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故居:像阳光碎影撒落我心底

日期:2011.05.13 点击数:6

【类型】报纸

【关键词】 秋瑾故居 

【地址】 地址1

【来源】 安徽商报

【入库时间】2015.02.11

【全文】

绍兴是我想一去再去的地方。这次为辛亥革命的选题去了秋瑾故居,许多历史碎片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感受。当然我也去了徐渭的青藤书屋、陆游和唐婉的沈园,张岱的故地没来得及去。听杭州作家孙老师说胡兰成的胡村,胡家还现存两层小楼老房子,可惜太偏远。我很想去体验一下胡村的月色,只有期待下次了。

[一]

秋瑾故居位于绍兴城南的一条小街上,与鲁迅故里的热闹相比,这里显得非常的僻静。这个名为和畅堂的老房子原是明代大学士朱赓的别业。后来,秋瑾的祖父在外做官告老还乡之际买下了它。

故居坐北朝南,由五进正屋及东厢房组成,整个格局素朴,不张扬。秋瑾从少年时代起,就在这里读书习文,练拳舞剑。 1906年自日本回国直到被杀前夕,这里都有她的气息。

1875年11月8日,秋瑾出生在祖父的厦门官邸,当时她的父亲25岁,母亲30岁,母亲单氏在家是长女,自幼受过良好的教育,极富才情。秋瑾从小就与母亲学古典诗词,很快就会作诗,也许母亲就是想把秋瑾培养成大家闺秀,在秋瑾5岁那年,亲自动手为秋瑾缠足。这近乎自残的缠足,使秋瑾痛不欲生。于是她问母亲:为什么父亲、哥哥他们不缠足?母亲说:因为你是女孩子,将来出嫁要靠男人生活!秋瑾几乎是从心里哭喊出:我要做男人!

如果秋瑾是一本书,这句台词也许是这本书的 “文眼”,包括她后来练武、骑马、舞刀以及喜欢女扮男装,都是渴望自由、独立、主宰自己的命运的一种内心表达。长达两年的 “四道程序”的缠足,符合了大家闺秀的审美标准,却限制了行动的自由,秋瑾成了锁在华服里的奴隶。秋瑾在28岁那年放足,其实放足也是件异常痛苦的事,因此,她遭受了缠足和放足双重痛苦的煎熬。

在秋瑾10岁那年,因父亲去台湾供职,她便随家人去台湾生活了三个月,在船上许多人都被风浪折磨得死去活来,而秋瑾居然神情自若,一点都不晕船。以至后来她东渡日本留学,也是满怀豪情,“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挾春雷。 ”

秋瑾13岁那年,父亲从台湾调回北京做官,全家人搬到了绍兴“和畅堂”,虽然秋瑾与母亲学女红和刺绣,但她更喜欢读书,她的父亲看了她的诗作,叹息道:如果是个男孩,将来在科举中必有成就。

那天,我们在“和畅堂”默默地移动脚步,只觉得有一双清亮的眼睛在沉思,在凝视着岁月。据说秋瑾任大通学堂督办时,在这里接待过来访的革命同志,召开过秘密会议。和畅堂的东首有两间房,第一间为二层小楼,底层是秋瑾的卧室兼书房。

秋瑾的卧室里有一张垂着蓝印花布的蚊帐,叠着一床薄衾的古式雕花木床,一张褪了漆色的花梨书桌放着文房四宝,不过该故居搞了个秋瑾蜡像放在那里,有点不真实,更重要的是遏制了游客的想象空间。据说,室后板壁内有一小密室,曾用于存放枪支弹药和秘密文件。

在秋瑾的少年梦中,她一直想与男孩比高低,所以就得不但能文,还要能武。于是她就每天五更起到后面的塔山上,练自己独创的拳法和剑法,后来又正式拜她的四舅(武术高人)为师习武,一位女孩,尤其是一位缠足的女孩,习武时该要付出多大的毅力和汗水!她经常是双脚皮肉开裂,血红透了缠足的布条。

秋瑾能成为一位杰出的女革命家,与这种超乎常人的毅力是分不开的。

[二]

秋瑾20岁那年,有人登门来提亲,对方王家是跟随曾国藩多年的富豪大家,而且做媒的就是曾国藩的孙子曾五爷,准新郎王子芳只有16岁,是湖南岳麓书院的学生。当时在中国上层阶级中,都习惯为儿子找个能主内的年长的妻子。就像秋瑾的父亲,先是娶了大他4岁的妻子,等他45岁升任湖南某知州时,就带着小妾去上任,而留在家里的49岁的单氏,也尊称小妾为二夫人。

1896年5月17日,秋瑾和王子芳在湘潭举行婚礼。两个不同背景、不同年龄、不同追求的人,很快就有了隔阂,婚后仅三个月,秋瑾就写下了许多充满悔恨、不满和惆怅的诗句。

同年9月28日,戊戌变法的首领谭嗣同等人在北京菜市口被斩首,这个事件对一直关心政治的秋瑾震动很大。1907年7月15日,秋瑾也被清政府斩首在绍兴古轩亭口,历史有了惊人的巧合。

戊戌变法之后,秋瑾大量阅读进步报刊和书籍,更加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和丑恶,其中对她影响最大的是陈天华的《狮子吼》和《警世钟》等文章,她还给陈写了一封信,称他为“启蒙恩师”。后来她又认识了才女吴芝瑛,包括后来结识的才女徐自华,都与秋瑾成了一生的好姐妹。最后秋瑾被杀害的夜里,也是好姐妹徐自华等人为她收尸安葬在卧龙山,包括后来将墓迁移西子湖畔,也是徐自华、吴芝瑛来完成的。

1904年6月,在日本友人繁子的帮助下,秋瑾离开家庭和两个年幼孩子,只身东渡去日本留学。许多年后,繁子在文章中回忆当时的秋瑾:那种凛然的气质和优雅的感觉,如同俊俏少年的美,比当时流行小说中的英雄更为俊美靓丽。

当时的日本,可谓反清人士的大本营。像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人都在日本活动过,还有绍兴同乡周树人(鲁迅)等男生。后来在宋教仁的安排下,孙中山还约见了秋瑾等四位女生,那次会见,38岁的孙中山向她们阐述了三民主义的基本精神,让秋瑾等人大为叹服。

[三]

1905年4月,临时回国的秋瑾在绍兴见到了热诚学堂校长徐锡麟,徐比秋瑾大两岁,这个喜欢数学和天文的青年,做过绍兴府学堂的数学教师,他以拳术高强而声震四方,但可惜是个高度近视眼。他对秋瑾说:革命,不应空口说白话,首先要行动!二人观念性格相同,为后来成为革命事业的合作伙伴埋下伏笔。

1905年12月,中国留学生为了反对日本政府的歧视政策,分两批回国,作为召集人之一的秋瑾也回到上海。回国后的秋瑾从事教育活动,并大力呼吁男女平等,提倡妇女解放,创办了《中国女报》。

1906年2月,秋瑾回到绍兴,回到日思夜想的 “和畅堂”,从此就再也没有离开过。

秋瑾回到绍兴,立即以大通学堂为中心据点积极地联络、组织和训练浙江各地会党、积聚革命力量,显示出她的过人的胆识和组织才能。同时她在各种场合举行演讲和撰写文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应该说,当时各派武装势力鱼龙混杂,素质很差,但秋瑾利用她的人格号召力,让许多草头首领都能够服从统一指挥。

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后来起义失败就是输在人员素质上。陶成章在《浙案记略》中就记叙了许多匪夷所思的细节:比如,武义光复军有个姓刘的首领,好喝酒,口无遮拦,把起义消息很快就泄露出去,弄得居民上街抢购粮食和盐,这情况很快被清军知道,便来围剿。还有安庆起义那天,徐锡麟用绍兴话发表演讲,情绪激动,口音更加重,让台下的安徽士兵不知讲的是什么,以至枪杀安徽巡抚恩铭时,只有几个人动手……

徐锡麟被捕后,是条真汉子,即便被凌迟也宁死不屈,让清朝官员闻风丧胆,还让西太后在北京痛哭不已。但其中的许多教训很值得人反思。

安庆起义失败的消息,传到了绍兴。绍兴教育界的官僚胡道南、杜海生、胡秋田等12人联名向绍兴知府贵福告发,说秋瑾等将发动武装起义。胡道南曾经公费留学日本,在一次听秋瑾演讲时,公开反对男女同权,被秋瑾当众骂他“死人! ”从而怀恨在心。

大通学堂是绍兴政府办的学堂,绍兴知府贵福当初还出席了大通学堂开学典礼,贵福在会上发表讲话高度赞扬秋瑾,还当场挥笔写了一副对联:竞争天演雄冠地球。把秋瑾的号“竞雄”隐藏其中。最后贵福还与全体人员合影留念。没想到后来指挥清军来包围的就是此人。

1907年7月8日,安庆起义失败的消息传到上海,秋瑾的女友立即派学生去绍兴,劝秋瑾来上海租界避难,遭到她的拒绝。在这几天几夜时间里,秋瑾目睹许多人被杀,内心更多的是自责,许多资料中都记载她:坐泣于室,不食亦不语。在这当中,秋瑾有许多机会可以逃走,比如光复军副首领王金发化装成渔翁来学校劝说,比如秋瑾的嫂子派人送来300银元,劝她逃走,甚至连食堂的伙夫都来劝说,一概被秋瑾拒绝。

[四]

7月12日早晨,清军先遣部队已包围学堂,秋瑾还从小路回到 “和畅堂”家中,与家人吃了午饭,叫他们赶紧逃走,不要受牵连。然后又从小路回到学校“自投罗网”。

据现场目击者事后回忆:秋瑾当时就是抱定用死来促成革命早一日成功的信念!她用行动实现了自己加入 “同盟会”时许下的诺言:“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 ”

7月13日晚上,在绍兴府的审讯室,秋瑾面对咄咄逼人的贵福,突然面带微笑,故意显示出一副亲切的样子讲述那次开学典礼和对联的事,并强调:“这些就是最好的证据,证明你是我的朋友和同志! ”这声“贵福同志”让贵福大惊失色,恐惧万分,脸色苍白!因此快刀斩乱麻,杀人灭口,是贵福摆脱自身危险的最好选择。

为了弄出秋瑾的口供,他们采用最残忍的酷刑,就是传说中的“跪火砖”、“跪火链”。据徐双韵的《记秋瑾》一文所载,秋瑾大义凛然地说:革命党人不怕死,欲杀就杀!说完,“咬紧牙关,忍受酷刑”。后来在所谓秋瑾 “口供”中有开枪的记录,作为杀害秋瑾的借口。事实上秋瑾一生都是依靠辩论和文章与敌人战斗,她的皮包里明明有枪,却从未拿出来过。她是一个革命者,更是一名读书人。据后来考证,那份供词是贵福的幕僚伪造的,只有那句“秋风秋雨愁煞人”才是她的绝笔,表达了自己对革命失败的惋惜,对祖国命运的担忧。

7月15日凌晨三点,秋瑾静静地听完斩首判决后,提出三个请求:1、准写家书诀别;2、勿袒衣;3、勿枭首示众。因第一个要求时间不允许,秋瑾表示理解,并希望把被捕时被士兵搜走的300大洋追回,捐助救济局,以惠平黎。

秋瑾死后,在绍兴的坊间纷纷传诵这个细节,许多老百姓被感动得流下眼泪。

大批士兵举着松明火把,把黑暗的道路照得雪亮,秋瑾带伤的脚髁拖着沉重的脚镣。周围的士兵试图架起秋瑾,被她厉声喝道:吾故能行,何掖为?从山阴县衙门到轩亭口,有一公里多长,一位女性拖着铁镣的背影渐行渐远……

那天晚上,我们在绍兴解放路上特意走了一段路,街上是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在轩亭口附近,那座秋瑾的洁白塑像在夜色中显得是那么寂寞。

秋瑾死后,民众谴责贵福的声音日益高涨,后来贵福、张巡抚等人被罢官,还有许多清朝官员怕革命党报复主动辞职。

1910年9月18日,告密的胡道南被革命党人王金发刺杀。而杀害秋瑾的刽子手名叫杨阿嘉(音),他自知罪孽深重,晚年出资建造绍兴南渡桥等算是赎罪了。

1911年10月10日,以浙江新军为主力的武昌起义爆发,辛亥革命开始了。

3 0
相关文章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