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牛墩土墓群上的吴越文化

日期:2008.12.03 点击数:0

【类型】报纸

【关键词】 吴越文化 

【地址】 地址1

【来源】 大江晚报

【入库时间】2015.02.11

【全文】

平地掩埋、堆土垒冢,这里出土的文物充分反映了商周时期的冶金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平铺镇境内的万牛墩土墓群,极具考古价值和文化内涵(如图)。

万牛墩土墓群于1982年文物调查时发现,总面积6平方公里,绝大部分置于松树林之中,保存基本完好。1985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繁昌县文物所共同发掘了几座土墩墓,出土文物有印纹陶罐、瓿、陶纺轮等。另外,繁昌县文物部门曾在这一带征集了一批从土墩墓中出土的文物,有小铜鼎、铜剑、青铜盖罐以及原始青瓷豆、罐等。根据文物分析,此为一处西周至春秋时的大型公共墓地。

记者在现场看到,土墩墓或呈无规律密集式分布,或为顺山脊一字形分布,有的土墩墓已坍塌不显见,有的仍保持着显著的土墩,大小不一。据平铺镇提供的资料显示,以繁昌县万牛墩为代表的皖南土墩墓是中国最早的封土堆墓,与中原同时期的“不封不树,藏之中野”的墓葬形制和以随葬品数量、质地区分贫富、等级的差异较大,它表明了商周时期中原和皖南地区是处于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

“万牛墩土墓群的有些墓葬没有墓穴,”繁昌县文物所负责人介绍说,有些是在平地上铺一层石卵作底,然后置放尸体、随葬品,再堆上封土。据了解,繁昌县在春秋以前为吴国辖地,是古代吴越族活动的地区。保持平地掩埋、堆土垒冢的葬俗,属于吴国重要文化遗存之一。

除上述外,在价值评定上,作为长江下游青铜文化的重要遗址以及中国商周时期三大青铜文明发祥地之一的大工山古铜矿遗址的墓葬区,以繁昌县万牛墩为代表的皖南土墩墓群填补了商周时期吴越文化发展史的空白,特别是为研究吴国早期建都立业史,提供了实物例证等。

记者黄梅文赵亚玲摄

3 0
相关文章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