、吴恩培的《吴、越文化融汇的古代例证》等。此外,对于吴越文化对东亚影响的研究也被编者所关注,如陈桥驿的《吴越文化和中日两国的史前交流》、蔡丰明的《吴越文化东传的鼎盛时代》二文颇具代表性,显示了编撰者的学术眼光。

人是历史活动的主体,丛书第三辑《中国吴越文化人物研究》就以吴越两地著名历史人物为研究内容,收录了47篇有关吴越历史人物的研究论文。其中涉及到的历史人物,从最早见诸史料的泰伯、仲雍至阖闾、夫差、勾践,直到近代的张謇等人。文章不仅有对人物历史地位、历史功绩的评价,也有对于人物的人格、思想、治国理政之道等方面的研究。其中对伍子胥、孙武、范蠡等人的研究,占据了较大的篇幅,反映出多年来吴越历史人物研究的重点所在。

对于吴越两地的历史发展,则属于一个普适性的话题,该部分内容重在面向一般的观众讲述吴越的发展历史。为了避免呆板枯燥,丛书第四辑《中国吴越春秋风云》,借鉴了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写作形式,以吴越历史故事集的方式,从周氏族祖先后稷的神话传说、泰伯让王奔吴、以及吴越图强争霸谈起,一直到越国灭吴的历史故事结束。文中记述的人物和故事均以历史文献记载为依据。文风平实简练,鲜有雕琢,以此区别于一般的民间故事。同时,每篇文章都配以适当的插图,图文并茂地讲述吴越的悠久历史,增强了可读性。

出于向少儿和幼儿普及吴文化传统历史知识的考虑,该丛书首次以教程的方式编著了丛书的第五辑―――《中国吴文化特色教程》,这个创举在目前所见的文化丛书中尚属首例。这本吴文化特色教材以幼儿园学生为主要授课对象,旨在培养他们的民族精神,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以及热爱吴文化的情感。该书从“情感熏陶”、“能力培养”、“文化濡染”三个方面进行设计,书中内容主要涉及吴地人文民俗、吴歌、民间游戏和民间工艺四个板块,并将之整合为乡土篇、才艺篇、体艺篇和文化篇四个篇章进行实施,形成该课程的主要精髓。课程内容精练,形式多样,对于普及吴地文化历史知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在当下这个鸡鸣即起,孳孳为利的社会里,江苏省吴越文化研究会却在黄胜平先生的领导下,出版了这套著作。翻阅此书,你会有一种“得鱼”和“获筌”的感受,那是因为丛书的内容,溯源与开拓并存,历史和当下共生;丛书的价值,成果展示与资料积累并举,研究方法与知识普及共美。

3 0
相关文章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