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呼唤今日的越剧精神
作者: 翁思再  来源:上海文汇报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越剧 
描述:$T当年,浙江水乡“的笃板”走进大上海,借商业、娱乐业繁荣之势,形成越剧剧 种。在当时的都市社会影响下,越剧及时吸取新文化信息而取得骄人的辉煌,可以归结 为“越剧精神”,是该剧种得以不断开拓的内在动力$$ 今天有必要以前瞻的眼光,对在农业文明基础上形成的越剧审美,予以分析,有 继承,有变革,把民族性
全文:

$T当年,浙江水乡“的笃板”走进大上海,借商业、娱乐业繁荣之势,形成越剧剧 种。在当时的都市社会影响下,越剧及时吸取新文化信息而取得骄人的辉煌,可以归结 为“越剧精神”,是该剧种得以不断开拓的内在动力$$ 今天有必要以前瞻的眼光,对在农业文明基础上形成的越剧审美,予以分析,有 继承,有变革,把民族性和国际性结合起来进行创新,以符合时代的要求$$ 对于越剧这株江南艺坛奇葩,沪浙两地志士仁人有责任携手扶植,努力创造属于 她的先进文化,铸就其新的辉煌$E$$ 越剧有过骄人的辉煌。20世 纪50年代中期,上海非但有大小 几十部越剧同时演出,争打擂台, 还有 18个越剧团先后到外地安营 扎寨。到1960年代初,形成了华 东、西南、华北、西北、中南、东 北20多个省市都有专业越剧团的 布局。当时戏曲剧种中有如此流布 规模者,除京剧外,恐怕就是越剧 了。这种扩张势头由于“十年动 乱”而被扼杀并萎缩。今逢盛世, 政通人和,越剧界上下精神振奋。 越剧要与时俱进,重铸辉煌,可谓 正当其时。$$ 其实,越剧本身就是在创新中 诞生与发展的。当年,浙江水乡 “的笃板”走进大上海后,借商业、 娱乐业繁荣之势,形成剧种。很快 有文化人介入,编写适时新剧,取 代“幕表戏”。进而引进导演制, 一方面向话剧、电影学习刻画人物 的表演方法,一方面向昆曲、京剧 借鉴身段和舞蹈。五光十色的灯 光、立体布景也逐渐为越剧所用。 这些进步,是在当时的都市社会影 响下,及时吸取新文化信息而取得 的,她可以归结为“越剧精神”, 是该剧种得以不断开拓的内在动 力。$$ 今天越剧所处的人文环境及其 相关条件,当然与以前不可同日而 语。首先,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城市 化的进程,江浙地区进展尤快。而 上海则更进一步,要建设现代化的 国际大都市。事实上,随着教育越 来越普及,人民的文明素质越来越 提高,以及科技的发展、WTO背 景下的中西文化交融,所有这些, 都使越剧艺术可利用和借鉴的资源 及手段,越来越丰富。这就意味 着,今天我们有必要以前瞻的眼 光,对过去在农业文明基础上形成 的越剧审美,进一步予以分析,有 继承,有变革,把民族性和国际性 结合起来进行创新,以符合时代的 要求。$$ 这几年,为了打造现代化、都 市化的越剧,克服其凝固化倾向, 上海文艺界做了大量工作。例如为 上海大剧院度身制作的新版《红楼 梦》,精妙绝伦,投资回报率达到 174%。其它如《舞台姐妹》、《蝴 蝶梦》、《梅龙镇》、《早春二月》 等,各有可观成绩。上海越剧院的 “友军”浙江小百花越剧团,近年 也颇多建树。笔者曾于本月18日 在《文汇时评》专栏撰文评析的 《蝴蝶梦》,其制作创新值得称道。 而新近由浙江创演的越剧《藏》, 同样在艺术创新上有着可圈可点之 处。$$ 《藏》描写宁波天一阁藏书楼 的一段历史烟云,刻画了花如笺、 侍书夫人、砚墨“三个女人”和 “一个男人”──藏书家范容(茅 威涛饰)之间的爱情故事。这样的 题材对于老一代越剧观众而言,或 许远了些。诚然,我们所提倡的越 剧改革是不能脱离传统的。问题在 于,那么多传统文化的资源摆在面 前,孰扬孰弃,又如何去表现?有 人喜欢去揭示宫闱秘事,戏说大帝 香妃,总之是所谓“娱乐性”至 上。然而,《藏》剧以一个恪守家 规的古代藏书家形象,呼唤着一种 默守高尚的文化精神,作品的时代 性即在于此。现代化列车开得很 快,稍不小心就会撇下传统文化。 《藏》旨在开掘对中国古代藏书文 明,无疑更有价值。《藏》的编导 深得其中三昧,把时代提出的增强 人们精神力量的要求,同越剧艺术 的某些规定性结合起来了。与此同 时又显示出,越剧之与时俱进,同 阴柔婉约、才子佳人又并非对立。 质言之:才子佳人“藏”出了人文 新意,现代意识“藏”进了越剧本 体。$$ 舞台语汇的出新,是《藏》的 又一鲜明特色。该剧的舞美给人以 强烈的视觉冲击:旋转舞台承载硕 大无朋的方型藏书楼,几乎占了整 个舞台的四分之三,凄婉的护书故 事就在这光色斑斓的空间里展开; 而舞台的其它四分之一空间则是一 围漆黑,逼仄出一个“藏”字。这 个立体转台建筑构成三面不同的表 演区,以转动来迁换场景。这是 “一景多用”的实例,把虚拟、写 意的戏曲特征,同壮观的舞台实景 相结合。如今,许多发达地区已经 或正在兴建现代化的大剧院,而相 关大制作的剧目尚不多见,《藏》 的形制能适应这一类剧场的市场需 求。在音乐方面,《藏》最突出的 是打击乐不用传统戏曲的铜响器, 代之以排鼓、军鼓、定音鼓、木片 等。它们在改良板鼓的指挥下,产 生交响效果,控制舞台节奏。中西 合璧的打击乐队的音响结构和色 彩,令人耳目一新,与全剧轻歌化 的风格,特定的生活内容相协调。 这是一个极具创意的尝试,相信是 有生命力的。$$ 时代在呼唤改革。越剧要发 展,同样要改革,要创新。江泽民 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在当 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 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 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这是 当今文艺创作的指导方针,也是越 剧创新的指路明灯。《蝴蝶梦》的 灵活机制,《藏》的舞台新貌,都 体现了文艺界对当代越剧精神的思 考。对于越剧这株江南艺坛奇葩, 沪浙两地志士仁人有责任携手扶 植,努力创造属于她的先进文化, 铸就其新的辉煌。

“上海越剧”如何薪火长传
作者: 翁思再  来源:上海文汇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越剧 
描述:今逢甲申,越剧界最早形成的六个流派之创始人中,尚有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健在(按:另外两位是已故的尹桂芳和戚雅仙)。这四位人民艺术家的从艺经历,恰恰伴随着越剧在上海形成并延续至今的全部里程;我们为她们从艺七十周年举办庆祝活动,回顾上海文化的昔日亮点,论证“上海越剧”之品牌并探讨其今后发展方向
全文:里,范瑞娟、徐玉兰、傅全香等分别以此腔格,创造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尺调”唱段。1945年,范瑞娟重演《新梁祝哀史》时,在琴师周宝财的合作下,吸收融化京剧反二黄的一些音调,以胡琴1——5定弦伴奏,在《山伯临终
男女合演还有“戏”吗?——越剧《家》引起的思考
作者: 翁思再  来源:新民晚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越剧 
描述:翁思再 关于越剧男女合演还要不要搞,或者说越剧舞台上还要不要男演员,近年争论不休。管理层仍然贯彻女子越剧和男女合演“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但“适者生存”,实际过程使得男女合演这条“腿”越来越细。我一直认为,数百剧种中唯越剧走通全女班道路,应该呵护好这个亮点;而赵志刚转战他乡以来,上海越剧院的男女合
全文:

翁思再

关于越剧男女合演还要不要搞,或者说越剧舞台上还要不要男演员,近年争论不休。管理层仍然贯彻女子越剧和男女合演“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但“适者生存”,实际过程使得男女合演这条“腿”越来越细。我一直认为,数百剧种中唯越剧走通全女班道路,应该呵护好这个亮点;而赵志刚转战他乡以来,上海越剧院的男女合演进一步蒙上悲观色彩。可是最近观摩了该院的现代戏《家》以后,我感到这个问题原来并不那么简单。

观众并不反对

此番《家》共演两场,首演那天客满,据说第二场出票也非常好。男主角觉新、觉慧的扮演者由赵志刚、许杰改成齐春雷和裘隆,女角色则换成俞景岚、郭茜云和周燕儿等女演员出演。这个名不见经传的青年阵容,为什么能够赢得观众呢?一个字———像。一位老戏迷对我说,如果换女演员扮演觉新觉慧,穿长衫戴围巾或者穿立领的学生装,台下看上去会感到别扭,《家》还是男女合演看上去顺溜。可见观众并不绝对反对男女合演。

应该看到,越剧自上世纪中叶开始尝试现代戏以来,确实也积累了一些有看点的保留剧目。最典型的是《祥林嫂》,袁雪芬的经典演绎自不必说,男演员史济华扮演的贺老六也十分传神,你说他是范派还是徐派?都不是,他就是那个绍兴山里的倒霉农民贺老六,那段自叙身世“我老六”唱腔风行一时,迄今还在坊间流传。我还欣赏在表演上颇受俞振飞影响的男小生刘觉,他在《舞台姐妹》里扮演唐经理,简直把旧社会那种戏班吸血鬼演活了。

需要扬长避短

既然有那么多亮点,可是为什么在“物竞天择”时,男女合演总体上却景况不佳呢?我认为问题出在剧目的布局上。比如,让女小生去演现代戏,而男小生呢,却加入女子越剧里面演传统戏,大量摹演前辈女小生创造的角色。对于当时的这种盲目性,现在可以进行总结和反思了。此番《家》的导演胡筱坪告诉我,越剧男演员的驰骋天地,应该在女小生不擅表演的领域;除了现代戏以外,先秦、清代的戏,都有男小生更擅表现的优势。试想,让女演员扮演清朝的官吏,穿“马蹄袖”,头顶伞形乌纱,观众会看不惯,而这类戏男演员演起来就没有审美隔阂。再如先秦是“金戈铁马”的时代,“春秋无义战”,婉约的女子越剧于此难以表现,而如果让男女合演来表现的话,气质就比较接近。胡导演的这番分析颇有说服力。质言之,女子越剧和男女合演这“两条腿”,须在题材上进行分工,以往的教训在于二者没有错位发展,导致“扬短避长”。观众不选择你,是因为你戏码不对路。

其实命运把握在越剧界自己手里。在艺术规律面前,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男小生若是继续同女小生挤在一条路上,争抢老戏的资源,势必发展空间不大,长此以往甚至会危及整个男女合演这个品种的生存。男演员寻找属于自己的艺术空间,不仅在于剧目和题材,而且还在于声腔。十三个越剧流派都是女演员创造的,男演员生理条件不同,何必削足适履?昔有张国华先生突破流派界限,改革越剧男演员的唱法,不知后继志士仁人为谁?

但愿此番《家》的演出,能够成为一个新的起点。

男女合演还有“戏”吗?——越剧《家》引起的思考
作者: 翁思再  来源:新民晚报美国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越剧 
描述: 翁思再 关于越剧男女合演还要不要搞,或者说越剧舞台上还要不要男演员,近年争论不休。管理层仍然贯彻女子越剧和男女合演“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但“适者生存”,实际过程使得男女合演这条“腿”越来越细。我一直认为,数百剧种中唯越剧走通全女班道路,应该呵护好这个亮点;而赵志刚转战他乡以来,上海越剧院的男女
全文:

翁思再

关于越剧男女合演还要不要搞,或者说越剧舞台上还要不要男演员,近年争论不休。管理层仍然贯彻女子越剧和男女合演“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但“适者生存”,实际过程使得男女合演这条“腿”越来越细。我一直认为,数百剧种中唯越剧走通全女班道路,应该呵护好这个亮点;而赵志刚转战他乡以来,上海越剧院的男女合演进一步蒙上悲观色彩。可是最近观摩了该院的现代戏《家》以后,我感到这个问题原来并不那么简单。

观众并不反对

此番《家》共演两场,首演那天客满,据说第二场出票也非常好。男主角觉新、觉慧的扮演者由赵志刚、许杰改成齐春雷和裘隆,女角色则换成俞景岚、郭茜云和周燕儿等女演员出演。这个名不见经传的青年阵容,为什么能够赢得观众呢?一个字———像。一位老戏迷对我说,如果换女演员扮演觉新觉慧,穿长衫戴围巾或者穿立领的学生装,台下看上去会感到别扭,《家》还是男女合演看上去顺溜。可见观众并不绝对反对男女合演。

应该看到,越剧自上世纪中叶开始尝试现代戏以来,确实也积累了一些有看点的保留剧目。最典型的是《祥林嫂》,袁雪芬的经典演绎自不必说,男演员史济华扮演的贺老六也十分传神,你说他是范派还是徐派?都不是,他就是那个绍兴山里的倒霉农民贺老六,那段自叙身世“我老六”唱腔风行一时,迄今还在坊间流传。我还欣赏在表演上颇受俞振飞影响的男小生刘觉,他在《舞台姐妹》里扮演唐经理,简直把旧社会那种戏班吸血鬼演活了。

需要扬长避短

既然有那么多亮点,可是为什么在“物竞天择”时,男女合演总体上却景况不佳呢?我认为问题出在剧目的布局上。比如,让女小生去演现代戏,而男小生呢,却加入女子越剧里面演传统戏,大量摹演前辈女小生创造的角色。对于当时的这种盲目性,现在可以进行总结和反思了。此番《家》的导演胡筱坪告诉我,越剧男演员的驰骋天地,应该在女小生不擅表演的领域;除了现代戏以外,先秦、清代的戏,都有男小生更擅表现的优势。试想,让女演员扮演清朝的官吏,穿“马蹄袖”,头顶伞形乌纱,观众会看不惯,而这类戏男演员演起来就没有审美隔阂。再如先秦是“金戈铁马”的时代,“春秋无义战”,婉约的女子越剧于此难以表现,而如果让男女合演来表现的话,气质就比较接近。胡导演的这番分析颇有说服力。质言之,女子越剧和男女合演这“两条腿”,须在题材上进行分工,以往的教训在于二者没有错位发展,导致“扬短避长”。观众不选择你,是因为你戏码不对路。

其实命运把握在越剧界自己手里。在艺术规律面前,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男小生若是继续同女小生挤在一条路上,争抢老戏的资源,势必发展空间不大,长此以往甚至会危及整个男女合演这个品种的生存。男演员寻找属于自己的艺术空间,不仅在于剧目和题材,而且还在于声腔。十三个越剧流派都是女演员创造的,男演员生理条件不同,何必削足适履?昔有张国华先生突破流派界限,改革越剧男演员的唱法,不知后继志士仁人为谁?

但愿此番《家》的演出,能够成为一个新的起点。

耳目一新《血手印》——观金静、丁小蛙主演越剧《血手印》随感
作者: 翁思再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血手印》  上海越剧院  体制改革  经济风险  项目制 
描述:越剧百岁之年,演事频繁。金静、丁小蛙主演的《血手印》以个人和剧院共同出资、分担经济风险的项目制方式运作,具有体制机制改革的意义,与众不同。此外,上海越剧院引进戚、毕两个“边缘”流派公演《血手印》,有艺术钩沉之心,也是百年纪念的题中应有之义。戚雅仙和毕春芳的组合,是越
呼唤今日的越剧精神
作者: 翁思再  来源:文化市场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越剧  发展  创新  戏剧创作 
描述:呼唤今日的越剧精神
呼唤今日的越剧精神
作者: 翁思再  来源:文汇报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越剧  艺术评论  中国 
描述:呼唤今日的越剧精神
王君安·尹桂芳·尹派
作者: 翁思再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越剧  《红楼梦》  大上海  观众  《新民晚报》  演唱风格  良好的祝愿  剧团  教育功能  形式模仿 
描述:王君安·尹桂芳·尹派翁思再尹桂芳近影王君安在《玉蜻蜓》中饰徐元宰1959年月25日,尹桂芳率领她的芳华越剧团从上海出发赴福建落户,满载着尹派戏迷的大卡车、大客车一辆接一辆地来到北火车站送行,戏迷们如决堤般从候车室涌入月台。当列车启动的汽笛鸣响时,有...
上海“名角经商热”面面观
作者: 翁思再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名角  沙漠王子  越剧  文艺界  演员  舞台灯光  戏剧  剧团  昆剧  西施 
描述:一家服装企业,茅善玉则开了“金丝鸟贸易公司”。歌唱家朱逢博早就在新华路开了“逢博酒家”。著名昆剧演员、现任上海戏校教师的张询澎,同他丈夫、原国家篮球队球星蔡国强曾开过一个烤鸭店,张询澎遂在烤鸭店所在的江苏路上享有“烤鸭西施”的美名;今年
百年越剧和上海近代都市文化
作者: 翁思再 张裕  来源:新华月报 上半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百年越剧和上海近代都市文化
Rss订阅