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1图]天上掉下个林妹妹(7)
作者: 王文娟  来源:新闻晚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越剧 
描述: 王文娟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七、我们相濡以沫的生活 1964年初,我在演出《亮眼哥》时发现自己怀孕了。离预产期还有近一周的时候,道临突然接到厂里的任务,要去外地巡回演出。他既挂念我和孩子,又不能放下工作,只得反复叮嘱我:“孩子快生了,我不在你身边,你一切要自己当心。 ”我安慰
全文: 王文娟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七、我们相濡以沫的生活 1964年初,我在演出《亮眼哥》时发现自己怀孕了。离预产期还有近一周的时候,道临突然接到厂里的任务,要去外地巡回演出。他既
[1图]天上掉下个林妹妹(6)
作者: 王文娟  来源:新闻晚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越剧 
描述: 王文娟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六、我与道临的艰难结合 1962年夏天,当越剧电影《红楼梦》的拍摄进入尾声时,我也完成了人生中的另一件大事:与电影演员孙道临结婚。那年他四十一
全文: 王文娟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六、我与道临的艰难结合 1962年夏天,当越剧电影《红楼梦》的拍摄进入尾声时,我也完成了人生中的另一件大事:与电影演员孙道临结婚。那年他四十一
[1图]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作者: 王文娟  来源:新闻晚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越剧 
描述: 王文娟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五、越剧《红楼梦》红遍海内外 1960年秋天,我们带着 《红楼梦》、《追鱼》、《则天皇帝》等剧赴广州和深圳演出。不久剧团接到通知,月底赴香港演出。上级领导关照我们,这次去除了演出任务,还是一次在香港同胞面前树立内地良好形象的机会。确定下赴港日程之后
全文: 王文娟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五、越剧《红楼梦》红遍海内外 1960年秋天,我们带着 《红楼梦》、《追鱼》、《则天皇帝》等剧赴广州和深圳演出。不久剧团接到通知,月底赴香港演出
[1图]天上掉下个林妹妹(4)
作者: 王文娟  来源:新闻晚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越剧 
描述: 王文娟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四、周总理关心越剧《红楼梦》 早在1955年,编剧徐进就着手筹划改编《红楼梦》。刚开始时,院里有人说他是异想天开:“这样一本一百多万字的文学名著,要改成三小时的戏,谈何容易?就算写好了,又有谁能演?”一天,伊兵和徐进到大众剧场看戏,演出结束
全文: 王文娟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四、周总理关心越剧《红楼梦》 早在1955年,编剧徐进就着手筹划改编《红楼梦》。刚开始时,院里有人说他是异想天开:“这样一本一百多万字
[1图]天上掉下个林妹妹(3)
作者: 王文娟  来源:新闻晚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越剧 
描述: 三、“明星”生涯的解放前后 1947年歇夏后,我离开同孚戏院,与陆锦花组建少壮剧团进皇后大戏院演出。1947年8月16日,少壮剧团首出大戏《礼拜六》一炮打响,轰动一时。“少壮”的班底很年轻,演员均在二十岁上下,剧团取名“少壮”,就是意在年轻有为,奋发进取。我和陆锦花挂“蝴蝶双
全文:

三、“明星”生涯的解放前后

1947年歇夏后,我离开同孚戏院,与陆锦花组建少壮剧团进皇后大戏院演出。1947年8月16日,少壮剧团首出大戏《礼拜六》一炮打响,轰动一时。“少壮”的班底很年轻,演员均在二十岁上下,剧团取名“少壮”,就是意在年轻有为,奋发进取。我和陆锦花挂“蝴蝶双头牌”,老生陈金莲和老旦周瑶姬略长几岁,二肩小生金雅楼,丑角屠笑飞,我们六人被称为少壮剧团的“六块牌子”。老板沈益涛、策划孙文毅也深谙宣传之道,每逢新戏演出,先展开广告攻势,如剧情介绍、排练花絮、现场点唱等。铁风电台就设在皇后大戏院前台,我们演完戏到电台,此时播音员会对听众说,某某小姐已到,大家可以点唱,同时还能电话订票。

我和陆锦花两人的名字扎成红绿霓虹灯,在繁华的夜市中熠熠闪烁,显得分外耀眼。

“皇后”这段时期,是我艺术生涯中的关键一步。从十二岁离家学戏开始,努力用功,争取唱红一直是我的目标,转眼九年过去了,当这一天真正到来的时候,我却并未感觉到多少快乐。后来,很多人问过我,在那个年代,当一个“明星”的感觉是什么?说实话,我的感觉就一个字:忙。

随着关注度不断上升,随之而来的压力也更大了,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每天的日程排得满满的,早上练唱练功,下午和晚上两场演出,日夜两场之间排新戏,演完夜场去电台做宣传,回家后还要读剧本至深夜。有时遇到需要特殊“才艺”的剧目,还得临时现学。此外,生活上也无可避免地发生了一些变化,人际往来比以前多了,也有一些忠实观众由戏迷变成了朋友。当时的越剧观众以家庭主妇和女学生为主,一些和我年龄相仿的女学生组建了一个戏迷组织,称为“文社”,算是那个年代的“追星族”和“粉丝”吧。她们常常结伴来“皇后”看戏,有时会对我的表演、唱腔和服装提出意见;在日夜场中间休息时,还带上纸笔教我文化和书法,大家相处得十分愉快。

随着观众群扩大,观众面拓宽,我必须学着应对社会上各阶层的人物。在皇后戏院时,我结识了当时上海滩豪门世家“叉袋角朱家”,朱家是近代民办纺织业创始人朱鸿度家族的后人,长房朱斗文先生和太太比较喜欢看我的戏,二房的太太是陆锦花的戏迷,所以一家人自然就成了皇后大戏院的常客和贵宾。

1948年9月,应徐玉兰大姐的邀请,我加入了玉兰剧团,原定9月初在国泰戏院开幕,后因国泰内部装修,改到明星大戏院演出。 1948年9月22日,我在玉兰剧团的第一个戏《风萧萧》上演,徐玉兰扮演荆轲,我演荆轲的恋人,从此开始了我们长达半个世纪的合作生涯。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

“玉兰剧团”演至7月份歇夏,我们接到通知,军管会文艺处要举办第一届戏剧研究学习班,号召大家都去参加。学习班以越剧为主,分编导、表演两个系,当时分管戏曲的军管会文艺处剧艺室主任伊兵担任学习班班主任。越剧界很多人都参加了,我也报了名,还特意去买了双跑鞋。

开学前夕,我路过设在常德路的学习班,就去看了一眼,陈鹏、范瑞娟等人已经在那里。当时正是午饭时间,没有饭桌也没有椅子,碗筷就直接放在地上,大家捧着饭碗蹲着吃,吃的是糙米饭、黄豆芽烧咸菜,据说还要睡地铺、洗冷水浴。我心里更是犹豫,这也太艰苦了吧。我从小就有一种类似偏头痛的病,发作时会从手指一直痛到头顶。于是我借口生病,住进了一家地处偏远的医院,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休养,病居然真的好了,再也没有发过。住院期间,军管会非但没有来追问我逃学的事,反而派人来慰问我,要我安心养病。我既心虚又惭愧,只能含糊地应着。学习班快结束的时候,徐玉兰邀请我参加她们的毕业公演,剧目是《小放牛》。我还和范瑞娟合演了《盘妻索妻》,和徐玉兰合演了《游庵认母》。

到了1950年举办第二届学习班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还主动承认了去年装病逃学的事。

解放后不久,戏曲改革的大幕渐渐拉开,改戏改人改制。玉兰剧团是第一批实行姐妹班的剧团之一。 1950年9月,玉兰剧团由明星大戏院转入卡尔登剧场(后来的长江剧场)演出,进一步改制,辞退一批闲杂人员,完成了“民主评薪”。经过精简后,只需卖座七成就够本了。如此轻装上阵,剧团的票房又好,日夜两场,基本场场客满,全团上下精神振奋,面貌焕然一新。

在“卡尔登”的打炮戏是《鸳鸯剑》,连演连满了一个月,全团发红蛋庆祝;演满两个月时,还印了一套瓷碗作为纪念。演员的基本工资以戏票为底数,卖座好收入就多,那时我们常常能拿到“双薪”甚至“三薪”。姐妹们手头宽裕之后就纷纷“顶”房子,买家具,置起一片属于自己的小天地。我也在静安区泰兴路一带“顶”下了两间新式里弄房子,正打算把父母弟妹都接过来,实现一家团聚的梦想。

改戏改人改制后,要求各剧团演出剧目必须积极配合政治形势。 1950年12月18日,玉兰剧团上演了《信陵公子》,剧本以郭沫若的话剧 《虎符》为蓝本,配合宣传抗美援朝,表现了邻国之间“唇齿相依,存亡攸关”的主题。徐玉兰演信陵公子,我演如姬,徐慧琴饰魏王,陈兰芳饰平原君夫人,周宝奎饰太妃,筱桂芳饰晋鄙,贾灵凤饰须贾,钱妙花饰侯嬴。演出后受到评论界和观众的好评,连演连满一百三十八天共二百五十六场,创造越剧剧目连续上演日最长纪录。

我扮演的如姬在“窃符”一场中,需要安排一系列表现窃符过程的身段,我借鉴了老戏《叶香盗印》中的表演,但叶香的身份是丫鬟,穿袄裤,没有水袖,行动起来比较灵活,而如姬则是宽袖长裙的宫装打扮,身段上不能全盘照搬,我根据剧情和人物需要,设计了一些水袖舞蹈动作。在那场戏中,如姬设下酒宴灌醉魏王,魏王临睡前将虎符放在枕头下,如姬小心翼翼地靠近卧榻,魏王时而翻身、说梦话或发出叹息声,如姬唯恐魏王醒来,连忙后退,等魏王气息平稳后复又前行。这个过程中我用了多种水袖动作和“卧鱼”等身段技巧,表现如姬的机警与敏捷。取得虎符后,为了不惊醒魏王,我用了跪步等动作离开。这一系列的动作和身段,都是为了表现如姬窃符时扣人心弦的紧张气氛,演出效果很好。

1951年,越剧界决定组织联合义演,捐献一架“越剧号”战斗机,剧目有《杏花村》、《梁祝哀史》等。 8月7日,玉兰剧团结束了古装反特剧《玉面狼》在杭州的演出,回到上海准备参加第二天《杏花村》全剧彩排。谁知8日下午,袁雪芬在排戏时肺病复发吐血,陈氏一角临时决定由我顶替,当时离彩排只剩下几个小时,距离10日正式演出也只有两天。“救场如救火”,我拿着剧本强记台词,边看边排,先把主要场次走一遍,有的场次根本来不及排,导演只能简单说一下,到了台上靠临场发挥。好在同台的姐妹都是舞台经验非常丰富的演员,大家都十分关照我,随时帮助我,总算是顺利完成了这次演出任务。

参加义演后不久,徐玉兰大姐因身体原因去青岛疗养,这段时期我必须独自撑起玉兰剧团。五个月后,徐玉兰大姐休假归来,团里给她保留了全额工资,我们又恢复了合作演出,上演了现代戏《明天更美丽》。

[1图]天上掉下个林妹妹(1)
作者: 王文娟  来源:新闻晚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越剧 
描述: 一、只身来上海学戏初登台 1938年8月的一个下午,我们乘坐的船停靠在上海十六铺码头,周围一片人声鼎沸:“上海到了!上海到了! ”我匆忙拿了行李跟在姚水娟嫂嫂的身后。出了码头,姚家嫂嫂叫了一辆黄包车:“去天津路香粉弄! ” 没多久,黄包车在一幢叫做煤业大楼的建筑前停了
全文:

一、只身来上海学戏初登台

1938年8月的一个下午,我们乘坐的船停靠在上海十六铺码头,周围一片人声鼎沸:“上海到了!上海到了! ”我匆忙拿了行李跟在姚水娟嫂嫂的身后。出了码头,姚家嫂嫂叫了一辆黄包车:“去天津路香粉弄! ”

没多久,黄包车在一幢叫做煤业大楼的建筑前停了下来,天香大戏院到了。天香大戏院位于上海饭店东首的煤业大楼底层,门外墙上贴着一些大红海报,纸上写着许多名字,我一眼便看见最大的两个正是姚水娟和我的表姐竺素娥。当时表姐所在的越吟舞台除了她和姚水娟领衔外,还有商芳臣、邢竹琴、毛佩卿等名角,可谓阵容强大。

当时日戏刚散场,后台人来人往,只见化妆间门口竹椅上斜靠着一位身穿淡绿色丝绸晨衣的年轻女子,脸上还带着妆,看见我们,她起身叫了一声:“阿嫂!”原来她就是大名鼎鼎的姚水娟。见她疑惑地望着我,姚家嫂嫂忙介绍说:“这是全芬的表妹。”姚水娟回身对里面的房间叫道:“全芬,侬表妹来了! ”只听表姐应了一声,穿着深蓝色的丝绸晨衣走了出来,笑着招呼我:“彩娟,侬来啦。 ”

表姐安排我们先休息吃饭,演员们刚吃过,锅里的饭还是热的,下饭的菜只有黄豆芽烧咸菜,经过一路颠簸劳顿,我又累又饿,在上海的第一顿饭吃得很香。一会儿,演员们改妆准备上夜戏了,大家都在各自忙碌,唯有我一人手足无措。幸亏表姐唤我过去,我站在她的身后看演员化妆。花旦们头上漂亮的珠花让我看得两眼发亮,心中暗想:“这里到底和家乡的草台班子大不相同。 ”

开场锣鼓响了,后台有扇小窗正对着舞台,我便站在那里看表姐她们演出。第一次在上海看戏,只觉得眼前的一切都是新鲜的,演员们的服装特别鲜艳,连舞台上的灯光都显得特别明亮,不像我们村里演戏时,台上只点一盏“美孚灯”。当晚演出的剧目是传统戏《二度梅》,当我看到梅良玉因全家被陷害,化名逃脱卖身为奴,在陈府打扫花园时,想到自己只身来到上海学艺,不禁触景生情,黯然神伤。想起离家时与母亲弟妹分别的情景,忍不住落了泪。

夜戏演完,大家随便吃了点菜泡饭当夜宵,简单梳洗后准备睡觉。那时候没有宿舍,大家就睡在剧场里,剧场的坐椅是长排的木椅子,我们搬开椅子,把地上的瓜壳果皮打扫干净,铺上席子就当床铺了。表姐和姚水娟等主要演员,有自备的行军床。在上海的第一个晚上,或许是太累了,我也来不及多想,很快就进入了梦乡。

几天后,我买了一对香烛,表姐在后台的唐明皇像前点燃(过去梨园行尊唐明皇为祖师爷),让我拜过唐明皇,便算是入了行。接着我向表姐行拜师礼,从此表姐就成了我的老师,她也是我唯一正式拜过师的老师。随后,表姐把我正式引见给戏班成员:“从今天起,我的表妹就在这里学戏了,请大家多多照应。”我胆怯地逐一叫了声某某大姐,就躲在表姐身后,大姐们客气地称赞了几句。从那一刻起,我就此安身立命吃上了这碗“戏饭”,开始了自己的演艺生涯。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身。”我的老师竺素娥经常说,文戏要武唱,只有把武功基础打扎实了,才能真正把戏演好。当时,剧团里有一位武功师傅教我们学员练习基本功,他叫 “招全”,我们都叫他 “招全师傅”。早年我老师随群英舞台在宁波演出的时候,就遇见了这位招全师傅,他原是京剧演员出身,戏路广,武功好,他进戏班后,我老师受其教益不少,《投军别窑》便是他教的,这出戏后来成为我老师的拿手剧目之一。

招全师傅训练我们学员十分严格,腰腿、台步、拿顶、搁腿、鹞子翻身、抢背、刀枪剑戟都要练。我们这群学员约有七八个,小孩子早晨贪睡,每天招全师傅就会用一根小竹竿在我们的被子上敲打,督促我们起来练功。练拿顶的时候,我双手撑在地上,招全师傅用手反拉住两只脚,嘴里数着数字:“一、二、三、四……”每天还要加,今天数到十,明天就是十一,每次数到后来,我的小手就开始发抖,可招全师傅还是不放,我只能咬咬牙鼓励自己一定要坚持。眼看我越抖越厉害快坚持不住了,招全师傅这才松手。他还教我们练习从几张桌子上翻下来,到我学会从一张半桌子上翻下来时,招全师傅因事离开了剧团。我能有后来的那点武功,还要感谢这位师傅当年打下的底子。

招全师傅走后,我在练功上依然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一定要争气,把戏学好。同伴小姐妹外出游玩时,我常独自留在后台琢磨剧情唱词,戏散场后,别人忙着卸妆,我却带妆上台走台步、练甩发、跪行。因为我小小年纪沉默寡言,一心学戏很少玩乐,被同伴们戏称为“小老太婆”。但是,我的努力和刻苦,老师们都看在眼里,她们也总是对我勉励有加。姚水娟大姐说:“彩娟妹妹这么用功,将来一定会出山的!”王杏花大姐也常夸奖我:“小妹妹蛮聪明,戏学得快,会出山咯。 ”

几个月后,老师要给我定行当了,她觉得我的脸型小,适合演花旦,就决定让我学旦角,这样也便于和我的师姐筱素娥配戏。老师教我的第一个戏是“投军别窑”,这是她的拿手戏《红鬃烈马》中的一折,我扮演王宝钏,我师姐扮演薛平贵。老师日夜两场戏十分忙碌,但她还是抽出上午的时间给我们排戏,她既教薛平贵,又教王宝钏,还特别鼓励我说:“彩娟,你好好学,学会了,我送你一件帔 (王宝钏穿的黑帔)。 ”我能演上折子戏里的主角,已经十分兴奋,听到老师的话,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于是我加倍努力地学。

1939年2月8日,全团在春节前演出封箱戏,我以“小小素娥”的艺名和师姐筱素娥演出了这折 “投军别窑”。这也是我学习旦角后,第一次正式登台演出。虽然已经排练得很熟,我到了台上还是紧张得发抖,只觉得嘴皮子发硬,声音出来是打着颤的。当演到薛平贵说自己已被任命为马前先锋,即日便要启程攻打西凉时,王宝钏叫了一声“哎呀”,然后做一个“气椅”(注:气椅是戏曲表演程式动作,剧中角色因气愤过度或遭遇突变而致昏厥,及因病死亡时用之,动作为演员面向观众站立,向后仰倒于椅上)的身段,我坐下后才发现位置偏了,赶紧又往椅子中间挪了挪……戏总算是顺利地演完了。当时正是寒冬季节,但一场戏下来,我发现身上的戏服都被汗水浸透了。

我和师姐在台上表演时,老师一直在台边仔细观看。演完后,她先是鼓励了我们几句:“演得还不错,就是太紧张了。 ”然后指出不足。她对我说:“当你发现椅子的位置坐偏了就去补救,反应是快的,但是这样一来,人物就显得假了,因为昏厥的人是不会挪动身体的。在台上演戏,一定要做到假戏真做。 ”她又说:“两人分别时的戏,你们的神情还不够悲伤,没有演出生离死别的感情。”说着就给我们示范起来。以我们当时的年纪,对于新婚夫妻间生死离别的感情是无法体会的,对老师的人物分析也不能完全领悟,只是“依样画葫芦”般模仿下来,但老师那句“假戏真做”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后来的演出实践中,我越来越体会到这句话的重要性,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演戏必须要全心投入,以情动人,有感情的人物才是有灵魂的。

演出后不久,老师果真做了一件帔送给我。这是我第一次演上主角,而老师作为奖励送给我的这件黑色缎子帔,也是我第一件自己拥有的戏服。那一刻,我的兴奋和激动之情难以言表。

我的越剧人生
作者: 王文娟  来源:新民晚报美国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越剧 
描述: 王文娟 23.“上海小姐”的外号传开了 改戏改人改制后,要求各剧团演出剧目必须积极配合政治形势。1950年12月18日,玉兰剧团上演了《信陵公子》,剧本以郭沫若的话剧《虎符》为蓝本,配合宣传抗美援朝,表现了邻国之间“唇齿相依,存亡攸关”的主题。徐玉兰演信陵公子,我演如姬,徐慧琴饰魏王,陈兰芳
全文: 王文娟 23.“上海小姐”的外号传开了 改戏改人改制后,要求各剧团演出剧目必须积极配合政治形势。1950年12月18日,玉兰剧团上演了《信陵公子》,剧本以郭沫若的话剧《虎符》为蓝本,配合宣传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我的越剧人生
作者: 王文娟  来源:新民晚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越剧 
描述:王文娟 3.要带你到上海去学戏& 1937年秋的一个傍晚,田里刚割了稻子,我像平日一样在稻草上翻跟斗,打虎跳,玩得十分起劲。忽然田边走来两个人,前面是一位二十岁左右穿着月白色旗袍的时髦女子,身后是一个中年男子。我看出了神,心想,那姑娘打扮得真漂亮,不知是谁家的客人?忽然听到小姐妹奔来叫我:
全文:王文娟 3.要带你到上海去学戏& 1937年秋的一个傍晚,田里刚割了稻子,我像平日一样在稻草上翻跟斗,打虎跳,玩得十分起劲。忽然田边走来两个人,前面是一位二十岁左右穿着月白色旗袍的时髦女子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我的越剧人生
作者: 王文娟  来源:新民晚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越剧 
描述:王文娟 1.看戏是最难忘的经历& 1926年农历十二月的一个大雪之夜,我出生在浙江省嵊县(现嵊州市)黄泽镇坑边村。当时农村卫生条件差,新生婴儿存活率低。在我之前,母亲连生两个男孩都夭折
全文:王文娟 1.看戏是最难忘的经历& 1926年农历十二月的一个大雪之夜,我出生在浙江省嵊县(现嵊州市)黄泽镇坑边村。当时农村卫生条件差,新生婴儿存活率低。在我之前,母亲连生两个男孩都夭折
[1图]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我的越剧人生
作者: 王文娟  来源:新民晚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越剧 
描述: 王文娟 13.老师把自己总结的宝贵经验传授给我& 老师夜戏下来,就给我说第二天的戏,对一些重点场次如“写状”、“归宁”、“三盖衣”等,她都仔细替我抠戏。要求我一招一式一字一音,都要与人物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细致入微地刻画角色的内心世界;并一再叮嘱我,每场演出务必要做到一气呵成。讲完
全文: 王文娟 13.老师把自己总结的宝贵经验传授给我& 老师夜戏下来,就给我说第二天的戏,对一些重点场次如“写状”、“归宁”、“三盖衣”等,她都仔细替我抠戏。要求我一招一式一字一音,都要
上页 1 2 ... 3 4 5 下页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