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学位论文 (1)
期刊 (1)
按栏目分组
经济发展 (2)
按年份分组
2008 (1)
2007 (1)
按来源分组
中南民族大学 (1)
考试周刊 (1)
相关搜索词
略论兰亭诗人的人格
作者: 王义梅  来源:考试周刊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兰亭诗人  人格  冲突 
描述:兰亭诗人生活在东晋中期安定的政治局势下和江南秀丽的风景中,但是在他们主体人格的生成过程中心理冲突相当强烈,主要包括思想上儒家和道、佛二教的冲突.以及这种冲突所体现的个人雅俗同体.群体逍遥与事功的徘徊上.本文主要探讨了兰亭诗人的人格.
兰亭诗人研究
作者: 程丽娟  来源:中南民族大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东晋时期  兰亭诗人  兰亭集会  诗歌创作  审美观 
描述:的作品,而且能够更为深入、全面地弄清兰亭诗人在诗歌由玄言向山水转变中所处的地位。本文意在通过对兰亭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兰亭诗人的具体情况、兰亭诗的分析更好的把握兰亭诗人的心理、情趣、人格,从而了解东晋中期士人的生活及审美情趣,理解当时诗歌所发生的转变。 本文共分三章进行论述。 第一章“兰亭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论述了东晋中期的社会情况。文章认为:大姓世家在西晋末年的移民狂潮中具有主导地位,这些大族在东晋政权的建立和巩固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从而获得了可以与司马氏相匹敌的地位。西汉末庄园经济开始出现,东汉末的战乱使士人们将庄园作为享乐之所,东晋士人获得较高地位,没有了生命的威胁,他们风流自许,从容地谈玄说佛,把庄园变成“幽人止息之乡”,在审美的层面上享受人生。汉末儒家思想传统崩溃,道、佛思想开始被一些士人接受,东晋士人没有了生存压力,能够对各种思想学说进行深入辨析,在解决精神空虚的探索下,东晋人最终建立了儒、道、佛三教互补的理论模式。 第二章“兰亭诗人分析”,集中于兰亭诗人本身对他们的身份、所受教育、人格进行讨论。本章先对兰亭集会的参与者进行考证,介绍了有记载的22人的主要情况。然后对动乱时代私人教育发展情况进行论述,揭示出当时家族教育对士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最后通过史实记载具体讨论家族教育对兰亭诗人的影响。本章还探讨了兰亭诗人的人格。兰亭诗人生活在东晋中期安定的政治局势下和江南秀丽的风景中,但是在他们主体人格的生成过程中心理冲突相当强烈,主要包括思想上儒家和道、佛二教的冲突,以及这种冲突所体现的个人雅俗同体,群体逍遥与事功的徘徊上。这些冲突经过消释和调解,最终建立了游心于淡、出处同归的玄学人格。 第三章“从兰亭诗看兰亭诗人的情韵”,具体分析兰亭集会所作诗歌,通过诗歌内容揭示兰亭诗人重情、散怀山丘的情怀以及对山水的审美观照。主要观点为:东晋人在日常生活中重情,并把这种“情”寄托到了文学作品中。兰亭诗中可以看到大量以抒情为目的的例子,表现出兰亭诗人们聚会的欢欣、对宇宙人生的感受,以及对高人逸士作为典范的理想人格的遐想。兰亭诗展现出诗人们“以玄对山水”,即将山水视为以理化情从而获得逍遥境界的寄托对象。文章从对兰亭诗的分析中,概括出兰亭诗包括玄理、山水、历史、现实的叙述模式,揭示出其中所包含的士人心态。兰亭诗反映了东晋文人对待自然山水的三种观点:把自然山水当作“道”的外在表现和人们体悟“道”的手段和工具;当作与污浊的社会相对立的清静之地和人们的精神寄托之所在;视山水为隐逸的终极归宿,将山水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这三种观点正好反映了诗歌从玄言向山水转变的过程。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